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497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议论文阅读专题

(一)北京课标

阅读《创新不言败》,完成第20-22题。

(7分)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

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

更是一种考验。

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

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能成功。

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

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

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因为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疏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

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

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

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

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

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运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

20.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

(2分)答:

21.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

(2分)答:

22.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3分)答:

20.答案:

①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21.答案示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

22.答案:

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

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

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

(二)

安徽课改[二](18分)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

擅堡丝盎。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

请说说理由。

(4分)

12 .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

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百色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7—23题(10分)

有时候,一件事情、一个人就能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是一味地抱怨,还是努力地去改变呢?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

突然,面前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

“让开,快点让开!

你这个白痴!

”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

”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地斥责。

可是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那是一只空船。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只空船。

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

如果这位农夫在发现船只向自己驶来的时候,尽快改变航向,而不是一味无效地吼叫,或许能避开船只的碰撞。

对于给你制造麻烦的人,不要一味地抱怨,当然也不必转而去讨好他,也没必要和他达成一致意见。

但你一定要清楚,不能让他制造的麻烦转变成烦恼。

要知道,无论你为此多么愤怒,他也不会为你而失眠的。

如果因为他的过错而使你陷入无尽的烦闷悲伤之中,你就成了唯一受到伤害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在强化这种伤害的深度。

对于给你制造麻烦的事,你也不要一味地抱怨,积极的做法应该是努力寻求解决的

办法。

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去改变。

17.请你拟出本文的标题,要求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

(2分)答:

18.本文是怎样论证论点的?

(4分)答:

19.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

他烦透了。

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

(4分)

答:

17.抱怨不如改变18.本文先进行事例论证,然后再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对于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人和事,不要一味地抱怨,应该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19.开放性题目,说话注意身份并能运用本文的观点即可。

示例:

王明,别抱怨你妈妈,她也是为你好。

我想,只要你做到学习、娱乐两不误,提高学习效率,让妈妈看到你的进步,她一定会放心的!

(四)河北课改(13分)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

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

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

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

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

“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

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

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

由此看来, 。

难怪有位名人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

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

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

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

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

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

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

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

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

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丈有改动)

14、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答:

15、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分)答:

16、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3分)

答:

17、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分)答:

18、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3分)

14、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15、“忍”:

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16、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17、“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18、示例一:

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