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79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1.docx

《沁园春长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1.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1.docx

沁园春长沙1

沁园春·长沙

导读: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强化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意境。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沁园春·雪》,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引导学生谈一谈作者情况,并指导学生将两首词比较,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

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两首词同属“双调”,一百十四字。

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

一般呈现出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据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字数≦58,中调59~90字,长调≧91字。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为何以“长沙”为题?

(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这首词写于1925年。

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二、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

  寥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二)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三)整体感知: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忆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它们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写的?

  看:

山、林、江、舸、鹰、鱼

  并置式

  忆:

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

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

鱼翔浅底(鸟瞰)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

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恰”领起4句。

  4、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

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

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5、纵观全词,看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A、写壮景,抒豪情。

  B、对比突出。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C、语言富有表现力。

(“阅读鉴赏”时讲解)

  四、阅读鉴赏

  

(一)简析上阕

  1、上阕的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2、“看”字统领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万:

山之多遍:

红之广

  层:

树林的重重叠叠染:

山林红叶的斑斓绚丽,红得深透

  漫:

江水溢满之状透:

强调水的碧绿清澈

  百:

突出舸之多争: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

  击:

突出雄鹰的矫健翔:

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3、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

(康德语)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突出轻、快,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总的说来,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气势磅礴,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4、上阕最后三句以“大地”为意象,写出其“苍茫”、“寥廓”、“沉浮”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发出了谁来主宰这沉浮未定的寥廓大地(即世界)的追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二)简析下阕

  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3、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

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

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意象写景顺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物大、量多,色彩绚丽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赞美生命,寄托了革命豪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对比、对仗

  《天净沙·秋思》物小、量少、色彩黯淡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情景交融、排句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4、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

  5、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六、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

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

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

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

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七、作业布置

  1、练习: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2、背诵这首词。

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3、预习《采桑子·重阳》。

  附:

诗歌阅读方法:

  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背景——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

  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

  4、捕捉意象——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象,二者兼而有之的。

  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诵读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形象情感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