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298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x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

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

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

段是:

(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

(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

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

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

和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

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

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

圆形

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

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

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

(单线

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

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

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

以分为五类:

生活型、(劳动型、

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

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

(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

(照

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

(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

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

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

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

需要包括:

包容的需要、控制的

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

三个理论是:

(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

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

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

14、理论把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

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

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海

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

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

须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控制源,

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

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

(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

公式法三种。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

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

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

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

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

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

顺应功能、

(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

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

态度的社会

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

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

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

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

是由(海德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

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

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

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

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

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

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

改变认

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

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

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

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

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

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

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包括:

(自愿选择、承诺、(责任

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

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

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

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

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

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

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

的失调。

这是(承诺因素在起

作用。

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

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

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

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

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

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

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

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

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

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

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

持自己作出的决定。

这种现象称

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印象形成

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

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

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

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

(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

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

一致性、

(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

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

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

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

括:

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

权平均模式。

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

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

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

加模式。

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

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

近效应。

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

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

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

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

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

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

(晕轮效应。

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

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

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

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

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

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

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

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

过程。

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

(戈夫曼提出来的。

14、、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15、(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

(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第六章人际知觉

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

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

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

7、(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

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

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

定(控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

10、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提

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控者

和(外控者。

11、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者—

外控者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

维度。

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

行为中心偏见、(显著性偏见和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

见。

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

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

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行

为中心偏见。

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

对冲突行为的(归因可能要比

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第七章自我知觉

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

索,即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

应和(一贯性。

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

分:

(情感的和(认知的

3、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

个因素组成:

包括(生理上的激

起和(认知标签

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模型

χC中代表(情感代表

(认知。

5、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

(外在的(或情景的的因素,

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

的原因。

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学习和(归因两个方面。

7、习得无助者的心理问题常常表

现在(动机、情绪和(认知

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

轻微或严重的(忧郁症。

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

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内在性

——外在性、(普遍性和(稳

定性等三个方面上。

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

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

(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

的一种(归因策略。

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

生三个问题,表现为(动机、(认

知和(情绪几个方面。

第八章自我导向

1、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

些突然产生的(行为线索和紧

随其后而来的(行为结果。

2、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

四个阶段:

(1问题识别,(2

(承担义务,(3扩展自我管理,

(4(习惯形成。

3、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

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

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4、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主

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两个方

面。

5、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

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无

助感。

6、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是

以(人们之间相互作用为基础

的。

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必

须学会(自我控制。

7、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

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

惯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8、控制行为变量的方式主要包括

(行为的线索和(行为的结果。

9、操作学习理论认为:

行为的结

果常常成为继续出现期望行为的

(强化物。

10、卡罗利的自我调节变化阶段

中扩展自我管理阶段主要包括

(自我监察和自我管理、(自我

强化几个方面。

11、人际交往焦虑的人,自言自

语的行为主要通过控制(注意

力,来提高交往的(表演力。

12、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和(记录行为三个阶段。

1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含义包括:

(丰满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14、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中,首先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建立新的(行为链才真正有助于新行为的建立。

第九章人际影响

1、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有布雷姆提出的(对抗理论和霍兰德提出的(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2、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o,这种遵从形式叫作(简单的服从。

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这种遵从形式叫(内心接受

3、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

即(反模仿和(独立。

4、群体成员遵从了群体的规则或规范时,群体会给予成员积极的(强化,而当成员违反了这些规范时群体会给予(约束。

5、独立是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

6、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

从主要有(群体的信息压力和

(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

7、影响遵从的因素主要包括(个

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和(具体

的任务或情景三个方面。

8、个体间的行为感染主要通过

(语言、(动作、(表情及其

他方式引起因(他人相同的情绪

和(行动,主要是(情绪的传

递。

9、心理学家认为:

简单的模仿是

(本能的倾向,而复杂的模仿

包括对模仿对象的(感知和(理

解,这些认识和理解是(理性

的。

10、儿童的模仿现象总是(由近

及远的,模仿的基本趋势是从

(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

模仿,从(外部特征的模仿到

(内部实质性内容的模仿。

11、时尚的形成经历了(模仿、

(感染和(从众等连锁反应,

成为社会上一时的普遍行为。

12、时尚根据发展的过程,分为

(阵热、(流行和(时狂。

13、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文

化态度、(装饰、(风度礼仪

和(生活行为等几个方面。

14、舆论的形成过程:

经历了(问

题的发生、(引起议论和(意

见的归纳与综合三个阶段。

第十章利他行为

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的旁

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及(榜

样人物的作用。

2、利他行为理论主要有生物学

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学习

和模仿理论。

3、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经常

表现为(依赖性、(亲密关系和

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4、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

引起的。

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

社会规范和个人信仰等等,都会

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单就社会

规范来说,就有(社会责任规范、

(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等

会促进人们去帮助他人。

5、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

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

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奖赏。

6、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

后一个步骤称为(执行助人行

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

(代价所影响。

7、利他行为不只是发生在(紧急

事态时,也表现在长期地承担

(社会责任的行动中。

8、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理论认

为利他行为受先天决定是(本能

的表现,同时还指出利他行为的

目的是(保存基因。

9、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

中在解释基因判断的观点认为,

个体是依据(熟悉性和(邻近

性来推论基因的类似性。

10、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认

为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

包括(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

规范两种。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

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

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认

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

类:

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

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惩

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

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

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

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

1、冲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个人内部冲突,一类是(人际冲突。

2、人际冲突的形式有(“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3、社会交换理论用(比较水平来说明个体对于交往结果的满意程度。

4、社会两难情况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的一种情景。

5、社会交换情景中混合型行为方式表现为(个人主义者—竞争者类型和(个人主义者—平衡者类型两面三刀种形式。

6、个人内部的冲突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和双重接近—回避型。

7、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两种,即(社会两难情景和(囚徒两难情景。

8、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