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94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docx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改革下的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思考与实践

厦门六中黄国平

教育课程改革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展开,初一《思想品德》课是首当其冲。

广东版教材的教改力度更大,它的特点是:

课堂体系有了巨大的调整,反映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这种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突破性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每位政治老师在教育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式都是一种挑战。

一年来我们在使用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实践。

一、教育观念上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内外)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观念,师生是处在一种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即上课不仅是老师单向的付出劳动,而是生命的互动,知识能力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这一点,初一《思想品德》课课堂上互动性始终体现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活动课占课堂教学的很大比例。

为了构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的对象。

我则扮演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改变了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上的主宰者。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与学生一起备课。

在“文明交往”(公开课)课课前和学生(该课的备课组)一起阅读该课的内容,进行教材的熟悉,然后一起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应如何上),虽是初一的学生,由于平时有与老师互相讨论的做法和习惯,所以讨论是热烈积极的,他们显得很有经验和见识。

科代表提出把P63“成功的秘诀”加上小品会更富有渲染力,大家不谋而合。

但小品是选择即兴表演还是有准备?

经过讨论,决定是有准备的,备课小组酝酿了小品的表演者和写剧本的同学,剧本是学生写的,老师只是作了一点修改,小品的导演也是学生自己来承担,不用老师操心。

师生一起选择背景音乐和所要插播的FLASH部分(对于音乐和FLASH有的学生确实比老师熟悉,他们为老师提供了许多合适的音乐和动画),课件也是在老师制作后再征求学生意见并给予修改(好几个学生制作课件的水平甚至超过老师),班长在网上查找“三顾茅庐”的材料并作了课件准备在课堂上演示,家长也给予支持。

在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

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学才是全面的。

在信息时代,老师已不是绝对的老师,有许多方面的是要向学生请教和学习的。

我们一起讨论,谈看法,我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学生看出老师是尊重他们,他们体会到主人的位置和与老师的的平等关系。

在备课中,学生表现得十分出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的这种互动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备课阶段,而是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上和课后的活动及作业),这堂课有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对小品的评价,课件展示……至少占整节课时间的一半。

我认识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摆进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才是真实的。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是空前的,我还和学生进行课后的讲评讨论,倾听学生们的意见。

这堂公开课效果令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相当满意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改革的收获。

以往的公开课只是老师单方面进行的,尤其是备课,是老师脱离学生“闭门造车”的作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老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他们追求知识,学会学习成为现实。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如今,教学观念上的改革,使老师从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转换到平等参与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初一年政治课的课程教学中,没有“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更没有硬性灌输的做法,课堂上的讨论,师生是平等进行的,老师也是课堂的几十学员之一,改变以往以考官的身份叫同学发言,自己充当判官的身份。

新教材的每一课都有「探究园」,「实际践与评价」等内容,这都需要进行课堂讨论,我们的课堂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争论,反驳(包括反对老师的意见),课堂很是活跃,在和谐的气氛下达到师生认识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的第一课「悦纳自己」这一节课的「探究园」活动----为自己画个像,要求每个人按课文的要求写出20个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再把这20句话的内容按“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方面进行归类,再让同学在小组进行交流。

传统的课是老师在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讲,再作评论(老师本人是不参与进去的,师道尊严怎能暴露老师自己的毛病),既然师生是课堂上平等的主体,是共同的参与者,老师当然就要融入进去,我首先发言,在学生面前先给自己画像,我在发言中讲到:

有时候我是一个缺乏主见的人;我是一个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在处理重大问题时我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在性格上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讲完后我请学生进行讲评。

学生对我的平等参与和大胆暴露很吃惊(后来就习惯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更靠近了。

我的交流产生的课堂效应,大家争着发言,而且全是真话,大胆的暴露,他们如实地画出自己的优缺点方面的自我。

平等姿态达到特别的效果,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离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亲其师,必然信其道,观念上的改变引发了课堂教学的突变。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平等的姿态,情感的激励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课堂和谐,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纪律也好(虽然常上活动课,课堂上一直是有序的,一般来讲活动课是较难控制的)。

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主动发言的人实在多,让老师无法指定发言人,为了体现平等(不打击积极性),做到尊重每一个人,我只好用抽签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对政治课感兴趣,他们说与老师之间没有“代沟”,初一(11)班一学生在问卷上写道“啊平,我爱你!

”(是班主任告诉我的,许多学生用‘啊平’来称呼我,他们说要用这种称呼来与老师保持零距离)。

“平等”和“情感”在教学中还可以起到“加剧作用”。

情感可以增强理的可接受性,强化理的感染力。

它可以改变有的学生厌学的勉强性,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心理状态。

不懂事的学生是看老师上课的,那个老师他好感就爱上他的课,作业也会完成,那个老师他有看法就不喜欢上,甚至在课堂要来个“反抗”,这当然是错误的,小孩的心理不不能迎合的。

然而,“情感”、“平等”在教学中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的。

情感能够以变化的方式达到强化教学,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广东版的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有很多的活动课。

能否把握住课堂纪律,学生是否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还是搞形式,我体会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初一(14)班有几个问题学生,但在政治课的活动课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陈安琪同学在初一下的表现尤为突出,不仅克服厌学的情绪,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一年来进步很大。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我在课堂上坚持在学生中间讲课(贴近学生),而不是始终站在讲台上。

以学生为本,我注意到学生讲的差异,所以在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活动安排,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但没有对谁做作出指定,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取)。

以学生为本,上课不再是老师的专利。

一年来,我在布置预习后让学生回家预习,并参照所提出的意见完成,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在这一年,学生制作了许多课件,水平都是不错的),学生在讲台上解读自己做的课件,当上老师,有的课我甚至整堂由学生当老师(主持人),我在下面当学生,他们十分老练,一点也不`慌张,令人佩服。

学生的课件很有特色,他们的思路值得老师学习。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常向学生学习请教,与学生资源共享,互相交换信息和切磋电脑技术,师生互帮互教。

一年来,我的思路更接近学生,我的教学融入了学生的智慧,我更了解学生,更热爱学生,我从学生那里学习到自己不懂的东西。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使我深深领会到教学改革的意义,对信息时代老师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我增强了与学生平等的意识,在信息时代,老师、学生是相对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他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应在课前的备课和延伸到课后的活动和作业(含课堂评价)。

以学生为本就要热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们,才能沟通师生双方的感情,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和理解的桥梁。

学生上课的情绪,对政治课是否有兴趣,原因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一个前提,尤其是初一的小同学,往往是带着情绪来学习的。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使我学会“倾听”。

上学期,初次见面的第一堂课,我用倾听的做法走近学生,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套路。

在自我介绍后,我倾听学生对政治课的看法,对我的要求。

在我鼓励下,学生看出我是真心的,于是发表了他们对政治课的看法,对我提出不少的要求:

如不要满堂灌,要让他们发表意见;不要动不动就告家长或轻易叫家长来校,不要当众批评他们,给留个面子,作业不要太多……我一一记录下来并表示接受,还请他们监督。

第一堂课的作业就是让每个同学及家长写下对政治课的看法和对我的要求。

我还把电子邮箱告诉大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开展对话。

学生看到老师的态度诚恳而不是在作秀,初次见面的倾听打下一个很好的开端,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整整的一年教学中,我担任的6个班的师生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初一(14)班的那些问题学生见到我时同样显得非常亲切。

几百名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一年来,我的心情很好。

倾听使我完全置身于学生之中,由于师生之间没有代沟,许多学生没有叫我黄老师,而是以“啊平”的称呼来替代。

倾听是把教师自己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平心静气地进行交流,老师没有老师的架子,学生也没有学生的腼腆与羞涩,更没有害怕和恐惧,有的只是两个朋友的心与心的接触,学生对这种交流表现得很投入,与老师交换时很投机,学生会将自己对一件事,一个同学,一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象老朋友似的与老师交谈,甚至辩论,他们没有保留,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方式去观察社会,了解他人,决定行动的价值取向,师生只有平等的交流,老师只有与学生平等的接触,取得他们的信任,倾听他们对自己、同学、老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看法,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要求以及价值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引导和激发他们学习本科的目的和兴趣。

倾听才能更好地帮助后进生。

后进生表现出厌学,作业不想做或完成不好,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

对这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我采取倾听的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

每当遇到这样辣手学生的时候,我不急不气,先是让他们讲话,听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让他们发泄不满,发发牢骚,让他们进行各种的解释,辩解。

通过这种耐心的倾听,我可以发现和了解每个个体的特点和事情的缘由并进行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与他们交谈,配置打开不同锁的锁匙,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用这种做法在初一(14)班一些公认的后进生身上获得“奇迹”般的效果,这些学生后来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作业的主动性及质量都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这些毛病较多的学生被我“驯服”得服我。

如拒绝耐心的倾听,不让他们讲话,把他们的发泄简单的看成对教育的对立态度,总是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用简单的训话,生硬的处罚,效果最多是勉强的表面上的服从,它会产生对立的情绪甚至出现僵局,师生之间多了一层隔离带,以后的工作更难做了。

课程改革的一年来,使我感到当今的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而首先是引航人,是知识内化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作为教师,通过倾听,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假设,方法等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要什么,分析他们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设计,安排,解释,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安排自己。

倾听本身就是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与学生的近距离,零距离,会倾听的老师,学生才会亲近他,否则只能对你“近而远之”,师生的情感,学生对你的信任度是很低的。

学会倾听体现老师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委屈,走进学生的中间,才能真诚地关注学生,才能保持一份耐心。

如果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说,喋喋不休地讲,就会缺少真诚、缺少关心、缺少耐心、缺少与学生自由平等地交流。

学会倾听是教师应有的素质,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地关注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

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地接触,找到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入口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配置针对性的钥匙,打开心灵的通道。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拒绝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更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这一年我在教改教学上有一点进步,除了各方老师的支持外,学生对我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倾听是获得这种支持的法宝。

二、教学习惯上的改变(由重“教”,转向重“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

广东版教材是非常重视教学活动过程,其他年段老师看了初一年的政治教科书后都发现了这本书的这一特色,说每一堂课都的生动的自我教育的课。

我的备课不是注重备结论,而是注重备过程,活动课的设计是很关键的。

广东版教材淡化知识的系统化性,知识点只在「心灵导航」这一块出现不多的内容,更看不出有什么说教,它侧重于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的自我感悟(学生获得的结论是来自课堂活动过程后),活动过程是学生最好的受教育的过程,他使学生的结论有着坚实的认识,思考,实践基础。

我在这方面作了一番的尝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对每一课的活动都要进行认真心的设计,并且与学生一起策划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既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应当了解学生的“需求”。

如前面讲到的“文明交往”一课的备课前我深入学生了解在这方面学生的状态,班级有没有关系不好甚至有矛盾的现象,然后我再与学生进行系统的准备,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过程(含后期的活动),使活动过程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强化教学过程,突出通过过程来让学生得到结论,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观念、素质、智慧、能力和品德。

我在《我与父母》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当一天的父亲或母亲(当一天的家长),在双休日料理一天的家务:

买菜、煮饭、洗碗、洗衣服、扫地板、洗地板等活动来体验当家长的辛苦,采访了几方面的学生家长,了解一些“爱的冲突”,我设置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孝敬心及感恩之情,对在学生中出现的“爱的冲突”能进行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讲“母爱”,“父爱”的故事。

学生讲《爱吃鱼头的故事》、《嫌弃母亲后的无尽愧疚》、《父亲,我心中永远的痛》、《垂危母亲不忘哺乳婴儿》、及学生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中FLASH父亲》、和其他FLASH画面,还有小品表演及学生自制的课件。

每个故事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每首歌和动画画面起到催化情感的作用,增添了感染力,产生极佳的效果,它使课堂出现高潮,激起了学生回忆与父母往事。

课堂纪律特别好,每个班都有眼泪纵横的学生,初一(14)班吴慈虹同学就是很突出的其中一个,同学们陷入了回想和深思,有内疚的,有在忏悔的,有在沉思的(网络信息多媒体的运用增添了活动的效果),这种活动效果是传统的说教所远远不能及的。

故事讲完后是自由谈感想,学生争相发言,情绪十分激动,他们的发言同样令大家感动,如果他们的父母在场一定会引起情感的共鸣。

许多人表示今后一定正确解决与父母发生的“爱的冲突”……情景十分感人,课堂出现几次高潮。

在这课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了亲子关系的各种表现,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学生对父爱母爱从来没有这样感性的认识,学生的感悟是活动中产生的,不是老师说教出来的,更不是从书本文字里看出来的,这就是过程的结果。

活动不单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后的「实践与评价」上。

课堂活动的内容及热度影响到课后活动的温度。

由于《我与父母》一课的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到位,所以在课后的“作业”没有出现降温。

我设计的课后活动的内容是:

对于父母无私的付出,我们应满怀感激之情,请制定一份「爱心行动方案」并让自己的父母签署意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本分,根据你家庭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今后的日子里打算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样是让父母签署意见)。

从课后作业(活动)中我们看到由于重视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对父母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发生了明显改变。

他们学会爱父母,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恩。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感到惊奇,从我们的反馈中了解到许多家长对重视教学过程的政治课十分支持。

他们说当年的政治课只懂得背条条,在考卷上也只是答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老师给的结论,那有像他们孩子今天有这种收获,以前考完就还给老师,今天学生上完却变成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文明交往》一课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文明礼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

「成功秘诀」的表演使同学们明白了文明交往在生活中的必修课题,在随机抽查表演中,暴露了一些同学不懂得交往的礼节和技巧,引起了他们对这个课题的重视,决心要学会与人,特别是与陌生人打交道。

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这些学生不一定会有这样的发现和认识。

这是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学的过程后)才真正体会到,而不是老师给的结论。

通过课后的跟踪调查,这一课所产生的后座力也是的很大的,班级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新的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隔阂的同学消除了隔离带,关系别扭的也和睦了,这一状况班主任和班级的学生都感觉出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过程也是重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作业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不是教标准答案,作业也不是答标准答案,广东版的专家认为,新教材的作业答案只有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讲对,有道理,就是正确的答案),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反对我问你答式的照抄书本条条的传统题型。

学是为了用,所以作业的设置是遵照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关注他们自身成长、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热点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

如在讨论「女大学生跳楼的背后」事件的这次作业中,就是要学生运用课本的相关知识分析女大学生圆圆为什么轻易的跳楼自杀,找出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在同学中发生的类似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案,这种作业很有现实意义。

《在马加爵事件》讨论的作业,我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运用「学会交往」,「直面挫折」,「处处保护」等知识在年段开展对“马案”的讨论并撰写小论文,出版专题小报。

同学们感到讨论马加爵事件很及时,它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的大问题。

从马加爵事件的作业讨论中,同学们看到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不足和德育工作的缺位;他们更看出应加强自身心理品德的修养,懂得要学会做具有优秀人格、有社会责任感、能承受挫折有意志力的人的重要性,在挫折来到的时候应克服消极的心理,要有勇敢地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同学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的心理,培养战胜挫折的意志对每个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懂得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还要有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

有事要与老师、家长、同学沟通,千万不要在心里压抑。

这不是一般的作业,这是一次社会热点讨论,同学们有了新的认识,初一(8)班陈菲同学说: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同学之间应建立起团结真诚的友谊,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多多和老师,家长、同学交流,沟通,千万不要养成孤僻的性格,让我们一起消灭马届爵现象;初一(8)班曾臻认为:

“马加爵事件告诉大家:

人与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初一(11)班何凌鸿谈到:

“我要告诉大家,告诉所有不关心身边朋友的人,告诉以鄙视心看待别人的人,请以关爱、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请以健康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件,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多一份太平,集体才会多一份和睦,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少一个马加爵!

”;初一(9)班廖琪说:

“『杀手』与『恶魔』多了,并非天生,应是素质教育失察的后果,还有多少心理扭曲的『马加爵』在歧路口徘徊,那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马加案爵事件告诉我们,每个同学应当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学会对人宽容、团结、合群、、谦逊,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开心快乐地成长,也会减少另一些站在『十字路口』的『马加爵』;初一(13)班王思琦在文章中提到:

“‘马案’对我们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一个警示:

每个人会有压力,会有挫折,会有不公平的事,必须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它,才会避免‘马加爵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

我也希望社会能给像马加爵这样的弱势群体一个公平的空间。

如果有人对马加爵露出一点关怀,给他寂寞的心一丝温暖,这个‘屠夫’的故事应该是不会发生的,也许我们应该从‘马案’中好好地反省自己,用真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多精辟的分析和认识,这就是同学的作业。

初一年的政治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作业,而是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它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条文的抄袭,而是观察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成为解决问题的药方,是战斗的武器。

三、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课本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环境学习和探索。

在校内我们利用资源有图书馆和实践基地(初一社会实践记者团),每一课都有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的课题。

如第一课“校园情况知多少?

”,从校史,学校获奖记录,知名校友,开设课程,学校办校特色,学校规章制度到发展宏图……学生必须走出教室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走访校长、老师、科室主任,到实验室调查,向高年级同学了解等后,自己编写调查报告才能完成。

第三节「融入新集体」的调查实践任务是----采访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第一、二名的班主任。

采访的题目是:

你班校运会年段第一名(第二名)是怎样得来的?

在校运会上,班集体的凝聚力怎样体会出来?

第五单元「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社会调查的课题(小论文)是:

以“我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题,调查厦门地区植物,动物的生存状况,厦门市场上贩卖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餐馆经营国家禁止捕食的野生动物情况(同学在调查后写调查报告)。

在第六单元「直面挫折」和第七单元「处处保护」开展“马案”的讨论,这在前面已谈过了。

信息资源也是另一个课程资源。

一年来,初一政治课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多媒体进行教学,每节课都在网络多媒体平台上进行(完全摈弃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说教)。

合理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把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业务进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已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它在教学中起到了资源的保证。

200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