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70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docx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

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练习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改变常常便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小明对如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北面的是()

A、楚

B、魏

C、齐

D、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

②隋朝时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③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④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密切了唐蕃联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根据商鞅变法的规定,可以获得奖励或赏赐的人有()

①生意做得好的人②弃农经商的人③战场上杀敌多的人④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

A、王权

B、财富

C、王宫

D、武器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秦朝时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中描述的江南状况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状况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面对材料一叙述的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举一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通过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

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曾经兴盛辉煌,也曾经固步自封,只有善于总结得失才能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一并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最核心内容是什么?

变法实施后,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

A带着人们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定的日子。

材料二秦国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城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在为“天府之国”。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

材料二中秦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秦朝还有一著名的水利工程又是什么?

""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

孝文帝表示: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澄的回答是: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三:

看图回答

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

他推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依据材料说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卫鞅变法内容中最受新兴地主阶级欢迎的是什么?

达到秦国迅速“强兵”目的措施是什么?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除此之外,改革还有哪些措施?

当今,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大潮之中,以上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秦兼并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让我们走近秦朝,了解这个短暂又影响深远的王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进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原文大意:

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都是皇帝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东海,北边过了大夏,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材料二: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原文大意:

(秦统一以前,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各异。

材料三:

(图)

材料四:

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路上遇大雨……不能按期到达,……领队人杀死了押队的军官,大家热烈响应,他们斩木为武器,举起反抗的旗帜。

在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一说明秦朝疆域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什么事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改变材料二中“田畴异亩,车涂异轨”的现象,秦始皇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结合材料三的图示回答,秦朝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把什么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阅读过材料四后,有同学认为:

若没有发生下雨误期的事,反抗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作为一个统治者,要让他的王朝长久不衰,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本族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再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

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东西。

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国人枳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

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他们力图推动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

——新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叙述了日本学习东西方文明的哪两件大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湖南籍维新派代表人物。

维新派力图推动怎样的“制度变革”?

这场“制度变革”的结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请结合以上材料,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