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564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docx

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B.主要存在于暖层

C.能反射无线电波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2.对流层中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

A.0.6度B.7度C.3度D.6度

3.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4、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

A.水汽和二氧化碳B.水汽C.水汽和固体尘埃D.氮气和氧气

5、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热层中的氧原子,全部吸收了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6、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A.大气辐射B.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D.地热

7、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是因为此时:

A.太阳高度角最大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多

C.地面长波辐射达到最大值

D.大气获得的热量大于失去的热量,并达到最大值。

8.下列因素中,导致地面温度升高的有:

A.太阳短波辐射B.地面水份蒸发耗热

C.大气以对流的形式输送热量D.大气逆辐射

9、下列地球现象及形成原因,按内在联系正确的概念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大气的散射作用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散射作用

C.早春和晚秋阴天的晚上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弱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较多

10.下面有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4-0.76微米之间

B.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长。

C.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D.地面辐射达到最强时,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值。

11、大气圈由高到低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温逐渐升高B.气温逐渐降低

C.密度逐渐增大D.密度逐渐减小

12、北京地区(北纬400)上空的对流层厚度约为:

A.17-18千米B.10-12千米C.8-9千米D.6-7千米

13、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21米处的气温为150C时,其塔顶部321米高处的气温约为:

A.140CB.13.20CC.12.20CD.60C

14、地球大气向宇宙空间过渡的一层是:

A.平流层B.中间层C.热层D.散逸层

15、关于地球大气热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层的气温高是因为臭氧吸收了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热层又叫日冕层。

C.热层大气呈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D.热层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6、下列四种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D.地面辐射

17、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18、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作用B.反射作用C.直射作用D.散射作用

19、北半球大陆上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A.7月B.1月C.8月D.2月

20、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面状况C.昼夜长短D.太阳高度

21、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

22、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重要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与反气旋B.冷锋与暖锋C.气团与环流D.西风带与信风带

23、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量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2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2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北移B.冬季南移

C.12月22日以后南移D.6月22日以后南移

26、副热带高压带是由:

A.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B.热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C.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D.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27、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

A.右前方B.右后方C.左后方D.左前方

28、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D.摩擦力

29、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空气的上升或下沉B.地转偏向力

C.气压差异D.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30、7月份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

A.亚速尔高压B.阿留申低压C.夏威夷高压D.印度低压

31、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的原因是:

A.水汽较多B.尘埃较多C.人口较多D.温度较高

32.赤道地区降雨类型主要是:

A.对流雨B.地形雨C.锋面雨D.台风雨

33.关于副热带少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流上升时,气温增高,难以成云致雨。

B.气流下沉时,气温降低,难以成云致雨。

C.气流下沉时,气温增高,难以成云致雨。

D.气流由低纬吹来,气候炎热,难以成云致雨。

34、形成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的共同必要条件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①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②有充足的凝结核;

③空气水平运动④有上升运动的力。

35、关于温带多雨带的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A.温带地面状况复杂,以地形雨为主。

B.锋面气旋与锋面活动频繁,易于成云致雨。

C.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D.温带大陆西岸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受西风的影响。

36、山地背风坡少雨干燥,原因是:

A.气流中的水汽在迎风坡已大部分凝结的缘故

B.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致雨。

C.背风坡距海远

D.背风坡受反气旋控制

37、地球上降水最多的地带是:

A.温带大陆西岸B.副热带大陆东岸

C.赤道及其两侧D.极地地区

38、关于世界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丰富。

B.两极地区空气冷却下沉,降水量多。

C.温带地区气旋、锋面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D.副热带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成云致雨。

39、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降水总是多于平原

B.凡是迎风坡,降水量随高度增大而增多。

C.大盆地内总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D.热带的有些地方可能降雪

40.单位时间内降水强度最大的降水类型是:

A.对流雨B.锋面雨

C.台风雨D.地形雨

41、冬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是:

A.冰洋气团B.热带海洋气团

C.极地大陆气团D.极地海洋气团

42、冷暖气团划分的正确依据是:

A.气团形成的源地B.气团内温度的高低

C.气团移动的南北方向D.气团与所经地区的温度的比较

43、当前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有:

A.开挖河渠B.人工降雨C.人工造林D.拦海造田

44.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气团位于锋面下部B.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

C.过境后气温和气压都将下降D.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45、造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B.海陆受热不均

C.季风环流的影响D.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的不同

46、春末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受:

A.冷锋的影响B.暖锋的影响C.准静止锋的影响D.西风的影响

47、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A.气团和锋面B.太阳辐射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

48、造成世界各地气候差异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陆分布D.地形起伏

49、造成世界各地气候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面状况D.气团和锋面

50.人类改造局部地区气候的主要途径是:

A.设法改变地面状况B.设法改变大气成份

C.设法改变太阳辐射强度D.设法改变大气环流

51、下列三幅等温线图和一幅等压线图,表示北半球7月份的是:

52、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00年8月13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沉没,如果所示,回答53——55题:

53、巴伦支海风大浪急,此时盛行风向是:

A、西风B、极地东风C、冬季风D、海陆风

54、巴伦支海沿岸的气候符合下图中的

55、俄罗斯北冰洋海岸线漫长,但巴伦支海沿岸是其最大、自然条件最好的海军基地,水温比其他北冰洋沿岸偏高,原因是

A、纬度位置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多

B、北大西洋暖流增温

C、离北极点最远,受极地低温的影响小

D、欧洲工业集中,排出大量CO2产生温室效应

56、下列地区中气候湿润的有(可以参考图)

①西风带大陆的东岸②西风带大洋的西岸

③信风带大陆的东岸④信风带大陆的西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据此回答1——题,

57、按图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58、上图四种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右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

完成59——61题:

59、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A、①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60、若图中①低气压中心位于北纬300与东经700交点附近,则()

A.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纬度白天比黑夜长

B.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开罗正遇上干燥炎热季节

D.北京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61、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a、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b、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c、1月,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d、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读南极上空臭氧总量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62、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热带范围扩大

B、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

C、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易被破坏

D、臭氧层空洞,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63、在南极臭氧空洞面积最大的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开始由逆时针转为顺时针

B、华北平原的冬小麦返青

C、北半球极昼的范围逐步扩大

D、黄河、辽河、松花江等河流可能出现凌汛

图2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

读图2,回答64~66题

图2

64、图2中a、b、c三地气压P相比较

A.Pa>Pb>PcB.Pa<Pb<Pa

C.Pb>Pc>PaD.Pb<Pc<Pa

65、当图2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沙尘暴B.干旱C.泥石流D.暴雪

66、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太阳耀斑爆发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早于6:

00升起D.太阳直射北半球

67、山地背风坡少雨干燥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中的水汽在迎风坡已大部分凝结的缘故

B.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致雨。

C.背风坡距海远

D.背风坡受反气旋控制

68、下列四幅等温线图,符合北半球夏季情况的是:

69、赤道上不容易形成台风,是因为

A、空气对流运动B、终年高温多雨

C、太阳每年直射两次D、没有地转偏向力

70、当地中海多雨季节时,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

A、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都向南凸出

B、南北半球海洋等温线都向南凸出

C、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D、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

二、综合题

1、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回答:

 

(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地球外部圈层是指()+()+()(填字母)。

(2)A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有:

、。

30.读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

(1)图中A层是层,其气温变化特点,因为: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因为①;②。

(2)B层是,适合于高空飞行,因为、。

(3)C层是,其大气运动特点。

(4)D层是,该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2、读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作用示意图,回答: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BCDGI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简述原因:

(4)图中所有字母所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有,属于长波辐射的有。

 

3、读等压面(线)分布图,回答:

 

(1)根据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的分布情况,判定比较A点与B点、D点与E点、A点与D点的气压高低。

(2)比较判定A点与B点的冷热。

(3)在画出图中大气运动的方向,这种大气运动的形式叫“”。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4、读北半球部分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判定此时是月;判定理由是:

因为此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方向凸出,说明此时大陆上的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上的气温(高或低),其原因是由于造成的。

(2)无论1月或7月,气温都是由向降低,因为逐渐减少。

(3)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最炎热的地区是。

5、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就大气运动形式而言,图中甲是乙是;

(2)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图中甲是乙是;

(3)比较图中AC两点的风力的大小,判定理由是

(4)判定图中BD两点的风向:

BD

(5)比较甲、乙两地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6、.读北半球某地的大气运动图,回答: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是形成风的原因。

(2)受力的影响,风向会逐渐偏转,最后直至与平行。

(3)受摩擦力的影响,最后风向应与等压线之间。

7、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

(2)图中气压带A是C是

E是G是

(3)图中风带B是D是F是

(4)简述气压带A的成因:

气压带G的成因:

(5)在图中气压带E和风带D控制下,降水(多或少),因为①;②。

该地多雨和雨。

(6)在气压带C控制下,降水(多或少),因为。

(7)地中海气候是在气压带或风带和(填字母)的交替控制下;在它们的控制下的气候特点分别是:

、。

8、读季风分布图,回答:

 

(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图,判定理由是

(2)东亚季风:

其成因是,该地冬季受高压控制,盛行季风,受其控制形成气候特点;夏季受高压控制,盛行季风,受其控制形成的气候特点。

(3)南亚季风:

冬季盛行季风;夏季盛行季风,其成因既与有关,也与有关。

9、读锋面示意图,回答:

 

(1)图中锋面A是锋、B图中锋后气团为。

(2)当冷锋过境时,一般出现,并形成天气。

(3)当暖锋过境时,一般形成天气。

(4)我国北方季的天气和季节的天气,是在快行冷锋控制下形成的。

10、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

(1)由于的季节移动,导致和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季移,冬季移。

(2)图中时间:

ABC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

甲是乙是

(4)下列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哪一幅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

①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进入多雨的湿季。

()

②上海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时间。

()

③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

④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准静止锋。

()

⑤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

()

⑥南美洲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

 

11、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太阳辐射强度来看,处最大,处最小。

(2)从气压带来看,盛行下沉气流的是:

和处。

(3)从降水成因来看,F处多为雨;D处多为雨。

(4)处是赤道气团的源地,B处是气团的源地。

(5)受大气环流的影响,G处是气候;温带海

洋性气候在处,其判断理由是:

 

12、读气温变化规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温度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是:

BF线是:

CE线是:

DG线是:

(2)甲区域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乙海水水温变化情况是

(3)当B地气温为250C,从地下G开始常温层温度为170C,那D点和A点的温差是。

(4)如果该山有永久性积雪,其积雪上限大致是海拔米(取整数);

(5)将图中各点在夏季的气温、地温和水温(B气、D地、E水、F气)按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13、下图是四个地点的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情况示意图,判断四个地点的气候类型:

a地点属气候

b地点属气候

c地点属气候

d地点属气候

14、下面是沿北纬60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完成:

(8分)

(1)根据亚欧大陆、大西洋及太平洋的经度位置分析,A、B、C三部分中,亚欧大陆是哪部分?

(2)从a、b、c三处的气温差异表明,这正处在什么季节?

,为什么?

(3)这个季节b地的气温高于c地的原因是什么?

(4)此时,日本沿岸多(降水形式),澳大利亚北部吹风。

15、下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理论温度为T0,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

当Ts>=T0,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回答:

(1)若Ts稳定在-8°C,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C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是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两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以后。

16、读世界某地区图和四城市年降水量和气温变化曲线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分析,该地区地形大势是。

(2)A到D四城市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是;

年降水变化规律是。

17、参照下表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0

-1.5

2.2

8.0

13.5

18.3

22.5

24.2

19.3

13.0

7.0

1.7

降水量mm

125

100

110

130

120

140

190

170

215

180

185

160

(1)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月.这种气温年变化情况反映该地气候受______的影响较突出.

(2)该地年降水量1780多毫米.但一般地说,降水量逐月变化趋势是_______.该地属_____气候.

(3)这个地方位于__洲的____(国家).

18、读下面甲、乙两地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回答:

(1)甲地属_______气候类型,乙地属________气候类型.

(2)甲地6-9月多雨是因为爱_________控制,气流以________运动为主,主要降水类型是_____.

(3)乙地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常年受_______控制,其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19、图2“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分析完成下列要求:

图2

(1)根据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在图中用箭头标出①处的风向。

(2)图中②处的风向为风

(3)据图分析,亚洲季风成因主要有、。

(4)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有:

(选择填空)

A.年降水量分配均匀B.夏季普遍高温

C.雨热同期D.年降水量丰沛

(5)季风气候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选择填空)

A.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B.台风造成的危害

C.容易发生旱劳灾害D.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