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4790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docx

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评分标准汇总

2017-2018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二)

评分标准汇总2018.5

题号:

8

(1)分值:

5均分:

2.6

【试题分析】原题:

8

(1)掾吏贫者,辄分俸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5分)

译文:

部属有贫难,他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救济他们;他裁减士兵,要他们耕种公家的田地,以便周济穷困的人。

(每个分句一分,句意通顺正确即可。

【评分标准】

1、“掾吏贫者”定语后置句式不作要求,但“掾吏”这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分

2、“赈给”译作“救济”、“赈济”、“救助”等均可。

3、“省”译作“裁减”,“精简”,如译为“省察”“视察”不给分。

这一词的翻译失分严重。

4、“周”译作“周济”、“救济”等均可。

5、“穷急”译作“穷困的人”、“急困的人”等均可

【复习建议】

1、翻译句子,强调直译,是高考的要求,阅卷中发现部分学生不是直译,随意添油加醋描

写。

应强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到“信、达、雅”的统一。

2、翻译离不开语境,要求学会结合上下文揣摩,才能准确表达文句的意义。

题号:

8

(2)分值:

4分均分:

2.34分

【试题分析】原题:

8

(2)教导民夷,渐以礼仪,化声侔于延。

(4分)

译文:

他教育引导夷民,慢慢用礼仪影响他们,他使蛮夷开化的名声和任延差不多。

【评分标准】

1、第一分句,1分,注重整体句意。

此句主语是“锡光”,有的学生主语添加错误,不给分;有的同学理解严重错误,不给分。

2、第二分句,2分。

“以礼仪渐”句式1分;“渐”1分,理解为“慢慢地影响”“熏陶”“感化”“教化”都得分。

3、第三分句,1分。

“侔”,可以翻译成“差不多”、“一样”、“等同”。

“化声”很少有同学翻译正确。

【得分样例】

1.(任延)教导民众中的强盗土匪,让他们逐渐学众了礼仪和情义,感化他们在任延身边声援他。

(0分)

2.教导百姓骑马,教他们礼仪道理,向任延学习。

(0分)

3.任延教导百姓、夷人,逐渐用礼法道义教导,百姓对任延的教化很感激。

(2分)

4.(锡光)教化引导百姓和少数民族,用礼法道义感染熏陶他们,声望与任延相近。

(4分)

5.他教导百姓,慢慢地用礼仪教化他们,名声和任延一样好。

(4分)

【复习建议】

1、锻炼学生根据语境猜测字义的能力,句中“侔”的意思,可以根据后文“始于二守焉”进行推断。

2、翻译句子,应强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重视文言文翻译的二次修改,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流畅,比如第二分句,有的同学翻译成“用礼仪感化”,缺少宾语。

题号:

9分值:

4均分:

2.6

【评改标准】:

(4分)

(1)静泊无为(不求虚名、无为而治);

(2)发展农业(教民耕作、关注民生、体恤百姓);(3)化育百姓(教化百姓);(4)履正奉公(刚正不阿);(5)礼贤纳士;(6)因地制宜(任意4点得4分)

(另:

本题所给答案似与题面要求不符,题面要求为“为官施政特点”,而实际所给答案主要是为官施政措施、做法,值得商榷。

【得分样例】:

1.①以民为本、心系百姓②清正廉洁③敢于谏言上书,不畏权贵④善良孝顺(1分)

2.①仁爱宽厚②为民着想③正直奉公④关心百姓(2分)

3.①体贴下属②关心百姓③为官谦和而有原则,不媚上,忠心不二④施政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十分柔和⑤推行教化,重视礼义农务(3分)

4.①任用贤士,礼贤下士②体恤官吏百姓③善于教导开化百姓④正直秉公,不附和上级(4分)

【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将题干要求理解成人物形象概括,出现“善良孝顺、乐善好施”等错误答案;

2.文本理解欠准确,出现“直言进谏、清正廉洁”等错误答案;

3.无踩分意识,分点过多,答案交叉重复或无效;

4.概括用词失当,如“爱戴人民、爱民如子”等;或概括用词过于大,如“治理有方、施行仁政”等;

5.未作概括,以举例代替概括,答案冗长。

【教学建议】:

1.二模后进一步进行相关练习,提高答题敏感度;

2.进一步明确答题规范,强化踩分意识,提升概括能力(以“四字短语”为核心的概括模式,在准备基础上严控字数),避免交叉重复;

(分析人:

孙海荣)

题号:

10分值:

4均分:

1.79

【评分标准】原答案:

点名离别的时节,“寒”、“落梅”等渲染离别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写“孤香黏袖”等做铺垫(每点1分,3点4分)

批改调整:

1、春天江国正寒,梅花如雪飘落(内容1分,只要点明“梅花飘落”即得分);2、点明离别的时节(或“时间”或“春”1分,答成点明时节为冬天的一律不得分);3、渲染惆怅悲伤的气氛(1分);4、为下文写梅花“孤香黏袖”作铺垫(或为下文抒发离别之情作铺垫1分,笼统答成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不得分)

【问题分析】

1、思路混乱、乱堆术语。

本题问的是首联的作用,且首联明显是写景句,所以应从内容和结构形式两方面来答,并筛选术语。

但学生答题明显没有基本题型意识,漏点严重,甚至出现机械堆砌“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等术语。

2、归根结底,诗歌未读懂,缺少基本时令常识。

例:

“枝上雪飘飘”十之八九的同学理解为大雪纷飞而非梅花如雪飘落,继而把时节定为冬天。

【复习建议】

1、第十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见题型,要培养学生基本答题思路与方向,而非胡乱堆砌术语。

2、要读懂诗歌,有基本的节令常识。

3、关键字词不能写错别字,例如不少同学将“铺垫”两字写错。

题号:

11分值:

6均分:

2.11

【评分标准】

(1)用对比手法,描写梅花之美远胜桃李,从侧面表现了不忍离别之情;(手法:

侧面表现,1分,具体内容+表达的情感=2分)

(2)用拟人手法,描写梅花不舍离人远去而追随相伴,进一步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深情。

(手法:

拟人,1分,具体内容+表达情感=2分)

*按:

(1)题中,对比手法严格讲不是得分点,侧面表现才是主要手法,但在实际批阅中也给了分。

【答案示例】

由第三联将梅与桃和李相比,反映作者对梅的喜爱,因而更不舍别离,体现了依依不舍的深情;第四联中“片片随鞭”仿佛梅也不舍得离人,让离人“肠断”,主客转换,更是愁别情绪深厚。

(此答案基本接近标准答案,但第2点中未点明“拟人”手法,得5分。

【复习建议】

这首诗歌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读懂什么意思,用一般的张三李四式的送别诗或者托物言志诗,机械套用本作,罔顾标题《梅》以及题目设问。

诗歌读懂的一些基本要素(诗题、诗句、主要意象及手法,题目要求与指向)要再让学生回味理解。

题号:

13 分值:

6分均分:

2.75

【参考答案】

(1)表现我的懵懂状态;

(2)与后文我对严彩萍的激烈反应形成对比;(3)为下文表现我的内心成长作铺垫。

(每点2分,共6分)

【评改标准】第

(1)点如写成“天真幼稚”、“不懂事”、“幼稚”等亦可,但如果写“无忧无虑”“自由”“潇洒”“调皮”等不得分;第

(2)(3)点关于对比、铺垫,需进行合理阐述,不阐述不得分,阐述曲解文意不得分。

关于手法,如写埋伏笔、承上启下、点题等不得分。

【问题分析】

1、曲解文意。

认为开头展现了一种快乐自由的生活;

2、手法堆砌,意图多中取胜。

毫无干联的说法,如推动情节发展,插叙等出现较多。

3、审题不清。

在阐述对比或铺垫手法时,引用第2—4段中的文字。

4、思路不清。

对于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掌握不到位。

【教学建议】

1、提高审题能力,学会辨析题干,合理判断答题区域,构建答题思路。

2、加强整体阅读,学会剖析文本,理解各层次逻辑关联以及文本主旨。

题号:

14分值4分均分:

2.58

【评分标准】

严彩萍的生活状态:

亲妈死了,后妈对她不好;成绩不好,受人歧视(大家看不起她,用谐音起外号)(每点1分)。

其中包括对家庭生活状态和学校生活状态两个角度的概括,不用做具体说明,每个角度2分。

答出缺乏关爱或缺乏照料、被后妈打、受家庭暴力等归在“家庭生活状态”角度里可给1分。

【得分样例】

1、被老师同学嘲笑,成绩差,没人关心;早年丧母,经常被后妈打。

(4分)

2、文中严彩萍成绩倒数,没有妈妈,受后妈虐待,孤独。

(3分)

3、从小失去母亲,缺少父爱和母爱,后妈经常打她,生活艰难,对事情态度麻木冷漠。

(2分)

4、从咸菜瓶拖两根鼻涕可以看见她不注意个人卫生,打架也能看出生活颓废。

(0分)

【问题分析】

1、题干设问分析作品中严彩萍的生活状态,部分学生审题不清,答成了对严彩萍形象的分析,性格特点的概括,答非所问。

2、对于亲妈早亡的事实没有关注到。

【复习建议】

1、现代文阅读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学生依据惯性分析人物,而没有审清题意要求,对生活状态的概括要全面。

题号:

15 分值:

4分均分:

1.77

【参考答案】第一处,想用帮我扫地的方式表达歉意。

(2分)第二处,希望和解,没被接受的急躁、失望和无奈。

(2分)

【评改标准】基本按照参考答案批改,每处2分。

第一处:

表达歉意、道歉、歉疚给2分,(内疚、愧疚、后悔给1分);第二处:

急躁、急切、着急给1分,失望或无奈给1分(委屈、愤怒、生气不给分)。

【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部分同学没有概况出人物心理,只是叙述情节。

2、答案点堆砌、交叉,相同含义的句子反复的表达。

5、答案词不达意,概况不够准确。

【教学建议】

1、提醒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同时,应关注划线句子本身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情感。

2、落实文本细读问题,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感知能力。

3、着力培养学生简练表达的习惯。

题号:

16分值:

6分均分:

3.77

【评分标准】

(1)了解真相之后的惊讶(2分)

(2)明白了严彩萍身世之后的同情,内心里也原谅了严彩萍,对自己行为的内疚(答道任一个情感词2分)

(3)体现内心开始认识母亲对自己的意义(重要性)。

(2分)

【得分样例】

1.①卒章显志,引出父亲对严彩萍不幸家庭背景的阐述;②推动情节至高潮,使情节一波三折;③丰富小说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在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比精神生活更重要。

(0分)

2.语言动作描写体现出我对严彩萍真实情况的惊异;同时也使情节一波三折;引出下文对严彩萍身世的解释;呼应上文我与她打架的情节。

(2分)

3.我知道严彩萍没妈后很吃惊;我明白了严彩萍与我打架的原因对其产生同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生活穷苦孩子的同情,对人情冷漠的讽刺。

(4分)

4.①“我”对得知严彩萍身世后感到震惊;②“我”对严彩萍一系列行为感到理解和同情;③表现了母亲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和不可或缺。

(6分)

【问题分析】

1.关于审题,题干设问是“请探究作品结尾‘啊,我惊异地抬起头’的意蕴。

”大部分同学能够从情感的角度去探究惊异的原因,前两点答到较多,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存在偏差。

2部分同学杂糅意蕴题和作用题的思路,或答成表达效果题,重点答表达技巧和结构上的作用,审题不清。

3.部分同学答题出现不分点叙述,前后内容重复累赘,答题思路不清,语言混乱,错别字多等问题。

【教学建议】

1.读懂小说是正确作答的第一步。

小说的理解在于对小说三要素的准确把握。

加强学生对文本整体情节的理解,在整体阅读下,品味细节处的深刻内涵,避免误读。

2.继续强调审题意识,答题思路的规范性,加强答题时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以及书写的规范。

题号:

17分值:

6均分:

2.99

【参考答案】儒家试图把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外化为仪式和礼节,这种做法在作者看来是本末倒置的(2分);导致两方面结果:

一方面不能激发人的内心情感(2分),另一方面把孝变成了礼节和传统,不是基于至诚,而只是遵守礼节。

(2分)

【评改标准】批改时把答案分成2个大点(作者的态度和具体的看法),答案调整为:

1、儒家试图把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外化为仪式和礼节,这种做法在作者看来是本末倒置的(3分);2、作者认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