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9905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走进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原核细胞:

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硝化细菌

4真核细胞:

[水绵-绿藻/伞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蛔虫]

6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视野亮)→移动视野中央(偏左移左)→高倍物镜观察(视野暗):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7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第二节:

蛋白质

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

(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节: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对于植物细胞来说水分要进出细胞必须要通过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主动运输的意义是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实验证实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5、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一定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6、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7、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2C3H3O3+能量

C3H4O3

9、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10、光合作用的的探究历程

①、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

指出:

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②、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

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⑤、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⑥、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11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H20,有机物中的O来自CO2。

光合作用的意义:

1.制造有机物,固定太阳能,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需要,2.制造氧气,维持O2与CO2的平衡,使好氧生物得以发展3.形成O3层,使生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

 

13、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要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

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3)光照强弱的控制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影响光合作用速度的曲线分析及应用

因素

图像

关键点的含义

在生产上的应用

单因子影响

光照强度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

AB段表明随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B点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称B点为光补偿点(植物白天光照强度应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

C点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例:

轮作)

(3)对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4)若要降低光合作用则用有色玻璃。

如用红色玻璃,则透红光吸收其他波长的光,光合能力较白光弱。

但较其他单色光强。

O

光合面积

叶面积指数

·

·

·

C

B

A

8

6

4

2

呼吸量

干物质量

光合作用实际量

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在光补偿点以下。

OB段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强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OC段呼吸量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如BC段。

植物的叶面积指数不能超过C点,若超过C点,植物将入不敷出,无法生活下去。

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陡长,封行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温室栽培植物时,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氧化碳浓度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CO2越多,光合作用速率越大,但到A点时,即CO2达到饱和时,就不再增加了

温室栽培植物时适当提高室内CO2的浓度,如释放一定量的干冰或多施有机肥,使根部吸收的CO2增多。

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即为提高CO2浓度、增加产量

温度

光合作用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

一般植物在10℃~35℃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AB段(10℃~35℃),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强,B点(35℃)以上光合酶活性下降,光合作用开始下降,40℃~50℃光合作用几乎完全停止

(1)适时播种

(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

叶龄

OA段为幼叶,随幼叶的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

AB段为壮叶,叶片的面积、叶绿体和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也基本稳定。

BC段为老叶,随叶龄的增加,叶片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

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

又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时所必需的物质。

如缺少N,就影响蛋白质(酶)的合成;缺少P就会影响ATP的合成;缺少Mg就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合理施肥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提高酶的合成率,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多因子影响

图像

含义

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

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的其他因子

应用

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充加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

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增加光照强度,调节或增加CO2浓度来充分提高光合效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的重要生命特征。

细胞以分裂方式增殖,通过它,单细胞生物能产生后代,多细胞生物则可以由一个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为一个多细胞个体。

在增殖过程中可以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可见,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一、有丝分裂

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此, 包括分裂间期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增长,对于细胞分裂来说,它是整个周期中为分裂期作准备的阶段。

1、分裂期

(1)前期

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二、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延长,从核的中部向内凹进,分裂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个细胞。

此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故名无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的分裂。

一、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它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经过细胞分化,生物体内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这种稳定性的差异是不可逆的

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组织,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二、细胞的癌变

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三、细胞的衰老

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2)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减低,如人的头发变白是由于黑色素细胞衰老时,酪氨酸酶活性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积累,影响细胞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

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

假说-演绎法

2、DNA分子有何特点?

⑴稳定性⑵多样性⑶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①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

②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多倍体植株特征:

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单倍体植株特征:

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显性遗传病:

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

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侏儒症

遗传病显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

性染色体隐性:

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肌营养不良)

人类遗Y外耳道多毛症(只有男性患者)

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

数目异常

原因

染色体异结构异常

常遗传病:

常染色体:

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

类型

性染色体:

性腺发育不良(如:

特纳氏综合症)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不是过渡)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意义:

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不足:

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新物种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

自然选择学说。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

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量变),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质变),方可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