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75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docx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课程论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民族民俗文化

******************************

年级、专业:

2015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初探

摘要:

民俗确切来说是民俗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民俗文化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民俗文化进行了背景介绍,概要了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并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

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旅游

一.前言

民俗一词最初倡议并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学者汤姆斯(W.J.Thomas),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JacobandWilhelmGrimm)。

国外学者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泰勒(EdwardB.Tylor),多尔森(RichardM.Dorson)博尔尼,邓迪斯等不同学者进一步进行了研究。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民俗文化。

然而国内外能够全面系统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却不多,许多旅游资源还处在待开发的一种状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全球化,本文对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当前民俗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和问题,总结前人的经验上简要的提出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途径。

二.民俗文化背景及发展

(一)民俗文化概念

民俗历史悠久,但是关于“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一般来说,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民俗的概念各不一样。

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认为“民”应该解释为社会群体。

泰勒(EdwardB.Tylor)认为“民”是古人。

但是泰勒过分强调了文化相似和共同性特征,忽略了人类文化的差异。

从民俗本身角度出发,最早格林兄弟(JacobandWilhelmGrimm)认为“民”就是民族。

到20世纪中后期,邓迪斯提出“民”为全民,可以指任何一个人。

而对于“俗”的概念,20世纪初,以博尔尼为代表的民俗学家认为“俗”是流行于落后民族或者保留于较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和歌谣。

美国多尔森(RichardM.Dorson)则认为这种“俗”是口头文化,传统文化和非官方文化。

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特定的一种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学者们所处的立场不一样,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因此对其概念理解会有所区别。

王娟认为“俗”应该是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者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东西[1]。

1998年,民俗一词被我国学者钟敬文定义成:

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2]。

除此之外,乌丙安教授认为,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并在此同时能继续对现实生活有影响的事情[3]。

民俗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即民俗文化,而文化,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文化所附着的载体。

对于民俗文化的定义,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并没有确切的概念,可是不管如何定义民俗文化,始终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民俗文化是国家或者地区民众的风俗习惯,生活文化的总称。

一种民间传承下来的文化,也就是民俗文化,虽然它存在的主体部分形成在过去,可是内涵却有着很大延展性。

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民众的现实生活不断的向前变化[4]。

(二)民俗文化背景及发展

通常把产生和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称为民俗文化。

民俗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JacobandWilhelmGrimm),当时格林兄弟生活的欧洲正处于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找德国的文化传统,始终如一的以一种忠实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民间故事。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儿童和家庭的故事》一书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而民俗一词最初倡议并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学者汤姆斯(W.J.Thomas)。

在此之前,在德国把民俗学称作为人民学(volkskunde),在英国和欧洲等其他国家民俗学被称作大众古俗(populara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literature)。

1846年,在《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W.J.Thomas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这个新兴的学科。

民俗文化最原本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学问。

其内容包括了传统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信仰、歌谣、谚语等等。

由于民俗的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都存在,以及近代以来许多的民族和国家要求民族进行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统治其殖民地的需要,加速了民俗学这门学科广泛深入的发展。

1831年,芬兰文学学会成立,主要做的工作是对许多民间的歌谣和故事进行搜集和整理。

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

到1878年,英国民俗会成立,并且创办了《民俗学刊》,也就是第一份的民俗学杂志。

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

从此以后,民俗学这一个学科在世界各地逐渐发展起来。

而中国的民俗学也是在这种关注民众的背景之下逐渐产生的。

1918年,北大设立歌谣征集处,并且《北大日刊》上刊登了非常详细的《征集全国歌谣简章》,它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三.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文化的价值都有进行研究,大多是从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李永婷,2014)从教育角度出发,探讨了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认为民俗文化教育是用学校教育的方式打开了民俗文化之窗[5]。

(蔡志荣,2012)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最重要是提出民俗文化产业化,目前来说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逐渐扩大到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等[6]。

当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而经济全球化也会给我们带来文化全球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民俗文化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甚至能带来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促进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已经是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民俗文化。

但是国内外对民俗文化旅游价值认识不足,许多旅游资源还处在待开发的一种状态,因此本文从三方面对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民俗文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它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中国是一个世界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间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民俗文化,也就是一个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它是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开发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的精品,一定会促进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像蒙古族的胡笳等乐器、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还有江南味道的秦安腊花舞和其它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山林小曲、民间传说和工艺等等。

这些民族的特色构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并且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它是我国民俗旅游开发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极其高的旅游价值[7]。

(二)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有非常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开始衰落,开启民俗文化旅游的这种方法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非常有效的。

民俗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承文化,维持着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地区的社会连续稳定性,也维持着保持着这个国家,民族的人们的民族感情。

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活动,不仅可以使我国的游客们更加深层次的去认识伟大的祖国各个民族,各个地方体现的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也能更深刻去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同样也是对我国游客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旅游的过程中民俗文化就潜移默化的传承下去。

(曹瑞琴,2011)(陈建设,吴忠军,王雯雯,2006)认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给民俗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收入,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激励。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能吸引广大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往消费,这就增加了这些民俗地区的经济收入,从而激发了当地人民保护其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8][9]。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国际友人们漫步八达岭、观看雄伟壮丽的长城、听秦始皇修建古老奇迹兵马俑的故事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

不但能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加深认识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能加强国际间友好往来和全球的文化交流[10]。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的资源效益,其实首先是被旅游业所看重并利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被旅游业很大程度上进行借用,因此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民俗文化旅游是实际是运用地区或民族的一些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来作为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旅游的联动效应也日益表现出来,而民俗文化旅游不但促进了当地周边相关产业发展,还起到了解决当地人民就业和增收问题的作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11]。

旅游的经济性和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在世界各国中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12]。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部公布出来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经济乘数远超于其他行业。

 

四.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现状

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开发不仅能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更能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加当地民族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全球的每个民族,它们都将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当成珍贵的财富进行保护和尊敬。

这几年来,各个地区的旅游部门开始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让它变成新经济增长点。

民俗文化旅游在国外兴起比较早,它作为全球有当地特点的旅游活动之一,已经日益变成旅游的关注点,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对这种有着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回味无穷。

根据一些学者在我国国内的一次调查发现,来中国旅游的的美国游客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民俗文化最感兴趣的却达到了56.7%[13]。

根据我国人民网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为止,我国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了10%的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的脱贫人数达1000万以上。

我国有一些关注民俗文化的旅游工作者,用它们的实践证明了民俗文化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

比如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民俗风情游”,紧接着到2002年,国家又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

四川成立了风情旅游公司,又与其他公司联合开辟了农家乐的民俗风情游;江苏无锡华西村开展了江南水乡特色民俗旅游;深圳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江苏南京秦淮风光带;在广东,客家文化和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变成了关注的热点。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即将变成全球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国际旅游者的人数会达到1.37亿,占全世界国际旅游接待量的8.6%。

现今,发达国家也好,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好,民俗文化旅游都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民俗文化旅游即使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呈现出来了一系列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二)民俗文化旅游问题

1.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民俗文化在变迁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传统文化价值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

无形也就是精神方面体现在随着西方各种节日传入中国,人们慢慢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像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开始日益淡忘。

有形表现在我国民俗文化的传统活动日益变少,有的甚至消亡。

比如(汪永萍,2006)以甘南藏族为例,甘南地区的民俗旅游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民俗文化只停留在一般层次,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14]。

(魏敏,翟代清,2008)以泰山为例,发现千百年来,“泰山石敢当”早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甚至东南亚等地带人们所敬重的“保护神”,可是像石敢当这样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却未被充分重视[15]。

2.民俗文化被同化

民俗文化旅游能逐渐发展起来,其本地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种独特性只有到了当地才能感受得到。

可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却有了同化的现象。

比如民俗文化旅游的纪念品,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

(刁统菊,曲洪,刘爱昕,2006)以壮族为例,发现自从龙脊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当地壮族民俗风情在穿着,饮食,宗教信仰,艺术和生活方式方面几乎被其他民族同化。

除了壮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和节日仍然保留自身特点[16]。

民俗文化因为不同地区而有不同的民俗,当地民俗文化的特殊性是吸引游客最大的动力。

(魏敏,翟代清,2008)发现目前山东泰安的民俗气息并不浓郁。

现今,有很多的旅游方式都被认为是民俗文化旅游,可实质上,真正的民俗文化旅游内容较少[17]。

(于德珍,2002)分析了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女装服饰本来色泽淡雅,主要是深蓝色,而如今却大红大绿,男装服饰有的还出现了帽子,已经失去了土家族人民民族服饰原始的特色。

为了吸引广大的游客,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使得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逐渐衰落[18]。

3.民俗文化被破坏,缺乏保护力度

民俗文化遭到破坏有几种不同的现象表现出来。

比如(陈红玲,2003)发现有的地方,打着民族风情表演的幌子强行要求游客进行“捐献”活动,游客们最终大呼被骗,严重损害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淳朴性跟乡土性特点[19]。

(曹瑞琴,2011)认为我国民俗文化不但维护力度不强,且方式不完善。

第一点表现在立法不足,尤其是维护民俗文化的时候,才会让民俗文化没有法律可以依靠。

其次是没有培训专业的人员,让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后继无人。

大部分的维护政策都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在民俗文化遇到了毁坏之后才实施维护政策。

有的地区只懂得追求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有的地区上演一系列低俗的文化[20]。

不但破坏地区民俗文化的形象,更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需要传承和发展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面临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冲击,我国应重视民俗文化的建设。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商业消费为主要的文化渐渐变成占主要地位的文化的时候,我国仍然要保持地区特色传统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育良风美俗[21]。

民俗文化旅游若想在我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就要在日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始连续的创新。

(一)创新民俗文化旅游形式

旅游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民俗文化旅游,只有抓紧开发创新力度,民俗文化旅游才能变成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实质上得到弘扬和维护,要进行大力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看准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同时与该地区和周围旅游地理环境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去挖掘该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潜力,把特殊的民俗风情展现出来[22]。

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等都是以静态游览为主的活动。

我国现在的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基本上就是以静态为主,虽然这些静态文化村拥有着重要的审美和学术价值,可以让游客开阔视野,有效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完整性。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这种单一型的游览模式完全无法满足游客找寻新事物的心态。

(李岩,2009)从全国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力开发和利用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应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也就是说必须多开发利用一系列动态民俗文化的旅游活动,比如近几年来,山东的“千里民俗游览”,大连的“渔村乡俗旅游”,江西鄱阳湖的“连家船婚礼观赏游”等等,其实都是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动态开发和利用,可以让游客融入进去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的乐趣[23]。

(二)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张士闪,2014)认为要使民俗文化不被异文化同化,首先政府要对一些慢慢失传的传统,风俗习惯,节日宗教等等进行挖掘,让当地的民俗文化可以得到保护和并传承,教育旅游景区当地居民自觉去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民俗文化。

第二,政府跟有关部门必须跟当地旅游地居民经常沟通,让他们懂得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励他们对自身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让他们主动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吸收外来文化来改变自己的生活[24]。

(邓清南,许虹,2010)认为民俗文化要从同质化、无特色的民俗旅游服务及产品,转变成根据旅游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为重点打造特色服务和品牌产品。

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例子,凉山地区推出“火把节民俗旅游”,这就是一个异质化、重特色的成功例子。

一直以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火把节逐渐走向全国,不管是规模还是内容,年年都丰富,越来越具有档次[25]。

(三)树立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题目.那就是旅游业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来进行发展,同时又要能维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

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又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李岩,2009)发现有许多很早被开发出来的村子和寨子,因为在开发的时候水平较低,同时又缺乏经验跟有效管理,旅游的游客的进入导致其迅速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也就失去了游客的吸引力,最后衰落[26]。

(马华泉,王淑娟,2001)认为民俗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得不到保护,甚至会因民俗文化环境破坏而毁灭。

所以民俗资源能可持续利用是民俗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7]。

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具有本身独有的特点,让民俗文化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当今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的重点所在[28]。

六.小结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民俗文化各方面的研究,为本文评述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做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文献资源。

民俗确切来说是民俗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民俗文化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从各方面多层次的去展现我国五千年的文化,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而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建立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所以要实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蕴涵丰富的旅游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能实现其旅游价值,更能实现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4]同[2].

[5]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

课程与教学论,2014.

[6]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

208-211.

[7]马宇敏.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J].旅游管理研究,2011(12):

53.

[8]曹瑞琴.浅议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J].文化经济,2011(04):

219-223.

[9]陈建设,吴忠军,王雯雯.民俗旅游开发中经济激励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

65-67.

[10]何学威.经济民俗学[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11]同[6].

[12]马华泉,王淑娟.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0):

21-22.

[13]李岩.论旅游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20-22.

[14]汪永萍.甘南藏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甘肃:

旅游管理,2006(04).

[15]魏敏,翟代清.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以泰安为例[J].经济·管理,2008(02):

48-49.

[16]刁统菊,曲洪,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05):

131-139.

[17]同[15].

[18]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D].湖南:

中南林学院生态学,2002.

[19]陈红玲.论民俗旅游———兼论桂北民俗旅游长廊的开发[D].广西大学,2003

[20]同[8].

[21]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1-40.

[22]同[7].

[23]同[13].

[24]张士闪.民俗旅游新模式:

政府的作用[J].产业,2014(02):

38-40.

[25]邓清南,许虹.四川民俗旅游开发创新思索[J].中国商界,2010(11):

105-106.

[26]同[13].

[27]同[12].

[28]喻湘存.我国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7):

45-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