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922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粤教版)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

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学生2个班。

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

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15课。

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3个方面:

1、简单机械:

(1-5课)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自然资源:

(6---10)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浩瀚的宇宙:

(11-15)课,以学生对遗传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遗传与进化的特点。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

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

《杠杆的平衡》、《宝贵的耕地》、《海洋宝库》、《保护环境》四个单元。

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

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

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

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第一单元  简单的机械

1杠杆

(1)

一、教材分析:

《杠杆》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

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用木棍撬石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重点确定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直尺撬字典的探究实验,层层推进,认识了解杠杆的具体作用,同时,使学生逐步把握如何正确地去认识和分析杠杆,得到科学方法的感受与体验。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浓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

教材中安排的直尺撬起字典的实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仿做是没有难度的。

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需要在教师的提示和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难点:

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

首先通过撬石头激发学习兴趣,从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1教学思路是:

在“实验探究”阶段,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一步一步通过实验认识杠杆的支点概念、三种类型和两个作用,为后来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在“延伸拓展”阶段,通过教师的研究提示和小组的合作研究,达到对杠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考虑、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教与学过程设计备注教学准备:

1、实验记录表格2、小木棍、石头、字典、直尺、橡皮、杠杆尺及支架、砝码、剪子、镊子、羊角锤、带有钉子的木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教师举起一根棍子,学生猜测棍子的用途。

2、教师:

“别小看一根棍子,它可具有神奇的力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

”3、学生演示撬石头。

其余学生说出看到的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杠杆。

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解开杠杆撬动石头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上的三点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重物)

(1)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装置。

(2)学生利用字典、、橡皮、直尺等材料制作一个杠杆。

(3)学生先用小拇指抬起重物,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重物。

(4)教师提问:

撬重物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用手压的地方,下面垫橡皮的地方,压着字典的地方在起作用。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并板书三点:

力点、支点、重点。

在小组中每人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2、认识杠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

(省力)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分组实验2(用直尺撬重物)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拇指用一名学生到黑板前用木棍撬石头。

板书课题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学生实验过程积极动脑3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

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吗?

什么情况下省力?

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讲解:

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

(杠杆尺左2格处挂2个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

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2)分组实验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3)谈话:

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

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计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计量。

实验次数物重(钩码数量)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钩码数量)力点到支点的距离123456(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汇报)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想象力丰富学生积极发言一名学生指出杠杆上的三点学生动手操作并谈感受4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费力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省力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小组讨论后,交流。

3、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根据杠杆原理解释木棍撬石头的奥秘。

(2)一学生用羊角锤拔钉子,根据杠杆规律解释省力的原因。

(3)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

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

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4)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

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

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5)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拓展不只是我们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在许多活动中也会用到杠杆,课下同学们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

小组讨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规律,认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5六、教学反思:

《杠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得出杠杆的作用。

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发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为了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四步,一是玩用木棍撬石头导入新课,接着自己动手玩用直尺撬起字典的游戏,“玩”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自然地认识了杠杆的三点及两段距离,成功地为学生做实验做好铺垫。

二是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

我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

虽然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大家的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最终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个助手。

三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数据,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上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杠杆原理。

四是巩固练习与课外延伸。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杠杆进行分类,然后应用于实践,想办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再一次对科学产生激情和盎然兴趣。

我没把下课铃声当作本课教学的终点,而是设计了课后问题:

“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课后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杠杆的平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

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

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

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

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

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

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

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

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

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

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2

 

 

 

 

3

 

 

 

 

 

 分析判断: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 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板书)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    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

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1)                                ;

 

(2)                                。

 

第3课  生锈与防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

板书课题:

《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

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

防止铁生锈。

(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

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

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

5、引申问题:

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

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

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

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

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

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

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

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

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5—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

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

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

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

水珠是怎样来的?

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

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

资料:

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7)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4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

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

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

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

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

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

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

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  食物链(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9页。

教学目标:

1、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