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463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docx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

老子道德经心声(上)

-序言-

中国儒家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及中庸之道,周易之天人合一、天地人参、化天地而为;道家之虚静无违伪;西方哲学之理性与信仰;东方神秘主义之启示心灵;禅宗之顿悟;高峰体验;都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体现,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基督教中之圣灵降临、荒漠甘泉、阳光顿照等;武侠小说中所提到的人剑合一;中国书画中的人书合一、人画合一都是如此;美学当中讲到的美就是心灵对于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等的颤音,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对称的、谐调的、给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余地或回味余地的特征,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作品中共鸣而泣的那种湿润;人们在生活当中的爱情、亲情、友情当中所体味到的那种充实、感动、激情与温暖,身心柔软;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回归原乡。

老子是在历史上咸少为一般人所熟悉,也很少被正确理解的人物,导致他在人间所留下来的智慧、无尽宝藏,很少人能够真正的得到。

这一套《老子道德经心声》课程,是2002年的1月到5月期间,在台北「中鼎菩提社」所讲述的。

《老子道德经》通常在一般大学、研究所的中文系、哲学系或是宗教系,才有开设这一门课程,由于其内容是相当高深,因此空海是以研究所课程水平在讲述,在课程中也配合「幻灯片」辅以解析,期以透过比较白话、易懂的语言,去理解老子所要告诉我们的「无上甚深微妙法」。

很多人错认为老子是在谈空说玄,是修道的人、是道家、是炼丹者…,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子是「何许人也」,误认老子讲的是玄学、不切实际。

事实上,这些批判都是很严重的误解、曲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呢?

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内文含有很深奥的义理,而且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亦即佛陀所谓的“涅盘智”,诠述什么是「无为法」?

什么是「无为的世界」?

什么是「法界」?

什么是「空」?

其差别只是在于老子与佛陀二人所使用的语言、名称不同,然而一般人就是无法理解老子所讲的。

今天空海有此殊胜机缘得以了解老子《道德经》的深义,体认到《道德经》是在人世间难能可贵的珍贵宝藏、高级智慧。

如果我空海明确有此认知,却不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真的是觉得太可惜。

当然。

我也知道一旦讲述出来之后,很多人又会很不以为然。

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把老子是界定为外道,而不愿意归零、重新认识《道德经》。

针对认知这方面的差距,我也是抱持着随缘的态度。

对空海而言,于一切众生是无所求,我只是把所知道的世间珍贵智慧法宝,毫无保留的呈现与有缘人结缘。

对《老子道德经》的深义要有所真切理解,人生必须要经历过相当深的历练,该经内容都是在叙述人生相当高深的经验跟智慧,而且对于世间人、事、物的观察也需要很敏锐。

但是此种敏锐与世间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是了无相干的。

设若以世间的世智辩聪、小聪明去观察,你会越觉得自己很厉害。

假如开启了智慧眼,去看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活生生的佛(活)法、活生生的真理,你是越看、我慢越小,而且身、心会很柔软。

其实老子是在阐述佛法的精髓、核心,所介绍的就是「道」,我们要体道、悟道、行道,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去了悟「无上甚深微妙法」。

空海所言是真、是假?

也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成见,好好重新归零、重新认识,鼓励大家去求真求证。

空海所了解的老子是没有任何名利心,而且也没有任何的虚伪。

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所吐露出来的,字字是真言、句句是真理实相。

当我反复再深入研读,感受到老子所展现的身心是非常柔软,没有任何的我慢、我是、我能。

在这个世间,要展现「无我」,不是用嘴巴讲的,要真正做到「无我」的人,不多啦!

像老子所展现的这般心境,也就只有释迦牟尼佛、耶稣可以与他比拟。

老子直接叙述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宣说「三法印」及「空」,尤其偏重在「无为法」,以及「涅盘智」方面的解析,如果大家能够深入而客观去了解,会发现他是更加以补充叙述佛陀所谓最深奥的「涅盘智」方面。

老子对于「无为法」,以及超越所有二元对立的「涅盘智」,解析得非常清楚,只是他所谓这方面的智慧是超越一般世间人的思维范畴。

佛陀也希望众生「先知法住智」,先清楚了解「世间法」的真理实相、世俗谛,进而不断净化我们的身心、开启我们的智慧,然后即可体悟何谓「涅盘智」。

由于老子所留下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出招可是相当干净利落,所讲出的讲话就是如此简洁。

事实上,老子所叙述的是偏重在「无为」与「涅盘智」,然而这方面是超乎一般世间人的思维范畴,虽然很多人钻研《老子道德经》,但是内文里面的真正精髓所在,一般人还是不容易深切体会。

以空海的经验而言,真正要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深义,除了要有《阿含解脱道次第》的课程基础,另外,一定要去实修、实证。

而且当你的闻、思、修、证越深入,人生的历练、体悟越深切,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子所展现出来的境界,就会越加震撼与钦服。

老子是世间极少、极难得的“真人”,没有任何的虚伪、名利心,也没有任何「我慢」去伤害任何人,他所展现的就是「与『道』合一」、「无我、无私」的精神,就像「太阳」把智慧散发出来回馈世间,但是没有任何的抓取、任何的我慢。

老子是传授最高级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是最高级的「人生艺术」,我们要打开智慧眼,才能够看到《道德经》里面的精髓。

仅有短短的五千言,字字是真理,句句是真话,没有一句赘言,真是世间很少有的「真人」。

空海所了解的世间「真人」之中,佛陀是其中之一。

贪、瞋、痴、我慢全部止息的阿罗汉,也是「真人」。

耶稣是真人,六祖、永嘉大师也都是世间极少有的真人。

真正的「真人」,是内心所有贪、瞋、痴、我慢止息的人,没有我是、我能,展现出来的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他不会去伤害任何人,也不会去排斥任何人,有的就只是把真理实相讲出来,跟有缘人分享。

在此向大家简介《老子道德经》,如果你们觉得不错,很想进一步去了解,就欢迎大家把这一套VCD课程,好好多看几遍。

对空海而言,无得亦无失,无所得、无所失,我只是把此真理实相、世间高级智能的无价珍宝呈现出来,跟有缘人一起结缘、分享,请大家有耐心多看几遍。

一般人对于「道」,都有太多的解释,包括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道」,跟老子所阐述的「道」,其实也都有很大的出入。

我们平常说要修道、得道、证道,但是「道」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清楚明了「道」是什么,如何「得道」?

怎么「修道」?

所以,我们必须要很清楚知道“道”是什么?

才能够正确的去修道、体道、悟道、而行道。

然而,佛陀、老子、耶稣三位,在解脱道上所诠述的角度,有何相异之处?

举例而言,如果以修行迈向解脱自在的起点及终点来讲,佛陀是从「有为法」、「世间法」方面让大家了解,一步一脚印的协助大家,如何逐步深入、逐步上来。

佛陀主张「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

「法住智」就是中、下方面的「有为法」、现象界的一切。

当了悟、体证「三法印」之后,才能体证「涅盘」、「无为」、「空」。

老子呢?

所诠述的角度是从上往下,着重在比较高、比较玄、比较上的「道体」方面,或许有人会认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两者好像不一样;「道」是「道」,我们修道人跟老子、佛陀所讲的,应该是不一样。

事实上是一样的,会认为有所差异是与人们的体悟、体证有关。

包括佛陀、老子、耶稣他们所指向的目标也都是一样的,只是佛陀是引导大家从「有为法」,一步一脚印的逐步上来;而老子一开始就讲很高深的「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是,要如何才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呢?

老子在这方面没有阐述得很清楚、很详细。

真正要达到老子所谓「得道、悟道、行道」的境界,相当不容易啊!

然而佛陀所宣说的,是要大家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到后来就可以体证到「涅盘」、「无为」、「空的」世界。

事实上,这些也都是老子所阐述「道」的世界。

然而,耶稣又是从哪个阶段开始讲起呢?

是从中间开始讲。

耶稣宣扬博爱,这是「道」的「用」,老子是诠述「道」的「体」,「体」是很玄、很妙的,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涅盘」、「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就是这个「体」。

耶稣是从中间阶段开始阐述的一个「用」,而佛陀是从基层阶段开始讲,从现象界的「相」诠述,让众生了悟现象界的实相-「无常」、「无我」,然后让众生有一个离系的力量,站在比较超越的高度空间来看,就能够体证「甚深极甚深」-涅盘、无为、空。

所以,其实他们三者都在诠述一体相同的理念,从「体」、「相」、「用」三方面都包含,只是有的「从头」、有的「从尾」、有的从「中间」开始。

而我要从哪里开始讲起呢?

因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包含黑跟白,所以我黑、白都一起讲。

以上是一个概略的论述。

事实上,要讲述这些蕴含深刻智慧的论点,一定要来到超越宗教的立场,才能够看懂老子所阐述的深义。

佛陀、老子、耶稣三者所讲述的论点内容,有何不同之处呢?

其实他们所诠述的都是相同的,只是他们所运用的语言不同而已。

佛陀用「空」、「法界」的名称来形容,老子是用「道」的名称来形容,耶稣是用“上帝”的名称来形容。

希望大家一开始就能够全部归零,把过去所听闻到的观念知见,全部统统放下。

如果是以过去的知见来听闻此系列课程,你会听不懂得,也没办法接纳我们从超越宗教的立场所诠述的珍贵内容。

-老子与佛陀的诠述方式有何差异点-

「道」是什么?

如果没有体证「道」,就没办法「得道」。

我们说要「得道」,必须先清楚了解「道」是什么?

我们这里所诠述的,不是从文字上、不是从宗派上,也不是从哲学、从思想上,而是从「实相」上面来论述。

「实相」是没有任何宗派、宗教之分,「真理」也是没有宗派、宗教之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以超越宗教、宗派的立场来看。

佛陀把修行解脱的终极目标,以「空」跟「法界」形容,就如《心经》《金刚经》《永嘉大师证道歌》所阐述的境界即是。

老子是直接从「道」方面开始讲述,佛陀知道要如此直接契入是相当不容易。

老、庄思想很早在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真正能够体证「道」-体道、悟道、行道而得道,依《解脱道》、老子所讲的「道」,去实修实证,到达解脱自在的人,不多啊!

为什么?

因为老子对这个成道的阶梯过程,没有很详细的阐述。

《道德经》内文只有五千言而已,那时候老子就想说「时间差不多了!

我没办法讲得很详细!

」所以只有讲重点,其它的就看众生的根器、根性。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余年,就是全部把这些次第步骤都宣说出来,而且又着重在前面的阶段。

佛陀知道要一步一脚印逐步的走上来,到后来就能够「体道」了。

所以,为什么《阿含经》在涅盘、无为、空方面讲述比较少?

因为当你一步一脚印逐步上来,自然就能够到达、体证到。

如果没有一步一脚印的修证上来,光是在那里「空啊!

道啊!

」讲了一大半辈子,还是不知道何谓「道」。

佛陀着重在「相」的诠述,老子着重在「体」的诠述,耶稣着重在「用」的诠述。

「相」方面,佛陀归纳出「三法印」、「四圣谛」,还有三十七道品。

要体悟「相」,然后到达涅盘界,必须有次第、步骤,三十七道品就是告诉众生如何逐步深入。

老子直接讲述「涅盘、无为、空」的「道」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真正要读懂《道德经》的深意,是非常不容易。

内文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看懂,但是却没办法真正体悟老子所讲的「道」,纵使是大学院校的国文系、哲学系教授,精于诠述老子的「道」,很会讲述、很会解析,还是无法真正了解、体悟老子所讲的「道」的深义。

也许有的人会很不服气,但是除非经过实修、实证,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脱者,才能真正了解老子所阐述的「道」,否则只是从文字、从思想、从哲学、从名相上面解析,还是无法真正体悟。

佛陀更是体悟到「涅盘、无为、空」是甚深极甚深,因此放在次第步骤的最后面再以解析。

如果是根基、根性成熟的人,当然可以直接与之讲述甚深之妙法,但是针对一般人,还是协助自「有为法」逐步有次第的深入。

老子所讲述的「道」很深、很玄,他是直接契入「无为法」解析,而佛陀是以三十七道品的「有为法」,协助大家逐步深入,带领众生到达「无为」的世界-涅盘、无为、空,但是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够体证到「涅盘、无为、空」。

虽然老子与佛陀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述,但是他们所指引的目标方向却都是相同的。

-老子与耶稣的诠述方式有何差异点-

耶稣直接阐明大自然、「道」、宇宙所展现出来的「用」,着重在「博爱」方面的诠述。

引领着众生慢慢体会大地、大自然,对我们无条件、无所求的承担与奉献。

大地任我们踩踏,也养育着我们,都是展现「博爱」的精神。

不管世间人如何的兴起争端、争执,不管阿富汗跟美国怎么对立,太阳都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不管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再怎么争吵,太阳也都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

法界、大自然所展现的「用」-博爱,是如此无我、无私的普爱一切众生,这是诠述道的「用」,耶稣是着重在诠述「道」之「用」方面的解析,希望众生了解整个法界、大自然「博爱」的精神,体会到「道」、上帝的伟大,然后回归上帝、回归主怀。

老子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最后就是与道合一。

佛陀更是希望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回到涅盘界-涅盘、无为、空,而解脱自在。

-老子、佛陀与耶稣-

因为他们三位是生长在不同的时空背景,虽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但是这三位都是善知识的代表,他们的手指都指向同一个月亮。

如果从语言、文字上面区分、解析,就会认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耶稣是耶稣,他们是不同的。

我是基督教的,你们是佛教的,我们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于是就不断的见诤或是排斥。

这是因为众生没有深入体会到他们三位所指引的方向是相同的,就是「道」、解脱自在的涅盘界。

-前言-

空海讲述这一门《道德经》课程,是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体会老子所阐述的「道」,当你真正去认识这些「道」,进而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得道」。

得道,一定要先体会何谓「道」,如果没有正确清楚的了解,怎么修?

「道」不是以「有为法」修出来的,如果你对「道」的认知是错误的,用再多的「有为法」去修道,或是躲在深山里面修道,修到「金光闪闪」出来,仍然是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除非是一位真正彻悟、解脱自在的人,不然你的苦、你的不安还是存在。

「道」是要透过你的体悟、认知,求真求证、了悟实相之后,进而「与道合一」,才叫做「得道」。

孔子讲过「朝闻道,夕死可也」,是真正对「道」有相当的体会,知道「道」的珍贵。

我们一生一世所在追求的,最终都是为了要解脱自在,如果没有听闻过真正的「道」是什么,你的苦、你的不安,都还是存在。

不管你在世间有多高的成就、多高的名利、多么有钱,或是官位有多大,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

不管你多么有学问、得几个博士都一样,只要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都还是存在的,设若现在法界因缘让你必须面临死亡、命终的时刻,也会死得很不安、很不甘心。

但是,如果你是「朝闻道」,真正了悟「道」是什么,就「夕死可也」。

因为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够「朝闻道,夕死可也」。

希望大家能够「归零」,我会尽量协助大家早日体道、悟道、行道、而得道,如果大家真的能够身心柔软,不带着过去的成见,重新求真求证,你随时都会有很大的震撼与体悟,也是佛陀所讲的「不待时节因缘」。

我在大专时期、民国66年(1977年)就急欲要了悟生死大事,不断的探讨生死之谜-生从哪里来?

死往何处去?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如何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如果生死大事未了,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存在,当时在学校的课业方面都是应付应付,认为跟开智慧的关系不大,可以过得去就好了。

因此一直不断阅读自己喜欢看的书,以增长智慧、开拓心胸、视野,另外也阅读有关禅宗、佛教方面的书籍,《圣经》也都有研阅,也接触过「一贯道」,包括《老子道德经》也都有在研究。

当时以为看懂了,还错认为老子所讲的不够理想、是不对的,佛教所讲的才是正确的,而且还会引用《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的角度诠释,认为《道德经》的内容不够理想…。

直到民国76年(1987年)又再看一遍,仍然觉得佛教讲的比较高深、比较好,《道德经》的内容还是不够高深、不够理想。

到了民国88年(1999年)9月之后,因为一些因缘的转变,重新回过头来研读《阿含经》,又购买一些新的书籍来阅读。

当时,认为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求证我所证悟的,为什么我的体会跟一般人所讲的不一样呢?

包括以前我所听到的「道」、看到的「道」,怎么会有这么悬殊的差异呢?

当重头开始再看《老子道德经》,越看就越法喜,才真正体会到老子所讲的很深、很妙、很玄,从中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在这短短的五千言里面,因此对老子非常、非常的佩服。

当然,对佛陀一样非常佩服,对耶稣也是一样佩服。

在民国88年(1999年)8月以前,表面上感觉他们好像相同,但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在民国88年(1999年)9月有所体证之后,重新再来看就不一样了。

因为那时候就是归零去求证,归零再重新去看老子怎么讲?

佛陀怎么讲?

耶稣怎么讲?

结果发现太妙了!

中国的《老子道德经》,竟然蕴含这么好的智慧结晶,但是因为其经文内容很深、很玄,真正能够体证经文里面所讲的深义的人不多。

再加上中国有道教、道家的法脉,事实上目前道家、道教所在修、所在用、所体会的,很少、很少是老子所讲的「道」。

大家把老子变成是超级一个神,把老子想象是成就一个大仙,这些都不是老子所讲的体道、悟道、行道、得道的「道」。

让我们重新归零,来看看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就已经把整个「道」的玄妙、「道」的体,全部诠述出来了。

如果各位有《阿含解脱道》次第的闻思基础、参加过几次禅修,现在又能够归零来听闻,所体悟的会更深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体证。

事实上,这些解脱者、大智慧者他们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解脱道,如果没有听闻过《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是第一次来听闻的,也没关系,希望大家能够真的归零。

「归零」不容易啊!

要把我们过去的知见、成见统统放下,一样也是能够很快就体悟老子所讲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从另一个名称来讲,可以称之为「空」,也可以称之「无极」,要称之是「法界」也可以,要称之为「上帝」也可以。

《阿含解脱道次第》提到「空本无名」,「道」所讲的就是「宇宙本体」,佛陀是以「空」、「法界」名称来形容;中国的儒家、还有《易经》,是以「无极」来形容;耶稣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天主」来形容,这些都是一样的。

问题是有没有真正体悟到,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名相上面见诤。

如果没有真正体悟到,在文字、名相上面看,每一个字好像都不一样,但事实上「空本无名」、「道本无名」,实相的存在本来就没有名称,是人类为了沟通方便,包括「名可名,非常『名』」,意思都是一样。

本来就没有名称,只是一个实相的存在。

「『道』可道」的「可道」是透过言语或是文字的叙述,那些开悟者、解脱者透过实修、实证之后,协助我们了悟本来没有名称、本体存在的「道」,这些都只是语言、文字而已,本来就是一个「指月的工具」。

虽然这些语言、文字及经典可以描述「道」,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道」。

语言、文字、经典都只是「指月的工具」,不是「月亮」的本体。

一开始,观念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请大家不要执着在「指月的手指」上面,要直接去看到「月亮」,要直接去看到真理,要直接去看到实相。

「实相」本来是没有名称-「名可名,非常『名』」,「名」是现象界,「道」是宇宙本体。

现象界的一切也是一样实际的存在,可以看得到的现象界,「可名」就是可以用名称去诠述,一样都是以言语、文字、经典-「名可名」。

但是,不管再怎么称呼,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实体。

「常『道』」是「本体」,经文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揭橥,就是着重在宇宙本体。

以「本体」而言,佛教是着重在「空」的论述。

「名可名」是着重在物质、色界方面,亦即现象界的论述。

不管是称为「空」、「道」,或是「名」、「色」,人类的语言、名称都只是为了沟通的方便,是协助我们去看到实体,不要执着在「指月的手指」,因为这些语言、名称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

就好像苹果的名称,你可以称为apple,称为“林檎”(日文)也可以,但是不要执着在名称上面。

像以前语言不通的时候,明明日本人是讲“林檎”(日文),你怎么讲「苹果」呢?

变成在语言、文字上面见诤,众生常被语言、文字、经典区隔,导致看不到实际的存在。

以上是举出肉眼可以看到的物品为例,但是如果讲到「道」,就更深、更玄,更不容易体会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在经典、语言、文字相上面,要直接去看到实相的存在。

真正的解脱者、真正的大智慧者,他们并不是因为按照某部经典去修、去证,然后大彻大悟的,他们都是看到宇宙本体,以及现象界实际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大自然的一切现象,然后体悟到整个宇宙、大自然运作的法则,佛陀归纳出来就是所谓的「三法印」。

老子一样也有归纳出来,只是没有像佛陀叙述得那么详细而已。

虽然老子讲述的内容很简要,但是重点核心都有具体阐述出来。

事实上,老子都有把现象界的实相,如实诠述出来,真正的解脱者都是现观大自然、现象界,是要超越一切经典的。

「经典」本来只是一种指引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这些,然后去看到实际宇宙本体的存在。

如果一味执着在经典、语言、文字上面,就看不到实相的存在,就找不到「道」。

如果你是很重视经典,就是落在信仰的层面。

假如你把经典奉为:

不可以去否认、不可以去推翻、不可以去求证,再怎么样都必须要依据经典去修去证、去体悟…。

假如你是信奉道教的,就把老子的《道德经》奉为最高的准则,不可以去超越这些。

包括说有的人还讲说:

如果没有漱口,不可以看《金刚经》;如果没有漱口,不可以看《老子道德经》…,认为经典非常珍贵,不可以放在房间里面…;有时候要坐在沙发上看,也认为是不可以,这样是不恭敬的…。

规定要怎么样看才可以。

如果大家一直都是着重在经典方面,就容易落入成为宗教的「信徒」,而不容易成为一个解脱者,真正的解脱一定是超越语言、文字。

我们是感恩前贤智者所留下来的经典,这些都是「指月的工具」,让我们看到真理实相,但不要迷执在经典上面。

所以,经文的第一句话就在告诉我们要超越语言、文字相,去看到「实体」。

对于解脱的方法,佛陀是讲八万四千法门,当然这只是一个代表数,意指佛陀所讲的方法很多,但是老子呢?

就只有讲「无为法」一个法门,OnlyOne。

但是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方法非常多,佛教的修行法门、各种宗派,是展现佛陀的大慈大悲。

如果要依世间思维角度的慈悲而论,佛陀是比老子更为慈悲、也较入世,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就讲述不同的法门,然而八万四千不同法门都是要协助众生迈向解脱。

如果依据禅宗所讲的利根、顿根方面,就只有讲述一个法门,如果听懂就听,听不懂就拜拜(再见)「我走了!

」真的要悟「道」、证「道」,老子的一个法门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直接契入「无为」,在具体的展现方面,也只有几个字,是老子最重要的修行法门,都是干净利落的一、两招,这个法门又是扣住佛陀所讲的「无为法」。

佛陀是由「有为法」引导,然后再契入「无为法」,老子就直接把「有为」契入「无为」,最重要的核心、关键就是「致虚极,守静笃」。

八万四千法门到后来就是要契入「无为法」,老子就是告诉众生如何契入、扣住核心?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包括你、我、他、白板、桌子…,山河、大地…,地、水、火、风这些物质,全部都是现象界的一切。

以物理、化学的角度而论,可以称为「物质」,就像物理学家不断在解析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所形成?

《道德经》也一样有都在诠述。

当我们把「物质」解析,第一步是「分子」;当把「分子」再解析,就是来到「原子」的世界,然后「原子」又可以分解为「电子」。

在「原子」外围跑的就叫做「电子」,在中间的叫做「质子」跟「中子」,统称为「核子」。

高能物理学家又再解析「质子」、「中子」到底是由什么所组成呢?

不断一直再追溯、解析,来到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