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542176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docx

文献综述

1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

而对于建筑评估要从它的使用性,耐久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

而现在运用最多的要数框架结构。

因为框架结构有着很多优点:

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

与其他结构相比框架结构有很大的优越性,如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2 正文

2.1框架结构布置原则

1结构平面形状和里面体型宜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均匀对称,减少结构产生扭转的可能性

2控制结构高宽比,以减少水平荷载下的侧移。

3尽量统一柱网及层高,以减少构件种类规格,简化设计及施工。

2.2设计构造方面的要求

1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

”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

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2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

“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柱净高的1/3”这是新增加的要求,设计中应重点说明。

3 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规定:

“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

”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视,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4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

“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

”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

5

2.3 梁的钢筋配置

应符合下列要求

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的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小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12-29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2.4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

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

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

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

板缝尽量为40,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

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尽量采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

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板缝应大于60。

整浇层厚50,配双向φ6@250,混凝土C20。

纯框架结构一般不需要加整浇层。

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

地下车库由于防火要求不可用预制板。

框架结构不宜使用长向板,否则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易出现裂缝。

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

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

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

(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

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

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

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

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

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

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

应全楼统一编号。

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

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

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

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

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

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

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

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

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

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

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

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

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

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O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

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

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

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

一般:

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

.T。

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

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

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

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

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

现在框架填充墙一般为轻墙,过梁一般不采用预制混凝土过梁,而是现浇梁带。

应注明采用的轻墙的做法及图集,如北京地区的京94SJ19,并注明过梁的补充筋。

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

不建议采用加气混凝土做围护墙,装修难做并不能用在厕所处。

   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

注意:

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

竖筋应放在板中部。

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

阳台的竖板应尽量现浇,预制挡板的相交处极易裂缝。

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

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

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

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

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

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

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

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

   5.楼梯布置。

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

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6.板顶标高。

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梁布置及其编号,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柱布置及编号。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

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

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

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

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

板适当加厚,洞边加暗梁。

   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2.5地基基础设计

地基处理是指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基础下的受力层进行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强化处理。

处理地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孔内深层强夯法、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及加固技术已经不断地更新更符合当代建筑发展的需要。

地基基础设计历来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施工中问题较多的也往往是地下部分。

对于地基基础设计中我们应从地下室底板的受力、静压桩的适用性、多高层建筑的沉降控制、基础的倾斜与偏心、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适用条件等问题进行设计并且实施研究。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下扩展基础较宽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m时,应建议做地下室;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2.6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评估。

宜选择对建筑抗战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改造甲、乙类建筑,不应建造丙类建筑。

抗震危险地段指地震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断裂带在地震是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抗震不利地段,一般指软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非均匀的陡峭、河岸和边坡的边缘。

对于框架结构来说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容忽视。

从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来讲,建筑抗震设计从方法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计算设计和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指从宏观上对房屋结构做合理的选型、规划和布置,选用合格的材料,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以达到抗震设计的目的。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有:

1.结构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应该按抗震等级划分;2.抗震结构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并合理设计各道防震线的防震性能;3.框架结构平面和立面形状要规正,避免过大的外伸和内收,结构竖向刚度和强度尽量要均匀,防止变形集中;4.框架结构设计要做到“强柱弱梁”,使结构整体延性增强,,提高变形和耗能能力;5.框架结构节点强度一定要比构件强度强,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节点有很好的约束和连接作用;6.框架结构的梁、柱设计应做到“强剪弱弯”,提高构件延性,减少脆性破坏发生的可能性。

3总结

综上所述,框架机、结构构具有很多其他结构体系所不具有的优点,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使用个性化和功能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框架结构(住宅、公共建筑,厂房)将会得到较大发展。

于我来说,在做毕业设计时,要根据规范以及实际的环境,选取构件参数和设计参数.此外,还要多了解一些结构细部构造等设计.通过查看抗震等规范,建筑杂志等文献资料,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通过毕业设计的机会,完整的进行一次锻炼,考虑周全,使毕业设计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

[8]吴培明,彭少民.混凝土结构(上、下)[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9]刘立新.砌体结构[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0]赵明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1]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2]PM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

[13]PK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

[14]SATWE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

[15]李国胜.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6]髙立人,方鄂华,钱稼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7]KazouInoue.Stiffeningrequirementsforunbondedbracesencased

inconcreteplanels[J].JournalofStucturalEngineering,2001,(6);715-719

[18] ShunsukeOtani.Earthquakeresistant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buildings-pastandfuture[J].JournalofAdvancedConcrete

Technology,2004,2

(1):

3-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