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820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

1.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2.清代学者赵翼提到: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3.有学者指出:

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4.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

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这说明(  )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5.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6.1938年中共在《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

“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

”这一决定(  )

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    

B.体现了统一战线背景下党对队伍建设的重视

C.使党员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促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7.孙中山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

这一运动应是(  )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  )

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    

B.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C.防患专权,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9.“……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德国人李德手里。

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

”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奉行的基本原则是(  )

A 国际主义       

B 共产主义      

C “一边倒”      

D 民主集中制

10.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

“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

”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11.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

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

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12.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13.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

这表明(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14.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

《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

“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

”这反映了(  )

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论据与结论对应,没有此类错误的是(    )

 

论据

结论

A

雅典民主制度的产生与海洋有密切关系

海洋国家必然产生民主制度

B

《理想国》是古代雅典的一部优秀哲学著作

古代雅典的哲学世界领先

C

西方的律师制度、陪审制度以及许多司法原则都起源于罗马

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D

伏尔泰非常推崇孔子和中国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家普遍欣赏儒家文化

16.史学家韦尔斯指出:

“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

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

”这表明(  )

A.罗马法的发展进程与市民权发展同步  

B.罗马法的拓展有利于罗马文明的延续

C.从结果上看万民法就是市民权的扩展  

D.罗马的武力征服与法律征服同样重要

17.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18.《罗马法史》写道:

“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

”由此可见(  )

A.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商品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罗马法的形成

C.航海家和商人们成为罗马立法的主导者   D.罗马法的形成与罗马人的扩张没有关系

19.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虽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只有立宪之形,而无立宪之实,正如马克思所说:

“用议会粉饰门面”。

造成德国政治现代化道路呈现“只有立宪之形,而无立宪之实”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德意志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局面   B.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20.钱乘旦教授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总结为三条:

一是以   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一是以   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一是   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划线处依次应为(  )

A.日、中、俄    B.英、美、俄     

C.法、美、德      D.英、法、德

21.美国总统一般称为:

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B.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D.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22.下列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首相和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   

B.首相必须从下院多数党中选举产生,并接受国王的任命

C.内阁随着权力的膨胀掌握行政权、财政权和部分立法权 

D.责任内阁制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出现,由枢密院发展而来

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以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总统是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中心          

B.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总统和议院之间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24.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顾格曼的信中写道:

“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

”这里的“新阶段”是指(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权并建立政权阶段

25.“俄国十月革命没有可以直接效法的样板,可以借鉴的只有几个先例。

其中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 阶级政党的领导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

26.《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27.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在《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说明:

“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利的地区。

”“执行长期计划”是指(  )

A.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    B.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D.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

28.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9.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形态的不同  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国家利益的冲突

30.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

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和“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还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众多不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没有“极”参加的非国家行为体)。

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

“非极化”发展势头强劲。

这表明(  )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        

B.大国霸权的影响正在逐步遭到削弱

C.“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        

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材料题(40分)

31.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

“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

(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1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

(8分)

 

 

 

(4)综上所述,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8分)

 

 

 

试卷答案

1-5.BBADC           6-10.BBBAC           11-15.BBBDC

16-20.BABCD       21-25.CDCDD        26-30.BBDBD

31.

(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议会权力凌驾于君主权力,逐渐实现民主法治。

(10分)

(2)表现:

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6分)

意义:

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体。

(8分)

(3)说明:

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维护民主、防止专制,又实行责任内阁制。

(8分)

(4)启示:

吸取古今文明成果;兼收中西之优长;要结合本国国情;坚持制度创新。

(8分)

 

 

 

 

 ~`295527370獰!

3884497BC鞼q}^26427673B朻-2963773C5珅363348DEE跮394609A24騤313387A6A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