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786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docx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北京为例

 

  

 

 

 

 

 

 

 

   

 

 

 

 

 

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多样化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和服务的总和[1]。

社区社会组织可以说是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所谓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为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

可见,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和活动范围都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的限制性。

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组织、志愿组织、慈善机构以及部分非营利的行业性组织,还有一些草根组织,如棋牌协会、书画协会、广场舞团体等。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必然要求

自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始,全国通过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调动地方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的文化参与性和社会积极性,掀起了探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体系化、多样化的热潮。

社区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社区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为社区和社会提供更加便利、周到、多样的文化服务产品和项目,实现文化惠民、利民,助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政府自身在财力、人力、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不可避免地产生失灵现象,引入社会组织参与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是弥补政府失灵,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2]。

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对公共服务供给出现多样化、层次性、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要求。

社区社会组织在机制和服务供给上相比传统企事业单位而言,更具有市场弹性、组织灵活性和文化适应性。

以社区文化需求为导向,社区社会组织要持续不断丰富、更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优化服务结构。

北京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利用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将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改善边缘发展区域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向社会低收入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必然要求

文化要素在区域竞争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较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北京能够长时间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和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北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并将文化事业的建设纳入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努力打造成为“五都”,即“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

为实现此目标,北京市委、市政府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或试验基地,以社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地,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有效保护老北京原有的文化特色并吸纳全国或世界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优良文化,推进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北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心这一区位优势和现实条件,最大化利用社区社会组织的“非政治”、“非宗教”、“民间”身份等政治资源,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社会沟通、社会调节和社会代理功能,促进北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和助推国际文化交流,与不同社会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多形式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以北京为例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方面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功能。

以北京为例,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北京虽已具备了相当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

1.具备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

任何文化或服务的供给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作为保障。

北京社区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要有相应的公共财政作支持,以此强化公共资源的配套、协同。

近年来,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2010年,北京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如图1所示。

图12006~2010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010年,北京地方财政支出为2719.32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逐年上升。

如图2所示,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支出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由2006年的40.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9.36亿元。

北京市各区拥有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高起点,为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金融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奠定了物质基础。

图22006~2010年北京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2.具备优越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较早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服务工作体系。

2010年,北京市文化局开始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机制、投入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管理机制的方案,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性和标准性,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公共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2011年11月,北京市文化局发布实施《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时间、设施环境、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激励监督等进行规范,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具备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民办社会文化团体和公共文化服务委托代理商等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点化并提高设施达标率和使用率。

如表1所示,2010年,北京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5个,总藏书量达4613万册。

截至目前,北京基本形成了以市群众艺术馆为中心,19个区县级文化馆为地区分中心,319个街道(乡镇)文化站、5798个社区(村)文化室为服务终端的文化馆服务网络;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23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325个街道(乡镇)图书馆、3864个社区(村)图书室为服务终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3]。

北京率先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区级文化设施——地区级综合文化中心——街乡级文化中心——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和网络,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了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全覆盖,并决定在2012年启动每三年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达标评审工程。

通过开展驻区单位文化座谈会等多样化形式,强调与驻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倡导驻区单位将其已有文化设施有偿、低偿甚至无偿地向社区开放,形成了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和谐局面。

表1北京市文化服务设施情况(2006~2010年)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经验较为丰富。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果直接表现为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各类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人数等。

北京安贞街道文化惠民,结合该街道群众的文化需求,依托街道内十大文体协会,精心策划各类文体活动,唱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大戏”。

其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街道乒乓球赛、交谊舞大赛、诗书绘画展、太极拳展示、戏曲展演等5大群众文体活动,参与人数达1500余人次[4]。

北京各社区、镇及街道还通过与社区相关文化组织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从2012年开始,推出群众文化艺术节作为北京市统领性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二)主要问题

北京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进了北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

但也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合理的解决,将严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1.政府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相对紧缺

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应法律机制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生存和发展。

城市社区没有形成吸引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5]。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也是如此,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难以保障和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市、区、街道、社区(村)的财政,区域间公共财政的收入有差别、支出也会出现失衡,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不少边缘化社区本身并没有文化方面的专项资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执行力较高的税收监管制度,也有部分社会组织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缺陷进行偷税漏税,降低了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公信力,又进一步制约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社区社会组织资源获取能力不足[6]

社区社会组织主题不够明确,结构不够合理,数量少,基础条件差,其成员素质不高,自身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较弱,难以发挥作用[7]。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急需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者,但较多地区包括北京在内存在社会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发展机制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弱现象。

社区社会组织中社会工作队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性别单一、专业技能不精等问题[8]。

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低、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以及高校培养社工模式偏差等原因存在,造成社会工作者造血功能不足、进人困难、高级社工人才缺乏、经验丰富的社工留不住等诸多问题。

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进行调查,显示北京市理想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规模在3.8万人左右,而目前北京市的社工人数只有2.8万[9]。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未能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均等化问题还严重存在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北京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人才资源最丰富的重要区域之一,市委、市政府也开始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点朝网络化方向转移,但要实现北京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全覆盖尚需时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设施,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和社区,还存在城乡不对等、区域差距比较大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做到均等共享,较多落后农村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力,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力度不够。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选择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好地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社区建设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任务艰巨,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科学设计,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建设环境,创新组织模式,完善制度等,如图3所示。

对于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

图3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①加强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和博物馆的高水平设计和建设,完成区内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改造和装修,将各区建设成为先进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精粹文化的交流地和地方文献的珍藏地,构建学习型社会。

②加快地区级文化中心建设进程,利用“十二五”发展机遇,通过新建、改扩建、追缴配套等多样化途径,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之路,建成更多地区级文化中心并尝试多种运营模式,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③推进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

按北京市文化设施标准:

街道文化中心面积应达2000平方米且配备具有文化体育活动、书刊报纸阅览、继续教育和培训、网络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活动室。

条件较好的乡镇文化中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中心内建成特色博物馆或纪念馆,统筹规划、规范管理。

社区(村)级文化室面积标准为200平方米,文化大院为代表的家庭终端文化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载体,加强北京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优化和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环境

制定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文化服务功能,明确社区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和定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及评估体系,加强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和捐助理念、树立正确的社区组织责任观、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慈善捐赠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营造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氛围,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素质和水平。

(三)规范公共财政的支出政策,健全社区社会组织财务监管制度

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也随之提高,相应的经费保障也应及时跟进并不断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最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政府办实事项目和重要惠民工程,理应尽可能多的被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投入机制和模式,增加政府投入力度,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持续性、多样化、多渠道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机制。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公共财政预算中逐年加大对各区、各级别、各组织的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扩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性,创新社会投融资渠道,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培、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方式[10]。

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经营活动,区别组织中不同性质收入的税收政策。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部分财务,需要接受政府税务部门的监督并向社会公开,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透明度。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益。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体系,培育功能健全、主体多元、激励有效的社区社会文化组织

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颁布相关激励政策,将社区内文化基金会或行业协会等培养成为“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和均等化、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建设。

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本组织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工作者队伍、基层文化管理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群众文化队伍等组织建设,形成类别齐全、专兼结合、体制内外并举的公共文化建设人才体系。

出台提高社区社会组织人事、工资、职称、医疗、养老等相关福利保障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优质高效、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实现惠民利民。

鼓励社区志愿组织的参与,扩大各区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影响力,循序渐进地吸引或培养参与有序、引导有力、激励有效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进而完善文化志愿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探索和创新社区组织引进或自主开发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数字的服务网络,参与公共文化运行模式

网络、通信、声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社区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社会文化管理中运用已是不可取代的。

社区社会组织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公共文化技术的推广,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据库、资源共享库的建立,提高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

2011年北京推出公共文化十大服务工程,其中社区数字化工程率先在全国建设数字化文化社区,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即“文化北京”频道:

打造融信息查询、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为一体的数字化“北京数字文化社区网”;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工程则准备用3年时间,在北京市主要城区、街区和社区部署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过加入“一卡通”服务体系,打破公共文化服务原有的地域局限,为群众提供就近、高效、便捷、全天候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以十大服务工程建设为契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十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北京加快首善之区、“五个之都”和世界城市建设。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