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406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猪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猪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猪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猪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传染病.docx

《猪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传染病.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传染病.docx

猪传染病

猪病:

一、猪瘟

猪瘟为猪的高度传染性疫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

猪瘟病毒(CSFV国际多采用代替HCV)

CSFV属瘟疫病毒属,直径40~50nm,单股RNA有囊膜。

传染源:

病猪:

重复传染源程序CSFV通过口鼻、唾液分泌物、尿和粪排出。

带毒猪:

慢性感染猪一直到死后都是连续式间隙性排毒。

先天感染的仔猪:

怀孕母猪接触到慢性CSFV子宫胎儿:

死胎、弱胎(很快死亡)健康出生(部份)存活数月病毒扩散源。

先天性持续感染是CSF最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别是以弱毒为主的地区。

传播途径:

主要是口、鼻腔,间或通过结膜生殖道和皮肤擦伤。

易感动物:

猪和野猪

临床症状

急性型:

开始仅几只显示症状,表现为呆滞、不愿活动、怕冷,厌食,结膜炎(脓性分泌物质)病初便秘,排尿下痢,有的呕吐。

少数痉挛,很快死亡。

大多消瘦,后肢麻痹,可见腹部、鼻耳、四肢中部出现紫色区。

亚急性:

没有急性严重,一般在30天内死亡。

慢性:

分为3期,急性期、中期临床症状改善,后期:

病情加重、厌食沉郁,死前体温增高。

可存活100天。

迟发性:

先天感染CSFV的后遗症,相当长时间无病状态,数月后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后肢麻痹等,T正常,大多数存活6个月以上。

先天性CSFV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畸形、死胎、弱仔猪(震颤)等。

病理变化

急性到亚急性病例,败血症变化,各种大小的多发性出血。

淋巴结:

肿胀、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

心脏、膀胱等点状出血。

脾:

梗死(具有诊断意义),黑色、大小不一,从表面上轻轻隆起。

持续性CSF(慢性):

很少出现或缺乏出血梗死和梗死病变,胸腺萎缩,常见回肠和结肠坏死,形成溃疡,有时呈钮扣状。

诊断

急性CSF:

出现症状1~2周,很快在各种年龄的猪群传开,在剖解中,诊断性病理变化为淋巴结、肾及其它器官出血及脾梗死。

应注意与猪繁殖呼吸综合症、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区别。

亚急性、慢性、迟发性:

不可能做出临床诊断,症状比急性轻,且可间隙性出现

猪瘟“雀斑肾”不肿大,表现灰黄色,贫血,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的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

二、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PRRS(蓝耳病)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猪传染病,其特征为流产、死胎、弱胎,仔猪(吮乳)断奶仔猪呼吸困难。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蓝耳病毒的危害:

⏹免疫抑制,猪抵抗力下降

⏹流产率升高,产活仔数减少

⏹仔猪、小猪、母猪、种公猪死淘率升高

⏹种(公、母)猪繁殖力降低

⏹仔猪、生长肥育猪生长缓慢或停滞

病原(PRRSV):

动脉炎病毒科,有囊膜,50~60nm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长期带毒状态),保毒宿

主(野猪)。

传播途径:

高感染性是PRRS的一个标志。

猪对很多感染途径敏感,口、鼻、肌肉、腹腔和生殖道。

易感动物:

猪,孕猪、初生仔猪最易感。

临床症状

低毒株:

无症状流行

强毒株:

严重的临床疾病。

主要症状为减食、发热、呼吸困难。

很多母猪早产、死产,木乃伊胎,产弱仔等。

断奶前死亡率高,主要症状发育不良、呼吸困难,其它病混合感染时,死亡率高。

多数猪场表现PRRSV的亚临床感染或慢性感染

病猪耳部皮肤严重发绀,呈蓝耳症状。

诊断

1生产中任何阶段出现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猪群的性状表现不理想,就要考虑PRRS。

2生产中任何阶段出现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猪群的性状表现不理想,就要考虑PRRS。

3血清学:

ELISA:

感染后7~14天可测抗体,检测新近感染用双份血清

4病毒检测:

PCR:

取肺和血清为材料,提取核酸,可扩增获得PRRSV特异DNA片段。

三、猪气喘病(猪支原体肺炎)

本病是一慢性呼吸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前缘呈“肉样”式虾肉样变。

病原学:

猪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多形态。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80%的暴发是由于引入后备猪、育肥小猪与原来猪混群所致。

其次为病猪。

传播途径:

呼吸道:

空气传播。

传播主要通过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造成。

易感动物:

仅见于猪,断奶仔猪易感性较高,母猪、成年猪多为慢性和隐性。

临床症状

发病率高死亡低的慢性疾病。

慢性干咳;渐进的持续几周或数月。

发生继发感染,食欲不振、气喘、咳嗽加重、体温升高及衰竭。

病理变化

紫红色到灰色的坚实区是MPS猪肺的可见变化。

病变发生在肺心叶、中间叶和尖叶的腹面,隔叶的前部,肉眼病变类似膨胀不全的肺,特别是慢性阶段。

切开肺时感觉质地似肉状,在早、中期气管有卡它性分泌物、支气管淋巴结入纵隔淋巴结通常肿大。

发病猪的肺炎病变特征,见心叶、尖叶和隔叶两侧对称性发生炎症。

诊断

慢性干咳、生长受阻、发育迟缓、死亡率低疾病发生及扩散缓慢、反复发作有助于MPS的诊断。

1、血清学方法:

间接血凝(IHA)

2、ELSIA:

间接(吐温-200)ELSIA结果出现早

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快速、特异、前景好。

四、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两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不同年龄猪对TGEV均易感,但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则很低。

病原学

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尿、单股RNA病毒,直径60-160nm。

TGEV只有一个血清型。

TGEV在猪主要存在于空肠和12指肠。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为主要传染源。

可从粪便、呕吐物、乳汁、鼻液及呼出气体排毒,50%的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

传播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2周以内仔猪死亡率高,架子猪、成猪一般的良性经过。

发病季节:

呈季节性,冬天(11中旬~4月中旬)易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

一般15-18小时,有的2-3天。

流行性TGE:

仔猪:

典型症状是短暂呕吐、伴有或继而水样、通常黄色腹泻、体重减轻、脱水以及2周龄以下猪的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死亡与年龄负相关。

幼猪、肥猪、母猪:

常只限厌食和腹泻1至数天,偶尔伴有呕吐。

极少死亡(因多种因素如应激或混合感染。

地方流行性TGE:

与同龄易感猪相似,但较轻微、死亡率低。

主要为断奶仔猪,可能和E.coli、球虫或RV感染混淆。

病理变化

除脱水外,肉眼变化常局限于胃肠道、

胃内充满凝乳,粘膜充血或有或无。

小肠充满黄色泡沫性液体,一般有未消化凝乳块、肠壁菲薄,几乎透明。

空肠和回肠絨毛明显变短。

五、猪梭菌性肠炎

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Infectiousnecroticenteritis),俗称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仔猪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

病原学

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typeC),亦称魏氏梭菌(Cl.welchii)。

为G+,有荚膜,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但在人工培养基中则不容易形成。

菌根据所产生毒素分为A、B、C、D、E共5个血清型。

C型菌株主要是、毒素,尤其是毒素,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

形成芽胞后,对外界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侵害1~3d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同一猪群各窝仔猪发病不同,高可达100%,病死率20%~70%。

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可以发生内源性感染。

传播途径:

消化道。

流行特点: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和尘埃中,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

小猪出生后1d开始发病,症状不明显,只见仔猪后躯粘满血样稀粪,虚弱,很快濒死。

少数没有血痢即昏倒死亡。

(2)急性型:

最常见,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便。

消瘦和虚弱,病程约2d,第三天即死亡。

(3)亚急性型:

持续腹泻,病初为黄色软粪,后变为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

极度消瘦,脱水,5~7d死亡。

(4)慢性型:

病猪在1周以上时间呈现间隙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

逐渐消瘦,生长停滞,于数周后死亡或淘汰

病理变化

肉眼变化:

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空肠部绒毛坏死,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

坏死性肠炎:

粘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

脾边缘有小点出血,肾呈灰白色。

腹水增多呈血性,有的出现胸水。

组织学病变:

肠粘膜下层和肌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肾皮质部小点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变特点,如本病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红色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

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以坏死性肠炎为主,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查明猪肠道是否存在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六、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粘液出血性下痢等,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主要症状为粘液性或粘液性出血下痢。

病原学

病原体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Serpulinahyodysenteriae);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活泼运动,严格厌氧,对氧有一定耐受力;肠道普通拟杆菌等厌氧菌在发病时有协调作用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

传播途径:

消化道。

流行特点:

运输、拥挤、寒冷、过热,或环境卫生不良等诱因都是本病发生的应激因素。

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

偶尔可见,病程仅数小时,或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

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的软便,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特续下痢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病例:

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性下痢,粪便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

表现为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大肠粘膜明显充血,呈暗红色,表面覆有粘液和含血液的渗出物。

病程较长的可见大肠粘膜有糜烂、溃疡,形成假膜,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水增多,其他脏器无变化。

诊断

实验室诊断:

(1)取急性病例猪下痢粪便和肠粘膜制成细菌涂片,用结晶紫染色4~6分钟后镜检。

或直接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见有3~5条/视野蛇形螺旋体,可以作定性诊断依据。

七、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猪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生胸膜炎和肺炎为特征。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以前称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Haemophiluspleuropneumoniae),因其与林氏放线杆菌的DNA同源性,于1983年列入放线杆菌属,称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pleuropneumoniae,APP)。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以3月龄的猪最易感。

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

无症状有病变猪或无症状无病变隐性带菌猪较常见。

传播途径:

气源感染——呼吸道。

急性暴发可从一个猪栏“跳跃”到另一栏。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

体温升高,食欲废绝,有短期下痢和呕吐。

病猪卧地,心跳加快,心脏和循环发生障碍,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绀。

最后阶段严重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呈犬坐姿势。

急性型:

有很多猪受害,表现体温升高,沉郁,拒食,有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严重呼吸症状。

慢性:

多数病猪临床症状轻微,呈慢性经过

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是肺炎和胸膜炎:

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胸腔液呈血色。

在较慢性的病例出现胸膜粘连。

肺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和肝变。

多为两侧性,累及心叶和尖叶及隔叶一部分。

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的血色液体和纤维素凝块。

病程较长的病例,见肺有坏死灶或脓肿,肺隔叶上有大小不一的脓肿样结节。

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鼻甲骨的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为特征。

临床症状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颜面部变形或歪斜,病猪生长缓慢,常见于2~5月龄猪。

病原学

病原体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Bordetellabronchiseptica,Bb)及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简写Pm)是原发性感染因子,在多种应激因素作用下致病。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

生后几天至几周的仔猪感染后才能发生鼻甲骨萎缩,较大的猪可能只发生卡他性鼻炎和咽炎,成年猪感染后看不到症状而成为带菌者。

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呼吸道。

流行特点:

散发或地方流行。

临床症状

病仔猪先表现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时带有血丝,不时拱地、搔扒或摩擦鼻部。

经常流泪,以致在内眼角下的皮肤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的泪斑。

数周后,少数猪可以自愈,但大多数猪有鼻甲骨萎缩变化,经过二、三个月,鼻和面部变形

病理变化

典型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

鼻腔常有大量的粘液脓性甚至干酪性渗出物,随病程长知和继发性感染的性质而异。

诊断

根据频繁喷嚏、吸气困难,鼻粘膜发炎、生长停滞和鼻面部变形作出现场诊断

九、猪伪狂犬病(PR)

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猪的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死胎和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

病原学

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又称猪疱疹病毒Ⅰ型为疱疹病毒科的成员之一。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可自然感染猪、牛、羊、犬、猫、貂、狐狸及鼠类等各种动物。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染、经皮肤伤口、呼吸道也可传播PRV。

临床症状

①母猪群出现繁殖异常,屡配不孕,空怀率高;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及延迟分娩现象,其中以产死胎为主;流产、死产胎儿大小相差不显著,无畸形胎。

②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特别是一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几乎100%,主要表现突然发病、有明显神经症状、昏睡、鸣叫、发抖、运动不协调、间歇性痉挛、拉稀等。

哺乳仔猪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③断奶仔猪群及育成猪群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损综合征候群,呼吸器官感染症和腹泻症剧增。

病理变化

非化脓性脑炎。

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小点状出血。

实质器官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灶。

肝、肾的坏死灶周围有红色晕圈。

肺充血、水肿。

上呼吸道常见卡他性、化脓性及出血性炎症,内有大量泡沫样液体

诊断

(1)动物接种:

可采取病猪的扁桃体、大脑、肺脏、脾脏为病料,用生理盐水或PBS制成10%悬液,经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于家兔皮下或小白鼠脑内,家兔经2~5d或小白鼠经2~10d发病死亡,死前大多数家兔及小白鼠的注射部位发生剧痒和四肢麻痹

十、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有囊膜。

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于圆形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

传染源:

病猪。

传播途径:

消化道感染。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临床症状

主要为水样腹泻,或腹泻之间有呕吐。

病猪开始体温升高或仍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排水样便,呈灰黄色或灰色,吃食或吮乳后部分仔猪发生呕吐

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在小肠:

肠管膨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小肠绒毛缩短。

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发生地寒冷季节,各种年龄可发,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病猪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可做初步判断,确诊须实验室诊断。

十一、猪圆环病毒感染

本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PCV)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

主要感染8~13周龄猪,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

病原学

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PCV)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

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

单股DNA,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

流行病学-1

易感动物:

PCV的天然宿主是猪,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此病毒,但并不是都表现出症状。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和在猪群中水平传播。

经口腔和鼻内实验感染,新生仔猪能复制出PMWS。

对公猪接种PCV-2后,公猪间歇地从精液中排出,但排出量很低。

临床症状

临床诊状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皮肤苍白。

进行性消瘦,贫血,发育障碍,而且表现咳嗽、喷嚏、呼吸加快及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呼吸器官障碍。

体表淋巴结帐肿大,部分病例可见皮肤,可视粘膜黄疸,下痢及嗜睡。

皮肤炎症的变化:

全身体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色小点,似过敏一样的小疹斑点。

故也有称为PDNS。

病理变化

表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肺脏肿胀,全身淋巴结肿胀,肾脏水肿,消化道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十二、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有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增生病灶。

病原学:

猪丹毒杆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最重要的带菌者是猪,35-50%健康猪扁桃体带菌。

传播途径

消化道:

污染饮水饲料,加工场废料,鱼粉(用于饲料)

皮肤:

损伤的皮肤,吸血昆虫叮咬。

易感动物:

猪(主要):

3月-1岁特别易感、小猪有母抗保护。

临床症状

急生败血型:

42-43℃,食欲废绝,不愿走动,卧地,呼吸迫促,粘膜发绀,皮肤潮红,以耳颈背等部位多见。

病程3-4天,病死率80%左右。

亚急性疹块型:

比急性型轻微。

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

方块型、菱形稍突出于皮肤表面,1-数厘米,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慢性:

最普遍特征是关节炎。

有的出现心功能不全。

病变

急性型:

败血症的变化。

肺充血水肿,心肌特别是心外膜斑点状出血,胃的浆膜出血、肝脏充血。

肺充血、明显肿胀,肾皮质斑点状出血。

疹块型:

皮肤疹块为主。

慢性型:

主要病变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最常见附关节、肘关节),。

治疗

青霉素(最有效)其它:

四环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等也有效血清+青霉素效果好。

十三、水疱病(猪SVD)

本病是由SV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蹄部和口腔粘膜出现水泡为特征。

在症状只与FMD极为相似。

病原学

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直径20-30nm无囊膜、单股RNA。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潜伏期、病愈):

主要。

传染源通过粪、尿、水泡液、奶排毒。

牛、羊:

可短期带毒。

传播途径:

口及皮肤,特别是口侵入。

未经消毒的泔水、屠宰场下脚料,被污染的饲料等。

易感动物:

自然流行,仅发生于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

临床症状

包括发烧和出现于蹄冠状带,足踵球部及趾间隙的水泡病变。

水泡也见于某些猪的嘴上有以及覆盖于掌部,跖部的皮肤上。

2-3天水泡破裂,大多数愈合但无继发感染。

T:

40-42℃,水泡破裂后T下降至正常。

病猪沉郁、减食、掉膘、跛行。

诊断

无法从临床症状区分FMD、SVD、VS(水泡性炎)、VES(猪水泡),所以这些疾病的诊断一定要在试验室内进行。

尤其是和FMD

十四、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各种链球菌引起猪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和猪淋巴结脓肿。

以败血性链球菌病的危害最大。

病原

链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着色不良,常成链状排列,在固体培养量上常呈短链,在液体培养基中呈长链。

链球菌有许多种血清群。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带菌猪,传播媒介病猪下脚料以及泔水

转播途径:

病菌随鼻液、唾液、尿液、血液排出体外,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皮肤伤口而感染。

初生仔猪可由脐带感染,但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呈地方流行性。

各种年龄、不同性别的猪对链球菌均易感染,但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多见于仔猪和母猪,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青年猪。

症状和病变

●急性败血症型

–最急性的,往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或停食,体温41.5-42℃以上,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死前天然孔出血,很快死亡。

剖检见败血症变化。

血凝不良,鼻、气管和肺充血、全身浆膜、粘膜出血和充血。

脾肿大,呈暗红色或紫黑色,切面含多量血液,呈酱油色。

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右心室积液,呈淡黄色,心内膜有出血点。

脑膜炎型

病初体温升高(40.5-42℃以上),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汁。

病猪很快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继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状运动,甚至昏迷不醒。

部分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

关节炎型

由败血症型、脑膜脑炎型转化而成,或者从发病起即呈现关节炎症状。

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站立。

病程2-3周。

淋巴结脓肿型

–俗称“粉疱”,又称“豆渣疱”。

常见于颌下淋巴结、咽部、腮、颈部等淋巴结化脓,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

诊断

猪败血性链球菌猪丹毒

关节炎,多发性,跛行严重跗、腕关节,跛行不及前者

化脓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

神经症状少见

脑、脊髓出血没有

G+球菌G+杆菌

取病猪的肝、脾、肺、血液、关节液、腹腔积液涂片。

动物试验,本种动物口股不成功,肌注成功

十五、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

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氏法或美蓝染色镜检,见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呈两极着色,

传染源:

本菌存在于病畜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里,健康家畜的上呼吸道也可能带菌。

传播途径1.消化道:

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2.呼吸道:

由咳嗽、喷嚏排出病菌,通过飞沫传染,3.吸血昆虫、皮肤、粘膜的伤口也可发生传染。

症状

猪:

又称肺疫潜伏期1一5天,临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馒性。

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

病程稍长、病状明显的可表现体温升高(41一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

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常作犬坐势,伸长头颈呼吸,可视粘膜发组,迅速恶化,很快死亡。

急性型是本病主要和常见的病型。

除具有败血症的一般症状外,还表现急性胸膜肺炎。

体温升高(40一41℃),呼吸困难,咳嗽,触诊胸部有疼痛。

听诊有罗音和摩擦音。

初便秘,后腹泻。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炎症状。

败血症病例可从心、肝、脾或体腔渗出物等,其他病型主要从病变部位、渗出物、脓汁等取材,如涂片镜检见到两极染色的卵圆形杆菌,接种培养基分离到该菌,可以得出正确诊断。

十六、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病原:

大肠杆菌

易感动物:

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

猪:

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传染源:

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