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3805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6160702

课程名称:

经典名著导读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totheClassics

课程类别:

专业课

学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新闻学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经典名著导读》是一门针对新闻传播系新闻学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

该课程选取社会科学领域中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包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勒庞的《乌合之众》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同时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理论及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ntroductiontotheClassics”isacourseforjournalismstudents.Thecourseselectsrepresentativemasterpiecesinsocialsciences,includingAGeneralIntroductiontoPsychoanalysiswrittenbyFreud,TheCrowd:

AStudyofthePopularMindwrittenbyGustaveLeBon(1841-1931),andTheSocialAnimalwrittenbyElliotAronson.Maintheoriesandthoughtsaswellaslogicalthinkingofthesemasterpiecesareintroducedtoguidestudentstounderstandtheseclassics,tofosterstudents'abilityofcriticalthinking,andtoenhancestudent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accomplishmentaswellasabilityofeffectivescientificresearch.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具有历史性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著作,著作的选择过程中坚持治学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的温度,以课程内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导读和学生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方式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社科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感受学科经典魅力。

2.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经典理论及经典研究视野。

4.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为何阅读经典?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经典学术著作的“学术性”

2.掌握阅读的层次

3.如何阅读经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1.主要内容

学术经典是是对复杂现实的解答。

经典由历史选择,经得起重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识教育是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

经典也是解决当时时代最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宜选择大学科读物,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

(问题具有基础性和宏大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  阅读的层次

1.主要内容

泛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

|

理解研究思路,看得到实质性问题(思维层次的培养过程)

|

 精读(从目录结构就能理解作者意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阅读的差异性与阅读层次有关

五种层次:

流行娱乐小说、传统经典小说、史哲类、思想类、自我构建思想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提升阅读层次:

量变——质变

不盲目图快,不立即读晦涩难懂的书

不盲目相信网络书单,构建自身阅读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有助于建立内在自我建设和人生规划,熟悉思考严肃问题的话语体系,提升思维层次和辨识力。

     如何阅读社会学经典?

⏹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理论变实践

⏹从情境性的故事中,自然带入严肃性的思考中

⏹《社会学的问题》《见树又见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讲 导读 《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网络社会

2.掌握网络互动概念

3.思考网络社会的身份以及身份认同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迷失”在网络

1.主要内容

网络与当下社会

“虚拟社会”

网络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卡斯特及其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有种迷失感、无力感?

⏹卡斯特认为,在我们穿越社会运动栖息地的旅程之中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一种网络化的、去中心化的组织和干预形式。

它是新社会运动的特征,反射着同时也对抗着信息社会中网络化支配的逻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具备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的互动传播时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易于掌握新技术,乐于传播新媒体产品。

应该如何具备良好的新媒体素养,才能在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时准确判断、正确解读、科学选择及合理评价。

第二节  新的社会形态:

网络社会的结构

1.主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特性

新信息技术范式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重构已经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网络社会。

它的典型特征是战略的决策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劳动的个体化,有一种无所不在的纵横交错的变化多端的媒体系统所构筑的现实的虚拟文化,以及通过形成一种由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达出来的,流动的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而造成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网络生活的实际形态。

新信息技术范式的五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信息。

信息便是原料,这些处理信息的技术不仅仅是处理技术的信息。

•第二个特性,新技术。

新技术的效果无所不在。

•第三个特性,网络化。

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者关系的网络化逻辑。

•第四个特性,弹性。

它与网络化逻辑有关,但称的上是独立的特性,信息技术的范式是以弹性为基础。

•第五个特性,高度整合的系统。

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结合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原本有所分别的旧技术痕迹已经完全无法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大众如何在分散的网络世界中,经由文化认同形成新的权利中心,以此来对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工具理性”逻辑,并且如何将上述的可能性通过有效的网络社会运动及形成规则来实现?

面对虚假错误消息,应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取向。

(三)思考与实践

⏹1.虚拟互动是怎样发生的;继续思考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何处?

⏹2.网络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

⏹3.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荐:

《因时而作:

新闻时间性的再考察》,时间既是新闻生产所能仰赖的资源,又对生产中的组织和个体施加着严厉的约束,成为形塑新闻面貌的一股主要力量。

经典的新闻室民族志研究对效率、节奏、日程、即时性、截稿期等时间因素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闻业“因时而作”这一特性的理解。

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中,这些基于传统新闻形态生成的时间模式和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当前的新闻业又有何意义。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时间性一样发生了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讲导读 《弱者的武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权力与权利

2.掌握“隐藏的文本”基本思想;

3.分析东南亚农民的主要研究方法;

4.将弱者的日常抗争形式主要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底层政治

1.主要内容

“测试底线”

采取形式

组织形态

戏谑与反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底层政治

边缘群体

权力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日常抗争的概念如何扩展了无权者的形象

1.主要内容

无权者形象

“隐藏文本”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消极的无权者”

“积极的无权者”

“隐藏文本”

     “公开文本”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日常形式的抗争通常包括:

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愉盗、装傻卖呆、诽谤、暗中破坏等。

你在生活中常见吗?

是哪些场景?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情况下存在强者-弱者的关系,弱者反抗的形式有那些?

  2.什么是隐藏的文本?

这个文本制造有什么规则?

  3.在你看过的电影或者剧中,讨论其中存在的边缘群体的抗争,例如《长安十二时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第四讲导读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冲突

2.掌握社会冲突的功能

3.分析社会失范现象

4.将越轨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与失范

1.主要内容

个人冲突

社会冲突

稀缺资源

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及其资源分配逻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三大支柱:

-政治(应得权利分配)

-经济(供给分配)

-社会(生存机会及生活方式平衡)

“通往世界公民社会的道路,必须走三条重要的途径:

建立法治国家、经由国际组织、在民族的总框架里首先建立公民社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社会冲突的功能

1.主要内容

正功能

负功能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冲突对群体聚群的功能

      保护功能

      安全阀制度的重要性

现实性/非现实性冲突(前者是眼前的矛盾、后者来自于隐藏情绪或意识形态冲突)  

社会失范是冲突带来的消极后果,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行为偏离正常社会规则的状态。

-文化结构——手段与目标的规定性

-社会结构——稀有资源的分配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角色与社会冲突。

例如胡广生的“创新”(打工无出路则当悍匪)、李海根的“仪式主义”(愿望是回家盖房结婚)、马先勇“遵从又创新”(想以非制度化行为回制度内)。

  (三)思考与实践

  1.请谈一谈你对社会冲突的理解,并以现象或者案例分析其冲突元素是什么?

  2.谈一谈对社会失范的理解,同样以社会现象或者案例,或者影视剧作和纪实文学等讲述失范的原因。

并就如何降低青年群体的失范行为进行思考。

  3.你怎么理解社会结构的,举一个社会存在的例子,例如图书馆,其所代表的社会结构有哪些元素?

或者其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五讲导读 《独自打保龄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城市生活形态

2.掌握社会资本中的空间和互动概念

3.分析空间的使用价值

4.将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讨论

1.主要内容

为什么关门闭户?

城市的空间组织

空间的使用和分配逻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帕克:

城市定居点空间的安排表现出社会组织对其物理环境的调节。

●麦肯齐:

必须将受到环境选择、分配和调节的人类空间和时间关系联系起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城市。

●郝伯特:

空间组织“就其本质而言,是了解一些人类行为模式的意义”

我们的居住方式,是对周围物理环境、社会组织对环境的调节、以及个人认知与行为随之调节的过程。

●莫里斯:

庇护场所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需求,其重要程度和具体形式依赖于当地气候环境”

社会空间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

参与才会产生社会资本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现代城市居民冷漠地交往、从猫眼里看外界,不会对居住地产生感情,社区的衰落成了必然结果。

邻里的亲密关系逐渐被个人化网络代替,他们在不同区域化空间活动,却不参与交往。

  地方政府的积极举措:

塑造公共空间(公园长椅、社区活动中心、业委会等公共服务机构。

第二节社会空间及其属性

1.主要内容

空间改造

资本的空间性

空间压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唐晓峰对其归类:

⁃资本的空间性:

探讨帝国政治与金融力量对巴黎大改造的影响

⁃空间压缩:

主要借助通讯与运输技术的提升如何联系世界,以时间破除空间壁垒

⁃空间归属:

巴黎大改造对居民归属感、群体感的破坏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人口集中

⁃地理界限和地方性政治利益模糊

⁃过度压迫感、个人隐私与公共空间平衡遭到破坏

 (三)思考与实践

1.从社会空间到虚拟空间,如何看待疫情关门闭户期间一切皆可云,例如云婚礼,b站刘云超人气婚礼被笑称收了全国人民的份子钱,例如云空间的会议,zoom以及腾讯会议中的“云”体现了(公共)空间的何种属性。

例如云监工等。

2.怎样提高网络公共政治参与,转发点赞关注这类懒汉行动主义式的行为,能否作为公共意见表达,是公共参与吗?

为什么?

3.如何看待萌化叙事,例如线上萌化的政府机构组织,或者虚拟形象是促进了参与还是大型”劝退“。

例如江山娇和红旗漫,或沤泥酱这样的表达。

4.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据你所知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上有什么生产和象征意义,请为此提出建议和设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六讲导读 《礼物的流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交换理论

2.掌握什么是“礼物”和互动关系

3.分析“互惠”交往的使用价值

4.将社会交换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讨论

1.主要内容

交换活动

囚徒困境

交换过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霍曼斯将社会交换视为社会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

“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活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有报酬的还是有代价的”。

--霍曼斯将人类学的发现及心理学的观点整合起来,建立了一个解释一般人类社会互动模式的理论,他指出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概率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有价值而且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爱情行为中的可能矛盾和冲突。

爱情处于某种两难困境中,恋人之间的吸引依赖于他们期待的、在相爱关系中体验到的报酬,这种报酬是他们的体验本身和他们对体验的评价的产物,于是两难困境产生了:

轻易获得的报酬会降低报酬本身的价值。

这种两难困境的社会压力会增强不早早表达出深厚感情的倾向。

  第二节社会交换中的权力

1.主要内容

资源

交换的条件

交换的制度化保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布劳所指的四个保持独立性的条件:

战略资源、替代资源、强制力量和减少需要。

     --在交换中要保持一种独立性,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A.回报所需要的利益B.替代方案C.权力迫使他提供利益D.提供的利益不必要性

  交换过程:

--第一:

是什么东西把个体吸引到交换中来?

--第二:

他们交换的对称条件有什么?

--第三:

他们的交易不对称情形有哪些?

--第四:

如果不对称,会有什么结果?

  原则:

公平性,互惠性,理性原则等。

  基本的过程:

吸引—竞争—交换—权力分化—合法化—制度化—冲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反思融入另一个群体的两难困境:

证明自己有吸引力——获得社会承认——同时这个过程造成了对其他成员地位的威胁——从而引起恐惧——最后妨碍社交——不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

⏹反思社会赞同的两难困境:

赞扬别人——从而获得感激,但不是尊敬——如果批评别人——获得尊敬,但引起不悦;另外,赞扬的惯性——如果好坏都获得赞同——则赞同的价值下降(边际效应)。

⏹思考爱情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提供情感支持并彼此表达感情;另一方面要抑制情感过度表现和不成熟的承诺——因为这些会减低了它们的价值。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社会交换,如何理解通过社会交换来维持“关系”、“人情”或者“面子”?

  

2.礼物或者礼金交换关系会存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中,请结合协商型、互惠型、合作型以及一般型的交换结构类型,理解并分析职场、婚姻、礼物交换中的行动者和关系网络。

3.在社交媒介的交往与互动中,存在“礼物关系”的交换吗?

例如微信群的发红包规则(潜规则),或者还有其他的交换互惠行为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七讲导读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引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起源、发展、现状;

2.掌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

3.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要研究方法;

4.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要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无意识

1.主要内容

“无意识”的定义和特点

弗洛伊德最早的对于心理创伤的假设

俄狄浦斯情结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无意识”的概念

“创伤范式”

俄狄浦斯情结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弗洛伊德为什么要提出“无意识”这个概念

弗洛伊德何以放弃了“创伤范式”

俄底浦斯情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第二节过失心理学

1.主要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过失

特殊过失

无意识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误觉、遗忘、神游

补偿性过失

故意性过失

压迫性过失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引起过失行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三节梦的理论

1.主要内容

梦的改装:

显意与隐意

梦的作用:

检查与象征

梦的工作:

压缩、移置、视像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显梦与隐梦

梦的压缩技术

梦的移置技术

梦的视像化技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正确的释梦技术与精神分析的临床技术的关系及其所蕴涵的思想。

第四节本能理论

1.主要内容

生的本能:

力比多

死的本能:

“达那多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本能

性本能

死本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要把“性”作为其理论构建中的核心,

让学生理解弗洛伊德对于“生与死冲动”的看法。

(三)思考与实践

1.联系俄底浦斯情结理解精神分析的“性”与一般意义的“性”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3.运用弗洛伊德过失心理学理论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过失。

4.阅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撰写读书报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第八讲古斯塔夫.勒庞与《乌合之众》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勒庞对群体心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分析勒庞关于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研究方法;

4.将勒庞关于群体心理的主要结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心理

1.主要内容

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传染现象

易受暗示性

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情绪夸张、单纯

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群体中的个体如何区别于独自个体的?

群体大众容易偏激或盲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运用勒庞关于群体心理特征的描述分析现实生活中集体事件。

第二节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主要内容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及其形成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群体信念形成的间接因素

群体信念形成的直接因素

群体领袖特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传统、时间、政治等间接因素是如何结合形象、幻觉等直接因素影响群体意见和信念的?

群体领袖一般运用什么手法说服大众?

第三节不同群体分类及其特点

1.主要内容

群体的分类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选民群体

议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异质性群体

同质性群体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根据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的特征分析自己所处于哪一类群体。

(三)思考与实践

运用勒庞《乌合之众》关于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结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问题,如双十一热、公务员热、大学生传销等。

阅读勒庞《乌合之众》,撰写读书报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第九讲导读 弗洛姆与《爱的艺术》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弗洛姆关于爱的基本定义;

2.掌握弗洛姆对于爱的主要理论;

3.运用书中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

重视对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实践中,更要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保持沟通,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爱情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爱是一门艺术吗?

1.主要内容:

爱的定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

精神分析关于爱的理论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爱的基本要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根据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问题:

爱是什么?

如何爱?

第二节爱的理论

1.主要内容

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的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母爱与父爱

同胞之爱

情人之爱

自身之爱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母爱与父爱有什么区别?

第三节爱的实践

1.主要内容

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约束感

专注感

忍耐性

高度关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运用掌握爱的艺术所必需的要素(约束感、专注感、忍耐性和高度关心)进行爱的实践。

(四)思考与实践

1.摘选书中自己心目中的经典语录,与同组成员分享相关感悟。

2.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撰写读书报告。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实验

其它教学环节

第一讲

2

3

第二讲

2

1

3

第三讲

2

1

3

第四讲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