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文档共18页文档.docx
《发展经济学课件文档共18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课件文档共18页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课件文档共18页文档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M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弄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
M重点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发展经济学的演变阶段、经济发展
M难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背景: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
⏹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或附属国相继脱离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
⏹然而,这些新生国家经济上仍然贫穷落后。
如何加速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就成了主要目标。
⏹发达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自1940年代末以来,各种发展理论相继问世。
⏹到20世纪5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由来
⏹发展中国家是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并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
与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或工业化国家相对应,发展中国家有以下一些称呼: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Countries,简写为LDCs)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南方”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1、分类依据
⏹发展中国家的根本特征是收入水平较低。
⏹对其分类,一般是按照收入水平。
⏹最常用的是世界银行的标准:
⏹世界银行把213个经济体按照2009年人均GNI
⏹(grossnationalincome,国民总收入)分为四组。
大体分为两大类:
⏹
(1)发展中经济体: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
⏹世界上有144个发展中经济体,
⏹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67.6%,
⏹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属于发展中经济体。
⏹
(2)高收入经济体:
区分为
⏹OECD成员国,有30个国家
⏹非OECD经济体,有3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情况
(三)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1、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贫富差距大
⏹2、生产率水平低
⏹3、人口增长快,赡养负担重
⏹4、高水平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5、二元结构显著
⏹6、对农业和初级产品严重依赖
⏹7、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1、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贫富差距大
⏹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
⏹2009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NI是2963美元,而高收入经济体是3797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2.8倍。
⏹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也可叫最不发达国家),前者人均收入(37970美元)是后者(512美元)的74倍,或者说,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只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35%。
收入悬殊!
⏹北美一般水平的家庭:
四口人,年收入在3-4万美元。
⏹亚洲农村一般家庭:
5-7口人,年收入约300美元。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差距:
♦中国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中国1994年超0.4,2003年0.461。
(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
♦巴西贫困人口总收入和富裕人口总收入相差28倍。
♦亚洲开发银行标准,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即月入不足60美元为赤贫者,那么,整个亚洲所有发展中国家的60%人民约19亿人都在赤贫线之下。
美国标准:
若年收入低于1.2万美元,即属贫穷家庭。
⏹低收入水平必然导致低生活水平。
⏹低生活水平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住房短缺且住房条件恶劣,
⏹医疗卫生条件差,
⏹食物供给不足而营养不良,
⏹受教育程度低,
⏹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短,等等。
2、生产率水平低
⏹高收入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低收入国家的90倍,是下中等收入国家的48倍,上中等收入国家的8.3倍。
⏹劳均农业产值。
按“国际美元”(1979—1981年价)计算,世界平均水平1080美元,日本4547美元,荷兰44339美元,美国51561美元,中国422美元(1991)。
⏹劳均生产农产品养活人口数。
2000年中国养活3-4个人。
1994年以色列为90人,1998年美国为128人。
各国劳动生产率比较
3、人口增长快,赡养负担重
⏹人口基数大,3/4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不到1/4的人口在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1990-2008年间,
⏹全世界人口增长率为1.3%。
⏹低收入国家为2.2%,
⏹高收入国家为0.7%,
⏹发展中国家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4、高水平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公开失业率高,劳动力公开失业率为10~15%,15~24岁青少年的失业率为30%
⏹不充分就业严重,把不充分就业和公开失业加到一起,失业率为30%
⏹2003年5月12日,中国官方新华社出版的《瞭望周刊》证实,“中国农村大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若再加上城镇失业人口,中国实质上失业人口大约在1.6-1.7亿
⏹1992Äê¡¢1994Äê¡¢1996Äê¡¢1998Äê¡¢1999ÄêÃÀ¹úµÄʧҵÂÊ为7.2£¥¡¢5.9£¥¡¢5.1£¥¡¢4.5£¥ºÍ4.3£¥
5、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经济上的二元结构是指发达的城市工业和落后的农村手工业、农业并存。
以此为基础,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二元结构,并且二元结构的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6、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严重依赖
7、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经济结构因而畸形发展,受到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穷国往往依附于富国,受富国支配。
表现:
⏹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
⏹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投资的专断权力。
富国向穷国提供援助和贷款往往附带苛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二、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
⏹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产生的背景
⏹1、发展经济学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2、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还处于贫困状态的欠发达国家;
⏹增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三)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追踪溯源:
研究一国经济增长
2、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的背景
3、有关发展的早期研究文献
⏹一门学科的出现需要大量文献的支撑。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
形成与繁荣时期(从19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
⏹结构主义思路占统治地位。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的重要性。
2、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倾向
3、强调内向发展战略
4、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较多地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是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中的主流学派。
5、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创立者都认为他们的理论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
⏹特别是《经济增长阶段》一书的作者罗斯托,把他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看作是从现代史中归纳出来的普遍适用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个阶段: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19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这一时期是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即把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否定的东西又重新加以肯定。
1、重新确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世界银行提出“伴随增长的再分配”计划,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基本人类需要”战略,还有不少文献强调乡村发展。
⏹许多学者严厉批评了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的做法,
⏹认为经济发展意义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目标应该是多元的,
⏹除收入外,还应包括就业增加、贫困减轻、分配公平和乡村发展。
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4、强调外向型发展战略
5、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1)批评了以往过于重视物质资本的倾向。
⏹
(2)认为不少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面临困境,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欠缺或不足,限制了经济增长。
⏹(3)提出发展中国家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企业家。
6、研究方法从宏观转向微观,重视国别研究
第三阶段:
进一步发展时期(从1980年代中期到现在)
1、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
2、新增长理论的兴起
3、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
(一)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
(二)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习俗等变革的增长。
(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的度量
(一)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
⏹衡量经济增长的最好的综合指标是实际GDP(或GNP)增长率。
⏹实际GDP=当期GDP除以价格缩减指数。
⏹实际增长率=(当期实际GDP-前期实际GDP)/前期实际GDP,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标。
经济增长度量指标在准确性方面的缺陷
(二)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
⏹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
⏹共16项指标,1-7项为社会指标,8-16项为经济指标。
⏹2.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
⏹包含反映一国经济概况的基本指标、反映生产情况、财政和货币账户、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外部融资、人力资源情况共6大部分的指标,32项具体细化指标。
2、人类发展指数(最常用的指标)
(HDI,HumanDevelopmentIndex)
⏹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之后又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
⏹由人均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准三个指标构成一个综合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寿命:
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
◆教育程度:
以成人识字率(2/3权数)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1/3权数)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
◆生活水准:
以调整的实际人均GDP来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利用以上数据,通过一个公式计算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是从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HDI是从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2011年人类发展指数排序
(三)收入分配的衡量
v规模(个人)分配是经济学家最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
v它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国内)收入中,一定数量的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v它主要涉及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总收入,而对于这些收入是怎样得来的一般不予考虑。
v主要包括:
高低收人比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1、高低收人比率
v将样本按照收入高低进行排序,然后分别计算不同比例的高收入人群组所获得的收入比例和低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
v一个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办法就是收入最低的40%人口所获得的收入与收入最高的20%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比率。
它通常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最穷和最富两个极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2、洛伦茨曲线
v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收入获得者的百分比与他们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v曲线离对角线(绝对平等)越远,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越严重。
3、基尼系数
v基尼系数又称基尼集中比率,它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计算洛伦茨曲线和对角线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与洛伦茨曲线所在的半个正方形的面积的比率。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R.Harrod)和多马(E.Domar)在1940年代分别建立了一个内容相似的增长模型,后被统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前提假设:
1.全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只生产一种产品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K和劳动L,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v代表资本—产出率,v=K/Y=ΔK/ΔY,由外在因素决定。
3.储蓄S与国民收入Y呈简单的比例函数关系,S=s•Y,s是储蓄率,由外在因素决定。
4.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且没有折旧,劳动力L的增长率为n。
5.规模报酬不变。
二、基本方程式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投资等于储蓄,I=S
⏹于是,I=S=ΔK
⏹两边同除以ΔY,得
⏹ΔK/ΔY=v=S/ΔY=s•Y/ΔY
⏹于是可以得g=ΔY/Y=s/v
⏹这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基本方程式。
由于v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因此储蓄和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三、模型的含义
⏹哈罗德-多马的增长模型:
四、模型的评价
一个运用:
⏹罗斯托(Rostow,W.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之一:
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不足5%提高到超过10%。
这一数值从何而来呢?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
根据s=g×v,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率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10.5%-12.25%(方法同上)。
这就是罗斯托10%以上比例的来源。
第二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索洛(Solow,R.M.)于1956年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
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最重要代表,因此人们经常把索洛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同义使用。
而索洛也因此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前提假设:
1.社会只有一个部门,生产一种产品,它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投资。
2.生产中只投入两种要素:
资本(K)和劳动力(L)且可以相互替代。
3.生产函数为新古典生产函数:
Y=F(K,L),F’>0,F’’<0。
4.规模收益不变,即F(nK,nL)=nF(K,L)。
5.资本折旧率为d。
6.劳动以不变的外生速度n增长。
二、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形式
⏹索洛模型是在两个方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个是生产函数,另一个资本积累方程。
⏹基本方程式
⏹表明人均储蓄sf(k)被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用于促使人均资本存量增加(k(点));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人均资本存量不下降,还要用于弥补折旧和保证新增人口也获得和前期一样的人均资本存量需求(持平投资)。
前一个方面称之为资本深化,后一个方面称之为资本宽化。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
新古典增长模型图示
索洛模型的稳态性质
⏹索洛模型具有稳态的性质,也就是说,能够自动的达到均衡状态。
平衡增长的条件
⏹而当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时,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等于0,资本—劳动比将保持在不变的水平上。
⏹此时,经济处在一条平衡的增长路径上,k是常数,因此相应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也都是常数,不会增长。
此时稳定状态下的总资本K、总产出Y和总人口都保持同样的外生的增长率n+d。
四、新古典增长模型比较静态分析
⏹假定一个经济处于稳态,其储蓄率为s,劳均资本稳态值为k*。
2.人口增长率变动
⏹人口增长率提高具有相反的影响,它使劳均产出永久下降。
第三节新增长理论
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与评价
第四节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增长阶段的划分与特征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与特殊的刺激有关,如英国(1783-1802)、法国(1830-1860)、日本(1878-1900)、美国(1843-1960)、德国(1850-1873)、俄国(1890-1914)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亚洲四小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1997年亚洲“新四小”(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4.向成熟推进阶段(TheDrivetoMaturity)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HighMassConsumption
⏹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
⏹城市人口、白领人口比重增加。
⏹更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汽车大众化。
二、经济增长的原因
三、起飞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
(三)促进起飞的措施
第五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何谓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源于1950s-1960s美国经济学家对“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问题的研究。
⏹定义:
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并度量它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方法。
⏹二、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1.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2.余值分析法
⏹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一)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索洛于1956年提出,根据生产函数
(二)余值分析法
⏹1957年,索洛修正了生产函数,用技术进步表示余值,并试图将产出增长中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部分与投入要素增长引起的部分区别开来。
⏹含有技术进步因子的生产函数:
(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增长,简称TFP增长。
⏹1、全要素生产率:
是指总产出量与全部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
⏹2、丹尼森将TFP增长分解为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
⏹丹尼森对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33%,其中TFP增长率贡献1.52%(占45.6%),再分解资源配置改善贡献0.29%(占8.7%),规模经济0.36%(占10.8%),知识进步0.92%(占27.6%)。
⏹1948-1981年TFP对总增长率贡献率上升到66%,在TFP中知识进步占47%,教育因素占19%
丹尼森的估算
见表:
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60~1987)(%)
TFP增长的应用
⏹东亚奇迹:
从1965-1990年,东亚地区(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泰国)等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中有2/3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而另1/3为TFP增长,主要源于它们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而高水平的劳动力能够保证企业理解、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实现赶超式发展。
第三章
第一节资本与资本形成
(三)物质资本具有以下特点:
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
2、物质资本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
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3、就大部分物质资本而言,它具有耐用性,
即存在折旧问题;
4、稀缺性。
(三)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理论
●在早期发展经济学中,物质资本积累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最重要的源泉。
(四)资本形成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障碍
⏹资本稀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很多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主要介绍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这些理论,从揭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方面,论证了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观点。
一、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循环命题: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
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增长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
⏹上图中OA为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A点是一个低水平均衡点,纳尔逊称其为“低水平均衡陷阱”。
其意义是:
只要人均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上,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且固定不变。
⏹D点是一个非稳定的均衡点或是非均衡点。
⏹E点是一个高水平的稳定均衡点。
⏹对策:
要冲出这个陷阱,只有通过大规模投资,迅速提高人均收入,进入国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阶段,人均收入才能越过C点,实现高水平均衡。
⏹缺陷:
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提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进一步扩展和概括了低水平均衡陷阱模型。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资本形成不足,存在“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
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做出一个临界最小努力。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两种对立的力量:
提高收入的力量和降低收入的力量。
提高收入的力量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降低收入的力量由上一期的投资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决定。
当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会被过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退回到“低水平均衡陷阱”。
⏹临界最小努力,就是通过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从而使降低收入的力量小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长期、稳定地经济增长。
⏹莱宾斯坦认为要实现“临界最小努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激发群众的经济增长动机、创造适宜投资盈利环境、形成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和追求利润的精神等。
四、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瑞典(Myrdal,G.)
1.负循环累积因果运动
2.正循环累积因果运动
(二)储蓄的构成
国内储蓄的形成途径
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储蓄
⏹
(一)私人储蓄:
包括家庭储蓄与企业储蓄
⏹1、家庭储蓄:
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减去现期消费之后的余额。
v家庭储蓄的含义非常广泛,一般指通过金融机构将货币存放的过程。
其他如囤积货物和房地产等也是储蓄。
农业储蓄,经常是实物形式,如开荒、存粮、盖房、打井等,同时具有储蓄和投资的性质。
v2、家庭储蓄取决于以下因素:
⏹
(1)国民收入水平。
⏹
(2)收入分配状况。
⏹(3)风俗习惯、思想观念。
⏹(4)金融机构状况。
⏹(5)政治经济环境。
⏹
(二)企业储蓄
⏹企业储蓄是指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的未分配利润,这部分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
⏹发达国家的企业储蓄在国内私人储蓄中所占的份额从20%—80%不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储蓄占国内私人储蓄的份额一般比较小。
⏹原因: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
⏹2、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往往采取家庭所有的形式,成为家庭储蓄的来源。
⏹(三)政府储蓄
⏹政府储蓄是政府收入减去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后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