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75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根据对文章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

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

(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

(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朝花夕拾》及《山海经》简介: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

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

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

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

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

书中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双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在儿时的“我”看来,那是“念念不忘,最为心爱的宝书”)

(三)整体感知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又是如何的?

重点写哪些事情?

你能概述一下吗?

2.如何划分段落?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从文中找句子,分析阿长的形象。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

为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明确:

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不佩服)②限制我的行动(讨厌)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非常讨厌)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空前敬意)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

(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

(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

(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3.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

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4.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对他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他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5.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6.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

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重点部分,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一)重点研读——研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明确:

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

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

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

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

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板书设计:

 

7背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教学课时4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一)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

“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

“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

“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

“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

“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

“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

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

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

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

(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

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

(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

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

(哭“背影”)----结尾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1-3小节,初步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

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

“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分析第二层

(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

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

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进站后,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聪明过分”;而且还叹气说:

“我……真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恨自己那时年轻无知,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5)齐读第2层,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讲读第三层。

①指名朗读,考虑:

这一层重点刻画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几层来写?

四层:

第1层写父亲执意要去买橘;

第2层写父亲越过铁道买橘;

第3层写买橘回来;

第4层写与父亲依依告别。

②父亲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买橘时的感人形象的?

先写了父亲的穿着: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紧接着写了去买橘时的一系列动作:

走、探身、穿过、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全过程的栩栩如生的动态印象。

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

(观察细致,清楚,用词准确生动,故此写得真切感人。

父亲是个胖子,走路都是蹒跚的,却要去努力地攀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看到这样的背影谁能不为之感动。

当“我”看见这一背影时,感情是怎样的?

(齐读)

④父亲买橘回来时,“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父亲买橘的道理:

越是尽到父亲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和满足。

⑤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

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

“进去吧,里边没人”。

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

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箱会丢失东西。

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佩。

⑥这一层中两次写看见背影流泪,说说这两次流泪分别是什么心情?

第1次是看见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流的是感动的泪,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

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里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

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⑦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

要求读出你爱子,子爱你的的深情。

(四)分析第三部分: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重点写了接读信后的感受。

(齐读)接读父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背影,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这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束全文,直接表达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五、本文细腻刻画了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

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两的。

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二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内疚和感伤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论讨讲解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的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

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

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

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

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惜别的背影、思念的背影。

 

第一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六段: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

(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六段: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

(“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

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

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感触最深的“背影”:

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线索)

4.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

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

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

蹒跚、探、 攀、缩、倾。

 

⏹蹒跚【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为何用“攀”不用“抓”?

【明确: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明确: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小结: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

5.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

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

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3)第三次流泪:

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

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一… 

6.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

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

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二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

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

不写不可以吗?

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一)品味语言,明确文章的线索,感悟主旨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

”体会:

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体会:

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体会:

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体会:

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会:

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

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