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docx
《7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7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专业班级
15高职财会1、2班,15高职护理3、4班
授课教师
吴亚亚
授课序次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单元16.先请诸子语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2.使学生既获得诸子的睿智来启迪智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圆融,又受到思想情感、审美体验、思想境界、人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陶;
3.滋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
2.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难点:
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分组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教材:
《大学语文》主编:
王荣生、吕志敏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参考书:
《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主编:
朱东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主编:
袁行霈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一、导入。
有人说,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其中的很多思想极具启发性,有着永久的价值。
就“为人处世”而言,他们并不是一些死板、严肃的“老古董”,也不是一群死守门户之见的“老顽固”,而是一批“活透”“悟透”人生、社会的“大明白”。
让我们好好读一读这些“大明白”的话,看看自己能不能变得更明白。
本课精选先秦诸子语录12则,内容涉及为人、立世、交友、治学多个层面。
让我们用诸子的睿智来启迪智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圆融。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识链接。
1.儒家
(1)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2)作品:
《论语》、《孟子》、《荀子》
(3)思想主张。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在教育上强调其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2.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列子。
(2)作品:
《道德经》、《庄子》、《列子》
(3)思想主张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
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3.墨家
(1)代表人物:
墨子。
(2)作品:
《墨子》
(3)思想主张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
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4.法家
(1)代表人物:
韩非、李斯、商鞅。
(2)作品:
《韩非子》
(3)思想主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二)布置本节课的解读文本的任务。
任务一:
布置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直,伐,彰,要,狷,醴,谄谀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任务二:
师生共同疏通文句
第一则:
1.学生结合注释,试翻译本则。
2.教师明确:
有人问:
“用恩惠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是用坦诚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
3.教师讲解:
《论语注疏》:
“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者,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
孔子曰:
‘以恩德报仇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者,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者,既不许或人以德报怨,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仇怨,以恩德报德也。
“以德报怨”看起来宽容至极,代表了谦和、隐忍的中华美德,但实际上,这却不是孔子的本意。
缺乏原则性和底线的宽容是对恶行的姑息和纵容。
孔子不仅反对“以德报怨”,而且还明确提出“以直报怨”的观点。
所谓“直”,《说文》:
“直,正见也。
从∟,从十,从目。
”“正见”,就是正视、直视。
孔子还曾说: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这样看来“以直报怨”作为一种处世态度,其基础在于儒家的“直道”。
这种“直”,作为一种人格标准,应该是以“坦诚”为特征的。
不隐瞒、不修饰,让施怨之人知其不足、反躬自省,也让自己活的坦然、潇洒。
为人率直、方正,是给人生创造的最重要的底色。
第二则
1.提问了解学生对古文言句的掌握情况。
2.教师明确:
做困难的事,先从容易之处着手;办大事,先从细小事上开始。
天下难事,先必须从容易的事上开头;天下大事,必须先从细小事上起步。
因此,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轻易许诺必然少有信用,把很多事看得很容易必然产生很多困难。
因此圣人依然看重困难,所以始终没有难事。
3.教师讲解。
老子这段话有三方面意思。
第一个方面: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当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无从下手,在那里犹豫,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但很多难题的切入点往往看起来是简单的,这就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二个方面:
夫轻诺必寡信。
我们在与人接触的理想状态是相互信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必须承诺必达,但我们往往会因为不好驳别人的面子而轻易的答应别人,到时候又做不到,给了别人面子但却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这是得不偿失的。
第三个方面:
多易必多难。
把事情看的简单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往往我们做事的时候为了图快,而不深思熟虑,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突发事件,反而会拖慢我们做事的速度。
第三则
1.学生讨论、翻译。
2.教师明确: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
3.教师讲解。
有一个成语叫“欲速则不达”,这个意思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相同的。
老子反对急功近利、浮躁冒进,这是老子自然、虚静、无为之“道”的反映,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基本原理。
踮起脚后跟是想站得高,看得远,结果呢?
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大跨步前进是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
反而走不远、走不快。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超过了自己原有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心平气和,稳步前进,不要躁动冒进;对统治者、管理者来说,则要无为而治,不要为追求雷厉风行而超越自我本能,给人民、给下属带来灾祸。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我们应去除易犯的毛病,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劝解人们为人之道要内敛、谦和、虚心。
第四则
1.学生结合注释讨论翻译
2.教师明确:
不去预测寿命,又怎么会羡慕别人的长寿?
不以地位高为荣,又怎么会羡慕别人的名望?
不求取势力,怎么会羡慕别人的高位?
不贪图财富,怎么会羡慕别人的富贵?
3.教师讲解。
人生所羡慕、所追求的大致不外长寿、名望、地位、财物四种,但是也为这些名利所累;倘若不再昼思夜想自己命长命短,也就不去羡慕长寿;不以高贵为荣,也就不羡幕名望;不追求权势,也就不羡慕地位;不贪图富有,也就不羡慕财物。
不羡慕,不追求.也就不为其所累.一切顺其自然,就会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这几句可用于表现一种旷达、自然的人生观;也可分别用以表示不羡长寿,下慕名望,不争高位,不贪财货,不为利诱的自主自尊的超拔脱俗的人格。
第五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孟子说:
“众人厌恶他,一定要仔细审查;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仔细审查。
”
3.教师讲解。
此章在《论语》中也可找到依据: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两位圣贤都告诉我们:
大家厌恶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也可能是特立不群、孤傲自赏、有极高明见解而不为众人理解的人,或者是其他被大家误解的人;反之亦然。
其深一层的含义是,君子应当明辨是非,独立不阿,不盲从于众人意见,好恶不以舆论为转移。
第六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
3.教师讲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
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
子夏说:
“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
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第七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孔子说:
“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
3.教师讲解。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狂”者考虑得不能像“中庸”那么周全,往往不顾世俗的情理,没有过多的杂念,能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积极进取。
“狷”者仍不如“中庸”周到,也不像“狂”者向外奋进争取,无心眷恋世人所追捧,也无心迎合世俗的情理,仍没有过多的杂念,一心对自己用事,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规定其“所不为”,但求问心无愧。
“中庸”自然好,但实为难做。
能做到“狂”和“狷”的人,就是有力量的真生命,已经十分难得了。
第八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
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3.教师讲解。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
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
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
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第九则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
2.教师明确:
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我的敌人。
3.教师讲解:
做为一名思想家,荀子是一位“性恶论”者,或许正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才刻意地分类,什么人是老师,什么人是朋友,什么人是敌人,分的清清楚楚。
在这句修身的名言里,荀子特地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希望人们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准,而要真心诚意地分清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如果不分善恶,只凭个人意气行事,就有可能被小人蒙骗和欺诈。
就是到了今天,荀子这句话依然闪耀着智者的光芒。
若我们都能按照这个标准来完善自己,生活中便少了许多猜疑和不和谐。
我们都需要都保持一个善良的心态,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要明辨是非,要严以律己、善意待人,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第十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身边的人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
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
一个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没有必要追求广博多识。
3.教师讲解:
墨家修身的原则是固本为先,务末次之。
物或者人最终能够发挥作用的,是他们本质的东西,根本不牢,枝节必危。
君子修身,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事半功倍,切中要害。
不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失去修身的根本目的。
一个人要“为士于天下”,就必须首先找到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本清源,排除杂念,静下心来,专心务本,丝毫不可以浮躁。
在自己根本的事业上奋发有为,精益求精,力求做成专家。
根本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不要同时做多种旁枝末节的事情。
否则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忙这忙那,其结果是碌碌无为。
根本不牢,内在虚弱,外面矫饰,徒有其表,那么就背离正道了。
第十一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
3.教师讲解:
本章意在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不论什么人,首先是要学,学了就要应用、行为,某一种知识经过应用和行为,也就是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凡事身体力行、勇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一旦实践成功,那么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停止了,然后去学习更多更新更好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第十二则
1.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经赞同的。
3.教师讲解:
庄子的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的知识已经掌握,却不知道去弄清已知知识中那些自己还不尽明白的东西,人们往往批判自己认为不对的,却忘了去寻找自己认为对的当中是否有不恰当的。
这不是很大的迷惑吗?
“求其所已知者”和“非其所已善者”就要对世上占主导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用批判的眼光、独立的思想去分辨是非,创造价值。
三、课堂互动。
分组讲故事。
分别就这十二则中的一则,结合古今中外历史人物,组内轮流讲故事分享交流,讲完之后每组选一个经典故事分享于其他小组。
教师准备故事,见资料。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以任务单的内容完成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做些点评。
教师讲评,挖掘文章深层内涵。
)
四、课堂活动。
学生自行分组,从十二则中选取任一一则的思想内容,组内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每组出一个裁判负责组织。
(在准备过程中教师督促每个同学参与到本组的活动中来,结束之后,教师点评,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
本课精选先秦诸子语录12则,内容涉及为人、立世、交友、治学多个层面。
让我们用诸子的睿智来启迪智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圆融。
为人坦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获得内心的坦然快乐;关注细节,慎对困难,才能成就大事;时刻反省,剔除易犯之毛病,才能获得人生之清明;抛却高门显位不为浮名所累,认真省察不轻易从众;同时追求人生也应有所选择,或勇敢进取,或洁身自好,都是生命的真性情;处世更应明辨是非,擅选朋友;也要静心除杂,专心务本;而治学要注重实践,对已得知识更应反思批判。
教案末页
教学
小结
本课精选先秦诸子语录12则,内容涉及为人、立世、交友、治学多个层面。
让我们用诸子的睿智来启迪智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圆融。
为人坦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获得内心的坦然快乐;关注细节,慎对困难,才能成就大事;时刻反省,剔除易犯之毛病,才能获得人生之清明;抛却高门显位不为浮名所累,认真省察不轻易从众;同时追求人生也应有所选择,或勇敢进取,或洁身自好,都是生命的真性情;处世更应明辨是非,擅选朋友;也要静心除杂,专心务本;而治学要注重实践,对已得知识更应反思批判。
思考题
及
作业题
准备辩论赛的有关资料
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