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9920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docx

高三调研考试四月卷语文试题教师版修正稿

科目:

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本试题卷共9页。

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姓名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2014年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

总分:

150分时量:

150分钟

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给力gěi憎恨zèng压轴戏zhòu唾手可得chuí

B.应届yīng绯闻fěi绊脚石bàn奉为圭臬niè

C.卓越zhuō蜗居wō 歼击机jiān抢呼欲绝qiāng

D.宅男zhái潜伏qián涨停板zhǎng容貌姝丽shū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

重点考查“多音字”、“(媒体时代)高频字”以及“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性误读”。

具体为A项“憎”读音为“zēng”,“唾”读音为“tuò”;B项“绯”读音为“fēi”;C项“卓”读音为“zhuó”。

解答本题还需要考生平时的读和说中使用普通话,练习普通话,这样才能减少方言读音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荒诞家具仓皇失措销声匿迹

B.誊写鬼秘顶礼膜拜应接不暇

C.告罄领衔鞭辟入理韬光养晦

D.矫情赌博不假思索春意阑姗

【答案】A【解析】B项,鬼—诡;C项,理一里;D项,姗一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雾霾、环保成为本次两会代表、委员最关注的焦点话题。

有代表提出,我们要加大科技改造的力度,要使碳排放量至少降低一倍。

  B.在湖南卫视举办的“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每年看上去很枯燥无趣的观众抽奖环节因为有了《爸爸去哪儿》剧组五个萌娃串场而显得看点十足,到场的观众们不但获得了快乐和礼物,而且十份特殊的大奖也通过荧屏送给了全球各地的粉丝们。

  C.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D.今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突然爆红,“炸鸡啤酒都教授”成为网络流行语。

有关人士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帅哥美女、专业编剧班底、时时可以参与讨论的剧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解析】A项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B项“不但”要放到“到场的观众)”前面,最后一句可改成“而且全球各地的粉丝们也通过荧屏得到了十份特殊的大奖”;D项结构混乱,删掉“的原因”或“的结果”。

4.下面这首宋词《虞美人》(陈与义)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是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

A.一身将影向潇湘B.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C.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D.数帆带雨烟中落

【答案】B【解析】根据我们所学的《虞美人》(李煜)的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推断排除A、D两项,C项“一江明月”与词中上句“明朝酒醒”相矛盾,故排除。

B项“一船”与“大江流”对应,“离恨”与“行人”相呼应。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毛诗序》①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②,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③,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

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

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

《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

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

②谲谏:

含蓄地批评。

③南:

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正:

使……端正

B.先王以是经夫妇经:

经营,治理

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刺:

讽刺

D.是谓“四始”,诗之至也至:

极至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刺”不可能是“讽刺”,这是典型的以今证古,其实应该是“劝告”的意思。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

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诗者,志之所之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A项“之”:

前一个为动词,到达,所致,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B项“以”:

均为连词,和。

C项“乎”:

前一个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D项“也”:

前一个是语气词,帮助表判断,后一个同样是语气助词,但表感叹语气。

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题目难度不小。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

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

并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D项“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只对风、雅、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但没有具体论述赋、比、兴的手法。

这属于扩大了外延。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

四个选项以第二个“焉”为分界,前面划分BD相同,后面划分AC一样;《诗经》有“大雅”与“小雅”,故“政有大小”是总起,排除A,“焉”为句末助词,C项两个“焉”均在句首,不合句法,故排除C。

后半段是一个“者……也”的判断句,且“形容”是一个词语,所以排除AD。

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分)

译文:

(2)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分)

译文:

(3)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诗,是人的情感所致,在心里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2)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不知不觉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3)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

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

(1)两个判断句,一个是“者……”表判断,一个是“为”表判断;“志”指思想感情;“之”动词,到达,“所之”即“所致”;“发言”:

古今异义,此处指“发出的言语”。

(2)“不足”、“不知”均是古今异义,前者译为“不足以”,后者译为“不知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化为现在的成语“手舞足蹈”。

(3)“是以”固定结构,即因此;“进”即举荐,“淫”即沉迷。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有一定难度,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流畅合理。

〖参考译文〗

《关瞧》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的品德的,它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感化普天之下的臣民,端正夫妇的伦理关系。

所以用它在乡间合乐歌唱来教育百姓,用它在诸候宴会上合乐歌唱来教育臣子。

《国风》的风,是讽谕的意思,是教育的意思;讽谕能打动人,教育能感化人。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涵蓄在心里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继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

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

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

古代的圣王就用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所以诗有六种形式:

一叫做风,二叫做赋,三叫做比,四叫做兴,五叫做雅,六叫做颂。

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

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做“风”。

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

国家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沦丧,哀痛刑政的残酷苛刻,于是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

所以变风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

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

因此一个国家的政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它“风”。

反映天下的政事,表现各国的民情风俗,就叫它“雅”。

雅,是正的意思,是表现周王朝政教兴衰经过的。

政教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

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情状,并把这种成功禀告神灵的诗歌。

这就是风、小雅、大雅、颂、颂四种诗体的由来,是诗的典范。

既然如此,那么从《关瞧》到《麟趾》这些教化人的诗篇,便是先王的风诗,所以归于周公名下。

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到南方的。

从《鹊巢》到《驺虞》这些感化人的诗篇,是诸侯的风诗,先王用它进行教化,所以归于召公名下。

《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风诗,是讲端正最初的伦理,是王业教化的基础。

因此,《关瞧》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

这就是《关瞧》的要义啊!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散曲,回答问题。

(8分)

子规①

吴融②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

①子规:

杜鹃鸟的别称,鸟嘴呈红色,叫声类似“不如归去”。

②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受牵累罢官,流寓湖湘时写下本诗。

(1)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子规”常用来抒发_____________之情。

(1分)

【参考答案】悲苦哀怨(或“思归的苦楚”、“怀国的忧怨”等)(1分)

(2)颔联写景有何特点?

试做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上句运用想象的手段,借杜鹃泣血的传闻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感染力。

(2分)下句写故国春来,草木荣生,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

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

(2分)(答虚实结合,以实衬虚;或答比喻衬托的可参照记分)

(3)本诗是咏物诗,主要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参考答案】诗歌借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1分)反复着墨渲染,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

(2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2)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1)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2)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泣孤舟之嫠妇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

特别是在一些宫廷戏中,大臣见皇上或奴才见主子时更是要行跪拜礼,而且显得十分威严。

说到跪拜礼的产生发展,还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休息时都是坐在地上或睡在地上。

由于地很硬且又潮湿,人们便在坐或睡时铺垫一些树叶、兽皮之类的东西。

旧石器时代编织技术出现后,人们以芦苇、竹篾等为材料编出了“席”。

自此,人们在进食、议事时,便在地上铺一块席子,故称“席地而坐”。

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

当时,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的要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与太中大夫贾谊议政,谈话十分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离贾谊近一些,认真听取他的意见。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由于志趣不同而割席分交,更是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由于那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因而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类似于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传入中原。

传说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

在“胡床”启迪下,人们发明了椅子、凳子,因而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生活中的“跪坐”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坐、跪、拜分了家,但跪拜礼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运用于官场之中。

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

周代对跪拜礼的动作和对象则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的最重者,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在九拜中属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位九拜中第三位。

前三拜称为“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其实也就是作揖。

  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阶级根据其阶级利益,对各种礼仪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兴废。

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虽然也感到跪拜礼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因而仍被延续。

据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记载:

清朝的宰相、大臣们与皇帝、皇太后谈话时,均“一溜子跪在地上”,其中不乏有年纪大者,听力不佳,跪在后边听不清皇上讲的什么,只好推推前面跪着的人,问一下所讲内容,以免有违圣命。

也有的因怕跪久了支撑不住,不得已在裤子的膝盖处加衬一些厚点的东西,名曰“护膝”。

不过,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不愿意向清朝皇帝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被多少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

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

石达开被清军俘虏后,也不曾向清军行跪拜礼,最多只是对四川都督骆秉章“长揖不拜”。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他们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取消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已势在必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刚一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就宣布取消跪拜礼。

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虽然是袁世凯窃居着大总统职位,但鉴于形势,他也不得不宣布:

“所有礼节,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

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今天,握手、拥抱、亲吻、致意已成为当今礼节的时尚,特别是握手,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见面和告别的通用礼节。

然而,跪拜礼仍未绝迹,特别是在亚洲一些国家的农村或偏远地区,跪拜礼仍是少数家庭中晚辈对长辈表示尊崇的礼节,但其生命力却是异常苍白的,它的最终消失,还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12.跪拜礼的产生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最早,它代表着一种(),后来,逐渐成了()的标志。

(4分)

【参考答案】相互致意的姿势等级制度的象征

13.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跪拜礼的特点B.跪拜礼的历史演变

C.跪拜与文明礼仪D.跪拜礼与社会进步

【答案】D【解析】抓住“社会进步”来判断。

14.下列各项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从“胡床”传入中原之后,跪拜礼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只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B.跪拜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无论是姿势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C.因为鞠躬礼简单明了,所以,后来鞠躬礼就完全取代了跪拜礼。

D.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人们最终会摒弃跪拜礼。

【答案】D【解析】A项中不是“礼仪的象征”,而是“等级差别的标志”;B“姿势”并没有变化;C“鞠躬礼”没有完全取代“跪拜礼”。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

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

“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

”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

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

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

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

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

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

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

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

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

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

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

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