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129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docx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

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

总体实施方案

为全面完成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根据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鲁财农指〔2011〕137号)要求,制定本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目的意义

山东是棉花生产和消费大省,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任务艰巨,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上棉花自身用工多、价格不稳、收益不高等原因,棉花种植面积不断萎缩,2010年全省种植面积1150万亩,总产72万吨左右。

但棉花消费超过400吨,产销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我省人多地少,靠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增加棉花总产的可能性不大,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供给。

随着2009、2010年全省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仅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也总结集成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棉花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

全省39个万亩示范片两年平均单产达到95.85公斤/亩,高于全省单产水平20公斤/亩以上;39个百亩丰产方亩产达到110.05公斤,有5个达到120公斤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皮棉129.74公斤/亩;巨野、夏津、金乡、惠民、成武5个示范片亩产达到140公斤以上,接近完成亩产150公斤的指标,这样的单产水平几乎是全省平均单产的一倍,可见提升全省棉花单产的潜力巨大。

同时,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总结集成出一套亩产100~125公斤的棉花高产栽培模式。

通过《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带动大面积和整建制高产高效,增加我省棉花有效供给和棉农收入,提高棉花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技术内容

1.选择适宜棉田

高产棉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质地疏松,保肥、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好,pH值6.5-8,土壤0-20cm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全氮0.06%以上,碱解氮60ppm以上,速效磷20ppm以上,速效钾120ppm以上高产棉田应具有良好排灌条件,做到遇旱能浇、遇涝能排:

冬、春浇足底墒水,在棉花生长季节遇旱10-15天能浇1次水;在日降雨量200mm的情况下,能在1天内排除涝灾。

2.选择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

种子准备:

选用瑞杂816、鲁研棉28等产量潜力大的杂交种或常规抗虫棉品种。

全部采用脱绒包衣种子,纯度达98%以上、健籽率75%以上、发芽率80%以上。

3.秸秆还田,秋冬深耕,培肥地力

一熟春播棉田于11月中、下旬棉花收花结束后将棉秆打碎还田。

深耕土壤:

采取秋冬耕或春耕,耕翻深度35cm左右,2-3年深翻一次。

秋冬耕棉田翻后不进行耙耢,春耕和春后翻二犁的棉田,翻后及时耙耢保墒。

施足基肥:

创高产和超高产的棉田要强调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应在明确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上,配方施肥。

通常条件下,建议基肥的运筹:

亩施鸡粪2吨或优质土杂肥3-4吨,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氮磷钾含量皆在15%以上)。

4.适期播种,规范化种植

在地膜覆盖的支持下,一熟春棉的适宜播期范围较广,按5cm地温通过14℃时开始播种计,自4月10至5月5日的25天皆为播种适期。

综合考虑,高产和超高产栽培宜在4月20-30日播种。

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或基质育苗移栽,可于4月初播种,5月上旬移栽。

机械半精播,每亩用种2-2.5公斤,精播每亩1.5公斤左右;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每亩用种0.35公斤。

高产条件下常规棉的密度3000-3500株/亩,等行种植时行距80-90cm,大小行种植时小行60cm、大行90-100cm;杂交棉的密度,鲁西南2000~2500株,等行距90-110cm,鲁北、鲁西北2500-2800株/亩,等行种植时行距80-100cm,大小行种植时小行60cm、大行100-120cm。

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

先播种后盖膜的棉田,在棉苗出土后3天、子叶完全变绿后将苗放出;棉花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现缺苗尽早移栽补齐;长出1片真叶后及时定苗。

5.科学化控,塑合理株型

自现蕾后就要考虑化学调控。

一般情况下,6月下旬、7月上、中、下分别亩喷缩节胺0.5-1克、1-1.5克、1.5-2克、2-3克,棉花最终株高1米左右。

在科学化控的同时要及时整枝:

于第一果枝出生后,及时打下果枝以下的叶枝(真叶保留)。

及时去掉主茎上的营养枝和赘芽;按照“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的原则于7月20日前后打顶;按照下部果枝少留果节的原则来打下部果枝的边心,一般底部1-3果枝留1-2节;为控制封行程度,中部果枝碰头就打边心。

受霜期的限制,山东省立秋后长出的蕾、白露后开的花,都是无效的。

为了节约养分,促进结大桃,应尽早摘除无效蕾,可在8月10-15日进行。

其它毛耳、赘芽也宜早去掉。

6.合理施肥,稳健生长

亩施人工合成纯N12.5-15公斤、P2O53-9公斤、K2O4.5-7.5公斤,一般氮肥基施40%,追施60%,磷肥基肥(套种田一次性早追施),钾肥基施追施各半。

高产田苗期要严格控制肥水,通常情况下不施肥、浇水。

蕾期若长时间连续干旱会影响棉花发棵,因此应可隔沟轻浇水;蕾期不宜追施氮素化肥,但为防止早衰,提倡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亩追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5公斤。

无论高产还是超高产棉田都要重施花铃肥,而且花铃肥应是速效氮肥。

一般于见花后5天内追施尿素15公斤,7月下旬追施7.5公斤作为盖顶肥,以后不再根基追肥。

7.中耕培土,抗旱防涝

蕾期中耕有促根下扎、去除杂草和结合中耕培土防倒伏的作用。

可于盛蕾期把深中耕、破地膜、锄草和培土结合一并进行。

中耕深度8-10cm,把地膜清除,将土培到棉杆基部,以利于以后进行排水、浇水。

行距小和大小行种植的棉田可隔行进行。

浇水应视降雨情况和土壤墒情而定。

通常在8月下旬干旱时浇1次即可,如秋后持续干旱,浇水时间应坚持到9月中、下旬。

浇水宜采用沟灌,切忌大水漫灌。

后期浇水不宜重新开沟,以免伤根。

遇大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

8.综合防治病虫害。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近年来因种植抗虫棉,棉田害虫发生演变的规律,以防治苗期蚜虫、棉叶螨和“伏蚜”、烟粉虱、盲蝽象为重点,同时,注意防治二代棉铃虫和其它害虫。

注重采取农业生物防治措施,选择抗病、优质、高产、抗虫性强的抗虫棉品种;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搞好虫情调查,达不到防治指标不药防,尽量推迟药防时间,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达到防治指标的要当机立断,及时药防,做到对症下药,能兼治的不单治,能挑治的不普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注意选用抗黄萎病性能好的品种,并注意采用农业措施、喷施黄腐酸等进行防治。

三、实施地点、规模和任务目标

(一)实施地点、规模:

该项目在菏泽、济宁、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南7个主产棉市11个县(市、区)推广应用,项目设核心示范区13万亩。

即菏泽市巨野县1000亩、成武县6000亩;济宁市金乡县1000亩、嘉祥县1000亩;聊城市高唐20000亩、临清市10000亩;德州市夏津县10000亩;滨州市无棣县60000亩、沾化县10000亩;东营市垦利县1000亩;济南市商河县10000亩。

辐射带动73万亩。

(二)任务目标

在我省重点棉区实施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是实现我省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大幅度提高我省棉花单产,增加总产和植棉效益。

1.技术指标:

项目区要求良种普及率100%,脱绒包衣标牌棉种占100%。

通过项目实施完善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规程。

亩产皮棉125kg的产量构成:

常规棉,亩株数3000-3500株,亩有效铃6.5-7.0万个,平均单铃重:

4.5-5.0g;衣分40%左右,霜前花率80%以上。

杂交棉,亩实收株数鲁西南2000-2500株,鲁北、鲁西北2500-2800株,亩有效铃6-6.5万个;平均单铃重:

5.0-5.5g;衣分40%左右,霜前花率80%以上。

2.经济指标:

项目区亩产皮棉125公斤左右,比项目实施前亩产皮棉增加20公斤。

四、进度安排及预期效益

(一)进度安排

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

一是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二是召开项目部署会议。

三是组织棉花秸秆还田现场会。

四是组织大型技术培训会,对项目承担县棉花生产分管领导和主要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培训,讨论细化实施方案,明确项目指标,落实品种和开发、推广任务。

聘请相关专家讲授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培训县乡技术骨干。

2012年3月至5月:

棉花备播及播种

根据土壤类型选用对路品种并进行造墒、深耕、施肥,底施土杂肥2-3吨或鸡粪1-2吨,复合肥50公斤。

杂交棉区可在3月底4月初育苗,5月初定植,常规棉4月20-30日集中播种。

2012年6月:

制定苗、蕾期管理技术意见,并进行针对性的现场技术指导。

组织项目区棉花苗情调查,针对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制定苗、蕾期管理技术意见。

主要针对苗蕾期病害防治,棉田中耕培土、追肥、化调等技术开展。

2012年7-8月:

制定花铃期管理技术意见。

主要针对花铃期棉花生长发育情况,围绕修枝打顶,追施花铃肥,合理化调,病虫害防治,合理灌溉,后期追肥,防自然灾害等进行。

同时,组织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

2012年9-10月:

巡回技术指导,制定吐絮期管理技术意见。

邀请专家检查、测产验收。

2012年11月:

搞好项目全面总结验收。

(二)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

13万亩核心示范区,棉花单产实现125公斤,比2011年平均亩增产皮棉20公斤,共增产皮棉260万公斤,按20元/公斤计,可增加经济效益5200万元,棉籽增收1170万元,合计可增加经济效益6370万元;辐射带动田亩产100公斤,比2011年增产10公斤,共增皮棉730万公斤,按20元/公斤计,可增加经济效益14600万元,棉籽增收3285万元,合计增收17885万元。

项目区核心示范田和辐射带动田共增收24255万元。

2.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加速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棉花单产,提高广大棉农的科技素质与植棉水平。

由于棉花单产的提高,该项目实施可增加皮棉供给水平,缓解粮棉争地矛盾。

3.生态效益:

转基因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可有效地降低田间用药,减轻环境污染,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五、责任分工

(一)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

1.制定总体方案,组织实施:

负责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协调项目县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和组织项目实施。

2.组织技术培训:

主要针对相关项目县、乡镇棉花技术指导员、棉花种植大户。

计划举办省级大型培训班3期,安排省、县、乡三级培训1000人次,每期培训2天。

3.强化技术指导:

在棉花播种、苗期、蕾期、花铃期等生育关键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到项目区田间地头,结合棉花生长情况,通过举办示范点现场会、观摩会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指导。

4.监督检查:

将对项目区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建设,任务落实、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巡回指导、品种供应、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5.绩效评价:

针对项目区任务落实情况,主推品种选择情况,配套技术落实情况,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情况,档案建立情况,试验示范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工作影像资料情况,生育调查记录情况,产量效益统计情况,项目实施所产生的实际效益进行绩效评价。

(二)各项目实施单位

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省站制定的总体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制定本项目区具体实施方案。

2.强化宣传、落实任务:

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认真落实任务措施,确保项目具体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

3.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在重点培训项目县乡、技术骨干的同时,要将培训到村到户,做到户户都有明白人。

每个项目承担单位培训次数不得少于3次期,每期100人以上。

生产季节要安排专人负责,在棉花生育关键时期展开巡回技术指导。

4.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建立项目区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农户、地块档案,认真记录相关地力水平、品种适应性、配套技术应用、管理措施及实际产量等。

同时,要建立项目资金使用台帐,做到专款专用。

5.做好项目测产验收总结工作:

根据项目实施总体要求,各项目单位要在9月20日前后对项目区进行测产验收。

项目完成后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11月15日前形成文字材料及时上报。

六、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作为全省棉花生产技术的主体推广部门,每年以省农业厅或以省棉办的名义下文,大力宣传发动,引导全省抗虫棉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承担本项目后可积极整合全省科研、教学、种子、企业、学会等多方面资源,建立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试验、示范、推广网络,创立有效的技术推广路线和方法,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

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织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以站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以省棉技站技术骨干、省棉花中心、山农大专家、教授组成的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积极整合全省科研、教学、种子、企业、学会等多方面资源,建立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网络。

通过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建设,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从组织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制定总体实施方案。

根据我省棉区的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品种特性和技术力量,组装配套栽培技术,制定技术方案。

首先,根据今年项目区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和长势提出下步管理技术意见。

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的综合技术应用,提高抗虫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水平。

3.明确责任,团结协作。

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主要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利用行政职能联合全省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部门的棉花专家,集成组装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进行项目检查督导和总结。

省棉花中心、山农大协助省棉技站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配套技术研究、技术培训、项目测产、验收等。

项目县参照省级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项目具体实施方案,组织精干力量,安排专人负责,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安排品种试验、基地示范等多种形式,确保各项技术落实到位。

并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将项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验收。

在推广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责任明确,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逐步建立起有技术支撑、商业化管理、高效运行的示范推广网络,确保该项目的健康实施。

4.强化项目监督指导。

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将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分别就项目区品种选择、种子质量、技术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实地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户,核对项目任务落实到位情况。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务落实不到位、操作不规范、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各项目县认真完成项目指标。

5.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省里制定的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逐项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任务落实情况,品种筛选是否对路,配套技术是否落实到位,技术人员培训是否按计划进行,项目档案建立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承担省级相关技术试验研究情况。

(二)技术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省棉花学会、省棉花基地协会挂靠在我单位的有利条件,联合全省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部门的棉花专家进行专题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项目县棉农科技植棉技术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棉花专业科技人员队伍,让项目区棉农了解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关键技术措施,并通过技术骨干带动和辐射周围广大棉农科技植棉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提升棉农的科技素质。

同时要求各项目区的农业主管部门和棉花技术部门结合当地实际,采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在棉花播种前和棉花生育的关键时期举办技术培训,通过层层培训,提高项目区棉花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棉农的科技植棉水平,提高技术贡献率。

培训对象:

主要针对相关项目县、乡镇棉花技术指导员、棉花种植大户。

培训内容:

重点就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抗虫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化学调控技术、棉田配方施肥技术,棉田合理灌溉技术,棉花合理密植技术等。

2.强化技术指导。

一是省里在棉花蕾期、初花期、蕾铃期等不同生育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项目县通过举办示范点现场会、观摩会及座谈会等形式及时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服务。

二是督促和指导项目县按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巡回各乡镇,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棉花生长情况,和棉农面对面交流管理技术,现场解答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搞好田间管理。

三是确保项目区培训及时,指导到位。

四是针对项目区棉花生育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布生产技术信息和技术管理意见。

五是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品种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

六是通过对抗虫棉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品种的性状表现,结合有关试验研究,继续开展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促进该技术体系进一步熟化,为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技术大规模示范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六、资金用途

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

建立项目经费专门账户,做到专人、专账管理,账目清晰,资金使用合理合法。

保证下达的专项资金用于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技术推广项目,杜绝出现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抗虫棉超高产模式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对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技术资料的印刷、实验课题开展的技术研究、示范基地建设、以及相关会议、宣传、项目测产、验收总结等。

具体如下:

(一)省级20万元项目经费。

1.项目论证和方案制定:

主要包括聘请专家论证、工作部署以及材料印刷费2万元。

2.技术培训、资料引发、技术指导费10万元:

主要用于举办省级大型培训班,引发技术资料,组织专家组,分别在蕾期、初花期、花铃期赴9个项目县巡回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3.现场会、观摩会5万元。

关键时期召开示范点技术观摩会等。

4.监督检查及绩效考评费3万元。

主要用于项目测产、验收以及绩效评价,对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进行全面验收总结。

(二)县级20-30万元项目经费预算(11县合计250万元)

1.农民技术培训和宣传经费:

不低于总经费的30%。

主要用于举办各类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印刷技术资料,聘请有关专家授课,利用电视、广播、挂图、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进行科普宣传。

2.试验、示范补助:

不低于总经费的30%。

安排耐盐棉花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盐碱地植棉肥料试验试验费。

同时对项目区安排试验点、示范方进行补助。

3.土壤化验费用:

不低于总经费的10%。

主要是对项目区棉田进行土样采集、养分化验、数据分析以及制定配方施肥方案等。

4.技术指导经费:

不低于总经费的20%。

主要用于聘请相关专家不定期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和棉农面对面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交流,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把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

5.检查验收费用:

不高于总经费的10%。

主要用于项目数据调查整理、测产验收、项目总结等。

 

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项目

总体实施方案

为全面完成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根据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鲁财农指〔2011〕137号)要求,制定本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目的意义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棉花和粮食在土地、水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

在粮食安全刚性需求的背景下,棉花生产挤占粮食生产空间的可能性很小。

在我省,主产棉区大都是全省重要的粮食产区,鲁西南、鲁西北等主产棉区扩大植棉面积既没有多大潜力,也会加剧粮棉争地的矛盾,很不现实。

而依靠棉花耐盐性强的特点,充分挖掘我省滨海盐碱地的植棉潜力则是一条现实、可靠的途径。

我省盐碱地土地资源丰富,是发展棉花生产、提升棉花生产能力的潜力所在。

盐碱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东营、滨州、潍坊为主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和部分内陆次生盐碱地。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及物化成本的持续上涨,棉花种植逐步北移,鲁西南、鲁西北等老棉区棉花生产逐渐减少,而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植棉面积却逐步增加,并已发展成为全省最集中的产棉区,2011年植棉面积达到600万亩,首次占全省植棉面积的一半。

充分利用该区盐碱地资源植棉,对于山东乃至全国棉花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皆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棉花生产中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问题,突出表现在出苗成苗难,品种选用不合理,种植技术不规范、不配套,管理粗放等,严重制约了盐碱地棉花生产。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组装并推广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采取有针对性、规范化的盐碱地棉花种植技术,对于解决盐碱地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盐碱地棉花单产,推进棉花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加棉花品质的一致性,促进棉农增收,促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山东棉花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主要技术内容

1.盐碱地改良与培肥。

中度和重度盐碱地先采用挖沟排碱、淡水压盐、平整土地等措施改良后植棉。

无论哪种盐碱地都提倡在工程措施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

2.地膜覆盖,分类种植。

为促进出苗和成苗,轻度盐碱地直接平作,先播种后盖膜;中度盐碱地畦作,地膜覆盖在畦上;重度盐碱地采用沟棚种植,在垄上平覆地膜形成沟棚;无法造墒的盐碱地采用先覆膜后播种。

3.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选用鲁棉研28、36、银瑞361等早熟、丰产抗病虫性能较好的品种。

盐碱地棉花由于出苗成苗比较困难,应适当推迟播期,一般掌握5cm地温通过15℃时开始播种为宜,自4月20-30日为播种适期。

4.合理密度、规范种植。

一般常规棉的留苗密度3000-4000株/亩,等行种植时行距80cm,大小行种植时小行60cm、大行90-100cm;杂交棉留苗密度2500-2800株/亩,等行种植时行距80-100cm,大小行种植时小行60cm、大行90-110cm。

5.科学运筹肥料。

每亩施优质土杂肥2~3吨,含盐量0.2%~0.3%的轻度盐碱地,增施磷、钾肥,过磷酸钙70公斤/亩,尿素26公斤/亩,硫酸钾15公斤/亩;含盐量0.3%以上的中、重度盐碱地,增施磷肥和氮肥,适施或不施钾肥,过磷酸钙60公斤/亩,尿素25公斤/亩,硫酸钾10公斤/亩。

其中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和钾肥基肥占40%,追肥占60%。

追肥以花铃期追肥为主。

6.简化整枝管理。

实行棉花粗整枝,现蕾后去掉第一果枝以下的营养枝,7月20日前后打顶;6月下旬7月上旬视土壤墒情和降雨进行中耕、破膜和培土。

7.合理化控。

从蕾期开始化控,酌情喷施助壮素(缩节安),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原则,一般情况下,6月下旬、7月上、中、下分别亩喷缩节胺0.5-1克、1-1.5克、1.5-2克、2-3克,棉花最终株高1米左右。

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使之适时封行。

8.综合防治病虫害。

注意预测预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近年来因种植抗虫棉,棉田害虫发生演变的规律,以防治苗期蚜虫、棉叶螨和“伏蚜”、烟粉虱、盲蝽象为重点,同时,注意防治二代棉铃虫和其它害虫。

注重采取农业生物防治措施,选择抗病、优质、高产、抗虫性强的抗虫棉品种;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搞好虫情调查,达不到防治指标不药防,尽量推迟药防时间,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达到防治指标的要当机立断,及时药防,做到对症下药,能兼治的不单治,能挑治的不普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注意选用抗黄萎病性能好的品种,并注意采用农业措施、喷施黄腐酸等进行防治。

9.抗旱排涝,防灾减灾。

注意及时浇水和排涝。

浇水应视降雨情况和土壤墒情而定。

通常在8月下旬干旱时浇1次即可,如秋后持续干旱,浇水时间应坚持到9月中、下旬,可有效防止棉花早衰。

同时,棉田遇大雨田间积水时应在24小时内排除。

三、实施地点、规模和任务目标

(一)实施地点、规模:

在4个主产棉市9个县(市、区)、乡镇推广应用,项目区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