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46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docx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

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

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

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空间异质性:

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

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

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史对策: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

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

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投影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

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活型谱:

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演替:

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

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

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顶级群落:

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

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

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群系: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生物量:

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

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生态位:

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态入侵:

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

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二、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21,季相最显着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

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

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

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的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

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

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

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

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4,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

45,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

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

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

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左右左右左右D.大于500kg

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

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

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

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

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

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

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

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

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

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

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

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

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m=0m=1rn显着大于1m显着小于1

85,dN/dt=r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

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

A.小于K/2B.等于KC.等于K/2D.大于K/2

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

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

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

A.加速期B.转折期C.减速期D.饱和期

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

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

A.密度增长缓慢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99,欧洲的穴兔于1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

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

A.高等植物B.哺乳动物C.大型真菌D.蓝绿藻

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A.树木B.鸟类C.昆虫D.蚯蚓

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保持生态平衡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

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

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

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

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B.温带C.寒温带D.寒带

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雨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

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

A.大陆架B.开阔大洋C.河流与湖泊D.珊瑚礁

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沼泽与湿地B.开阔大洋C荒漠D.冻原

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

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

A.热带雨林B.橡胶园C.北方针叶林D.冻原

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

A.海洋B.撂荒地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

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

A.农田B.果园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

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

A.热带雨林B.温带农田C.温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

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

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

A.湖泊B.热带雨林C.农田D.水库

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荒漠D.开阔大洋

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B.季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

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

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草原D.极地冻原

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

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

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

A.太阳能资源B.天然气资源C.土地资源D.淡水资源

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