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44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10篇】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竞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

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姿态”是指________;第三自然段中的“此”是指________。

(2)鹅吃饭需要三样东西,分别是________。

(3)用“________”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鹅的高傲?

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

(1)白鹅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2)水、泥、草

(3)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4)对比

(5)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

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解析】【分析】

(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与鸭作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白鹅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2)水、泥、草

(3)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4)对比

(5)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

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点评】

(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考查对比方法的掌握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chā chà)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zhā zā)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些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即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mián miǎn)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zuī 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luò là)在窝里。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分杈________(chā chà)         扎________(zhā zā)起来

圆锥________(zuī zhuī)形      落________(luò là)在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通常——________    舒适——________   坚实——________

反义词:

错杂——________    狭窄——________   安全——________

(3)仿写句子: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安全。

【答案】

(1)chà;zā;zhuī;luò

(2)经常;舒服;结实;整齐;宽敞;危险

(3)小明既爱学习又乐于助人。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分杈(chà)、“扎”是多音字,扎(zā)起来、圆锥(zhuī)形、“落”是多音字,落(luò)在。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反义词。

其中注意:

坚实:

牢固结实。

所以“坚实”的近义词是“结实”。

错杂:

交错夹杂;各种色彩错杂在一起。

所以“ 错杂”的反义词是“整齐”。

(3) “既……又……”是并列关系,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

如:

小明既爱学习又乐于助人。

【分析】

(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考查用关联词语造句的能力。

3.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克雷洛夫和德米特里耶夫的寓言故事。

   一天,德米特里耶夫来屠格涅夫家作客。

   屠格涅夫的妈妈为了在客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儿子的才能就对儿子说:

“快朗诵一首先生的寓言给先生听。

   屠格涅夫朗读的寓言故事很优美,很动听,客人和母亲都很高兴。

   这时,德米待里耶夫亲切地问:

“我的寓言故事你喜欢吗?

” 

   屠格涅夫认真地回答说:

“喜欢。

但是我更喜欢克雷洛夫的寓言。

他写的比你写的更好!

   德米特里耶夫听了一点也没生气,心里倒特别佩服这个诚实大胆的孩子。

   可是,屠格涅夫却把他母亲给气坏了,她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

   客人刚走,屠格涅夫的妈妈把儿子打了一顿。

她气呼呼地说:

“你这个十足的小笨蛋,怎么能在刚才这位大作家面前不说他好,而说别人好呢?

   屠格涅夫一点也不害怕,他大声说:

“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

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你能道叫我做一个说谎的孩子吗?

我才不呢,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妈妈,这不对吗?

   屠格涅夫的母亲被自己的儿子问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顿时气消了,高兴地说:

“你真是一个诚实好孩子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认真——________     喜欢——________ 佩服——________

(2)把下面的“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屠格涅夫的母亲被自己的儿子问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把下面的“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屠格涅夫把母亲给气坏了。

(4)选择正确的答案(   )。

A. 这篇短文写的是屠格涅夫小时候爱读寓言的故事。

         

B. 这篇短文写的是屠格涅夫的妈妈教育孩子要诚实的事。

       

C. 这篇短文写的是屠格涅夫小时候敢说实话的故事。

        

(5)仿写。

例:

屠格涅夫却把母亲给气坏了,她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

 

我高兴极了,________

【答案】

(1)马虎;讨厌;鄙视 

(2)屠格涅夫把母亲问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母亲被屠格涅夫给气坏了。

(4)C

(5)拿着录取通知书一顿狂吻。

(答案不唯一)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反义词。

其中注意:

佩服:

钦佩;信服。

所以“佩服”的反义词是“鄙视”。

(2)“被”字句改“把”字句原则是把“被字句”前后主语调换即成为“把字句”。

(3)把字句改被字句原则是把"把字句"中前后主语调换即成为被字句,把“把”改成“被”。

即成为“被字句”。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短文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

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掌握被字句改把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

(3)掌握把字句改被字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5)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4.阅读理解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

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

    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

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

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

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

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

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

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

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

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

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

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

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

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

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

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

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

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

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

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

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

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

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

“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

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

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

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

“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

”那小学老师说道。

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阅读题:

(1)“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对于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

(3)“我”从怀特森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答案】

(1)表面原因:

“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

”实质原因:

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此题从文中第六段即可找到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3)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

【解析】【分析】

(1)表面原因:

“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

”实质原因:

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此题从文中第六段即可找到答案:

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3)告诉我们要学会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登山

   下午两点钟,登山活动开始了。

我来到山脚下,向上张望,只见玉峰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好像在说:

“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想征服我?

”我想:

我一定要到达目的地。

   于是我迅速向上走去,只见轻轻的草晃(huǎng huàng)动着叶子在和我们招手,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叫个不停,好像在说:

“小朋友,快往上爬吧。

   没有多少时间,我们到了半山腰的柑桔林。

柑桔已经成熟了,有的就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后面;有的像一群小孩子在捉迷藏(cángzàng);有的像一个个小胖子正望着我们傻笑,柑桔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如果躺在地上,一张口便会咬到。

   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山顶上。

大家热烈地欢呼着:

“到了,到了。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向下俯视,真是一片美景:

一条柏(bǎi bó)油公路穿过全城;一条大沟把城分成两半。

在山脚,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地向东飘去。

那飞庙和参天古树,这会儿看来像点缀(zhuìchuì)盆景的工艺品。

登山活动真有意思啊。

(1)“张”字共有________画,第三笔的笔画名称叫做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要先查________部,它的音序字母是________。

(2)短文中的“张望”是属________解释;“张口”是属________解释。

A.开      B.扩大      C.看      D.表示数量

(3)选出划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4)在短文中找出跟“看”意思相近的词。

(5)选择题(在括号内写上答案的字母)

①短文中的“目的地”是指(  )

A.玉峰山    B.玉峰山山顶    C.柑桔园

②“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也想征服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我们年纪小,害怕难走的山路。

B.你们年纪这么小,别想爬上山顶。

C.你们年纪虽小,要爬上山顶并不难。

③“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的向东飘去。

”这句话是属(  )。

A.拟人句    B.比喻句    C.夸张句

(6)本文通过登玉峰山过程中所见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七;竖折折钩;弓;Z

(2)C;A

(3)huàng;cáng;bǎi;zhuì

(4)张望、俯视、望

(5)①B;②B;③B

(6)热爱祖国山河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短文中找出跟“看”意思相近的词。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七、竖折折钩、弓、Z

(2)C、A

(3)huàng;cáng;bǎi;zhuì

(4)张望、俯视、望

(5)①B;②B;③B

(6)热爱祖国山河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6)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蜗牛

   事情发生在春天。

   蜗牛妈妈对孩子说:

“你到小树林里去玩玩吧,树叶儿发芽了。

   小蜗牛爬得很慢很慢,好久才爬回来。

他说:

“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

“哦,已经是夏天了!

快去采几只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他说:

“妈妈,小树林里的草莓没有了,地上却长出了蘑菇,树叶儿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

“哦,已经是秋天了!

快去采几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他说:

“妈妈,小树林里的蘑菇已经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儿也全掉光了。

   蜗牛妈妈说:

“哦,已经是冬天了!

唉,你就躲在家里过冬吧。

(1)蜗牛妈妈第一次叫小蜗牛到树林里(   )

A. 看树叶发芽                                   

B. 采草莓                                   

C. 采蘑菇

(2)第三次妈妈叫小蜗牛去采蘑菇,小蜗牛看到(   )

A. 很多蘑菇                          

B. 树叶发芽                          

C. 树叶掉了,地上有很多雪

(3)你能告诉蜗牛妈妈,小蜗牛为什么没有完成她交给的任务吗?

【答案】

(1)A

(2)C

(3)略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带着问题读课文就能从文中第2自然段找到答案,故选A。

(2)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带着问题读课文就能从文中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故选C。

(3)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蜗牛因为爬的慢,每次爬到妈妈制定的地点时已经过了季节,要想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就要冬天出发。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7.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

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

“这响声是告诉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降生了。

”因为红树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

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

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1)文中的“胎生”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在文中找出描写“胎生”过程的内容。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与“倘若”意思相同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5)语段最后一句话说明了红树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表特殊含义

(2)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

(3)拟人

(4)假使;如果(答案不唯一)

(5)生命力顽强

【解析】【分析】

(1)考查双引号的用法。

双引号的用法:

A、引用 B、强调C、特殊含义。

文中的“胎生”加上引号表特殊含义。

(2)考查考查学生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

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

(3)考查拟人修辞手法。

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本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倘若: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

多用于书面语。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语段最后一句话说明了红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点评】

(1)此题考查对双引号的用法的掌握能力。

(2)此题考查考查学生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8.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

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 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

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

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 铺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

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ū pù)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

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

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

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 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 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写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1)眺望;pù;即使;也

(2),。

,:

“!

”“?

”。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