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246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docx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 明暗 、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2、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 渐变     、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 写实期 。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 要求  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5、  遮挡式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6、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空间    。

  7、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  涂抹阶段 、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8、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  年龄  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9、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手工和  欣赏    三大方面。

  10、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知觉具有的   主动性   。

  11、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

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 解释学循环     ”的方法。

  1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1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目的 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4、 意愿画 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15、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 技   ”的美术教育。

  16、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

杂乱线、单一线、  圆形线  、命名线。

  1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   教育   两方面体现出来。

  18、  写生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19、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  明暗 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  。

  20、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   形体   、结构和色彩。

  21、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  年龄 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22、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  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2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 礼貌     ,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24、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 反思 、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25、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 生活现象     。

  26、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

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

  27、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涂鸦”期、  “象征”    、“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28、   陶行知   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29、阿恩海姆以    完型  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30、美术也称造型艺术、   视觉   或空间艺术。

  二、选择题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B 、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  B.绘画  C.色彩

  2、 A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D、多层并列式

  3、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4、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 B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蒙台梭利  B.福禄倍尔  C.冈仓觉

  5、1923年幼儿教育家 C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6、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C 。

  A.形象  B.主题  C.空间

  7、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 C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 A 、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C.兴趣阶段  D、游戏阶段

  9、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 B 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  B.年龄  C.能力

  10、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 C 。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12、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 B 。

  A.成熟期  B.写实期  C.概念期

  13、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C 、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14、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A 。

  A.“概念画”期  B.成熟期  C.形象期

  15、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 B 、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A.曲折线  B.单一线  C.平行线

  16、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 C 、纯度。

  A.色调  B.冷暖  C.明度  

  17、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 B ,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18、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 C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1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 C 。

  A.素描  B.设计  C.临摹画  

  20、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21、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C :

  A.第一,统为一形。

第二,多面变形。

第三,单一面。

第四,正侧面同在。

  B.第一,单一面。

第二,正侧面同在。

第三统为一形。

第四,多面变形。

  C.第一,统为一形。

第二,正侧面同在。

第三,单一面。

第四,多面变形。

  22、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 C 的画线活动。

  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

  23、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

   B 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24、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 B 、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画  B.临摹画  C.色彩画

  25、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26、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B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  B.年龄  C.能力  

  27、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 C 三个阶段。

  A.兴趣阶段  B.游戏阶段  C.再现和表现阶段

  28、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装饰阶段、 再现 和表现阶段。

  A.具象  B.表象  C.抽象  

  29、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 B 四种水平。

  A.曲折线  B.命名线  C.平行线

  30、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31、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 A 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

  A.审美心理  B.创造心理  C.制作心理

  3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 B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蒙台梭利  B.福禄倍尔  C.冈仓觉

  3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弗兰兹·西泽克。

  A.福禄倍尔  B.皮亚杰C.冈仓觉

  34、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A 。

  A.“概念画”期  B.成熟期  C.形象期

  35、命题画可分为物体画和 B 。

  A.写生画B.情节画C.临摹画

  36、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 C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3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B 、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  B.绘画  C.色彩

  3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有审美性原则、 C 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A.实用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39、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 B 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

  A.原创性  B.实用性  C.活泼性

  40、 A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D、多层并列式

  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临摹画、写生画、 A 、意愿画和装饰画。

  A.命题画     B.创作画  C.想象画

  41、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放松、平静与休止;垂直线意味着静态张力、准备就绪、抵抗力、支撑;斜线意味着动作、活力和不平衡;弧线、曲线、波浪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

—A—则给人有力、果断、起伏不定的感觉;          

  A.直折线     B.垂直线  C.曲直线

  42、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 A 、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C.兴趣阶段  D、游戏阶段

  34、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43、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 B 。

  A.概念期  B.写实期  C.写生期

  44、 A 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

       

  A.天赋说  B.生理机能说  C.刺激反应说

  45、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 C 。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46、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C ”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47、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48、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A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阿恩海姆

  49、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C ”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50、 A 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     B.陶行知  C.康有为

  51、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 A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蒙台梭利  B.福禄倍尔  C.冈仓觉

  52、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 B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A.生活经历  B.美术作品  C.教学要求

  5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  、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54、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 C 。

     

  A.油画棒  B.蜡笔     C.毛笔

  55、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我国20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 C 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56、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C 。

  A.绘画能力  B.作画灵感  C.手的控制能力

  57、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 B 三要素。

  A.色相  B.色彩  C.色调  

  58、 A 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A.形式分析  B.描述     C.解释  

  59、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 A 、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  C.游戏阶段

  60、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 C 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A.听知觉  B.触知觉  C.视知觉

  61、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的教育家是 A。

  A.蔡元培  B.陈鹤琴  C.张雪门

  62、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A  在其着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

  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

  A.潘元石  B.潘公凯  C.潘元丰

  63、 C 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A.2-3岁  B.3-4岁     C.4-5岁

  64、屠美如认为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是 B 的表现。

  A.双轴阶段  B.单轴阶段  C.前轴阶段

  三、简答题

1、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粘泥经济方便,但需去除杂质,和泥时加水要适量,也可加少量的盐和油,和好的泥掼熟后需封存在塑料口袋里备用;橡皮泥干净、使用方便,市场有售,是幼儿泥塑的常用材料,但橡皮泥冬季易发硬、夏季易发黏,因而适宜在春秋两季使用。

面团制作简便、干净,但夏季易发馊,且经济上负担较重。

另外,考虑到儿童操作上的方便,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不宜将泥塑活动安排在寒冷和炎热的季节进行。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具体操作方法是:

待作品干透后,用水粉色上色;选择颜色时,可以用形象的固有色,也可以只考虑美观而用装饰色;着色的顺序是先涂白色作底色,干后再上其他颜色。

着色时不宜来回反复涂,否则颜色易浑浊而不干净。

  第三,泥塑材料的特点决定了泥塑作品追求的是其质朴、淳厚的美感,而学前儿童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教师应注意将儿童的泥塑作品保存在通风阴凉处,若需重新使用泥料,则应与儿童商量或不当着儿童的面处理掉,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涵义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此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具体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3、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根据哪几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一)用心思考

(二)兴趣  (三)持续性  (四)自主性   (五)创造思维方式

  (六)对工具的把握  (七)成就感  (八)习惯和秩序养成

  5、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为哪几种类型

  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地将作品赠人。

  第二,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

  第三,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第四,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

7、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主要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9、幼儿命题画的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直接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家里亲身感受的)或间接的(幼儿在电影、电视、图书上看到过的)生活经历;二是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所以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学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选择那些儿童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来作为绘画的题材。

10、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方面1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2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3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2、美术与其他各种艺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美术运用的物质材料与其他艺术不同。

第二,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

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而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是线条、形体、色彩,通过造型、构图、颜色来创造可视的具体形象。

13、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简述陈鹤琴“刺激-反应”说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根本上说是正确的。

因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

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3岁~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

  ●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

  ●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引导儿童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引入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

  ●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2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操作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1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注意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2教师要首先学会与文本对话做好儿童与文本间的中介3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4为儿童创设充分的时间去体验5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觉。

19、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阿恩海姆解释儿童画“蝌蚪人”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

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

随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

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

随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20、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根据阿恩海姆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

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