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330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讲义 描写.docx

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讲义描写

描写

描写是一般叙述文体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手段。

那么,什么是描写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作人物描写静动态描写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下面,我就谈一下有关描写的内容。

一、细描与白描

1.细描。

细描是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进行浓笔涂抹,细描是文章的血肉。

可以说,没有精湛的细描,就不会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就没有文章的真实感。

大文豪鲁迅说过,描写人物最好写他的眼睛。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桔子时的情景就采用了细描。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正是这个细描,写出了父亲的艰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先前买酒时,付钱时得意洋洋地“排”出九文大钱,而到后来却“摸”。

这些细描,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而又迂腐穷酸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2.白描。

白描是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比如,《孔乙己》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这里

未加任何夸张、渲染,可是一个饱受欺凌的旧知识份子孔乙己的形象却鲜活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二、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常用的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通常用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种衬托,描写出罗敷无与伦比的惊人之美,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想象。

正面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

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

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2)心理描写,即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进行的描写。

(3)行动描写,即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4)语言描写。

精美的语言,优美的语言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那么,怎样描写语言,运用语言呢,首先,引用风趣的语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作文升格的一大诀窍。

合理而巧妙地运用风趣语言,能够化生硬为生动,变平常为非常。

幽默的语言如夏天的凉风能使人清爽;幽默的语言是山间的清泉,令人心旷神怡;幽默的语言可以打开尘封的记忆,使人敞开心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比拟句,“他的学问多得挤掉了头发”。

调侃式的,一位老师说:

“如果坐在后面说话的同学都能像前面玩手机的同学那样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中间睡觉的同学了”。

这样的语言都能给文章增添色彩。

再比如,这样的打油诗: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觉,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

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

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

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

但愿天开眼,与作业再见”。

这首反映课业负担繁重的打油诗,

幽默中透着一股辛酸,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能使语言优美,还能突出主旨,优化结构。

比如,“我们用心灵呼唤友谊,让友谊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友谊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友谊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火炉,让友谊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

这段排比、比喻句,尽情呕歌了友谊。

四个句子条理通畅,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增添了气势。

再比如,朱自清《春》中的第四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眨呀眨的”。

这段文字灵活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很优美,读这样的语言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既能增强表达效果,又能展示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

比如,“荷花映日的六月,我彷徨于河边。

我不愿沉迷于李清照‘冷冷清清’的凄凉,也不愿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沧桑,更不愿‘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泪流满面„„”这段文字优美,但不雕琢,句式灵活多样,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流畅悦耳。

再比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地轻轻来”。

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这段文字引用这些名人诗句,不仅使文章语言优美,增强了表达效果,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三、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比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段文字优美,描绘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动态描写是指以动来写静,或用修辞手法

对事物进行描写。

比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奔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动态描写,淋漓尽致,仿佛读者看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

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可分为两类:

1.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

如前文“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中的那两段文字。

2.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比如,写一个学生,就要联系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

鲁迅《孔乙己》中,“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既是自然环境描写,又是社会环境描写,预示着孔乙己将要来临的命运。

描写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把客观对象写的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学好描写这种方法,也会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文回放1】成长回眸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两国军队分别进占朝鲜北南部,接受日本投降,后来就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而“三八线”对于我来说,是从7岁那年起就不得不说的事情,是我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剂。

7岁那年,刚上小学,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三八线”,只知道老师让我们好好相处,既然老师都说了,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执行命令。

那些日子大家彼此都相处得很好,也没有什么顾及,“三八线”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业。

10岁那年是“三八线”最为“猖狂”的一年,放眼望去,几乎大家的桌子上都是“三八线”,用粉笔画的,用小刀刻的,还有压上几本书作界线的„„男女生好像谁都不服谁。

喂,过线了。

”“

“你以为我想过啊,哼~

这是我和同桌每天必须说的。

用小刀刻的那条线,似乎就成了判断我们会不会吵起来的根据。

几乎是每节课,只要想起“三八线”就要低头看看自己的领土有没有被侵犯,如果有一方过线了,那么先是胳膊相互挤来挤去,再是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接着就是相互在对方的书本上乱画。

那个时候,看见同桌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恨不得目光都是带电的,气氛及其紧张。

“三八线”在那一年进入了“鼎盛时期”。

13岁我升入了初中,原本以为在中学“唇枪舌剑”会进一步升级,但是过了一阵子才发现,初中似乎用不着“三八线”,大家都不去在乎那点以前自以为不可侵犯的空间了,就像回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会为一点小事而生气、而吵架,更不会相互报复。

走出了小

学,面对的是不一样的我们,长大了的我们。

如今,当年的那些“三八线”或许已经消失,或许成为了我的学弟学妹议论的话题,也或许被刻画地更加深。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成长的痕迹,是我们一路走来的风景,也是我们永远铭记的童年。

【美文回放2】成长回眸

余余落辉,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潺水,我掬一片最清;回顾走过的树林,我独恋枫叶最红;回眸成长的足迹——我不忘毅者无疆的坚强。

7岁时,我爱看《西游记》,而孙悟空便是我的信念。

纵然可以千变万化,也要忍受五指山下的嘲讽,一压就是五百年,一忍就是风吹雨打,谁能顶天立地,坚强,被一只猴神化得如此悲壮,这便是开始,即便寂寞也精彩,大丈夫能屈能伸,猴哥,就应该这样。

10岁时,我迷上《三国演义》,原先只是喜欢打打杀杀,敬佩关羽而怨恨曹操,那一夜,考试失利后难眠的一夜,心头一触,原来曹操才是英雄。

这位大将军在宛城丧子折兵后的痛定思痛;这位汉丞相败走华容道时的嘲笑诸葛亮、周瑜;这位魏王在割须弃袍后巧施反间计,连遭挫折到始终不忘统一天下的抱负,不像刘备,被火烧七百里联营,烧回白帝城后一病不起;不像孙权,夺取荆州,守者父兄的基业就面南称帝。

曹操把坚强演义到顶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公的诗好不令人痛快~

那一夜,我醒了,困难打不败,挫折打不倒,我学会了坚强。

13岁,我长大了,渐渐孤傲了,但《名人传》却逆转了我,他们都有伟大的成就,而他们也都是磨难造就的人,他们在漫漫黑夜中摸索前进,而坚强是他们心中的航标,即使看不到光明,他们却将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在双目失明后继续创作乐曲,坚强是他音乐的音符;米开朗琪罗在教堂中,即使心不情愿,也全神贯注的雕刻,坚强是他的灵感,直到生命最后仍在坚持。

我心中孤傲的火焰慢慢熄灭,化作一泓平静泉水。

今年我15岁了,回眸成长之间,我懂了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既然上天已降大任于你我,那么,就让我们带者坚强出发吧~去奋斗,去拼搏,去履行生命的诺言~

【美文回放3】成长回眸

我回眸我的成长之路,似乎多了些灰尘的不明,少了些斫痕的深刻,一路走来,已过了几度春秋冬夏,却从未品味成长路上的所得所失。

我那紧闭的双眼是林海英为我开启的。

吹去《城南旧事》表面的灰尘,回味英子的童年,“英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当爸爸的花儿片片飘落,伴随着毕业的骊歌,英子长成了,不在是小孩子了。

成长之中总有些离别忧伤、生死悲欢,堕落吗,沉沦吗,回眸英子的成长,我看到是坚强。

我心中的困惑与迷惘是胡适为我擦去的。

翻开《我的母亲》一页,又体味胡适小时侯母亲为其舔去病眼上的翳痕,一个“真”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多少的关爱,对孩子那无怨无悔的爱意,我们的成长是与父母的付出与哺育分不开的,成长的点点滴滴浸透了母亲的血和泪。

回眸成长,才发觉忘记了很多很多„„

我心中的涅磐之火是鲁迅为我点燃的。

回眸鲁迅的成长,搓开《呐喊》、《彷徨》的纸页,阅读成长中的坎坷所见所闻,竟看到了辛亥革命不彻底而造成荒凉萧索的故乡;看到了落魄可悲的孔乙己;看到了受人欺凌哀其不幸的祥林嫂„„鲁迅弃医从文,用一支笔在回眸成长间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麻木——凝成一部《朝花夕拾》,立在文学史的高峰中~

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愈挫愈强”的不屈;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感恩之心;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从彷徨无知到看清社会,作到“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

学会回眸你的成长吧~积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当生日歌再次想起的时候,你就可以无怨无悔,毫无牵挂的步入新的成长旅程~

【美文回放4】成长回眸

停下行走的脚步,躺在柔软的成长沙滩上,回首往日的岁月,成长的脚印,一串串、一串串,惹人回想。

幼时的童稚

平和的夏夜,最爱依偎在外婆的身边,坐在清香的花丛边,靠着翠绿的葡萄架,聆听青蛙的歌唱,倾听知了的倾诉,最好听的还是外婆的那些故事。

一次,外婆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很好奇,也很羡慕嫦娥可以飞天,听姐姐说,嫦娥是因为吃少了饭太轻才飞上天的,我便开始了自己的“飞天之旅”饿了几天,连动的力气都没有了,感觉身体很轻,却仍没有飞上天。

大人发现我的异常,听说缘由后都笑得开花,妈妈说嫦娥奔月是古代的神话,也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是真的呢。

听了后,我不禁恍然大悟,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好笑。

青春的愁思

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本以为会是一次快乐、美好的旅程,我却从中品出了愁的滋味。

深夜,周围一片寂静,我却仍在灯光中埋头苦做,繁多的书本几乎将我淹没,繁重的书包几乎将我压垮。

听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慨,看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叹息,闻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伤怀,可是,他们有我愁吗,玩乐已离我越来越远,开心也很久没光顾我了,我的世界里,只剩下学习与忙碌。

想着过去的喜与悲、欢与愁、开心与烦恼。

昨天令人回味,明天令人向往,把握好今天,整顿行李,在成长的沙滩上继续前行,那一串串、一串串的脚印,印在我心里。

【知识点透视】

描写是作文当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

其中人物描写又主要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我们在两个版中将详细讲述这两方面的内容。

行动描写是指对人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行为,一般是指人物整体的活动、运动、反应或行动。

如:

学习、支持、训斥、袭击等。

动作,是指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

如:

跑、跳、撞、推、拉、打、抓、踢、踩等。

行动描写不仅要写人物在做什么,更关键的是要写人物是“怎么做”的。

“怎么做”就要求把人物具体动作一一描绘出来。

由于人物的行动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因此,

动描写就要善于抓住人物具有特征性的动作,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

行动描写要注意:

(1)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气质和性格特征,避免笼统和一般化。

(2)要准确、鲜明,写出动作的连贯性。

【名家美文1】武松打虎(施耐庵)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武松自言自说道:

“哪得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阵,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

“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

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阅读手记】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

“打虎”是武松做的事情,是“行为”。

虎要吃人,武松要打虎,为了表现武松的勇敢无畏,作者具体描写了虎的气势及武松打虎的具体过程。

先看老虎扑人的动作,“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这老虎的行动描写,足已叫人汗毛直竖。

接下来再看人虎相搏,“那大虫扑来”,武松“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这是笫一回合。

那大虫“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这是第二回合。

那大虫“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这是第三回合。

猛虎的“扑”、“掀”、“剪”,写得很活,很有生气。

面对老虎,武松的动作是一个接一个“闪”。

“闪”这个字准确、鲜明,写出了武松机智、敏捷的特点。

当武松躲过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他开始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用大棒尽平生之力打去。

先是打折哨棒,继之拳打脚踢。

“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

作者通过打。

”“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行动描写,把人虎相搏的场面写得神采飞扬,虎的凶、猛、狠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敢,都充分显现出来。

【名家美文2】

煮酒论英雄(罗贯中)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

“未知其详。

”操曰: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

“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

“休得过谦。

”玄德曰: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

“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

“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

“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

“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

“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

“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

“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

“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阅读手记】

语言描写,指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对话是指两个人面对面的谈话。

独白是指人物的自言自语。

语态就是人物说话时的神情、举止。

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由于人物的性别、年龄、脾气、经历、教养、职业以及面对同一件事利害关系的不同等,说出的话自然不同:

有的人高声大嗓,有的人轻声细语,有的人咬文嚼字,有的人简单通俗,有的人尖酸刻薄,有的人风趣幽默„„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抓住人物语言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征,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二,要明确目的。

语言描写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除此以外还可以交代有关情况,推动情节发展。

《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的对话恰当地表现了两个人当时各自的心理和身份、地位。

刘备兵败暂时依附曹操,他怕曹操发现他有宏图大志,便以种菜浇园的方式来韬光养晦、遮人耳目。

曹操请他入相府,看似闲聊,但却处处暗藏杀机。

曹操借“聚雨将至,天外有龙挂”而说到了龙,他表面描述龙的变化,其实是谈他自己的志向、抱负。

然后他把龙比作世之英雄,让刘备说谁是当世英雄。

刘备担心曹操把他当作英雄——对手,所以他谨小慎微,假装糊涂,以试探性的口吻回答说“某某可为英雄,”曹操则用十分傲气和霸气的语言一一否定,最后单刀直入地说只有他们二人是英雄。

刘备因此大为吃惊,原来自己的那点韬光养晦的小计谋,早就被曹操看出来了,吓得把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最后急中生智,巧借雷声加以掩饰,避免了曹操的怀疑。

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把咄咄逼人、飞扬高蹈的曹操和大巧若拙、应对机警的刘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佳作示例】贴玻璃纸

“长约半米,宽也半米,就这么裁吧~”我拿着白色的玻璃纸,准备给窗户“更衣”。

按尺寸剪裁好了玻璃纸后,我把它们拿到了窗边的写字台上,拿起一块,在窗户上又比了比大小,正合适。

我搬来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开始贴纸。

我把玻璃纸背面的保护膜撕掉,露出了不干胶,两只手各拿着一个角,往窗户上贴。

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这玻璃纸一点也不听我的话,像顽皮的小孩子,到处乱粘。

上面的纸贴得还行,可下面的纸却错了位。

只好揭开,重新贴,但它与窗户像长在一起似的,“难舍难分”,让我无可奈何。

这时,我看见了桌上的小刀,于是我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揭开纸的一角,然后慢慢地从这个角一点点往外撕,还好,完整地揭下来了。

然后又把纸从上往下展平,这才算粘好一块玻璃。

剩下的纸可不能按这种方法贴了。

这次我没有把保护膜一次都撕下来,而是撕了一半,把上半边展平后,才把剩下的保护膜撕下来。

可这又让纸与玻璃之间留了气泡。

我在阳台找了一块小木板,从上向下刮,把气泡赶到了一起,然后再次用小刀把这一部分纸揭开,让气泡跑掉,最后再铺平,这回比第一块贴得好了许多。

我按照这种方法,很快把剩下的几扇窗户贴好了。

阳光通过这层“屏障”,不再那么刺眼了。

这次给窗户的“更衣”行动终于成功了。

【评析】这篇习作的作者详细叙述了“贴玻璃纸”的过程。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贴玻璃纸”,读了这篇习作之后就知道怎样贴了,这就得益于作者运用了行动描写。

“我把玻璃纸背面的保护膜撕掉,露出了不干胶,两只手各拿着一个角,往窗户上贴。

”具体写出了贴玻璃纸的过程及方法。

当纸贴“错了位”时,作者以“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点点往外撕”、“完整地揭下来”、“从上往下展平”等行动描写,细腻地写出了重新贴的具体过程。

为了解决“纸与玻璃之间留了气泡”的问题,作者“找了一块小木板,从上向下刮,把气泡赶到了一起,然后再次用小刀把这一部分纸揭开,让气泡跑掉,最后再铺平”。

这些行动描写,仿佛作者就在我们眼前操作似的,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佳作示例2】

动力来自鼓励

暑假到了,爸爸拉着我的手,和蔼地说:

“去学学游泳吧,练练自己地胆量,也多学会一门本领。

”我害怕地望着爸爸,不住地摇头。

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说:

“你肯定可以的,要相信自己哟~”看着爸爸慈爱的笑容,听着他鼓励的话语,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们一家人来到游泳馆,人真多啊~看着同龄的人们在水中像鱼一样灵活地游着,看着他们欢快地嬉戏,我也想加入他们的队伍。

但是望着淡蓝色的池水,我胆怯了。

这时,姐姐紧紧地握住我那颤抖不已的手,仿佛要把她全身的力量传送到我体内,她为我打气道:

“加油哟,我陪你一起学。

谁最后学会可是有惩罚的呢~”“比就比~”我决定和她一较高下。

教练走过来,对我们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