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7818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

1、简述社会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答:

社会学——是一门高度生活化的社会科学,是一门试图以科学思考来讨论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学科。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学首要研究的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协调和正常发展。

社会结构分为:

(1)实体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如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

(2)文化结构——是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如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法律规范、行为方式等。

社会的文化结构寓于社会的实体结构之中,这两种结构是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2.研究社会过程、社会互动和社会变迁

研究社会结构属于“静态社会研究”,研究社会过程属于“社会动态研究”。

3.研究社会关系

社会学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

4.研究社会行为

2、简述社会学的研究特点?

答: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实证性

3、简述社会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答:

(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认真地进行社会调查

第二节社会文化

1、简述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答: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世代相传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动的共识。

(二)文化的特点

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是文化产生的渊源。

第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变量。

第四,行为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定义?

答:

文化冲突——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

文化融合——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相互适应为标志。

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总是互相交叉的,冲突中有融合,而融合中也有排斥。

正是因为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辩证关系,社区文化才可能产生认同的价值观。

第三节个人社会化

1、简述社会化的定义?

答:

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具体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

(1)社会化的广义含义: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都是社会化的过程。

(2)社会化的狭义含义: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经过幼年、童年的看护,青少年的教育,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人”的过程,经过社会化,个人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

2、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答:

1.社会强制性

2.主观能动性

3.终身持续性

4.相互性

3、简述社会化的条件?

答: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能力;

4.人有思维能力。

4、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

(1)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

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掌握基本社会规范、

确立生活目标,

内化价值观念、

培养社会角色。

(2)从社会化发生的领域来看,

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划分为: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两性角色社会化。

5、简述社会化的主体有哪些?

答: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

6、简述社会化的类型?

答:

社会学者们一般把个体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

基本社会化是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过程。

2.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继基本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他从个人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时才结束。

3.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确立起新的人生目标。

第四节社会组织

1、简述社会组织的定义?

答:

社会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具体的运行环境中将其参与者行为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相对持续的社会结构系统。

2、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

答:

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

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组织环境。

其中组织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1)组织目标

——是组织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

它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根本原则,是动员组织资源和衡量组织运行效率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组织身份的标志。

3、简述社会组织的特性?

答:

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指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持续性:

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

可靠性:

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

可控性:

组织使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

4、简述社会组织的分类?

答:

(一)四种影响较大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1)目标原则

目标原则——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分类,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布劳。

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受益者的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类。

1)互利组织,

2)盈利组织,

3)非盈利组织,

4)公益组织,

(2)结构原则

结构原则——根据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的不同分类。

代表人物是梅约。

按照结构原则,一般把社会组织分为两大类:

1)正式组织,指具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2)非正式组织,指正式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

(3)功能原则

根据社会组织的功能和目标的不同分为四类。

1)生产组织,

2)政治组织,

3)整合组织,

4)模式维持组织,

(4)控制原则

根据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控制方式的不同分成三种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A•爱桑尼最先提出。

1)强制性组织,

2)功利组织,

3)规范组织,

2.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般按照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分为:

(1)经济组织

(2)政治组织

(3)文化组织

(4)群众组织

5、简述社会组织的功能?

答:

(1)社会组织使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

(2)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个体力量结合为整体力量。

(3)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活动的效率。

(4)社会组织增强了人类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承担和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组织上述各种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社会组织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吻合程度、社会组织自身的整合程度和正常运转程度。

6、简述社会组织分为哪两种结构关系?

答:

社会组织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两种关系关系。

7、简述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的类型?

答:

通常从组织内部各种关系正式与否的角度,将其划分成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类。

(1)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种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

直线型、矩阵型和网络型。

(2)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指未经组织确认和维护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8、简述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答:

1)正式结构以理性为原则。

2)非正式结构是非理性关系的体现。

3)非正式结构的行为是对正式结构的偏离。

9、简述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的定义?

答:

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环境是职能对组织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因素和条件。

10、简述组织运行和组织管理的定义?

答:

组织运行——是引起组织自身运动的过程,它是一个输入、输出或投入、产出过程。

组织管理——是对组织运行的操纵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组织目标。

11、简述组织运行过程?

答:

组织运行的过程实际上是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发挥自己功能的过程,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

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1)投入,即调动和使用资源;

(2)生产,对投入的资源进行处理;

(3)产出,输出产品。

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组织冲突不可避免。

组织冲突包括组织内部冲突与组织外部冲突:

组织内部冲突主要有:

(1)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

(2)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冲突;

(3)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4)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5)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组织外部冲突主要有:

(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

(2)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

(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

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

适度冲突的存在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12、简述组织管理过程?

答:

组织管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1)决策。

(2)实施。

(3)监督。

13、简述组织管理方式?

答:

在组织管理上,家长制和科层制是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

1.家长制

家长制其特征是:

(1)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

(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4)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5)终身制。

家长制管理方式适用于:

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组织。

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和素质。

2.科层制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它的崛起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兴起紧密相连,

其特征是:

(1)明确的分工。

(2)明确的职权等级。

(3)明确的规章制度。

(4)量才录员,按绩晋升。

(5)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科层制的缺点:

(1)例行公事,形式主义。

(2)墨守成规,练就无能。

(3)效率有限。

(4)寡头统治。

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管理方式。

第五节社会群体与社区

1、简述社会群体的含义?

答: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

社会群体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征:

(1)群体成员具有经常性的社会互动。

(2)群体成员间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关系。

(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

3、简述社会群体研究的基本范畴?

答:

社会群特研究的基本范畴包括:

1.内群体和外群体

2.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4、简述内群体和外群体划分标准和定义?

答:

内、外群体是一个人是否参与社会群体中的互动所作的一种划分。

(1)内群体——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

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

(2)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

外群体又称他们群,简称他群。

5、简述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划分标准和定义?

答:

以个人是参与还是接受其规范而将群体划分为:

(1)所属群体——是个人参加其中并接受其规范的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它是一种小群体。

(2)参照群体——并非个人参加的群体,它是用作评估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

6、简述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划分标准和定义?

答: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将群体分为:

(1)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角色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7、简述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划分标准和定义?

大:

根据群体分子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可将群体分为:

(1)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可定义为“面对面的结合与合作的群体”主要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

在现实社会中,血缘群体与地缘群体是初级群体的两种重要类型。

血缘群体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地缘群体是因共居一个社区而形成的群体。

(2)次级群体——对于某些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通过社会组织来完成,这种社会组织就被称为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中成员间的正式关系较多,受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的限制,群体间的社会互动是以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为前提的,群体成员间的情感联系淡薄。

次级群体主要是指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指因职业和工作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8、简述社区的含义?

答:

社区——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具体而言,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9、简述社区的基本要素?

答: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由以下一些基本要素构成:

(1)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

(2)有人们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一定界限的地域条件。

(3)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4)有共同的社会生活;

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

(5)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

(6)有较完整的社区管理体系。

10、简述社区的分类?

答: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

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2)根据空间特征社区分为:

居住社区(又称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

(3)根据社区的结构和特点分为: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

第六节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

(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1.社区文化的概念

(1)社区文化的范畴(**)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代表着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

狭义的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社区文化——主要是狭义文化,它是指城市社区中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价值观、民风民俗等各种精神财富的总和。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聚集点,在整个社会文化乃至人类文化中占主导作用,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索。

它具有社会文化的共同特点,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居住小区的社区文化的定位(*****)

按照社区的功能分类,居住小区属于生活社区,其性质和功能与我国目前以综合功能为主的街道社区有明显区别。

1)街道的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综合价值观及其行为模式。

2)价值观在不同的功能社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

在居住小区中,其核心表现为居住观。

居住小区的社区文化定位就是“在几种不同文化模式影响下,业主或使用人所认同的居住观和行为模式。

(3)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现在一些大型的居住小区,由于社区成员的异质性,他们都带有原来所受影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烙印,因而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

2.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任务和特点

(1)居住小区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

作为居住小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和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让社区成员能相互了解,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区成员对某些不同的文化要素逐渐达成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共同的居住观和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

建立居住小区的社区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居住观的认同需要过程,需要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性质(****)

第一,社区文化是一种认同文化。

居住小区社区文化是一种文化认同,即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社区成员能够达成共识的一些文化要素,而不是以某种文化去取代其他的文化。

换言之,是形成一种求同存异的居住观。

第二,社区成员是社区文化的主体。

在居住小区内,业主(或使用人)才是社区文化的主体,居住观的形成要靠业主(或使用人)的文化认同。

(2010年单选题)现在开展的一些社区文化活动,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推动力,都只能起引导作用,无法替代业主(或使用人)的主导作用。

第三,文化氛围是营造社区文化的必要环境。

现在有不少的居住小区,开发建设单位在设计施工阶段都精心建造一些雕塑、壁画、园林小景,物业管理企业努力组织一些娱乐、体育、文化活动,这些行动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可以统称为“文化氛围”。

(3)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特点(***)

第一,业主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居住小区内的业主(或使用人)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居住观是价值观在人居关系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形成了居住观的差异。

业主(或使用人)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及人际交往的贫乏性,无疑会给文化认同造成很多困难。

所以,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第二,不同的社区成员结构使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层次性

居住小区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档次。

(1)在有些高档住宅区中,业主有相当部分是外籍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业主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加上语言障碍,沟通和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社区文化的建立主要着眼于求同存异。

(2)而对内地业主居住的小区,由于属同源,较易沟通了解。

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应尽量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即要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第三,文化认同指选择与本民族文化深层次的本质相契合的内容

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文化认同,文化选择的一般规律是选择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成分,但并不排斥对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成分的选择和接纳。

在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构建中,也不能违反这个一般规律。

3.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内容(****)

(1)环境文化

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社区外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所以环境又是营造文化氛围的基本条件。

(2)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主要是指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休闲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居住观的活动和行为,通常所说的社区文化就是指这一类内容。

行为文化属显性文化,居住行为是行为文化的核心。

(3)制度文化

制度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公众制度,主要是业主根据认同的居住观而共同制定的居住行为准则;

另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制定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居住小区文化的核心,即经过文化认同后所建立的居住观念和社区精神。

(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文化

1.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的关系(****)

(1)互为促进;

物业管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介入,可以使社区文化建设少走弯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加快文化认同的速度。

同时,社区文化建设对物业管理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物业管理企业无论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环境氛围、媒体引导、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都要刻意设计和独具匠心,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又可以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

(2)互为作用;

如何尽可能减少相对劳动量是物业管理企业追求的企业目标。

减少相对劳务量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业主的自治自律。

如果业主(或使用人)能够根据认同的居住观所形成的公众制度,遵守公德,邻里和睦,甚至主动维护公共秩序和社区环境,那么物业管理企业就会事半功倍。

居住小区的社区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文化认同来建立能达成共识的居住观,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于物业管理的推动。

而小区文化建设搞好了,就会增加业主(或使用人)之间、业主(或使用人)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尊重。

在这种和谐的社区环境里,物业管理企业自然就会较容易地实现管理目标。

(3)互为约束。

物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应以居住小区内业主(或使用人)所认同的居住观和行为模式为基础,物业管理企业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应受业主委员会的监督和约束,同时,物业管理企业也要依据这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广大业主(或使用人)的居住行为。

2.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在构建社区文化的初期营造文化氛围的基础

居住小区在业主入住形成居住群体时,大多数成员之间都互不认识,要相互进行了解比较困难。

物业管理企业因其特殊的身份与角色,在调动资源组织文化活动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社区文化活动。

(2)在社区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由文化认同而形成的居住观,才是社区文化的核心。

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仅是社区形成的催化酶,还需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向内涵的方向发展。

这方面的工作是相当细致和艰巨的,物业管理企业只能去引导,而不是主导,既要教育,又要寓教于乐。

(3)物业管理企业能及时把认同的文化要素形成规范和制度

这些规范和制度包括了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为加强业主(或使用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为业主自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规范和制度是建立在业主(或使用人)认同的居住观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

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业主公约”之类的制度规范文本,仅仅是一种引导,每个居住小区都要根据区内业主对文化认同的情况来进行修订。

否则脱离了认同的居住观的制度,很可能就会成为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

二、物业管理与社区组织(***)

(一)社区管理主体概述

1.社区管理主体的含义

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物业管理企业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管理主体主要有社区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物业管理企业五种类型。

可见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组织的一个重要主体。

2.社区管理主体的分类(*)

根据社区管理主体的性质不同,可将社区管理主体分为:

1)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政府组织);

2)社区自治组织;

3)社区中介组织;

4)业主委员会;

5)物业管理企业。

3.社区管理主体的功能(物业管理企业的功能)(****)

社区管理主体的功能是指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管理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

一般而言,社区管理主体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满足需求功能

物业管理企业正逐步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的社会基本单位,它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2)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与社区居民有关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上。

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处理社区关系,提供社区服务,维护社区利益。

伴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管理功能将显得日益重要。

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将发挥得更加明显。

(3)组织功能

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

把松散的个人和单位组织变为关系相对紧密的群体或团体,形成具有共同利益的诉求主体。

(4)协调功能

社区是人们结成的生活共同体,那么围绕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必然存在众多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空间、多样化的社区活动。

如何化解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序的行动,协调好各种社区关系,需要充分发挥物业管理企业的协调功能。

(5)稳定功能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实现各种职能的载体,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社区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和社区的稳定,也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二)社区管理主体建设

第六,物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