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852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8含答案

北京市2017届高三综合练习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知识应用)两部分。

满分为326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准确填写,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共317分)

一、古诗文阅读:

共16题共15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本题5分)下列对文中加粗并加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本题5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本题5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本题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答案】

1.A

2.D

3.C

4.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所给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索”“谓”“同”等可为谓语,“高丽”“使者”“宰相”等为专有名词,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

2.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

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杀二宦者……误伤太子之人”错误,文中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唯”“帝”“苟”“死”为关键词,其中“帝”是名词作动词,“称帝”;“死”是为动用法,“为……而死”。

(2)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济”为关键词,其中“不吾索”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成“没有点名要我”。

 

5.(本题1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①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2\*GB3②。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

①红情、绿意:

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

花信: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②幽素:

幽情素心。

(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

(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案】

(1)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

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

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

(2)①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

②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

③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诗句时要注意其多义性,首先是本义/语境义,其次是其情感义,再次是其结构义。

“残日”句写夕阳,立足于“除夜”;写“春风”,着眼于“立春”;“不放岁华去”用拟人的手法,写对岁月、时光的挽留。

结合下片“归梦”句,可知作者客居他乡之日又多一年,心中自然是悲苦无穷;结合“可怜千点吴霜”,可知作者久居在外,已经两鬓霜华,又见一年将近,自然有时光无情、人生迟暮的感慨。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反衬在本词中表现为以乐景衬哀情。

作者远客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见异乡之美景、乐事无不起故园之思,眼前的赏心乐事,不仅不会带来愉悦之情,反而更增胸中之愁苦。

作者见他乡之春、他乡守夜之人,进而回忆往事,虚实结合,正是要突出孤寂愁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6.(本题10分)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7.(本题10分)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答案】

6.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7.第一问: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

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

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

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本题10分)“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9.(本题10分)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案】

8.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9.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抓住题干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几个字,然后熟读全词,筛选概括信息。

解读诗词时重点应注意从“时光”、“人老”、“长恨”、“泪滴”、“西风”等词包含的内容来做分析。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点明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技巧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诗句说明其表达的效果。

首先明确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诗歌通过写春光、离亭、梧桐、西风、淡月、高楼、雁声等来抒情;拿时光、雁归来衬托人;第一句“时光只解催人老”运用拟人的手法。

 

10.(本题19分)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新平楼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

本诗为李白年轻时离开长安登新平楼回望京城所作。

(1)本诗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试加以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令人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注意空间变化,远近结合,将天边的落日和近处的寒波有机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写出了寒波流动,落日苍茫的暮秋景象。

(2)面对凄冷的暮秋景象的伤感;去国怀归,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之情;天地苍茫、人生渺小的无奈之情。

【小题】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常见的写景技巧考生在备考之时已有所储备,可以作为思考的切入口。

颔联写的是暮秋时节,天高云淡,落日显得特别遥远,水流纯净,可以看出它的流动。

既有远近高低的结合又有动静的结合。

【小题】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诗人情感要注意注释,关键性的带着情感的句子,诗歌意象的选择。

首联注意“去国、怀归、伤暮秋”可知诗人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的无奈与伤感;颔联、颈联借景抒情,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勾画出凄凉的暮秋景象和诗人怀归忧国的心情相一致;尾联则感慨天地广阔,人生人力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

徒然、空自。

11.(本题10分)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12.(本题10分)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答案】

1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1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1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情感的抒发主要靠意象来传达。

“忽有人家临曲水”,呼应前面“疑无地”,一个“忽”字写出了意外惊喜之感。

接着呈现出烟村之景,整体营造了幽静、安详之境,给词人带来温暖和慰藉。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看到如此安详的烟村,自然而然的会触发词人的思乡之情。

词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包括:

惊喜,温暖慰藉,思乡。

12.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鉴赏时从两方面作答,一、结构上本句处在中间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景,启下触景生情。

二、内容上,关乎情感。

本句直抒胸臆,“乡心”直接点题,抒写了思乡的孤独惆怅之情。

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诗人作此诗于太和知县任上。

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

颈联使用了伯牙破琴谢知音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

13.(本题7分)本诗的体裁是   。

作者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为“   ”。

14.(本题7分)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15.(本题7分)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答案】

13.七律  苏门四学士

14.“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

“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5.先写了却公务登上快阁赏景的怡然自得,然后表现对澄江晚景的陶醉,继而触动了无知音相赏的感伤,最后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13.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和文学常识。

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虽然只是考查整首诗中的一个字,但考生不能脱离整首诗歌把该字孤立起来赏析,而应该把该字放入具体诗句中,并结合全诗来分析。

“了却”是结束之意,结束公家繁忙是政务,终于能登上快阁悠闲地依靠在栏杆上欣赏落日、远山、澄江,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烦和对自然的喜爱。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首联写官场的厌烦和美景的热恋;颔联写澄江晚景之美;颈联通过“诛弦绝”和阮籍的典故写知音难觅的忧伤;尾联一“归’字写出作者热切归隐的愿望。

 

16.(本题19分)阅读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金】吴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

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

头发花白。

(1)作者在词的上片叙写行程是如何实现地点转换的?

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地点的转换:

从茅店内,转换为道路间,再转换为渡口、船头。

②表达了作者在回家途中的急切和喜悦之情。

(2)①描写了词人到家以后,孩子们牵着他的衣襟,笑他头发已白的温馨欢乐的场景。

②通过想象(或“侧面描写”“对写”“从对面落笔”等),写回家后的温馨欢乐,具体而真切地表达出词人归家时内心的兴奋与喜悦。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夜寒”“不眠”写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是在室内;“残月照吟鞭”是连夜赶路的情景,是在行路之中;“催上渡头船”则是在渡口。

作者行程地点的急速变换,体现的是归乡的急切心情。

可以参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思考。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应是”表想象,是虚写。

作者身在归乡途中,心情是兴奋喜悦的,对家人团聚的向往溢于言表。

想象之中对童稚动作行为的描写表面上看是以孩子们为描写主体,其实是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服务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5题共159分

17.(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

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

“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

“东西?

……什么东西?

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

”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

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

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

”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

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

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

噢,那太难堪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

”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

”希金斯太太大方地作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

”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

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

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

”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

你要钱有什么用?

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

“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

”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

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

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

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

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

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

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

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

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

上帝饶恕他吧!

你还傻愣着干什么?

快睡去吧。

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

”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

”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

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

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

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

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

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

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D.小说结尾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2)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冷漠、惊讶、愧疚(内疚)、钦佩(敬重)。

主要作用:

①通过卡尔先生前后心理的对比,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②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卡尔先生态度的变化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3)①遇事沉着冷静,大方从容。

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流泪求情,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

②保护孩子的尊严,教育孩子有方。

在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维护孩子的自尊。

③敢于担当,坚强。

为闯祸的儿子解围,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

(4)观点一:

“别难过,妈妈”更合适。

理由:

①“别难过,妈妈”,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感召力,既表达了阿尔弗雷多看到妈妈紧张、失魂落魄的样子后愧疚、痛苦、悔恨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