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完整教案.docx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完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完整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完整教案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完整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会写4个词语。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做错了事情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两则故事。
诵读中体会其中的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寓言《揠苗助长》。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1.同学们,你们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吗?
这节课,老师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希望我们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通过这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引出题目)《揠苗助长》。
(板书题目:
揠苗助长)
2.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一般是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指“包含着某种意思”。
3.题目分析,“揠”的意思是什么知道吗?
和“拔”一样吗?
想一想拔萝卜时是怎样做的?
(从土里拔出来)那么揠苗是把禾苗从土里拔出来吗?
揠的意思其实是轻轻地往上一提。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你能说说吗?
二、初读课文
1.初读思考:
读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题目中的“长”在这里读zhǎng。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
则 焦 筋 疲 截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书写指导
疲,的偏旁是“疒”不是“广”;“筋”按照上下结构书写,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注意部首不要写成“艹”。
5.认读词语卡片。
(做找朋友的游戏)
6.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开火车、指名读生字)
三、理解《揠苗助长》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让学生找出句子并板书:
巴望禾苗长快些。
巴望:
十分渴望。
(让同学们讨论是否能用盼望希望代替)
天天:
每天。
情景创设:
太阳晒得火辣辣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十分繁忙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
让学生找出句子并板书:
想办法帮他们长。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自己对自己说话。
)农夫在自言自语地说什么?
(“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指名表演农夫“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样子。
词语训练:
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 转来转去 无边无际 自由自在
2.再次默读课文,种田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
请用“ ”画出来。
(板书: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
(1)解释词语“筋疲力尽”。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
(2)练习用“筋疲力尽”造句。
(上次旅游时爬的山非常陡峭,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
)
农夫认为他的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长了一大截,结果是这样吗?
(不是,禾苗都枯死了。
)想一想:
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
(因为农夫把禾苗拔高,使禾苗的根系离开了土壤,失去了汲取养分的能力,所以枯死了。
)(板书:
枯死了)
3.现在大家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了吗?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
4.此时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
(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杀鸡取卵。
)
四、说出寓意
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寓言的寓意。
师:
为什么禾苗没有按照他的意愿长高呢?
预设:
因为把禾苗拔死了。
提问:
禾苗怎样才能长大?
预设:
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
总结:
这就是禾苗的生长规律。
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板书:
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寓言《亡羊补牢》。
2.正确读写生字。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亡羊补牢》,理解寓意。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了寓言《揠苗助长》,这节课我们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
同学们谁知道寓言是什么?
提问学生。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寄托某个深刻的道理。
)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学生回答:
井底之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板书:
亡羊补牢)(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题目,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这个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 牢)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预设: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预设:
我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这个字的;我是通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的……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预设:
羊丢失了把羊圈补好。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说的真清楚,课前的预习很全面!
首先,请大家听课文的朗读,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下面,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理解新字词,掌握多音字:
(开火车读)
亡羊补牢 羊圈 窟窿 叼走 街坊 后悔 劝告 丢 钻 狼
qian
圈
juan
4.重点指导难写字。
亡:
不要丢掉第一笔点。
钻、劝:
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丢:
注意与“去”的区别,不要丢掉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点。
四、精读课文,小组学习
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现在把字词带入故事中,每组选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选5名学生读课文)
同学们概括的真清楚,讲的很精彩!
下面,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互相读课文,依据自学提示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1.齐读1~4自然段,思考:
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次。
)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2.羊丢了之后,街坊和养羊人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街坊劝他说:
“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
(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
(1)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街坊真诚的劝告,可养羊人什么表现呢?
(板书:
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街坊的一番好意,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指名分角色朗读)
3.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亡羊)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
5.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板书。
(板书:
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 结果——再也没丢)
6.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补救),就(为时不晚)。
3.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
(亡羊补牢)
六、拓展延伸
1.故事我们已经读懂了,那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再把课文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先交流一下。
(板书: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2.全班交流,师总结:
是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改正,还不算晚。
所以人们常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板书:
为时不晚)
3.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读懂了故事,然后明白了故事中蕴涵着的道理,以后遇到寓言故事时,就可以按“理解题意—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样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结果——再也没丢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长快些
想办法帮他们长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了
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教后反思:
13、画杨桃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9个生字,会写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3.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
“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
(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
)(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
小结:
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
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
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
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
失去原来的样子。
画走了样:
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晌”(shǎng):
翘舌音。
“肃”(sù):
平舌音。
笔顺:
(共8笔)
熟悉(xī):
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
拟声词。
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
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
受用:
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
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
(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三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
)(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是“老师”和父亲的话。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
)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
(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
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
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两层。
)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
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
小结:
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
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
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五句。
)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
(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
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
”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
(特别像。
)“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
小结:
“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
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
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
(板书: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
(指名读)(板书:
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看投影读一读。
)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
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
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
(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
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
他先是怎样做的?
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板书:
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
(严肃起来。
)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
)(“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
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是怎样考虑呢?
(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板书:
“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
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
“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
默读“老师”的话。
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
并指名读这一句。
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
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
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
包含着两层意思。
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
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
3.读第二个例句。
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
如:
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
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父亲:
是……就……(不要想当然)
老师:
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要……不要……
是……就……
我:
一生受用
教后反思
14、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8个生字。
会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
2.在朗读中体会“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的含义。
3.领悟“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想松鼠说的那样深”的含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驮、磨”等11个生字,会写“愿、意”等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
(出示小马过河的图片)今天它要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你们想知道小马是怎样把麦子驮到磨坊去的吗?
今天我们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