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237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填空题基础护理.docx

填空题基础护理

第二章填空题

1.人类环境中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南丁格尔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够(缓解和加重)疾病和死亡的过程。

3.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自然气候)、(地形地质)和环境污染三方面影响。

4.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吸烟污染、温度过高或过低、(辐射)、(废料)和(室内空气)污染。

5.护理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

6.医院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环境。

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医疗服务)环境和(医院管理)环境。

7.护士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

8.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的干扰。

9.医院物理环境指医院的建筑设计、基本设施以及院容院貌等为主的物理环境,是表层的、(具体)的和(有形)的。

10.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

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

第三章填空题

1.患者单位的设备及管理要以患者的(舒适)、(安全)和有利于患者(康复)为前提。

2.护理人员铺床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先(床头),后(床尾);先(近侧),后(远侧)。

3.卧有患者更换床单法清扫床褥和橡胶单的原则是:

自(床头)至(床尾);自(床中线)至(床外缘)。

第四章填空题

1.舒适包括(生理)舒适、(心理精神)舒适、(环境)舒适和(社会)舒适四个方面。

2011.5,23

2.造成住院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很多,常见有身体、心理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环境陌生)、(环境不洁)等内容。

3.引起疼痛发生的原因包括(温度)刺激、(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病理)改变及心理因素。

第五章填空题

1.患者清洁卫生的内容包括:

(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会阴部)护理和晨晚间护理。

2.患者清洁卫生的意义是确保患者清洁与(舒适),预防(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

3.口腔评估的内容包括:

患者(自理)能力、对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口腔卫生)状况和(义齿佩戴)状况。

4.刷牙时应将牙刷的毛面与牙齿呈(450),将牙刷顶端直接轻轻放于(牙沟)部位,以快速的(环形)来回刷动。

每次只刷(2~3)个牙齿。

5.使用牙线时,可选用(尼龙线)、(丝线)和涤纶线作为材料,每日剔牙(两次),(餐后立即)进行更好。

6.对于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患)、(术后)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应给予特殊口腔护理。

7.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禁止为患者(漱口)。

需用开口器协助张口时,应将开口器从(臼齿)处放人。

所用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患者(误吸)溶液。

8.口腔护理时应先观察患者口腔内有无(感染)和(溃疡)等现象,口唇干裂者,应先予以(湿润)口唇。

9.头发的生长和脱落常与机体(营养)状况、(内分泌)情况、(遗传)因素、压力和某些药物的使用等因素有关。

10.头发评估的内容包括(头发及头皮)状况、头发护理知识及自理能力和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

11.洗头的频度取决于个人的(日常习惯)和头发的(卫生状况)。

对于(出汗较多)或头发上沾有各种污渍的患者,应增加洗头的次数。

12.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体力)和(年龄),可采用多种方法为患者洗头。

洗头应以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和不影响治疗为原则。

13.皮肤评估的内容包括:

色泽、温度、柔软性和厚度、(弹性)、(完整性)、(清洁度)和感觉。

14.皮肤发绀常见于身体的(口唇)、(耳廓)、(面颊)和肢端等部位。

15.皮肤的温度有赖于(真皮层)的血循环量。

皮肤温度可提示患者有无(感染)和(循环障碍)的存在。

16.患者沐浴的范围、方法和需要协助的程度取决于患者机体(能力)、(健康)状况及个人喜好等方面。

17.患者沐浴的种类包括(淋浴)、(盆浴)和床上擦浴。

18.患者进行沐浴或盆浴时,护土应将室温调节在(22℃)以上,水温保持在(41~46℃),或按(患者习惯)调节。

19.床上擦浴适用于(制动)、(活动受限)以及十分衰弱的患者。

如使用(石膏)、(牵引)和必须卧床等无法自行沐浴的患者。

20.为患者进行床上擦浴,脱上衣时应先脱(近侧),后脱(远侧)。

如有肢体外伤或活动障碍,应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21.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床上擦浴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和(脉速)等征象,应立即停止擦浴,并给予适当处理。

22.引起压疮发生的常见原因包括:

(压力因素)、皮肤受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营养状况)、年龄、体温升高和矫形器使用不当。

23.为预防压疮的发生,综合评估压疮的(高危患者)、(危险因素)和(易患部位)非常重要。

24.导致压疮发生的压力因素包括:

(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

25.为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六勤”:

(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和勤更换。

26.压疮不仅由(垂直压力)引起,而且也可由(摩擦力)和(剪切力)引起,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引起。

27.剪切力是由(压力)和(摩擦力)相加而成,与(体位)有密切关系。

28.护士可通过评分方式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进行评估,评分(≤16分)时,易发生压疮,分数(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

29.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及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

30.压疮的分期为(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和(坏死溃疡)期。

31.治疗压疮的措施包括局部(伤口护理)和全身(治疗)。

32.对于压疮敷料的选择应根据(压疮的分期)和(伤口情况)。

压疮包扎的原则是保持伤口的(湿润)和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干燥。

33.坏死溃疡期的治疗护理原则是清洁(疮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34.会阴部评估的内容包括(自理能力)、会阴部(卫生状况)和对会阴部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及技能。

第六章填空题

1.环境中的空间、温度、湿度、光线、色彩、空气、(声音)等对患者的休息、疾病康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成人进入睡眠后,首先是(慢波)睡眠,持续80~12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维持20~30分钟后,又转入(慢波)睡眠。

3.在慢波睡眠中,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增多,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4.某些疾病容易在夜间发作,如心绞痛、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缺氧发作等,可能与(异相)睡眠期出现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有关。

5.(猝倒症)是发作性睡眠最危险的并发症。

2011.5.13

6.睡眠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

7.能够逆转睡眠剥夺的唯一方式是(恢复性)睡眠,其时间远远低于睡眠剥夺的时间。

8.如果正常的昼夜性节律遭到破坏,睡眠与昼夜性节律不协调,则称为(昼夜节律去同步化)。

9.保持病房的温度适宜,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

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

10.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

11.长期卧床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有效的通气和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最终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2.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肢体活动,判断肌力为(1级)。

13.等长练习的优点是可在肢体被固定的早期应用,以预防(肌肉萎缩)。

14.研究发现,睡眠时有中枢神经介质的参与,注射5-羟色胺酸可产生(慢波)睡眠,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拮抗剂,(快波)睡眠减少。

15.睡眠剥夺可引起睡眠不足综合征,出现(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第七章填空题

1.构成感染链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

2.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类,可将医院感染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3.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两大类:

(物理)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

4.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为:

蒸汽压力达205.8kPa.(2.1kg/cm2)时,温度可达(132)℃或以上,维持(5~10)分钟。

5.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有喷雾法、浸泡法、(擦拭)法和(熏蒸)法。

6.层流洁净病房属于(Ⅰ)类环境,要求空气中的细菌总数≤(10)cfu/cm3。

7.无菌包内物品一次未用完,则按原折痕包好,有效期为(24)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9.紫外线灯管消毒物品时,有效距离为(25~60)cm,照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10.感染病区的隔离区域可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区和(半污染区)区。

11.以保护易感人群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称为(保护性)隔离;针对血液和体液实施全面屏障的隔离称为(体内物质)隔离。

12.根据病原微生物微粒的类型可将空气传播分为三种形式:

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菌尘)传播。

13.疫源性消毒的消毒措施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1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

15.中度危险性物品仅和(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

第八章填空题

1.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2.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以(物理)方式散热。

3.发热过程包括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三个时期。

4.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致死温度是(23~25)℃。

5.在使用(新)体温计前或(定期消毒)体温计后,应对体温计进行检查,保证其测量的准确性。

6.脉搏短绌的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7.足够量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8.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和定血压计。

9.防御性呼吸反射,包括(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10.叩击时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打。

第九章填空题

1.高热降温置冰袋于(前额)、(头顶部)和体表大血管流经处。

2.乙醇拭浴时头部置(冰袋),足底置(热水袋)。

3.成人使用热水袋的水温是(60-70)℃,特殊患者使用热水袋的水温应低于(50)℃。

4.热疗法的目的是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减轻疼痛、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保暖)与舒适。

5.乙醇拭浴禁用于(新生儿)及(血液病)患者。

第十章填空题

1.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六大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

2.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60-70%)。

3.医院饮食可分为(基本)饮食、(治疗)饮食及(试验)饮食三大类。

4.应用低蛋白饮食患者应多补充(蔬菜)和(含糖高)的食物。

5.131I试验饮食检查试验期为

(2)周,试验期间禁用(含碘)食物。

6.一般成人鼻饲管插入深度相当于患者前额(发际)到胸骨(剑突)的长度。

7.半流质饮食每日供应的蛋白质为(50-70)g,总热能是(1500-2000)kcal,每日(5-6)餐。

8.WHO推荐的测量皮褶厚度的常用部位有:

(肱三头肌部),(肩胛下部)和(腹部)。

9.鼻饲饮食应注意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1,间隔时间应大于

(2)小时。

10.要素饮食的特定是无需经过(消化)过程,可直接被肠道(吸收)和利用,为人体提供热能及营养。

11.要素饮食的应用原则是由(低、少、慢)开始,逐步增加,待患者耐受后,再稳定配餐标准、(用量)和(速度)。

12.骤然停用要素饮食可发生(低血糖)反应。

13.根据补充营养的量,胃肠外营养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和(全)胃肠外营养。

14.配制好的胃肠外营养液应储存于(4)℃保存,若存放超过(24)小时则不宜使用。

第十一章填空题

1.正常成人24小时的尿量约(1000-2000)ml,平均在(1500)ml左右,颜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2.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见于(丝虫病)。

3.当泌尿道感染时新鲜尿有(氨)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尿液有(烂苹果)气味。

4.膀胱刺激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

5.女性患者导尿一般插入尿管的长度为(4-6)cm;男性患者导尿一般插入尿管的长度为(20-22)cm。

6.上消化道出血粪便为(柏油样)便;胆道梗阻为(白陶土色)便;下消化道出血为(暗红色血)便;肠套叠、阿米巴痢疾为(果酱样)便;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粘有(鲜红色血液);霍乱、副霍乱为白色“(米泔水)”样便。

7.一般肉食者粪便气味(重),素食者粪便气(轻)。

严重腹泻患者的粪便呈碱性反应气味极(恶)臭;下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患者的粪便气味呈(腐败)臭;上消化道出血粪便呈(腥臭)味;消化不良、乳儿糖类未充分消化粪便气味为(酸败)臭。

第十二章填空题

1.药物保管原则上规定药瓶上应有明显标签。

内服药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极毒药为(黑)色边。

2.给药后要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

3.几种药物同时注射,应先注射刺激性(弱)药物,后注射刺激性(强)药物。

4.皮内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呈(50)角刺人。

5.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呈(30-400)角,迅速将针头的(1/2或2/3)刺人。

6.肌内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呈(900)角,迅速将针头的(2/3)刺人。

7.为防止药物过敏,在使用高致敏性药物前,应该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吏和(家族)史,并做过敏试验。

8.青霉素过敏试验溶液为,每m1含(200-500U)青霉素为标准。

9.链霉素过敏试验溶液为,每m1含(2500U)链霉素为标准。

10.TAT过敏试验溶液为,每m1含(150U)TAT为标准。

11.超声波雾化的特点是:

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和(肺泡)。

12.静脉注射肘部常用的静脉是(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13.需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保护静脉,应有次序地先(远)端后(近)端,由(小)到(大)地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14.青霉素过敏者出现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4)天内发生。

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

15.以前曾用过TAT而超过(7)天者,如再使用,须重作过敏试验。

第十三章填空题

1.静脉输液是将大量(灭菌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2.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人静脉内。

3.临床输液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溶液、(胶体)溶液和静脉高营养液。

4.由于晶体溶液分子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因此,对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调有显着效果。

5.由于胶体溶液分子大,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因此,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和提高(血压)有显着效果。

6.临床补钾的“四不宜”原则是:

不宜(过早)、不宜(过浓)、不宜(过快)和不宜(过多)。

7.静脉输液时,婴儿多采用(头皮)静脉,因为它易于(固定)。

8.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先从(四肢)远心端静脉开始使用,逐渐向(近心端)移动,做到有计划使用静脉。

9.对于有循环衰竭、四肢静脉不易穿刺的患者,可采用(颈外静脉)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静脉穿刺。

这两根静脉的优点是(粗大)、不易(塌陷),硅胶管插入后可以保留较长时间。

10.在进行静脉输液时,一般的溶液补给速度可稍(快),但当输入高渗盐水、含钾的药物或升压药物时,速度宜(慢)。

11.颈外静脉插管时,穿刺针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入皮后改为(25)度角沿(颈外)静脉向(心)方向刺人。

12.锁骨下静脉插管时,进针点在(胸锁乳突肌)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的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

13.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微粒阻断(血管)的程度、血流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

14.最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

15.发热反应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而引起。

16.急性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

17.当静脉输入甘露醇、去甲肾上腺素时,如药物外溢,可引起组织(坏死)。

18.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了空气栓塞,应立即取(左侧)卧位。

19.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发现有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使患者取(端坐)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20.临床主要应用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系统,(Rh)系统次之。

21.根据红细胞内所含(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的血型分为四种类型,即(A)型血、(B)型血、(AB)型血和(O)型血。

22.Rh系统通常是以(D)抗原存在与否来表示Rh阳性或Rh阴性。

23.直接交叉配血试验是用受血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供血者)进行交叉配合,用来检查(受血者的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24.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其血型为(A)型。

25.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其血型为(B)型。

26.红细胞表面有A、B抗原,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其血型为(AB)型。

27.红细胞表面无A、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B抗体,其血型为(O)型。

28.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直接)和(间接)交叉配血。

29.在临床上,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31.输入血液的种类包括:

(全血)、(血浆)和(成分血)三种。

32.血液病患者最宜输入(新鲜)血。

33.大量输入库存血时,应警惕(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的发生。

34.成分血可分为(有形)成分和(血浆)成分。

35.成分血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类、(白细胞)类和(血小板)类三种。

36.库存血一般在(4)℃冰箱内冷藏保存,保存期为(2-3周)。

37.在输血前后及两瓶血之间,应滴注无菌(生理盐水)。

38.静脉输血可有两种方式:

(直接)输血法和(间接)输血法。

39.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发热)反应;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溶血)反应。

40.为了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献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应禁食;对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在输血前应注射(抗过敏)药物。

41.溶血反应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42.大量输血时,最好应用(新鲜)血液,以防止(岀血)倾向。

43.大量快速输入库血,常可引起(岀血)倾向,因此,在大量输血的同时要注意(钙)的补充。

44.常见的输血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及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第十四章填空题

1.护理危重患者时,做好呼吸咳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

2.临床上把成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他们是(匀称)型、瘦长型和(矮胖)型。

3.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睡)四种类型。

4.CPR的A.、B、C三个步骤分别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5.洗胃溶液一般每次用量为(300-500)m1,将洗胃溶液温度调节到(25-38)℃范围内为宜。

6.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次挤压可有(500-1000)m1空气进人肺内,频率应保持(16-20)次/分。

7.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术时按压的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

8.口服催吐洗胃法一般适用于(清醒)并且(合作)的患者,一般患者取(坐)位。

9.为幽门梗阻病人洗胃时,宜在饭后(4~6)小时或(空腹)时进行。

10.常用的呼吸机分为(定容)型、(定压)型和混合型。

第十五章填空题

1.死亡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频死期)期、(临床死亡)期及生物学死亡期。

2.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犹豫)期和(接受)期。

3.临终关怀是从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

4.尸体护理的目的是使尸体整洁,(维护)良好的尸体外观以便易于(辨认)。

5.面肌消瘦,面部呈铅灰色,下颌下垂,嘴微张,眼眶凹陷,双眼半睁,目光呆滞为(希氏)面容。

6.若患者死亡时为侧卧位,应将其转为(仰卧)卧,目的是防止(面部淤血)变色。

第十六章填空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