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7847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docx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知识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文分析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

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富贵:

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

使……扰乱。

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居天下之广居:

(1):

 居住。

(2):

住所。

 之:

相当于“的” 。

得:

实现。

之:

代志向。

由:

实行。

道:

原则,行为准则。

移:

…… 改变屈:

使...服从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是妇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5.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8.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被任用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被选拔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6、而后作奋起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颜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

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

15、乱其所为使……错乱 16、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同“增”

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问答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分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

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苦于。

迂:

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

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

通“直”。

汉阴:

汉水的南面。

6、杂然相许。

 杂然:

纷纷,许:

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

 且:

况且。

焉,疑问代词。

置:

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交换。

反:

通“返” 。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

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

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

通“措”,放置。

15、年且九十。

且:

将近

1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连……都…… 损:

削减

17、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18、愚公长息长息:

长叹

19、虽我之死虽:

即使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且焉置土石。

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

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

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

课文分析: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文帝:

 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

(2)匈奴:

 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宗正:

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

(4)霸上:

 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霸陵,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5)祝兹侯:

 封号。

(6)棘门:

 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7)河内:

 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

守,郡的行政长官。

(8)细柳: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9)上:

 指汉文帝。

(10)被:

通“披” 。

(11)彀(gòu):

 张满弓弩。

弩(nǔ):

 用机括发箭的弓。

(12)持满:

 把弓弦拉足。

(13)军门都尉:

 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4)节:

 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5)壁门:

 营门。

车骑:

汉代将军的名号。

(16)按:

 控制。

辔:

马缰绳。

(17)揖:

 拱手行礼。

(18)介胄之士:

 穿铁甲、戴头盔的士兵。

介,铁甲。

胄,头盔。

(19)式车:

 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 。

(20)中尉:

 负责京城治安的武官。

(21)罢:

 结束。

这里指撤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

“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用原句答)

“此真将军矣!

2.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3.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4.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5.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6.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7.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

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

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8.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

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译文:

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

朝廷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让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让河内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

这样来防备匈奴。

皇帝亲自慰劳军队。

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军官骑马送迎。

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

先头卫队说:

“天子将要到了。

”军营门的军官说:

“将军命令说:

‘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

“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

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

“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

”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

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

“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

”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

皇帝派人告诉说:

“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

”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

汉文帝说:

“哎呀!

这是真正的将军啊!

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本来可以袭击而俘获呀。

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

”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明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

什么人?

办什么事?

采用什么方式?

取得什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

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

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之于齐楚?

筑扞蔽也?

筑犹齿之有唇也?

筑唇亡则齿寒?

筑今日亡赵?

筑明日患及齐楚矣?

筑且救赵?

筑高义也?

筑却秦师?

筑显名也?

筑不务为此而爱粟?

筑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注:

扞蔽——屏障。

◆分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

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2

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