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733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文献综述.docx

《《论语》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文献综述.docx

《论语》文献综述

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

期末考查

 

論文標題《論語》研究綜述

姓  名王丹陽

學  號201030804012

學院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

專  業博物館學

課程名稱文獻學概要

任課教師周炳華

《論語》研究綜述

《論語》作為一部影響中國五千年的著作,在當今社會,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閱盡《論語》,但也都對其略知一二,進入大學以來,我們開始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其中印象最深著作的莫過於孔子的《論語》了,下面我就陳述一下我對《論語》淺薄的認識。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的,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們得言論和活動,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同時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本書。

《論語》首創語錄體,“論”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箴言的意思,如:

《國語》、《世說新語》等,《論語》的意思即評論、編纂先師孔子的話語,《論語》傳至今世的有20篇①,各篇沒有篇名,後人便摘取每一篇第一句或前兩字三字作為篇名,如:

《學而》、《為政》、《裏仁》等。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即而論纂,故謂之曰《論語》②

因此《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點到為止,或啟發辯論,侃侃而談,但簡短的語言中透漏出孔子理性的思想,博學的知識以及參政宣揚自身為政理念的渴望;還有很多生動活潑的精闢的名言警句,像“禮之用,和為貴”,“三人行,必有我師”,“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一直被後世作為格言傳誦,此外,《論語》的內容多半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等各個方面,在綿延幾千年的文化潮流中,他一直被後世傳頌。

雖說瞭解並閱讀了《論語》這本書,但我們還是不能夠精確的對孔子的思想體系作總結和歸納,因為《論語》本身內容簡潔,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給世人,所以如果單純的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論語》及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即使可以,也很難使大多數人完全信服,當然,我談論孔子的思想體系和教育思想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各種史料作為考證的,那麼下面就談談我對孔子的瞭解。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於宣傳自己的政治和教育主張,曾多次向衛、魯、宋等國君談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國主張,但都因種種原因沒有被重用和採納,永現在的話來說:

孔子的政治主張沒有順應各國國情,因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很多都不能迎合君王的要求,如:

孔子認為仁和禮是分不開的,他堅持國家應該恢復周禮,人的一切活動都應在周禮的約束下來進行,他說: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這著重強調了禮對維持西周國家秩序的重要性,這個主張與當時春秋混戰時期的實際情況相抵觸,他認為人與人之間要體現“愛人”,父子君臣之間要講求“孝道”和“忠義”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秩。

這樣各諸侯如果起義謀反,他們便會在道德上遭到譴責,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不為時人所容。

此外,孔子還主張君主要“為政以德”,反對以刑治國,只要君主和諸侯能夠以仁義對待百姓,克制暴政,並且還能不違農時,人民自然就會極力擁護統治,從而也能使國家更加繁榮和穩固,因為孔子生活在沒落貴族的家庭中,也能夠親眼看到老百姓的苦和悲,而且他能明白國家的發展“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也許是孔子能夠極力宣導用德來教化老百姓的原因吧。

按我的觀點看,政治思想相比於教育思想,我還是比較喜歡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方法,雖然說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許衝突的地方。

1.孔子是第一個主張開辦私學的人,從此民間開辦私學之風興起,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受教育是貴族弟子的專利,理所當然的,孔子開辦私學的行動必然會有很大的阻力,不僅僅從上層社會,還有下層平民的阻力,孔子重視教育,在學生對象的選擇上,主張“有教無類”,他把受教育的權利從貴族轉移到了普通民眾,在《論語•述而》一篇中他說: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

”也就是說,只要給我十條肉幹當做見面禮,沒有我不收的學生。

所以孔子的學生貧窮者居多。

2.在《學而》一篇中,孔子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反映出孔子謙虛認真的態度,《為政》一篇中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反映出孔子主張學習時要學與思相結合。

3.孔子還主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有步驟的引導學生而誨人不倦,但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並不矛盾,因為他們的對象不同,孔子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品德等給予不同的教導,例如:

季康子問:

“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

“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

“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③以上季康子與孔子簡短的對話啟示我們教師傳道授業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基於不同情況的引導。

另外。

孔子還希望學生們形成平等待人,教學相長和舉一反三的好習慣,他以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基本原則。

通覽《論語》全書,從孔子和其弟子的交談和行動中,我們不難看到孔子非常注意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如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以鼓勵學生奮發圖強,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比喻人的節操④。

這對現在的教育是個很好的啟發,有時我會思考:

教育在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之後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如今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根深蒂固阻礙了文化的進步,如記得我們大多數都思想僵化或是固步自封。

但在此我想強調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我指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積極部分。

評價一個為人極其它的作品,我們應該抱著公平、公正、理性的態度。

雖說孔子在教育學生主張有教無類,但他也有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私學興起的教育僅僅針對男性,女性則遭到歧視,在孔子的三千多個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周武王曾經說過:

“予有亂臣十人。

”孔子曰:

“才難,不其然胡?

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從這句話來講,連周武王都承認女人的功勞,但孔子卻否定,這實際上是與他的“有教無類”思想相矛盾的,還有,在治理國家的策略上,孔子提倡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級似的孝道,但他在文化上卻有教無類的思想,前者在男性之間恰似有很強的等級關係,但後者又強調男性公民在文化水準上的平等,這難免會讓人產生矛盾感。

孔子在歷史文化潮流中收到了世人的頂禮膜拜,所以從古至今都有很多學者關注孔子及其著作,為其做釋,為其考證所以也就有了歷代《論語》不同的流傳版本和重要的研究著作,分別結合《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本目錄書加以概括:

據查證,《論語》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並列,在《隋書•經籍志》中,屬經部志二十七至三十二卷;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位置變動應與目錄學分類法的演變有關係。

目錄學的分類法的演變從“六分法”演變為“四分法”,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傑出的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後,劉向便撰寫出了一篇序錄,記錄這一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和校正過程,後來這些序錄彙集成書,即《別錄》,後劉歆將《別錄》各序錄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及方技略。

《七略》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班固編寫《漢書•藝文志》以六分法為核心,但東漢以後,學術思想發生了變化,經學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史學也同樣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再次,由於經學成了仕進的敲門磚,各種選集和編集日益興盛,所以作為學術文化的陳列櫥窗的目錄,特別是分類法不得不改弦更張:

首先對分類法進行改革的是西晉荀勖梗撰的《中經新簿》以“甲乙丙丁”四分法奠定了以後“四分法”的基礎。

《隋書•經籍志》問世後,改“甲乙丙丁”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他在體制上寫《漢書•藝文志》相仿,有總序,小序,也有小注,《隋書•經籍志》對各朝圖書加以了嚴密的分類,所以《論語》被歸屬到經部,以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因圖書卷本有所增加,所以《論語》屬卷三十五《四書類一》。

一、《古論語》。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記載:

“《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論語》、《禮記》、《孝經》等,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但據傳,孔壁《古論語》乃孔氏家傳本,《古論語》二十一篇,有兩《子張》。

二、《齊論語》和《魯論語》。

《漢書·藝文志》記:

“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明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皆名家。

張氏最後而行事。

”《齊論語》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兩篇,其餘章句也頗多於《魯論語》;《魯論語》古二十篇,為其作解釋的《傳》十九篇。

三、《張侯論》。

《論語序》說: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語》,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⑤。

是以《魯論語》為主而擇《齊論語》、《古論語》之善者而從之的第一次改編本,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張侯論》是現今使用《論語》的版本。

四、《論語注》。

東漢末,出現鄭玄的校注本,《論語序》說:

“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語》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

”鄭玄所定《論語》二十篇是雜糅張本與《齊論語》《古論語》的第二次改編本,融合古今之長,其特點是以古文《論語》為底本,文字的差異與古論為准,其篇章次第依據《魯論》,兼采三家說結,極大可能的保存了《論語》的原始性。

五、《論語集解》。

魏末,何晏與孫邕,鄭沖等五人合作編《論語集解》,集漢魏經師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列八家所說之大成,此書宋代亡佚,直到清末才得日本正平本回到中國,現已收入《十三經古注疏》。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

《論語集解義疏》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六、《論語義疏》,成熟與梁朝梁武帝年間,所用底本是《魯論》之《張候傳》的版本,為《論語集解》做疏,以集解為主,兼采老莊玄學之說,在河北定縣竹簡本發現之前,皇侃的《義疏》本是現存最早的《論語》版本。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

《論語集解義疏》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七、《論語集注》、即《四書集注》。

宋代朱熹注,它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併為《四書》,並為他做詳細的注釋,成為明代科舉考試的標準,因而從明代以來,朱熹的《論語集注》成為影響最廣泛的版本。

現傳世最早的集注刻本是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馬光祖所刊印的《四書集注》本。

《論語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一版

(宋)朱熹集注:

《四書集注》,嶽麓書社1985年版

八、《論語正義》清代學者吸取明人空談禮義,不顧實際以致亡國的教訓,開始轉向考據學,也稱“樸學”,以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最為精審,這是東漢以來最好的注釋本,刪除了不少以往的穿鑿之論,事先在研究《論語》的重要參考書。

《論語正義》有同治五年的刻本,《續皇清經解》本。

(清)劉寶楠著:

《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57年版

九、《論語集釋》。

是繼《論語正義》之後又產生的一部《論語》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是程樹德,《論語集釋》的內容和梗概豐富,至於研究方法,作者不立漢儒,宋儒門戶,兼顧訓詁、考據和義理分析,如第三條說:

“是書職責,在每章列舉各家之說,不分門戶,期於求一正當解釋,以待後來學者,“皆此一發明聖人立言之旨”⑥。

其主要價值也在注釋方面,校勘方面專列“考異”一項,但主要採摘他人成果,且比較疏漏。

1943年由華北印書局初版印行。

1990年中華書局又印行《新編諸子集成》本,由程俊英,蔣建元點校整理。

十、《論語疏證》作者楊樹達,《論語疏證》是今人的一部有價值的《論語》疏解之書,並且是一部有參考價值的書,但其引證的材料相當的寬氾濫,讀起來要鑒別遠統親疏。

今傳《論語書證》二十卷,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編為《楊樹達文集》之十六重新出版

十一、《論語譯注》楊伯峻撰這是當代最為簡明扼要,訓詁準確的《論語》今注今譯本。

1958年中華書局初版,1980年第二版,此後多次印行。

介紹了《論語》在經歷了歷代學者研究而成的著作,我們不難發現:

各朝代各學者不免會在編撰新的《論語》著作時加入自己的理解,並且在這些書中包含兩個方面的成果,一是版本、校勘的成果,一是注釋、解說的成果,這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展,去進一步瞭解研究懸而未決的問題。

只是我認為:

《論語》本是一部歷史著作,我們不能拿現代人的觀點去看問題或瞭解《論語》的內容,應該放到歷史的環境中,給予讀者能言之成理的解釋,當今許多著作都在自己的思想基礎上,加以思考,但最起碼要公平、公正的尊敬態度去對待《論語》及孔子本人。

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

王充曾說: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至所言,皆無非專精講學,不知難問,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

世人不知難,或是而意審難見,時人不知問……。

”因歷史文獻的研究要以既得事實為基礎,詳細經略的加以考證,切忌倉促下結論。

仔細閱讀過臧知非注說的《論語》(河南大學出版社),其在《學而第一》中解釋:

“學而時習之”的“習”時給的結論是:

一說溫習,一說實習,演習。

他還說:

“孔子的教學內容有許多實習性很強,禮樂、射、禦、書、數中的許多內容都要演練操習,所以此處的“習”作“實習”講較確切。

”但我認為孔子的教學內容還有《詩》、《書》、《禮》……許多,其中有很多理論知識,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更加要銘記知識和道理,所以此處要講成“溫習”才更為準確,當然,孔子的《論語》因內容過於簡略與當今隔世時間比較長,我們也不能說出其準確的含義,只是“集百家之長”而已。

此外,這次我研讀《論語》的過程中對許多解釋提出了疑問,並慢慢加以考釋和查證,知道自己筋疲力盡,但卻體會到了異常的快樂,這是因為自己提供了以學術史的角度把握《論語》的機會,並能更多的擴展自己的古書知識,所以我覺得很值。

注釋:

1班固著,《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出版社,第一七一七頁。

2引自臧知非注說《論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106頁。

3選自《論語·子罕》

4選自《論語·雍也第六》

5引自孫欽善著《論語本解》《生活·讀書·知識》三聯書社出版。

200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267頁

6引自,同上第288頁

參考文獻:

Ⅰ楊伯峻,楊逢彬譯著的《論語譯注》嶽麓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出版

Ⅱ康有為學術著作選《論語注·學而第一》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Ⅲ孫欽善著《論語本解》《生活·讀書·知識》三聯書社出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Ⅳ臧知非注說《論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Ⅴ班固著《漢書·藝文志》

Ⅵ唐明貴著《論語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三月第一版

Ⅶ劉兆偉著《論語通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次印刷

Ⅷ張居正講評《論語》,上海此辭書出版社,2007年三月第3次印刷

Ⅸ《國學大講堂》[論語導讀]蔡尚恩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

Ⅹ《隋書·經籍志》志二十七卷,魏征等撰,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

ⅩⅠ《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五紀昀等撰

ⅩⅡ杜澤遜撰《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北京第八次印刷

ⅩⅢ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中華書局,2006年10月北京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