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矿区综合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275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矿区综合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A矿区综合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A矿区综合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A矿区综合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A矿区综合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矿区综合报告.docx

《A矿区综合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矿区综合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矿区综合报告.docx

A矿区综合报告

A矿区实习报告

第1章矿区地质概况:

A矿区地质概况(描述A矿区地质填图,包括自然地理、地层、构造、岩浆岩、)

1.自然地理:

1.1矿区地理概况:

A矿床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东邻东方山,西界白雉山,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o54′43″,北纬30o13′10″。

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为黄石、大冶、鄂州三市的结合部。

106国道、武九铁路横贯矿区,交通便利。

A矿床开采历史悠久,自公元226年开采迄今已有近1800余年。

A矿床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6亿吨,每年开采约300万吨,经过50年的大规模开采,已经消耗1.3亿吨铁矿。

如今,A矿床储备量不足3000万吨,年产量维持在100万吨左右。

2008年,A矿床新近又探明深部铁矿资源2300万吨,打破了A矿床资源枯竭的论断,同时还发现了铜、金等矿藏资源,使得A矿床开采年限30年至40年。

A矿区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储量比较丰富。

本区的成矿熔浆起源于上地慢的安山质一玄武安山质岩浆,它们沿深断裂上侵形成岩浆房,岩浆在其中发生演化包括分熔作用,构造活动又驱使分熔岩浆及伴随的含矿流体多次上侵到地壳浅处就位而依次成岩成矿。

A矿区交通位置图

1.2地质概况:

在大于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华夏系构造系(以梁子湖NNE向断裂带和大磨山一鄂城隆起带为主体)的复合地带(熊鹏飞等1984,徐九华等,2006,杨明桂等,2011.)。

矿区地层较为完整,从远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出露,主要为下三叠统A群大理岩、灰岩,A群从下至上可分为7个岩性段,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A群第四、五段大理岩。

此外,矿区中部零星出露上叠统大降组灰岩,粉砂岩岩、页岩以及龙潭组硅质岩等。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除近NWW向的接触带构造外,还发育有大量展布方向为NWW向、NW向以及NNE向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矿区主要褶皱构造从南到北有铁山背斜、龙门山倒转向斜、龙洞一狮子山倒转背斜及象山倒转向斜,矿区主要构造格架。

矿区的断裂构造主要为一系列压扭性、扭性断裂,它们往往切割所有地质体(地层、岩体、矿体),有部分断裂局部被中基性岩脉充填,断层破碎带中常见深色断层泥、糜棱岩、碎裂带、透镜体和石英团块发育。

此外矿区节理也较为发育,其中多有铁,绿泥岩等填充物。

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含石英闪长岩及云斜煌斑岩、辉绿岩、闪长扮岩等。

由于热液作用的影响,近矿的闪长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

主要围岩蚀变种类有:

矽卡岩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大理岩化等,其中前3种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

2.地层:

矿区内所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三叠统、只在矿区的南缘和东端,才出露有小面积的上二叠统地层。

关于鄂东地区三叠系地层的划分,在1962年以前,大都是沿用谢家荣(1924),田奇隽

(1933)和赵金科(1962)等的观点,将本区三叠系下部的黄灰、黄绿色页岩、钙质页岩夹泥

灰岩以及其上的灰色薄层灰岩夹页岩,再上的灰色块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统称为大冶群,将

其时代定为早三叠世。

1962年以后,由于湖北区测队在大冶群下部找到了旱三叠世化石,

于是该队即将大冶群下部的厚175~500m的黄绿色页岩、簿层泥灰岩、灰岩划为大冶组,

归入下三叠统,而将原大冶群上部的厚约500m左右的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改称嘉陵江组,当时主要是根据岩性及与邻区对比将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中三叠世。

此一地

层划分方案在地质界曾广为流传,并一直被广泛采用到现在。

1979年张仁杰等发表了“湖北东南部三叠纪地层”一文,文中列举了在原嘉陵江组地

层中新近发现的大量牙形石化石,如在本矿区东南两公里的大理石厂附近:

在原嘉陵江组地

层中发现有大量的化石,另在本矿区南面两公里的秀山也发现有大量牙形石化石。

据此,该

同志等即认为应将原嘉陵江组的绝大部分划归下三叠统,并建议将鄂东的原嘉陵江组改称为

小河组,以免与四川的嘉陵江组混淆。

我队认为张仁杰等的意见是正确的,是可取的,因此,在本报省中即将嘉陵江组的时代

重又划入了早三叠世,但对“嘉陵江组”这一地层名称,为照顾到长期继承下来的习侦,仍

暂时继续沿用,但必须说明,本区的“嘉陵江组”无论在其时代和岩性上,均不能和川北标

准的嘉陵江组相对比,这是必须予以注意的。

本矿区内的地层,由于受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在棺材山逆断层以北,多巴变质,各地

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和地层间的接触关系等。

3.构造:

整个A矿区的构造格架,基本上由一系列北西西向的线型复式背向斜和断裂所构成。

3.1褶皱

本区褶皱构造异常发育,贯通全区的主要褶皱由北而南依次有:

龙洞狮子自筲斜、龙口

山倒转向斜。

老A背斜(加“老”以示与原A背斜相区别)、南茗山向斜、A背斜攀,现分

述如下:

3.1.1龙洞狮F山背斜

位于矿区最北部,背斜枢纽产状,总体观之作NWW向展布,但在铁门坎地段56线以

西因A侵入体的超复关系而成隐伏背斜产出。

背斜翼部地层产状在不同地段和不网标高

其变化均较大,在Om标高以上,两翼地层倾向均为北北东,倾角250~650乃至直立。

一向南倒转的背斜,在om标高以下到300rm标高左右,两翼地层倾角变陡(y一般为650到850左右)并呈波状弯曲,倾向或南或北,到3oom标高以下,背斜即逐渐转为正常褶皱,

(即北翼最后仍转向NNE倾斜,南翼转向SSW倾斜)背斜核部之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T1d3M一T1d4。

.青斜东西延长4200m(包括铁门坎隐伏部分的1000m),背斜东端被棺材

山逆断层切断,西端在铁门坎57线以西因无工程控制、延长情况不明。

3.1.2龙门山倒转向斜

分布在龙洞狮子山背斜南侧,枢纽走向NWW,在铁门坎45-1线以西因A侵入体的

超复而成隐伏向斜产出。

向斜翼部地层产状,南北两翼除在28——2线时近100m标高左右,

北翼向南南西倾斜,南翼向北北东倾斜以外,其余均作向北北东倾斜。

倾角从地表到深部一

般为500-700左右。

大多具波状弯曲。

向斜核部地层为Tlj32-T1j3M。

已知东西延长(包括铁门坎隐伏部分500米)3700米。

向斜东端在28~2线东边为棺材山逆断层所破坏。

向斜西端在57线以西因无工程控制延长不明。

3.1.3老A背斜

枢纽走向仍作北西西向展布,翼部地层产状,在13线的倒转地段两翼均向北北东倾斜,

倾角600右左,在其余正常地段北翼为向北北东倾斜,倾角600左右。

南翼为向南南西倾斜,

倾角400左右。

背斜核部地层为T1312M已知东西延长3550米,背斜东端在28-2线以东为棺材出逆

断层所破坏,西端在铁门坎以南为A侵入体所超复,延长情况不明。

3.1.4南茗山向斜

枢纽走向亦为北西西向展布,翼部地层产状,在13线附近韵倒转地段,两翼均向北北

东倾斜,倾角300~500,在其余正常地段,北翼为向南南西倾斜,倾角400左右。

南翼为

向北北东倾斜,倾角400左右。

向斜核部地层为T1j22M~T1j23M,已知长度为3450米左

右。

3.1.5A背斜

背斜轴面走向为NWW,背斜翼部地层产状,在33-28-2线附近」00米标高以上两上两翼均向南南西倾斜,倾角500左右,在100米标高以下,北翼向北北东倾斜,倾角力700左右。

南翼向南南西倾斜,倾角470左右;在18~21线附近,北翼向北北东倾斜,倾角700左右,南翼向南南西倾斜,倾角700左右;再西到13线一52线附近,在400米标高左右以上,两翼均向南南西顿斜。

倾角600左右,在400m标高以下,北翼向北北东倾斜,倾角800~600左右,南翼向南南西倾斜,倾角500左右。

由此可见,该背斜的翼鄭地层产状在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标高其变化是比较大的。

背斜核部地层在不同地段也有所差异:

从东到西在33线一21线到52线主要为p2L,p2d、13线到52线为T1d1。

该背斜具有东部开阔而西部比较紧闭的特点。

综合上述:

本区褶皱构造有如下特征:

1.无论背斜与向斜总的枢纽产状均作北西西向的线型作有序的波状弯曲。

2.两翼地层产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中部陡而上下缓和的特点。

3.枢纽产状在水平方向上有相互制约的特点,以棺材山由逆断层以北褶皱为例:

28-2线由北到南,当龙洞狮子山背斜与龙门山倒转向斜的枢纽相距较远(800米左右)时,

则老A背斜与南茗山向斜之间的距离就大大缩小(约120米左右);在矿区西部,在52线由

南向北,当南茗山向斜与老A背斜的框纽相距较远(约600米左右)时,则龙门山倒转向斜与龙洞狮子山背斜之间的距离就大大缩短(约200米左右)。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28-2线、52线)上的背向斜所分布的宽度以枢纽为起止点来计算,则在28——2线为1040

米。

52线为1160米。

两者相差仅8、9%。

这一特点表明:

本去褶皱排列的紧密程度在延展方向上尽管有所变化,其所承受的来自南北的挤压力从局部地段来看确有大小不均之差,但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均衡的;

4.由于作用于本区的南北挤压力在局部地段不均匀和地层岩性之差异,特别是在由北而南基本顺层上倾的岩浆的推力作用下,致使本区褶皱枢纽一般在0米标高以上的空间产生了不协调(由北向南倒转)。

然而,这种不协调性当其与岩体有一定的距离之后又逐渐地变成与区域性的褶皱枢纽由南向北倒转的特征相吻合。

3.2断裂

区内最大断裂为贯通全区棺材山逆断层。

该断层延展方向主要为北西西,倾向南南西,

倾角一般为750左右。

山于长明的地形切割和剥蚀较深,致使在21线以东,断层改作NEE

或NE向出露。

已知走向延长约4700m左右。

断层东端为岩体所占据,断层西端已延出图

外。

断层限象主要有:

断层上下盘地层的突变接触关系异常明显,上盘(即南盘)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以上地层,下盘(即北盘)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以上层。

两者垂直断距约250m左右。

沿断裂广泛发育断层破碎带,特别是在棺材山一带尤为显著,破碎带宽达4-5m左右。

3.3构造破碎带

本区除褶皱和断裂外,尚常见二些构造破碎带,此种破碎带主要分布于A侵入体南缘接触带的闪长岩和大理岩中。

沿破碎带、岩石普遍发生角砾岩化,其与断层的区别主要在于

位于破碎带两侧的地层或岩体相对位移不大,错动很小,故暂以破碎带命名之。

此种破碎带

的规模多数都不大,往往是在一个钻孔见到后延至只数十米远的相邻钻孔后即尖灭。

每个钻

孔所见的破碎带(角砾岩带)大都不能连接对比。

兹将区内主要的破碎带分述如下:

3.3.1尖山破碎带(F23)

分布在矿区东部32线附近的大理岩中,破碎带里南北向,长200m、宽13-25m,在破碎带内的大理岩全部被破碎成角砾,角砾大小不等,被钙质胶结,但胶结得不紧密。

3.3.2狮子山破碎带(F77)

分布在矿区东部25线附近的大理岩中,破碎带走向近南北,长300m,宽25nu破碎带切穿了T1j12-T1j24等地层,但无明显的地层错动。

3.3.3象鼻山一狮子山破碎带(F25)

分布在矿区中部北缘,即前人所称之长沟断裂,是矿区内规模最大的破碎带,东起大冶

面、西至尖林山以西,长达1500m以上,宽10~30m,破碎带走向为北西,其东南段主要

发育在嘉陵江组大理岩中,西北段则主要沿闪长岩与大理岩之接触带分布。

3.3.4龙洞南坡破碎带

分布在矿区西部龙洞南坡之嘉陵江组大理岩中,破碎带略作NNW向的椭园形面状分布,

南北长600m,东西最宽处宽350m,在破碎带内的大理岩全部破碎成角砾岩,角砾成分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外尚有少量的闪长岩角砾,角砾大小不一,被钙质胶结,胶结紧密。

对此角砾岩的成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系构造角砾岩,有人认为系溶涧角砾岩,也有人认为系盐溶角砾岩。

总之,对其成因的看法还很不一致。

3.3.5铁门坎破碎带(ps)

主要发育在矿区西部铁门坎1号矿体北侧近接触带的闪长岩中。

该破碎带在56线以东

至42线一段,由采坑掲露而暴露地表,自42线往西则被废石堆和浮土所复盖,根据深部钻

孔资料,在42线上的42-2、42-5、42-6;0线上的0-1、0-4、0-13;45线上的45-1、45-6、45-10;49线上的49-3、49-6、49-8;51线上的51-1、51-2、51-6;53线上的53-1、53-2、53-4、53-5;55线上的55-1,57线上的57-1等孔中,有的见有角砾岩,有的见有糜棱岩;有的虽未见角砾岩和糜棱岩但见有碎裂闪长岩和裂隙十分发育地段,故推测破碎带将通过上述各孔伸延。

铁门坎破碎带之角砾岩主要是由于闪长岩角砾岩化,角砾岩成分主要为闪长岩(包括各种不同蚀变闪长岩),局部可见角砾状大理岩。

角砾大小不等,大者可达10厘米以上,小的呈糜棱状,一般3—5厘米,棱角明显,角砾越大者,位移越小,角砾问的胶结物主要为钙须,其次为少量硅质物;碎裂闪长岩主要是受应力作用具碎裂结构,岩石中的长石脊压碎观象,石英呈波状消光等特点;裂隙发育地段的持征是:

岩心较破碎,绿泥石化,碳酸盐化(方解石脉)发育,有的为矽卡岩细脉发育,从而形成闪长岩的矽传岩化地段和矽卡岩脉发肓地段。

限据上述各种迹象推断,饮门坎破碎带往西可延至57线以西,全长达1公里以上,宽

10--55米。

破碎带走向在48线以东近于东西,48线至49线问拐向3100,49线往西则为3000方向;JW页向变化在44线以东向南陡倾,倾角达850以上,到44线处则近直立,再往西逐渐转向北倾,倾角800~850。

根据现有钻孔资料推测其沿倾斜之延伸,由东往西而加深,在44线以东主要发有在0米标高以上,自地表往下多只延深数十米,42线往西逐渐深到一100米标高,最深可达一170米标高,深度达270米左右(如57线57-1孔所见角砾岩)。

受此主破碎带的影响,其西侧尚有一些小的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地段出现(如53线53-6孔所见之破碎带);往深处可影响到一200米标高以下(如55线55-2孔一200米标高以下的裂隙发青地段所形成的矽卡岩化闪长岩和矽卡岩脉),说明该破碎带波及的范围较宽也较深,最宽处可达80米以上(水平宽度),破碎带的特点是沿走向在东(42线以东)两(51线以西)西端,往深部在一170米标高以上,破碎角砾岩比较发育,而在其中段(42-51线问)和深度在一170米标高以下,则以裂隙发育为主,仅局部见少量角砾岩。

主破碎带内无论角砾岩、裂隙发育地段或具碎裂结构的闪长岩,一般主要出现在主矿体上盘,但矿体下盘也有之(如42线42-2孔中,在1号矿体下盘一100米标高处见有角砾岩)。

铁门坎破碎带系——成矿前构造,与矿体成因关系较为密切,起着容矿、导矿的作用,当其与接触带址合时,对成矿尤为有利。

(如1号矿体东端46~50线间,矿体明显膨大在其中部山于裂隙发育,而形成了11号、12号等火成岩中裂隙充填型矿体。

以上所述的断裂构造和构造破碎带对己知矿体均无破坏作用。

4.岩浆岩:

矿区及其邻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岩浆活动的时期主要为燕山期,以侵入活动为主,所

成的岩浆岩即主要组成为A侵入体,A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为130~150My,岩体走向北西西,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2~8公里,出露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从岩体中心到边缘大致可分为:

中心相中粒斑状闪长花岗岩。

内部相中粒石英闪长岩、闪长岩、正长闪长岩。

过渡相中细粒闪氏岩、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辉石闪长岩、辉石闪长岩。

边缘一浅成岩相

细粒闪长岩、细粒斑状闪长岩、斑状石英闪长岩等。

前己提到,A矿区即位于上述A侵入

体的南缘中段,在矿区内该侵入体系直接与三叠系大冶灰岩或嘉陵江灰岩接触,接触带产状

主要受龙洞一狮子山倒转背斜的控制,接触带除在龙洞一带为向南陡倾斜外,在其余地段(包

括铁门坎)在浅部一50~OM标高以上,接触带均向北倾,使岩体超复在灰岩(大理岩)之

上,在深部接触带即拐向南倾,变成正常接触带。

矿区内所见的岩浆岩均属A侵入体的过渡相及边缘相岩石,主要有中细粒闪长岩,细

粒闪长岩、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中细粒斑状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辉石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等

各类岩浆岩描述如下:

1.闪长岩和含石英闪长岩:

此类岩石生要分部于矿区北部,在铁门坎钻孔中只在55-2孔深部和0—1孔深部零星见到,岩石外观呈浅绿灰色,大多呈半自形细粒(く2mm)结构局部里不等粒或斑状结构后者仅零星见于0线以西,其构造均为块状构造。

其主要矿物有中长石、普通角闪石、钾长石、石英、更长石;

2.辉石闪长岩(D)和黑云母辉石闪长岩(ÔBD)

此类岩石在地表主要是成北西向分布于岩体接触带北侧200m(东南端)~900m(西北端)的含石英闪长岩或闪长岩中,呈条带状产出。

己知延长大于1km,宽约30m左右,在深部,此类岩石则主要是分布在岩体倾向由向北倾拐向南倾的转折部位的北则和由南向北伸进岩体内的大理岩“舌状体”的下盘(即岩体的正常接触带的内侧),根据此类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推测,初步认为该岩石很可能系闪长岩浆与困岩(嘉陵江灰岩)发生同化混杂体用之,产物。

岩石特征为:

外观呈深灰色、暗绿灰色,半自形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都分具液线构造。

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有:

更长石、次透辉石、黑云母、条纹长石等。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第1节矿床特征(A、B矿岩心编录描述+文献描述

第2节矿石、脉石特征(A、B、C岩矿鉴定描述及分析)

2.1脉岩

区内见脉岩主要有:

辉绿岩、斜闪煌斑岩,闪长细晶岩,闪长玢岩一正长斑岩、花岗细晶岩等,其中以辉绿岩分布最广、其他仅在少数或个别钻孔中见到,现分述如下:

2.1.1辉绿岩

多见于采矿场内的矿体中及闪长岩破碎带内,呈脉状产出,走向2800~3150,倾向北东,倾角700~~900,沿走向延长可达300M,沿倾斜延伸可由地表下延至一300M标高,这种岩脉常切穿矿体,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岩石外观呈暗绿灰色,细粒,具辉绿结构,

少数呈斑状结构(基质仍为辉绿结构),块状构造,部分具有气孔或杏仁状构造。

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有:

斜长石(40~70%),普通辉石(5-20%),其次有黑云母(<5%),橄榄石(<1%),钾长石(<1%),以及少量的磁铁矿,钛铁矿和微量的磷灰石、石英等。

仅见于53--2孔中,岩石呈灰色,具煌斑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

矿物成分。

斑晶为角闪石,粒径0.15~1.5mm,含量30~35%o斜长石粒径0.2~1.3mm,含量15%o基质粒径为0.01~O.lmm,主要由斜长石(50~ss%),磷灰石(l%士)组成,次生矿物有黄铁矿、磁铁矿、绿泥石、绿帘石等。

2.1.2正长斑岩

见于49-1孔,及49-1-2孔岩石呈浅灰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具显微粒状结构。

斑晶粒径为0.15----0.35mm,成分有正长石(>5%),斜长石(基质粒径为O.03~0.05mm,主要由正长石(>60%)及少量的斜长石、黑云母、磷灰石等组成。

2.1.3闪长玢岩

见于49-5孔、49-1-2孔L、51-1-3孔岩石呈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具有显微粒状结构。

2.1.4花岗细晶岩

见于51-3孔,岩石呈浅红,灰褐红色,细晶结构,块状构造,其矿物成分主要有:

斜长石:

粒径0.05~0.8mm,含量55~60%.钾长石:

粒径0.2~0。

4mm,禽辕<5‰。

石英粒径0.1~0.6mm,含量30~35%.其次为少量的角闪石,磁铁矿,黑云母、磷灰石等。

2.2矿石

矿物成份和结构构造

2.2.1矿石的矿物成份:

构成本区各矿体的各类型矿石的矿物成份计有30余种。

现将矿石中常见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特征描述如下:

2.2.1.1磁铁矿

是各类型矿石中的主要矿物,但在不同矿石类型中含量有所不同。

按其生成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世代。

第一世代磁铁矿呈铁黑色~钢灰色,多为半自形~自形晶,亦有呈他形晶者,粒径一般为0.Ol~I.OO毫米,在致密块状矿石中紧密联生,几乎难以分辩其颗粒界线。

在磁铁矿颗粒中,有的包有微细的(粒径

该世代磁铁矿沉淀最多,是本区各矿体的主要矿物成分。

多系交代矽卡岩期所析出的矿物或大理岩而成。

第二世代磁铁矿的特征,基本同第一世代,唯粒径稍小,一般为O.I毫米左右,产于角砾状矿石的胶结物中,呈浸染状分布。

此世代磁铁矿沉淀甚少,无大意义。

第三世代为假象磁铁矿(穆磁铁矿),系由赤铁矿还原而成。

具强磁性,呈叶片状或板状,其大小一般为0.1~0.2×3~4毫米,有的沿页片方向可达数厘米,晶体中心常见赤铁矿的交代残留,而边缘往往又为后期氧化的赤铁矿交代。

有时还可见到其被黄铜矿熔蚀交代

现象。

2.2.1.2赤铁矿

灰带暗红色,粉末呈樱红色,为磁铁矿——赤铁矿矿石的主要成份,系交代磁铁矿而成。

其颗粒多呈他形,粒径0.01~0.05毫米,交代完全者,其晶形、粒度均依磁铁矿颗粒。

交代主要是沿磁铁矿边缘、裂隙解理进行,当强烈氯化时,磁铁矿可大量被交代,

仅剩少量残余或金密黟由赤铁矿交代,形成假象及半假象赤铁矿,另有部分呈板状或是片状的赤铁矿,系交代大理岩或矽卡岩而成。

2.2.1.3菱铁矿

新鲜断面为浅棕色,氰化后i呈棕黄色,或因其表面常附有褐铁矿粉沫而成黄褐色。

根据,其产特征和结构构造可分为两个生成期;早期菱铁矿呈他形~半自形晶,粒径0.1~0.55毫米,呈粒状分布于磁铁矿颗粒间,或交代赤铁矿。

常被后期磷酸盐熬穿插晚磷铁矿呈团块或细脉状产出,常与后期碳酸盐脉和石英伴生,或分在碳酸盐辣的脉壁。

2.2.1.4黄铁矿

分布极广,最高可达35%,一般10~20%,在矿石中含量不定,低者在5%以下,其生成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世代。

第一世代一般呈滚圆状或他形粒状,包含于第一世代的磁铁矿中,颗粒极细,粒径0.01~0.05毫米。

该期黄铁矿为数甚少。

第二世代为黄铁矿生成的高峰期,矿物颗粒一般呈半自形,少数具自形,粒径0.05~2.00亳米,可见到晶面条纹(立方体与五角十二面体的聚形纹)。

分布于第一世代磁铁矿颗粒的间隙中,或呈断续脉状穿插,少数与黄铜矿、闪锌矿共生呈脉状。

常见其被黄铜矿包围、

穿插或交代,有的具裂纹和压碎结构。

第三世代黄铁矿见之不多,一般呈脉状或显微细脉状穿插第一世代黄铜矿。

第四世代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晶形完好,粒径0.05~0.80毫米,呈晶族状产于晶洞中。

2.2.1.5黄铜矿

广泛分布于铁矿石和矽卡岩中,组成黄铜矿磁铁矿矿石,黄铜矿赤铁磁铁矿矿石和矽卡岩矿石等。

其在铁矿石中的含量最低为

其生成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世代:

早世代的黄铜矿分布较广,为各类矿石中的主要铜矿物,一般呈他形晶,粒径0.01~0.5毫米,广泛熔蚀交代第二世代黄铁矿,部分分布于磁铁矿颗粒间或交代磁铁矿,有的与闪锌矿共生。

晚世代黄铜矿为数不多,除在铁矿石中分布外,在矽卡岩中亦见之,常与斑铜矿连生,构成不混溶连晶结构及格状结构。

2.2.1.6碳酸盐

主要为方解石,其次见有少量白云石,在矿石中分布普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原岩中的碳酸盐,一般呈他形粒状或等轴微粒集合体,粒径0.05~0.4毫米,在矿石中的含量一般为5~10%.常被磁铁矿包含穿插呈不规则状;二为晚期碳酸盐,一般呈脉状产出,粒径

0.05~0.5毫米,少数结晶较糊者可达2.5毫米。

常穿插交代磁铁矿、透辉石、金云母等,并见有晶洞构造和与石英共生。

2.2.1.7透辉石

为本区矿石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之一,呈他形晶,少数为半自形、粒径0.1~0.3毫米,常被金云母、磁铁矿,绿泥石和晚期碳酸盐等穿插交代,或在磁铁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