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9056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1 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专题01邓稼先提升训练解析版

专题01邓稼先

一、阅读《邓稼先》,完成各题。

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玻恩的研究。

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

平沙无垠,复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

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1.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一说第三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3.危急时刻,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说:

“我不能走。

”请你揣摩并写出邓稼先当时的心理活动。

(30字左右)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四部分标题“永恒的骄傲”的理解。

5.像邓稼先这样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如钟南山、袁隆平、杨利伟、屠呦呦、莫言…他们都是中国最耀眼的“明星”。

你心中的“明星”又是谁呢?

请仿照示例,写出理由。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

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答案】

1.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

这里通过对奥本海默的描写,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与邓稼先形成对比,而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表达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的赞美。

2.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吊古战场文》中的“平沙无垠”“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等环境描写,突出实验环境的恶劣,表现了邓稼先等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3.示例:

我不能走,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坚守岗位,只有做好了工作,人生才算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本题考查对心理活动的揣摩。

“我不能走”简短的四个字其实表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品质,所以,在揣摩邓稼先心理活动时,应该表现出邓稼先的品质特征。

4.“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骄傲”,邓稼先所作的贡献巨大,超出了个人和团体的范畴,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修饰语“永恒”即永远,邓稼先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是中国的骄傲。

5.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时疫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时应该围绕“明星”人物贡献进行解答。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领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二、阅读课文《邓稼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②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③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④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⑤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⑥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⑦“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⑧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⑩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⑪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请说说第②段中“家喻户晓”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

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4.结尾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

1.“家喻户晓”一词写出了奥本海默的知名度之高,这是因为他对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的贡献很大。

奥本海默的“家喻户晓”与下文写邓稼先的“鲜为人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联系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家喻户晓”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文中用“家喻户晓”一词写出了奥本海默因“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而成为美国几乎尽人皆知的人物,而从标题和内容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邓稼先,所以第②段写奥本海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从结构上看与下文写“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构成对比,从而突出邓稼先的忠厚朴实。

2.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指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相同点,然后用“可是”指出两人的不同,引起下文对两个人不同点的叙述。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分析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而中间段的作用通常是:

承上启下、照应开头、做铺垫、埋下伏笔、对比等。

本文第②段写奥本海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因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第③段先指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承接了上文,然后指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而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写了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和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不同点,所以第③段又有启下的作用。

3.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的报告,突出他的“锋芒毕露”,与下文邓稼先“从不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解答此题时要结合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及与下文的关系。

文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奥本海默不顾及作报告者的感受而肆意打断其报告的行为,表现了他气盛张扬,而从标题和内容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邓稼先,所以写奥本海默的个性也是为了和下文写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形成对比。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说明中国社会和邓稼先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物的出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像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和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和为人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德,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的奉献精神,突出了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三、阅读杨振宁的《邓稼先》选段(有删改),完成下列小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简述选文第一节中加点的“必”与“只”两个副词的表达作用。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末尾画线句不能删掉的理由。

【答案】

1.“必”表明突发问题之多,表现核武器研究的艰难;“只”表明他面对困难时的话语之少。

这两个副词表现了邓稼先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

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

“必”是一定的意思。

联系句子可知,一定层出不穷,说明突发问题很多,核武器试验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只”在这有仅仅的意思,联系整句话可知,“只”强调的是:

面对困难和危险,邓稼先坚持和同事在一起,表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

2.作者选择用自己父亲一生都喜欢的“中国男儿”歌曲来配乐,突显了邓稼先为了国家民族甘愿奉献自己的热血与智慧的真情,表达了对他的敬意。

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赏析。

末句交代了《中国男儿》是作者父亲喜欢的歌,强调当时中华民族正任人宰割这一时代背景。

联系《中国男儿》歌词中“中国男儿”的形象和邓稼先对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梦想的贡献可知,这一交代强调了邓稼先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他勇于担当的精神多么伟大,“中国男儿”就是他的写照。

据此作答。

四、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小题。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主要叙写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情?

2.“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3.邓稼先简短的一句话“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一次试验出现意外,邓稼先坚持不愿离开。

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通读全文,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本文主要人物是邓稼先,概括主要事件可梳理文章情节,“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可概括为:

一次试验出现意外,邓稼先坚持不愿离开。

可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形式概括。

2.环境描写。

交代了环境的恶劣,突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从而烘托出邓稼先顽强的意志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题考查把握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季节或天气情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生存状况、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作铺垫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可判断是环境描写。

此处环境描写,“风沙呼啸”“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交代了环境的恶劣,突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结合上下文中“我不能走”可知,烘托了邓稼先顽强的意志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执著、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3.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要结合上下文分析。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在危险的情况下,邓稼先身先士卒,一句“我不能走”体现了他身先士卒,甘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4.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表达了邓稼先高度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内容上,“要将只手撑天空”“碎首黄尘”“燕然勒功”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写邓稼先是千千万万“中国男儿”“奇丈夫”中的一个,表达了对邓稼先高度赞美之情。

结构上,总结全文。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

肖复兴

①旅居海外时,我住的公寓楼后紧挨着一个无名的小公园,四月份了,却还是一片枯枯的,没有一点颜色。

因为到大学去上课,天天从公园穿过,公园便成了我新结识的朋友,它的草地、树丛、山坡、网球场,还有一个小小的植物园,都成为我每天的必经之地,它们一点一滴的变化,都逃不出我的眼睛。

②最先让我惊喜的是,有一天清早,我忽然看到公园的草地突然绿了,虽然只是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却像事先约好了一样,突然从公园的四面八方一起向我跑来。

前一天的夜里刚刚下了一场春雨,如丝似缕的春雨是叫醒它们的信使。

③我看着它们一天天变绿,渐渐铺成了茵茵的地毯。

蒲公英夹杂在草叶间渐渐冒出了小黄花骨朵。

但树都还没有任何动静,还是在风中摇动着枯涩的枝条,任草地上的草旺绿旺绿聚拢着浓郁的人气,真是够沉得住气的。

一直快到了“五一”,才见网球场后面的一片桃花探出了粉红色的小花,没几天,公园边上的一排排梨树也不甘示弱地开出了小白花。

然后,看着它们的花蕾一天天绽放饱满,绯红色的云一样,月白色的雾一样,飘落在公园的半空中了。

小公园一下子焕然一新,春意盎然起来。

④然后,金色的连翘花也开了,紫色的丁香花也开了,每一朵,每一簇,我都能看得出来它们的变化。

变化最快的是连翘,昨天才看见枝条上冒出几星小黄花,今天就看见花朵缀满枝条悬泻下满地的黄金。

变化最慢的是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树,很高,开出的花米粒一般,很小,总也不见它长大。

近处看,几乎看不到它们,远远地望,一片朦胧的玫瑰红,在风中摇曳,如同姑娘头上透明的纱巾。

这种树,在大学的图书馆前的甬道旁铺铺展展的一大片,那玫瑰红便显得分外有阵势,仿佛咱们的安塞腰鼓一样腾起遮天蔽日的云雾,映得校园弥漫在玫瑰色的雾霭之中。

⑤变化最慢的是树的叶子,几乎所有的花都开了,树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无论是柳树、梧桐,还是银杏树或是杨树。

一直到大学教学楼墙上的爬山虎都绿了,公园里草地间的蒲公英的小黄花都落了,长出伞状的蓬松而毛茸茸的种子,它们才很不情愿地长出了树叶。

我看见它们一点点冒出小芽,一天天长大,把满树染绿,在风中摇响飒飒的回声。

⑥我知道,这时候才是这里的春天真正地到来了。

⑦我忽然想起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因为那时常常要打夜班脱谷或收大豆、收小麦,在无边的田野上,坐在驮满麦子和豆荚的马车上回生产队的时候,能够看到夜色是怎样褪去,鱼肚白是怎样露出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晨曦又是怎样一点点染红天空,最后,太阳是怎样跳上半空中。

生平第一次从头到尾看到天是怎样亮的,就是在北大荒。

回到北京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这样天亮的全过程了。

⑧同样,在北京,我也从来没有看过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全过程。

也许,不该怪罪我们的城市,也不该怪罪人生的匆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和心磨得粗糙和麻木,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我们顾及的东西太多,便错过了仔细感受春天到来的全过程。

只因为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便徒让我们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了!

1.阅读文章相关段落,仿照示例概括春天到来的经过及其表现。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描写了作者旅居海外,惊喜地发现草是怎样一点点绿,花是怎样一点点开,树叶是怎样一点点长出来,春天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全过程。

B.作者独具慧眼,多次设喻,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C.作者提示我们要关注精神的享受,感受自然的生活乐趣,不要淡忘物欲的追求。

D.“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表现出草绿的过程就是春天的过程,这样拟题比“春天是怎样一步步来的”显得更有韵味。

E.本文作者意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天籁之声,不要狂妄地企图超越自然来实现人类的--切野心。

【答案】

1.A.由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到渐渐铺成了茵茵的地毯。

B.各种花次第开了。

C.树叶渐渐长出。

D.由一点点冒出小芽到把满树染绿。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文章大致可以分为5部分,其中①段为总起,介绍地点是在芝加哥公园,作者经常路过这里。

②③段作者发现了芝加哥公园的草逐渐变绿了。

④段写公园中各种花依次开放了,⑤⑥段公园中的树叶渐渐长出来了,作者开始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

⑦⑧段作者回忆了过去在北京的日子,同时感悟到人应该用心观察,体会自然的美。

其中通过“毛茸茸的一层鹅黄色的浅绿”得知草地绿了,通过“蒲公英都夹杂在它们草叶间渐渐冒出了小黄花骨朵”“花蕾一天天绽放饱满,绯红色的云一样,月白色的雾一样”,从花骨朵变成花的云雾,证明花开了。

通过“它们一点点冒出小芽,一天天长大,把满树染绿”得知树叶逐渐长出来,春天来了。

据此分析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的生机涌动,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

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

本题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模式:

方法(修辞手法)+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 +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

“像事先约好了一样,突然从公园的四面八方一起向我跑来”中“事先约好、向我跑来”,赋予小草人格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涌动的生机,给作者带来惊喜,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欣喜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3.插人北大荒的经历,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与后文“在北京,我从来没....”的经历形成对比,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