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62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docx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碰撞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题目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碰撞

 

指导教师

陈佳讲师/硕士

 

2014

5

摘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正在形成。

互联网金融开始逐步向传统金融领域渗透,并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了显著地冲击。

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业务、金融中介角色、收入来源、经营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字: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对策

 

Abstract:

Inrecentyears,alongwithsocialnetworks,theemergenceofcloudcomputing,bigdata,anewgenerationofInternetinformationtechnologyisdevelopingrapidly,theInternetasanewmodeloffinancialtradingplatformInternetisemerging.InternetFinancialbegantograduallypenetratetothetraditionalfinancialsector,andChina'sbankingindustryresultedinasignificantimp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statusofInternetFinancial,analyzestheimpactandinfluenceofInternetFinancialinthetraditionalfinancialservices,financialintermediationrole,sourcesofincome,businessservicemodelandotheraspectstocommercialbanksandproposescountermeasurestocommercialbankstodealwiththeInternetpresentfinancialchallenges.

 

Keywords:

InternetFinancial,Commercialbanks,Impact,Countermeasures

 

目录

1引言3

2互联网金融的概述3

2.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3

2.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4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4

3.1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5

3.2移动支付异军突起5

3.3网络借贷风生水起5

4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5

4.1传统金融业务受到挑战6

4.2金融中介角色被弱化6

4.3收入来源受到蚕食7

4.4金融服务模式面临变革7

5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8

5.1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产品创新8

5.2强化金融中介角色,构建联盟电商平台9

5.3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收入来源9

5.4改革金融服务模式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依靠着积累多年的用户数据,互联网企业不再单纯侧重于传统业务,开始逐步向金融领域渗透,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正在形成。

在该模式下,人们的交友和生活方式得到很大改变,现实生活与虚拟技术完美地实现连接,并且在虚拟金融和现实金融之间完美转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强劲,为资金供求双方搭建了最便捷的平台,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银行、网络保险销售和理财产品销售等多种方式也由此而诞生,改变了传统金融结构,实现了与客户的无缝连接。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

虽然目前仍处于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如果应对不及时,银行将错失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机会,与同行业的竞争中也将无法取得领先优势。

因此,传统银行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2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得以问世。

互联网金融具备适应“大数据”条件下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能力,提供全新的理财方式,具有资金配置成本低、效率高和支付快捷等优势。

2.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目前,尚未有关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一致表述,收集归纳各方面意见和观点,本着科学、实际、全面的角度给互联网金融下一个定义,即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融资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传统金融业融入了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理念,使得传统的金融模式受到深远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创新性服务方式,包含了互联网内涵和精神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都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其依托于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金融活动,不同于传统形态的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在电子空间中的形态是虚拟的且运转方式是网络化的[1]。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要给互联网金融下一个定义,首先想到的是与之有关联的信用化流通货币,换句话说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所实现的融资业务模式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与金融业态有关的任何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都应当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例如移动支付、网络小额借贷、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在线金融理财等等。

2.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与实体金融相比,互联网的特征显而易见。

一是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低成本、低门槛的普惠金融。

以我国基金行业为例,数据显示,72家基金公司在2013年上半年的管理费用高达138.65亿元,其中向银行等销售平台支付了中介维护佣金23.97亿元,比例为17.29%。

如果在互联网上,维护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再以信贷为例,单笔银行贷款所需成本约为2000元,若借助阿里小贷这个平台,则单笔信贷的成本只有区区2.3元,约为银行贷款成本的千分之一。

显而易见,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成本要远低于商业银行。

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业监管严格,进入门槛较高,竞争不充分,其提供的服务更是离人性化相差甚远。

然而,当现代金融融入互联网技术之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那些被投资门槛较高的理财产品拒之门外的公众,开始转而购买门槛较低的产品,这使得普通人有了更加主动进行理财活动的能力。

以余额宝为例,用于传统理财的投资额约为人均7-8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余额宝,其人均投资额仅为1912.67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已将这种理财方式转变为一种习惯。

所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普惠金融,而不仅是低端理财。

二是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具有海量信息、高客户粘性和高客户体验的金融服务模式。

互联网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支持,信息支撑着强大网络信用。

由于抵押物和信用评估的缺乏,中小微企业往往很难获得银行资金支持,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搭建互联网平台,使得中小企业数据得到充分挖掘,从而展现出虚拟运行轨迹,从中找出发展模式及规律,为信用融资创造条件。

例如淘宝,凭借着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淘宝理财成功满足了大量用户不同的投资需求,从而推进余额宝等产品快速壮大。

高客户粘性让强者愈强。

简单来说,用户粘性即用户忠诚度,通常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用户越多的产品越强大。

同质化的产品只有死路一条。

XX、腾讯、阿里巴巴都是强者愈强的典型例子。

高客户体验让金融变得更简单。

传统金融是产品中心主义,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客户中心主义,始终将用户体验摆在第一的位置。

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诉求,是当客户具有金融服务的需求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用户体验,而这种体验能够让复杂的理财过程简单化。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如今,互联网金融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这三个方面。

3.1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

自第三方支付公司诞生起,第三方支付历经十几年的发展。

截至目前,市场相继涌现出一些实力雄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既有侧重个人支付领域的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电子支付,又有专注具体行业的易宝支付、快钱和汇付天下,第三方支付存在于金融产业的各个环节。

数据显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总金额从2008年的2356亿元急剧增至2011年的2.16万亿元,2012年上半年规模已达1.55万亿元,预计2014年该数据将达到惊人的10万亿元左右,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3.2移动支付异军突起

近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繁荣发展的同时,移动支付的增长也十分迅速。

在中国,兼具可靠性和便捷性的移动支付,其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金融业务,前景越来越光明。

有数据表明,在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了1.87亿,交易额同比增加了67.8%,达到742亿元;2012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增加到了2.17亿;到了2013年,该数据为2.36亿人,年增长109%。

移动支付用户数有望在2014年达到3.87亿,交易额将增至3850亿元。

3.3网络借贷风生水起

网络借贷是指资金借入者和借出者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在线交易,使得双方足不出户便可实现资金的融通。

网络借贷形成了单纯平台中介模式、社交平台与复合中介相结合这两种模式,其中以后者为主[2]。

目前,网络借贷的影响范围已从当初登陆地上海逐步扩大至全国,这种依靠互联网而存在的借贷平台,如今已发展到上千家。

网络平台的存在,让拥有小额资金的投资人满足了理财欲望,成功解决了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的问题,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形成数十亿的规模,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成立于2010年的小额贷款公司阿里小贷,网上放贷业务开展不到三年,已经为10多万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其融资规模超过260亿元,成为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4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正是凭借其不断升级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并在时间、成本上拥有巨大领先优势,最终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特别是近几年,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正逐渐被互联网金融所蚕食,商业银行因此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压力和危机感。

4.1传统金融业务受到挑战

      商业银行一直处于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商业银行控制着绝大部分金融业务和渠道,并且长期享受着政策和体制的红利,使得其在金融市场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3]。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行业,一批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对银行业发起猛烈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正在被逐步侵蚀。

目前,银行的三大业务正遭受着冲击:

其一,传统的银行汇款业务遭遇冲击。

由于第三方支付已能够延伸至更加广阔的领域,如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罚款代缴等,并未被网上电子商务交易所束缚,用户支付方式正逐渐被第三方移动支付所改变,其中的代表便是支付宝。

其二,日渐兴起的P2P模式正成为将来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雏形,不通过银行就能直接完成个人的存贷款。

其三,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受到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借贷模式的冲击。

4.2金融中介角色被弱化

商业银行作为融通资金的载体和媒介,在金融市场扮演着信用中介这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目前,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下,这一金融中介角色已经开始逐步弱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用户的支付方式,银行支付中介地位岌岌可危。

处于快速成长中的互联网技术,冲破了商业银行对人们在涉及清偿活动上对时空分离的依赖,这在一定方面影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代支付手段减少了支付业务对银行的依赖,互联网企业凭借其丰富的经营模式,最大化满足了用户体验,冲击着银行传统支付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

二是在互联网技术下,获取信息和交易成本都大大降低,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服务需求无疑将被分流。

融资最主要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和成本过高,而在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起着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汇集了大量的关于资金供求信息。

在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递方式都得到很大改变,大量的信息基础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储备。

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平台,并及时有效地发布各项信息,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跳过银行中介机构,很好地解决了融资过程中的难题。

4.3收入来源受到蚕食

一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盈利方式受到网络借贷的影响。

目前,存贷款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的存款仍然是重中之重,是银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然而在存贷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的今天,银行的吸储能力已严重下降。

根据12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这四家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分别是54.71%、54.63%、35%、41.79%,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48、0.05、0.99、0.53个百分点。

此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其余8家银行上述指标均较前一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其中,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下滑比例最大,分别为4.45%、2.30%、2.05%。

国内商业银行在2013年的活期存款余额大约是32.479万亿元,平均占比约为43.07%,而在2012年,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余额和占比则为29.844万亿元和43.85%。

由此可见,部分银行活期存款的损失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造成的,虽然其数量尚未达到触及银行根本利益地步,但银行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届时将真正危及银行的生存[4]。

二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正面临第三方和移动支付服务的逐步蚕食。

以支付宝为例,其涉及到诸多交易平台的支付环节,例如货币兑换、网络购物、电子商务、银行卡收单等。

随着未来用户个性需求和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已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首要目标,处于主导地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将业务类型延伸至线下。

近几年,基金行业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基金已然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眼中不可忽略的市场。

当前,部分互联网企业相继获发牌照,获准开展基金第三方支付服务,基金销售新渠道在无形中得以形成。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发展,基金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比如汇付天下“天天盈”和银联电子的“银联通”这两家平台,已形成拥有超过百万用户、支持50余家基金公司、30余家银行、近900种基金产品的规模。

基金的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导致银行基金代销业务进一步下降,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降低的重大影响因素。

4.4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

首先,银行的传统经营理念和一成不变的服务模式遭受到了挑战。

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十分注重用户体验、主张平台开放、强调互动式营销,这些特点是当前银行所不具备的。

互联网企业在与银行的竞争中,不断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坚持将提高用户体验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重点[5]。

例如只要客户提出需求,第三方支付企业会针对要求很快进行回应,为客户量身打造支付服务方案。

其次,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模式有待更进一步地改进。

小微企业业务早在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时,便已成为它的转型目标。

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应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分散化、多样化的问题,商业银行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随后,虽然银行将目光转移到“小微贷”,并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但银行表现出的竞争力却远不能与网络小微贷款模式相比。

该模式与互联网公司的底层数据相连接,针对电子商务诸多特点进行整合,最后通过计算,把客户信用和虚拟网络行为轨迹使用在“小微贷”中。

以阿里小贷为例,借助网上平台,经过网上审批,最大可能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潜在的风险,贷款审批率持续上升,自2012年初每天实现了超过8000笔贷款。

最后,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技术的过程要逐步加速。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开始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继续增加投资,到了2012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的替代率超过60%,其中,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的业务替代率均超过80%。

但这仅仅是将线下业务搬到了线上,充其量是对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应用,尚未达到更高层面。

商业银行应该意识到,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网点替代上,更重要的是结合互联网进行金融创新。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平台,更是一种思想[6]。

5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其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降至最低。

根据上文分析及结合现今银行业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产品创新;强化金融中介角色,构建电商平台;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利润来源;改革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

5.1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应当谋求经营理念的转变,要努力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依靠互联网用户较高的满意度。

面对变化多样的客户需求,新兴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使其能够充分掌控客户资源。

所以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加快服务意识的提升和改变,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让客户拥有金融服务的自主选择权,从而使用户得到更加满意的体验[7]。

在产品创新和业务体系方面,要加快实现银行传统优势产品与新兴金融产品创新的结合。

强大的创新能力保证了互联网金融能够快速进入到某些具体领域,但是苦于缺乏一定的经验,互联网企业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整合各类不同的金融产品。

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的劣势,恰恰是银行的优势所在,商业银行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将现有业务和产品与新兴互联网技术加以结合,通过减少或消除跨行转账支付障碍和引进适当的现金管理产品,提高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灵活性,增强代销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等方式积极开拓新市场。

压力促使银行不断创新,只有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顺应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立足于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5.2强化金融中介角色,构建联盟电商平台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中承担融资的重要信用中介机构,然而,这一中介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冲击和影响,为了加强逐渐减弱的金融中介角色,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强化存款、贷款、汇兑、支付等金融业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日益成为现代金融的核心。

银行若想在互联网金融上大做文章,必须掌握数据来源渠道,搭建自己的业务平台,通过业务流程掌握信息流,大数据将最终形成。

但由于缺少判断客户信用的数据信息,尤其是尚未积累起中小微企业的信息,致使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上很难有所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到,没有客户的电子商务数据的积累,在创新和未来的竞争中无疑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商业银行应及时涉足电商业,积极地构建电商平台。

由于电商企业已经先入为主,个别银行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电子商务平台是非常困难的,这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成功。

为了将来能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和领先地位,商业银行应当利用其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和行业优势,在银行业之间构建起一个银行间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力争累积更多客户数据,为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3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收入来源

如果以前的电子银行仅仅是银行营业网点的补充,那么在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下,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重要支柱。

以战略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必将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成功转型。

数据显示,16家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出70%,电子银行业务得到长足发展,通过该业务产生的收入,其增加都远远超过其它传统业务。

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是不仅给银行带来了业务,扩大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运行成本。

以招商银行为例,到2013年第二季度为止,该行在非现金业务上的替代率高达91.85%,其中,88.23%为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替代率,换句话说,减少了817个营业网点和6058名柜员,其减少的营业网点和柜员相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96和723,这样一来能够省下数量可观的运营成本。

长期来看,电子银行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把握机遇,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时刻观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及时创新电子银行业务,这样才能在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5.4改革金融服务模式

首先,从传统服务模式入手进行改革。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时代下,当前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出具有尊重客户体验这一特点的服务模式,并主张更加灵活的运作模式,让客户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户体验。

如果能很好地将其作为近几年发展的主线,银行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势必能走在前面[8]。

其次,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早在10年前,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已是中小企业业务,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商业银行应着重解决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风险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问题,并进行一系列尝试。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整合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与互联网企业打造合作平台,经过大量科学计算,将客户行为数据和网络信用应用到融资贷款中,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和风险。

最后,快速推进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经营。

银行应当更加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一方面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性地加强金融创新,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

 

结论

目前国内传统的金融格局尚未完全被打破,银行多年经营所积累的优势和金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存在。

但银行业也应认识到,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新金融势力正在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了自身的发展。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拓宽的推进,金融创新已是不可阻挡的事情。

对于银行业来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和挑战,应巩固金融市场中枢地位,发挥全社会信用体系核心作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与互联网企业加大合作,建立创新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01).2-4

[2]刘国君.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基金业务的挑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

62-63.

[3]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1):

109-112.

[4]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09):

50-54.

[5]邵丽娜,唐懿明.浅谈传统银行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J].金融经济,2013(24):

14-16.

[6]张楠.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网上银行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1):

290-291.

[7]邱峰.商业银行直面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的冲击和挑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05):

35-39.

[8]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2013(04):

75-83.

 

致谢

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我想非常真诚地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陈佳老师,感谢陈老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