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404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docx

高一物理必修一难点汇总

把栏杆拍遍

经典诵读广览博识提升素养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

词中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

同时,作者表示,既不作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作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作如刘备那样的英雄。

其词纵横豪迈,为辛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大段写景:

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新课导引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赏析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赏析作者结合历史人物对诗词进行精当点评的情感表达形式,体会辛弃疾借助诗词所表达的浓烈情感。

2.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3.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2、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作家作品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

》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背景介绍

记写历史名人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一篇却独辟蹊径。

作者不是从辛弃疾在词作上的辉煌成就的角度去诠释词人,而是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了他的坎坷人生,再现其拍遍栏杆也无法排解的一腔哀愁愤怨,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辛弃疾。

相关语文知识—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

“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蹋莎行》),“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凭栏,似乎是所有词人最爱做的动作,而且似乎永远联系着惆怅,失落,不满等消极情绪。

词是一种感伤的文学,而危楼上的栏杆无疑成了这种感伤最频繁汇集的地方,涉及栏杆和凭栏的词作不胜枚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凭栏”意象如此广泛存在,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

一、词人为何如此喜欢凭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棘手事、烦心事,可能会去阳台上、窗边上望望风景,放松一下心情。

当一个人思绪很乱时,很难再继续手上的事,这时或思考,或愁苦,总之外人看来就是在发呆,而靠在阳台栏杆上观景,这是一种发呆的理想形式!

和风吹拂,风景如画,这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广阔的大自然的环抱下,心胸豁然开朗,宠辱皆忘。

词人大多感情细腻,很自然的会碰到万种愁绪,登楼,凭栏,也就很可能是他们慰藉自我,暂避烦闷的方式。

此乃以今人的想法来推测古人的行为。

从历史的渊源也可以来解释词人的凭栏。

它与民族心理有关。

登高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诗经》中有对登高的最早描写,登高的目的,不仅仅是远望而领略山光风物,“唯一不永怀”,“唯一不永伤”,是因为思念,为了解脱因思念而导致的烦恼和忧伤。

可见,登高最早就与抒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九章·哀郢》中也说:

“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到了汉魏六朝,有王璨的《登楼赋》:

“登兹楼以远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可见,唐宋以前,受登高传统的影响,凭栏现象就已产生,其目的不外“舒心”“销忧”,这些都为唐宋词人的大量凭栏做了铺垫,唐宋的凭栏是对登高传统的延续和推波助澜。

登高凭栏,还与栏杆的特性有关。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煜《虞美人》)。

栏杆把空间一切为二,但不像墙,窗门,栏杆分割的一大一小,却相互融通而不封闭,且形成强烈的对比。

因此,有些作者侧重写栏杆内空间的小,有些则侧重外部空间的广阔,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风格,但共同的意思都是向往大自然的广阔空间。

而在时间方面,栏杆则是联系今昔的纽带,“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晏几道《虞美人》),“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共倚”(李清照《孤雁儿》),世事沧桑变换,但栏杆这一与人类亲密接触的建筑,却很容易让旧地重游的人睹物思人,勾起物是人非的感伤。

换一种思考模式,与其说是词人喜欢登高凭栏,不如说是栏杆本身让词人词兴大发。

据考,唐宋时代,我国的园林建筑达到成熟和全盛,大量修建的亭台楼阁,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寄情流连的场所,同时词这一抒情形式的广泛流行,使得文人凭栏远眺,在人工杰作和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中,尽情抒发自我,一篇篇的凭栏词就这么产生了。

二、凭栏意象的一些特征。

首先是时间之久,“烟波满目凭栏久”(柳永《曲玉管》),“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秦观《满庭芳》),词人一凭栏就很容易呆久,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凭栏远眺,词人的情绪便借着视力加想象力越飞越远,其抒发的感情越强越深,凭栏的时间也就会越久,因为凭栏时间的延续,既是情绪的积聚,也是感情的宣泄。

另外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做词需反复斟酌,所以凭栏的时间不会短。

其次,凭栏者的形象往往都是非常孤独的。

“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李演《贺新郎》),“独立雕栏,谁怜枉度年华”(王沂孙《高阳台》),这些词分别是一幅幅孤寂冷清的形象和画面,通过形象的外在的孤独,诗人深深的感到内心的寂寞。

这种内心的孤独在词中还表现为词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呼唤,“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知音难求,凭栏的心情无人了解,故词人往往选择沉默,“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沉默是孤独的知音,也是对孤独心理的充分解说。

由此看来,词人对自身孤独的深刻意识,就是对凭栏情绪最充分的自然流露。

再次,凭栏时的环境和气氛是静。

词人喜欢“脉脉朱阑静倚”(柳永《诉衷情近》),“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黄公度《青玉案》),“静”,“无语”并非为了写作者思绪的停止,而恰相反,此时无声胜有声,“倚楼无语欲销魂”(寇准《踏莎行》),“销魂”一语道出了“无语”的真正原因。

“凭栏半日独无言”,李后主倚栏伫立,寂静沉默中,让人感到的是强烈震撼的黯然销魂。

三、“凭栏”意象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的建筑有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都有制作精美的栏杆。

从建筑学上看,栏杆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和护围以保证安全,但是,词人笔下的栏干与人的情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而更多的却是具有文学上的审美价值。

当词人凭栏然后进入抒情状态时,显然难以顾及栏杆的建筑美,而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凭栏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凭栏是词人把握自然景观的角度。

从词的结构看,往往分上下阙,一阙写景,一阙抒情,要写景,就要选择角度,要抒情,也要有个出发点。

凭栏能给出写景的角度,而抒情则是基于凭栏所见而激发起的,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凭栏而不是其他物体,在上文中已提过,有传统的影响和栏杆这个物本身的因素决定。

用凭栏作为写景的视角,以及控制视角的变化,有很多的例子。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倚危亭,恨如芳草”(秦观《八六子》)。

这里所说的“倚楼”“倚亭”,实际上就是凭栏,这些词凭栏都醒目的出现在词的开头,但也有不少词作把它安置在词末,如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词写妇人哀怨,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末句推出主人公并点明其视角,从而让人知道以上想山想水,又思又恨的,都是她在明月下,倚栏时的心事。

以凭栏为视点,如果把它放在词的开头,则镜头是由近向远推移,这样,视线的移动和感情的流动都很顺畅。

如果把它安置在词尾,镜头的推移方向正好相反,这样,一开始的远景,接着的抒情,就成为一种悬念,直到最后才消除悬念,使整个词更曲折有致。

论写景,凭栏成为视角;论抒情,凭栏作为方式。

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的情感,借助于词人凭栏时的动作表达得淋漓尽致,如“醉拍栏杆情味切”(李煜《玉楼春》),“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晏几道《御街行》),凭栏本身就是抒情,故从情感的抒发角度来看,凭栏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抒情方式,这是它文学审美价值的另一面。

一旦词人具备了这种方式,往往甚至无法控制感情的涌动,“倚阑滴尽胭脂泪”(刘辰翁《踏莎行》),“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李煜《山花子》),“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韦庄《浣溪沙》)。

晏殊《踏莎行》说的更明白:

“凭栏总是销魂处”,栏杆是“销魂”的处所,凭栏简直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了,所以就有“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莫把栏杆频倚”(万俟永《昭君怨》)之说。

 

字词句清单字词句考点一网打尽

1.生难字

肘腋(zhǒuyè)押解(jiè)纸笺(jiān)炽热(chì)挑灯(tiǎo)

的卢(dí)媲美(pì)遥岑(cén)整饬(chì)金瓯(ōu)

鹧鸪(zhègū)忧心忡忡(chōng)奁(lián)

2.多音字

(háng)排行(jiě)解放

行(xíng)行动解(jiè)押解

(hàng)道行(xiè)姓解

3.形似字

炽炽热烧烧火轮车轮

织织布饶饶命沦沦落

帜旗帜浇浇水抡抡起

4.词语集锦

行伍:

泛指军队。

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

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

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自嘲:

自己嘲笑自己。

凛然:

恐惧、畏惧。

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磅礴:

①广大无边的。

②扩展,充满于…的。

媲美:

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

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

形容战士的雄姿。

指战争。

马革裹尸:

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

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悲怆:

悲伤。

驰骋:

骑马奔跑;奔驰。

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闲置:

搁置在一边不用。

赋闲:

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

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苟安:

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干练:

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诽谤: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独裁:

①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

②实行专制统治,独揽大权。

掉书袋:

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

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顺达:

顺利而通行。

委婉:

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

诠释:

①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

②解说;解释;阐明。

浅斟低唱:

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咀嚼:

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

②比喻反复体会;玩味。

阅历:

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浅尝辄止:

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

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谗言:

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振聋发聩:

聩:

耳聋。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化身:

①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

②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或典型)的东西。

婉约:

①委婉含蓄。

②柔美。

浇铸:

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

遒劲:

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掰开bāi:

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魅力:

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5.词语辨析

【执著·执着】

“执著”与“执着”这两个同音词,书报刊上很常用,《现代汉语词典》也作通用;但按词的原意用“执著”为好。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派:

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小乘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

解脱、执著这两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来,执著这个词广泛用于指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脱,表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也指固执或拘泥。

现在常用的“执著的追求”,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自古延续下来,我们还是保持原来写法“执著”为好。

课文全解深研透析入木三分

句解全解·吃透教材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句解:

南归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句解: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句解:

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同情及其遭受不幸的愤懑。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句解:

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词中无尽的感叹。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句解:

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句解: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真实地反映辛弃疾遭受到的不公正地待遇,也表达出作者对辛弃疾深深地同情。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

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

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

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

梁启超评曰: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

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

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句解:

比喻修辞。

包含着辛弃疾遭受的委屈与苦楚、苦闷。

】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

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

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

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

“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

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

【句解:

对比手法。

】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

“稼轩”,要回乡种地了。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句解:

对比手法。

将辛弃疾早年的政治理想与此时回乡种地进行对比,突出了此时辛弃疾的无奈之情。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

郭沫若说陈毅:

“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

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