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4898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屯溪一中2017-2018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言论出自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由“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

体现的是道家思想。

所以B选项正确。

AC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D项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ACD三项排除。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维新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D正确;A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BC均是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但与题干“第一次”的说法不符。

3.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的变化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决定的,故选B;A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央视播出的成语大会中出现了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

这三个成语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分别是

A.道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儒家

C.兵家、墨家、道家

D.儒家、道家、墨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出自《庄子》,属于道家;舍生取义比喻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出自《孟子》,属于儒家;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自《韩非子》,属于法家。

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

故选A。

5.下列观点中,不属于程朱理学内容的是

A.“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致良知”

【答案】D

【解析】程颐、程颢认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存人欲”;由此可知,ABC均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D是王守仁的思想,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了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认识论、哲学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区别有所掌握,进一步明确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和联系等。

6.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儒家主流思想的了解。

根据所学知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儒学的地位上仅次于孔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

因此答案为C。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续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是揭露君主专制的罪恶,并提出了各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思想保存在《明夷代访录》一书中,故A项排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为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其思想保存在《日知录》一书中,故B项正确;李贽的思想主张为批判理学和否定孔孟学说,否定四书五经,批判礼教,主张自由发展等。

其思想保存在《续焚书》一书中,故C项排除;王夫之的思想系统的批判了宋明理学,保存在《舟山遗书》一书中,故D项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了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和代表作品有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中应特别注意加以辨别,防止混淆。

8.“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

全在于人的感觉。

”材料说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可贵的理论认识

【答案】A

【解析】“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强调人的个人感觉,强调人是评判一切的标准,这与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相符合,A正确;BC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的观点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也有局限,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

全在于人的感觉。

”的理解掌握。

9.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德治,苏格拉底是主张知德合一,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对鬼神敬而远之,是有为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B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与苏格拉底都重视教育与知识,C项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是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环境下,故推崇君主的权威不符合苏格拉底,D项不同点,符合题意。

所以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主张

10.《十日谈》写的是10名佛罗伦萨男女青年,为逃避城内瘟疫暂居乡间,在乡间的十天里每天讲故事以消磨时光,共讲了100个故事。

这些故事

A.充满人文主义思想

B.宣扬禁欲苦行

C.歌颂了教会高尚

D.否定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

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即《十日谈》,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明显与题意背离,排除;C项提及的是歌颂教会,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提及的是宗教信仰问题,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

11.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他是

A.薄伽丘

B.但丁

C.达芬奇

D.彼特拉克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是彼特拉克的成果。

12.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

A.意大利

B.德意志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的德国四分五裂,受到教皇的剥削尤为严重,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因此,宗教改革最早爆发于德国,B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13.某思想或运动“既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作與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系统的政治构想”。

它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想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與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系统的政治构想,故C项正确。

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与题意不符,排除A。

文艺复兴冲破神学思想的桎梏,但没有提出政治建设的构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题意不符,排除D。

14.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这一思想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

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

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

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C三项所示人物均是启蒙思想家,没有提出题干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讨论,其结论明显错误的是

A.《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B.《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C.活字印刷术——我国古代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D.《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A项正确,排除;《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B项正确,排除;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印刷业的一大革新,C项正确,排除;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D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

1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

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A.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

B.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

C.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D.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玉米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故A错误;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故B错误;纸是西汉才发明的,故C错误;瓦肆在宋代已经出现,是综合性娱乐场所,故D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元曲

17.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是:

①《农书》

②《本草纲目》

③《农政全书》

④《女史箴图》

⑤《西游记》

⑥京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农书》属于元朝,故①错误;《本草纲目》属于明清时期,故②正确;《农政全书》也属于明清时期,故③正确;《女史箴图》属于东晋,故④错误;《西游记》也属于明清时期,故⑤正确;京剧也产生于清代,故⑥正确。

故②③⑤⑥组合正确,故选B。

18.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

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儒林外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A正确;《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排除;《窦娥冤》是元朝时期关汉卿的作品,排除;《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的小说,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