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04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docx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三语文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_高三语文教案

刘星河

教学目标: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教学要点: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

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二、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2、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

——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

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

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3、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

——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4、“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

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

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5、“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

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6、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

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

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7、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

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

——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

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8、介绍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

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

“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

”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

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

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学生课外阅读。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倪明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

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

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

注音并解释。

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

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提问:

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

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提问:

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

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

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

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

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讨论交流

1.提问:

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2.补充:

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

提问:

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3.指出:

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

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

提问: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

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一生回答:

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2.讨论后明确:

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人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讨论交流。

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三、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1.小结:

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

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作者邮箱:

niming414@

[1]

林中小溪(网友来稿)(网友来稿)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计与执教:

南安二中黄种丁

教学设计及施教过程设计目的教研组点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教学策略:

1.进行课堂调查,调动学习积极性;

2.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指导解题方法;

4.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课堂调查

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

(学生回答:

平均8—10分,失分较多)

2、询问学生完成阅读题时感到困惑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

2)答题后没把握。

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

4)要点不全面;

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

6)答非所问。

(二)指导分析失误原因及讨论应对策略。

【板书】失误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漏答,多多益善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对策

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取得成绩

二、指导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一)明确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板书】

原则:

忠实于原文

观念:

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

第一步读文章

第二步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二)阅读操作——读文章《山腰的风景》

速读: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语境

(1)要求:

①用2--3分钟速读全文;

②边读边做记号;

③把握各段大概意思;

④选文写了什么?

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方法指导:

①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的方法不同)

②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

③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

(3)组织讨论:

学生用50—100字概括全文大意。

教师点评。

(文章大意:

作者山腰的风景感悟到:

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

即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精读:

深入研读,把握思路、主旨

(1)要求:

①圈划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各段落中的中心句等);

②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2)方法指导

①借助圈划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路及主旨,而一些重要的语句又是答题的依据,需重点研读。

②留意标点符号。

(3)教师巡堂观察学生的阅读实践并给予指导。

(4)组织讨论:

筛选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如:

“优秀的行者应该学会在山腰上仰望,……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当我们在风景中仰望和跋涉的似乎,里必须拿出真诚相互叩闻……。

“我们要深入到风景的腹部,倾听它血液的欢畅和剧烈的心跳……”等)

“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

(三)读.试题

1.要求:

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找准对应点(文、题结合)

2.方法指导及训练操作:

(1)结合原文回答:

筛选有效信息区域。

①学生完成第①题:

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

(5分)

②提问学生,并根据学生答案,引发学生讨论

第一:

3个学生的答案:

(略)

第二:

让这3个答案的学生给自己的答案打分;并让全体学生给3个答案打分。

(所有打分均应说明理由)

第三:

老师点拨:

首先读.试题要求,明确“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

其次:

找准对应区域:

文章的第1、2段中均有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

再次:

扣住题目要求准确、全面作答:

“风景是建立在无穷的想像之上,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四)指导学生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1)要求:

①明确.试题要求,准确理解显形要求及隐性要求(隐性要求如:

高考是踩点给分,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有些.试题虽没有字数要求,但由于现在的高考是用答题卡,写在规定范围之外的答案无效,等等。

②问什么答什么

③结合原文,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④规范答题

⑤语句通顺,杜绝语病

(2)方法指导及教师点拨

①组织有效语言表述:

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相互照应。

②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风景”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它的寓意是什么?

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用“山腰的旅行”做标题?

第一、老师指导学生做题

第二、展示学生的部分答案:

第三、组织四人小组打分。

(所有打分均应说明理由)

第四、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答案:

(正确答案:

风景的寓意是美好的理想(完美的目标,成功的欲望)。

用“山腰的旅行”作标题更能表现追求贵在仰望和跋涉的文章主旨。

③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首先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然后把文中附着的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指导学生完成第2题:

.提炼文中的词句,归纳概括作者在第3、4段中的感悟。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且每句不超过25个字。

(5分)

教学步骤与上述环节相同。

(正确答案:

①美好的风景不可穷尽,不能只欣赏、等待,而要追求。

②不要轻信风景之外的流言,要倾听、体会和学习风景。

(五)指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归纳。

明确:

四种方法:

(每点都能展开解说)

(1)满足要点法:

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

其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标点算字,超字扣分。

最后,一定要在规定区域作答,不能超出规定区域。

(2)原句移用法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4)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作答时就需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以上

(2)(3)(4)点是整合信息的方法。

三、实例训练,能力迁移

指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行完成第4题:

(参考答案:

AC(A没有把握“风景”在文中不仅指自然的风景,而且指心灵的风景;C原文中有“所有的解释对风景而言都是苍白的”和“更不要把那些虚无当作传说和真理”两处提示。

四、小结。

小结本课内容,形成全课板书:

五、巩固拓展

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相关题目。

从阅读与解题两个方面制定训练的目标;其次,信息的整合与表述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难点;再其次,阅读技能的训练不是从零开始的,故训练课的要求不必面面俱到,但求突出重点就可以了。

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掌握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益。

指出失误、给出对策,从整体上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向。

授之以渔。

速读的指令包括了时间、任务、完成的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

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

给出方法,易于操作。

在阅读与理解时,先要快速浏览整篇文章,以求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为下面解题作好准备。

由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题目又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且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

因此,读解题目是阅读的第一步。

精读是为了把握有效信息。

圈画重要的词语句子是阅读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应养成习惯。

要明确,在了解文章作者观点、要点等阶段的阅读  《荷花淀》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

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定向

  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

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

  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

  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

  4、组织学生演读

  

(一)夫妻话别

  具体语言鉴赏点:

  1、怎么了,你?

(你怎么了?

)倒装句式 急切,关心

  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 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 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矛盾心理,水生嫂察言观色、急于求知的心态,都体现在人物语言中。

  3、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

(你走吧,走了就别回来。

/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嫂说此话时,既没有愤怒的表情,跟没有偏激的行为,只是一个普通妇女突然要承担家庭一切重担时本能的反应。

从后面对话可见,她提出家里困难,是希望丈夫理解而已,绝非设障碍拖后腿,虽无豪言壮语,但她那识大体明大义甘愿牺牲的美好心灵同样熠熠生辉。

水生嫂表现出的人之常情,使人物更贴近生活,与普通人距离更近,越发真实可爱。

  4、嗯。

嗯。

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好。

行。

)嗯,发音沉重厚实,嗯出了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情操:

因为挚爱丈夫,她心情极其沉重,说不出轻快的字眼;为了丈夫的安心抗日,在艰难的任务,他都会坚决完成,无需夸口,也不会信誓旦旦。

  5、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

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

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珍视,不能收到侮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小结:

从这段夫妻话别中,我们不难看出水生嫂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

还可以看出夫妻情深,生离死别的凄美。

  

(二)商量探夫

  学生诵读后,引导学生活动:

  1、揣摩说话的意图,补充水生嫂的后半句话。

(我们要去得小心啊。

)实际上是巧妙地将要不去得划转到了如何去上了,比别人想得远,显得沉稳。

  2、为每句话的人物加上神态描写。

第1句托辞自然,精明乖巧;第2、4快人快语;第5句忸忸怩怩;水生女人沉稳。

  如:

一个新媳妇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忸怩地说:

“……”

  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

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三)途中骂夫

  学生诵读,女人们忘记不痛快,说笑起来后,为什么骂丈夫?

骂了什么?

  反观几个女人骂夫,全是夸夫,骂在嘴上,夸在心里,这种俏骂帮衬的高明夸法,体现了白洋淀妇女的幽默风趣。

  (四)感受打算

  学生诵读,讨论:

  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

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

同桌间讨论一下。

  小结:

  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

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

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

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

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

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

“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

感谢孙犁,给我们品尝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齐读最后一段,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