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762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docx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13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12-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马莳:

此篇应是岐伯所言,发前篇修道未尽之意。

篇内以春夏秋冬四时异气,当有善养生长收藏之道,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皆调神之要道也,故名篇。

凡言道者七。

高士宗: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藏之神志也。

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

无君臣之问答则曰篇。

余皆仿此。

此篇乃黄帝继上文而言之,欲人四气调神以全其天真也。

张隐庵:

神藏于五脏,故宜四气调之。

脾不主时,旺于四季月。

丹波元简:

司马迁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纪纲。

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

宋姜锐著《养生月录》一卷,采本篇首一段文,附逐月服饵药方。

尊生者宜识之。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王冰:

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

温气生,寒气散,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法象也。

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

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顺于时也。

所谓因时之序也。

然立春之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

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再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

次仲春惊螫立节,初五日小桃华,次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

次春分气,初五日玄鸟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胡荣,后五日始电。

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后化为★,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

次谷雨气,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鸣鸠拂其现,后五日戴胜降于桑。

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春阳布发生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新校正:

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

详芍药荣、牡丹华,今《月令》无。

杨上善:

陈,旧也。

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

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

德之与气,俱能生也。

物因德气,英华开发也。

春之三月主胆,肝之府,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

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

蚤字,古早字。

旦而起,顺阳息也。

生、予、赏者,顺少阳也。

杀、夺、罚者,逆少阳也。

故顺成和,则外摄生也。

内外和顺,春之应也。

斯之顺者,为身为国,养生道也。

萧延平按:

蚤,《素问》、《巢氏病源》均作早。

注主胆肝之府,袁刻作主肝胆之府。

谨按:

主胆二字为句,肝之府三字为句。

胆为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肝经为表里,于义既足,玩下文小肠心之府注自明。

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

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

劳逸处中,和而生也。

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

张景岳:

发,启也。

陈,故也。

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广,大也。

所以布发生之气也。

缓,和缓也。

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

后放此。

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

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予、与同。

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凡此应春气者,正所以养生气也。

李中梓: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

俱生者,氤氲之气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荣者,显也。

发也。

此言在天主发生之令,在人须善养之方。

夫人卧与阴俱,起与阳并,卧既夜矣,起复早焉,令阳多而阴少,以象春升之气也。

广步者,动而不休,养阳之道也。

被发者,舒在头之春气也。

缓者,和缓以应令也。

如是则神志调适,肖天气之生矣。

《尚书纬》曰:

东方青帝,好生不贼。

《禹禁》云: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管子》云:

解怨赦罪,皆所以奉发生之德也。

张隐庵:

天地之气,俱主生发,而万物亦以生荣。

夜卧早起。

发,生气也。

广,宽缓也。

所以运动生阳之气。

东方风木之气,直上巅顶。

被发者,疏达肝木之气也。

缓,和缓也。

举动舒徐,以应春和之气。

志者,五脏之志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

姚止庵:

发,发舒也。

陈,陈积也。

谓发舒其去冬之所陈积也。

注言气潜发散,陈其姿容,是陈与发无辨矣。

丹波元简:

[万物以荣]《尔雅》: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广步于庭]仓公曰:

车布广志,以适骨肉血脉。

《巢源》作阔步于庭。

丹波元坚:

《尔雅·释天》:

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注:

此亦四时之别号。

文异而旨近。

又《荀子·天论篇》曰: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唐书裴度传》曰:

夫颐养之道,当顺适时候,则六气平和,万寿可保。

道家法春夏蚤起,取鸡鸣时;秋冬晏起,取日出时。

在阳胜之于阴,在阴胜之于阳。

喜多存直宽:

《五常政大论》:

发生之纪,是谓启陈。

王注:

物乘木气以发生而启陈其容质也。

軙,古陈字。

宽案:

唐石经以《月令》冠诸《礼记》四十九篇之首。

王氏资应中人,特以明皇御删文是,所以引用于注中也。

沈祖緜:

春气生,新陈代谢之际,故曰发陈。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王冰:

逆,谓反行秋令也。

肝象木,王于春,故行秋令则肝气伤。

夏火王而木废,故病生于夏。

然四时之气,春生夏长,逆春伤肝,故少气以奉于夏长之令也。

杨上善:

肝气在春,故晚卧形晚起,逸体急形。

杀、夺、罚者,皆逆少阳也。

故其为身者,逆即伤肝,夏为伤寒热病变也。

其为国也,霜雹风寒灾害变也。

春时内外伤者,奉夏生长之道不足也。

平按:

《素问》逆则伤于肝作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作夏为寒变,奉下无生字。

《巢氏病源》夏字下有变字,寒下无为变二字。

注晚卧下形字,恐衍文,袁刻无。

马莳:

以,已同。

此以下四节,言当随时善养也。

正、二、三月,春之三月也,阳气已生,最能发生而敷陈之,故气象谓之发陈也。

(《五常政大论篇》谓之自★。

★与陈同。

据下文蕃秀、容平等义,当以气象言。

)当是之时,天地以生物为德,万物荣茂。

吾人于此,当有善养之术。

其卧则夜,其起则早,正阳气正舒也。

起而广步于庭,以布夜卧之气。

被发而无所束,缓形而无所拘,使志意于此而发生。

其待物也,当生则生之,而勿之杀。

当与则与之,而勿之夺。

当赏则赏之,而勿之罚。

凡此者,盖以春时主生,皆以应夫春气而尽养生之道也。

否则春属木,肝亦属木.逆春气则伤肝木,而肝木不能生心火,至夏之时,有寒变之病。

寒变者,水来侮火,为寒所变也,岂不少气以迎心脏欲长之气哉?

奉之为言迎也。

张景岳:

逆,不顺也。

奉,承也。

肝属木,王于春。

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

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

寒变者,变热为寒也。

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

高士宗:

予、舆同。

是知调春生之气,乃为夏长之基。

姚止庵:

此言人若不能顺时以养其气,则病自生也。

逆,注作反行胜己之令,太拘。

不能顺时而养其气即逆也。

逆春之气,何以夏为寒变?

盖木旺于春而实火之所自生,既不能应春而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至于夏,宜热而反寒,是为寒变也。

奉者,自下与上、从此达彼之辞。

天地之气,生发于春,长养于夏,收敛于秋,归藏于冬,缺一不可,倒置不可。

冬之藏,秋所奉也;秋之收,夏所奉也;夏之长,春所奉也;春之生,冬所奉也。

苟不能应春而反逆其生发之气,至夏自违其融和之令,是所奉者少也。

后仿此。

森立之:

此四时为病,甚叵解。

窃谓:

《阴阳应象大论》云: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此文又出《生气通天论》,文少异。

是辨风寒暑湿之于春夏秋冬,其病传变不同也。

《金匮真言论》所云: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云云、故春气者病在头云云、故春善病鼽衄云云者,是论四时之正气必中其部位之经俞也。

其与此条自别。

此则谓不依四时之气调神,则本气结屈,久而为病也。

其说如左。

案:

寒变者,热之谓,寒变则为热是也。

夫逆夜卧早起之类诸养生之道,则失肝木柔和之令,故奉承夏长养之气者甚乏少。

至夏心火用事,遂发为寒变而成热之病。

盖春夏宜养阳。

若不养阳则其伤在阳分而肌表受邪也。

《病源候论》卷九·时气病诸候曰:

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也。

寒变二字之义,得之益明了。

《灵枢·论疾诊尺》云: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

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夏伤于暑,秋生★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是谓四时之序也。

此与《阴阳应象大论》、《生气通天论》所说同。

但云冬伤寒,春生瘅热者,即寒变而为热之义。

故今此载其全文,以资考镜耳。

喜多存直宽:

据後文例,寒变疑似是病名,宜考。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王冰曰:

阳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长,故蕃秀也。

蕃,茂也,盛也。

秀,华也,美也。

举夏至也。

《脉要精微论》曰: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由是则天地气变也。

然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化气,阴成形。

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

时令发阳,故所爱亦顺阳而在外也。

立夏之节,初五日蝼蝈鸣,次五日蚯蚓出,后五日赤箭生次小满气,初五日吴葵华,次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

次仲夏芒种之节,初五日螗螂生,次五日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

次夏至气,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水堇荣。

次李夏小暑之节,初五日温风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

次大暑气,初五日腐草化为萤,次五日上润溽暑,后五日大雨时行,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夏气扬蕃秀之令,故养生者必敬顺天时也

杨上善曰:

夏三月时,万物蕃滋茂秀增长者也。

阴阳气和,故物英华而盛实也。

夏之三月,主小肠,心之府,手太阳用事,阴虚阳盈。

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

晚卧以顺阴虚,蚤起以顺阳盈实也。

日者为阳,故不可厌之。

怒者为阴,故使志无怒之。

使物华皆得秀长,使身开腠(腠:

此后疑脱[理]字)气得通泄也。

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之行者,应太阳之气,养生之道也。

读素问钞:

[无厌于日]愚谓无嗜卧怠惰,以厌弃于日也。

[续]夏气扬蕃秀之令,在人必敬顺天时也。

吴崐曰:

“夜卧早起”。

缓阳气也。

“无厌无怒”,宽志意也。

夏气养长,人道应之。

张景岳曰:

阳王已极,万物俱盛,故曰蕃秀。

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

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

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

无厌于长日,气不宜堕也。

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欲使志无怒,则华英成秀。

华英,言神气也。

夏气欲其疏泄,泄则肤腠宣通,故若所爱在外。

凡此应夏气者,正所以养长气也。

李中梓曰:

布叶曰蕃,吐华曰秀,万物亨嘉之会也。

即司天在泉,三四气之交。

《六元正纪大论》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是也。

卧起同于春令,亦养阳之物也。

按荀子云:

夏不宛。

言当避赫曦之,毋为日所厌苦。

怒则气上,助火亢炎,故使志无怒,则生意畅遂,譬如华英渐至成秀也。

气泄者,肤腠宣通,法畅遂之时令也。

发舒之极,遍满乾坤,其用外而不内,人奉之以养生,故所爱若在外,不知正所以调其中也。

夜卧以下皆顺夏令养长之道也,否则与令为逆,乘时秉政之心主不亦拂其性乎?

心伤则暑乘之,秋金收肃,暑邪内郁,必为疟。

夏长既逆,则奉长气而秋收者少矣。

高士宗曰:

蕃,蕃衍。

秀,荣秀也。

夏时从生而长,则蕃衍矣。

既长而盛,则荣秀矣。

天地气交者,天气尽施于地,地气尽腾于天。

万物华实者,华美成实也。

姚止庵曰:

按:

华实,犹言开华结实,非秋冬之成实也。

夏宜宣畅,不可多睡以伤神。

志和则英华畅茂,气泄则肤腠宣通,自内达外,无郁不开,若所爱者然也。

丹波元坚曰:

[夏三月]太平御览举此一段。

并有注语。

或疑是全氏所解。

仍具载于左。

曰。

夏三月。

天地阴阳之气交合。

万物华实。

故言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

夜卧早起。

是贪于夏气。

不厌于日者也。

是晚卧早起。

明于阳气之盛者也。

人志气毋怒。

阳气成结。

秀实以成。

其气得泄阳者也。

万物成结。

于夏受之。

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

能从其气。

则是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损于心。

心者夏王也。

故言伤心。

心伤则秋必病疟。

故言夏伤于暑。

秋病疟者。

不从其气。

则大为逆也。

是故伤逆深皆损于阳气。

故冬至阴盛必重病。

森立之考注:

盖晚卧者,比于春时之夜卧则少宴也。

何以知然?

春之夜卧早起,杨注云:

“至夜即卧。

”而此杨注云:

“夏之三月,阴虚阳盈,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

”又云:

“早卧晚起,厌日生怒,皆逆太阳气也。

”则“早晚”二字,宜为虚字而看,不然则至早卧晚起,遂不可解也。

今以前后文例考之。

春云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云云。

乃谓扩充其发生之志意,欲使凡天下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也。

夏之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秋之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冬之使志若伏若匿云云,去寒就温,并同。

皆谓扩己之志,延及凡天下物也。

素问校勘记:

厌即餍字。

读素问臆断:

祖緜按:

此句当在“使志无怒”下,作“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如此句法整齐。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王冰曰:

逆谓反行冬令也。

痎,痎瘦之疟也。

心象火,王于夏,故行冬令则心气伤。

秋金王而火废,故病发于秋而为痎疟也。

然四时之气,秋收冬藏,逆夏伤心,故少气以奉于秋收之令也。

冬水胜火,故重病于冬至之时也。

杨上善曰:

蚤卧晚起,厌日生怒,伤英不秀,壅气在内,皆逆太阳气也。

故夏为逆者,则伤乎心,秋为疟,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气,成热中病重也。

平按:

《素问》奉上无则字。

《巢氏病源》无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二句。

张景岳曰:

火病者畏水也。

吴崐曰:

“逆”,谓失其养长之令也。

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气伤。

至秋金旺而令清肃,火气不得宣发,外与之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是为痎疟。

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义详《疟论》。

夏令主长,秋令主收,既失其长,何以能收?

故云奉收者少。

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

李中梓曰:

心火受伤,绵延至冬,则水来克火,病将重矣。

张隐庵曰:

盖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

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

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

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

有云:

“逆夏气则暑气伤心,至秋成痎疟。

”此亦邪气伏藏于上,与阳气不收之义相同,但四时皆论脏气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不当独以夏时为暑病也。

姚止庵曰:

按:

逆夏之气,何以秋为痎疟也?

金匮真言论曰: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夏宜舒泄而过于收敛,则三时之气抑郁而不舒,是以秋为痎疟也。

痎,老疟,三日一发疟是也。

冬至,非指冬至节,犹言至冬必病重也。

高士宗曰:

人体夏时之气而调神,当夜卧早起,以遂其长,无厌于日,以厉其心,夏日最长而无厌,则心气清明,故使心志无怒。

无怒,平和也。

心志平和,则凡华英者,皆使之成秀矣。

华英成秀,则气机充溢,故使气得以疏泄,若所爱在外者然。

凡此,皆所以遂其夏长之气。

故曰此夏气之应,在人为养长之道也。

若逆之而不养其长,则伤心,心伤则夏无以长,故至秋有阴寒之痎疟而奉收者少。

秋无以收,冬何以藏,故冬至重病。

是知养夏长之气,不但为秋收之基,且为冬藏之本。

张琦曰:

心气应夏,逆夏气故伤于心。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由新凉郁其暑热,更感风寒也。

丹波元简曰:

简按痎虐。

即虐耳。

详见于虐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王冰曰:

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

天气以急,风声切也。

地气以明,物色变也。

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

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

神荡则欲炽,欲炽则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干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

亦顺秋气之收敛也。

立秋之节,初五口凉风至,次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

次处暑气,初五日鹰万祭鸟,次五日天她始肃,后五日禾力登。

次仲秋白露之节,初五日盲风至,鸿雁来,次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

次秋分气,初五日雷乃收声,次五日螫虫坯户,景天华,后五日水始涸。

次季秋寒露之节,初五日鸿雁来宝,次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菊有黄华。

次霜降气,初五日豺万祭兽,次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俯。

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秋气正收敛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杨上善曰:

夏气盛长。

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也。

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

地气明者,山川景净也。

秋之三月,主肺藏,手太阴用事,阳消阴息。

故养阴者与鸡俱卧,顺阴息也;与鸡俱起,顺阳消也。

春之缓者,缓于紧急,秋之缓者,缓于滋盛,故宁志以缓形。

夏日之时,神气洪(平按:

注洪袁刻作涣)散,故收敛顺秋之气,使之和平也。

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应秋气,养阴之道也。

平按:

《素问》形作刑。

《素问》精作清,应下无也字。

《巢氏病源》同。

吴崐曰:

早卧所以避寒露,早起所以平秋容。

皆所以顺秋金收敛清肃之令也。

秋气收,故养收以应之。

张景岳曰:

阴升阳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

风气劲疾曰急。

物色清肃曰明。

蚤卧以避初寒,蚤起以从新爽。

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皆所以顺秋气,欲使肺金清净也。

凡此应秋气者,正所以养收气也。

李中梓曰:

阳德日减,阴惨日增,故须神志安宁,以缓肃杀之气。

张隐庵曰:

“容”,盛也。

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

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故地气以明。

鸡鸣早而出埘晏,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

姚止庵曰:

按:

秋夜露寒宜早卧,秋清气爽宜早起。

辑敛神志,谨避肃杀之令,以收气而保肺。

三段一意。

高士宗曰:

夏时盛极,秋气舒缓,其时则从容而平定也。

天气以急,肃杀将至也,地气以明,草木将凋也。

张琦曰:

收降令行故也。

秋主刑杀,志气躁动则行秋令,或过而秋气不平矣。

丹波元简曰:

简按容。

盛也。

见说文。

即盛受之义。

非盛实之谓。

王马张并为容状之容。

乃与发陈蕃秀闭藏自异旨。

圣济经注云。

容而不迫。

平而不偏。

是谓容平。

此说似是。

五常政大论。

以金平气为审平。

说苑曰。

秋者天之平。

丹波元坚曰:

考严杰经义丛钞有金鹗释庸一篇有云。

庸又通镛。

书益稷笙镛以间。

郑氏镛作庸。

注云。

西方之乐谓之庸。

庸功也。

西方物孰有成功。

庸又通颂。

大射义西阶之西。

颂磐东面。

注云。

言成功曰颂。

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

是以西方颂磐谓之颂。

古文颂为庸。

颂古容字。

与庸同声。

故通用。

繇是推之。

则容平之容。

恐亦与庸相通。

而容平即万物成熟平定之谓也。

素问札记:

宽案:

“刑”、“形”,古字通用。

存考。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王冰曰:

逆,谓反行春[守]令也。

肺象金,王于秋,故行春[守]令则气伤。

冬水王而金废,故病发于冬。

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

逆秋伤肺,故少气以奉于冬藏之令也。

杨上善曰:

晚卧晚起,志不宁者,秋时以逆太阴气,秋即伤肺,至冬飧泄,奉冬养之道少也。

平按:

《素问》奉养作奉藏。

《巢氏病源》无则奉养者少句。

马莳曰:

七、八、九月,秋之三月也。

阴气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

天气以燥而急,地气以燥而明,吾人于此,当有善养之术,其卧则早,较春夏异,惧中寒露也。

其起亦早,与鸡俱兴,较春夏尤早也。

(《阴阳书》云:

七月丑时在五更,八、九月丑时在四更。

)使此志安宁而不妄动,使秋刑缓用而不妄役。

盖用刑不缓,志仍不宁也,必收敛神气,使秋气之在吾身者和平也。

无外驰其志,使肺气之藏吾内者清静也。

凡若此者,盖以秋时主收,皆以应夫秋气,而尽养收之道也。

否则秋主金,肺亦属金,逆秋气则伤肺金,肺金不能生冬时之肾水,而至冬之时有飧泄之病。

正以肺为阳明燥金,脾土恶湿喜燥,肺金既衰,不能生水,肾水又衰,不能摄水,而脾土又不能制水,故脾湿而飧泄自生也,岂不少气以迎肾脏欲藏之气哉?

吴崐曰:

“逆”,谓失其养收之令也。

肺象金,旺于秋,肺气既伤,则冬水为金之子,无以受气,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谓食不化而泄出,少气以奉冬藏之令也。

张景岳曰:

肺属金,王于秋。

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

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

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者少矣。

高士宗曰:

人体秋时之气而调神,当早卧以宁,早起以清。

与鸡俱兴者,鸡卧则卧,鸡起则起也。

早卧早起,所以使肺志安宁,以缓秋时之刑杀也。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者,言使志安宁,所以收敛神气也。

以缓秋刑,所以使秋气平也,是五藏之志,即五藏之神矣。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者,言收敛神气,乃无外其志也。

使秋气平实,使肺气清也,是五藏之神,即五藏之志矣。

凡此,皆所以遂其秋收之气,故曰此秋气之应,在人为养收之道也。

若逆之而不养其收,则伤肺,肺伤,则秋无以收,故冬为飧泄之病,奉冬藏者少,是知调秋收之气,乃为冬藏之基。

张琦曰:

肺气应秋,故逆之则伤肺。

冬为治泄者,脾以湿土主令,肺从母化气而为湿,湿胜其操,收令失职。

收者,所以为藏之先也,收令不肃则藏令不密,阳泄水寒,上侮脾土,水湿相会,脾弱不能消化水谷,则为飧泄,由肺伤而奉藏者少也。

张隐庵曰:

“飧”,音孙。

肺属金,旺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

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姚止庵曰:

按:

逆秋之气,何以冬为飧泄也?

秋宜收敛,敛之不密则藏之不固。

飧泄者,藏而不固之病也。

丹波元简曰:

简按飧。

本作餐。

又作。

说文。

餐。

吞也。

玉篇。

飧。

水和饭也。

释名。

飧。

散也。

投水于中自解散也。

列子说符注。

水浇饭也。

水谷杂下。

犹水和饭。

故云飧泄也。

丹波元坚曰:

太素作餐泄。

杨曰飧音孙。

谓食不消。

下泄如水和饭也。

森立之考注:

《大素》作“泻”。

[杨]《大素》卷三首,水洗饭也。

音孙。

谓肠胃有风,水谷不化而出也。

·案:

秋冬宜养阴,今逆秋气则肺金不清,湿邪内入,故至冬肾水用事之时,而作飧泄食不化之证也。

第十七云:

“久风为飧泄。

”可并考。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状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王冰曰:

草木凋,蛰虫去,地户闭塞,阳气伏藏。

阳气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烦劳。

扰,谓烦也,劳也。

避于寒也。

皆谓不欲妄出于外,触冒寒气也。

去寒就温,言居深室也。

《灵枢经》曰: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今灵枢无此文,见本书脉要精微论中。

守]无泄皮肤,谓勿汗也。

汗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数为寒气所迫夺之。

亟,数也。

立冬之节,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冻,后五日雉人大水为蜃。

次小雪气,初五日虹藏不见,次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

次仲冬大雪之节,初五日冰益壮,地始拆,鶡鸟不鸣,次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芸始生,荔挺出。

次冬至气,初五日蚯蚓结,次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

次季冬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次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雉雊。

次大寒气,初五日鸡乳[上二十字,守],次五日鸷岛厉疾,后五日水泽腹坚。

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冬气正养藏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杨上善曰:

阴气外闭,阳气内藏。

言居阴分,故毋扰阳。

冬之三月,主肾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

故养阴者,多卧少起。

蚤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

伏匿,静也。

卧尽阴分,使志静也。

言十一月,阴去阳来,故养阴者,凡有私意,诸有所得,与阴俱去,顺阳而来,无相扰也。

闭诸腠理,使气不泄极也,斯之行者,应冬肾气,养阴之道也。

平按:

于《素问》作乎。

《素问》匿上有若字。

有德《素问》、《巢氏病源》均作有得,玩本注亦作得,恐系传写之讹。

《素问》不极作亟夺。

读素问钞:

愚按:

若有私意,妄求于外也,若已有得虽未得,若已得不欲扰乎阳,触冒寒气也。

泄皮肤扰乎阳也。

扰乎阳则上文四者伏匿之类,皆不遂其所匿矣。

此夺其气也。

吴崐曰:

“坼”,拆同。

天地闭寒,不欲烦扰以泄阳气。

皆所以法象冬藏之令也。

去寒就温,恐伤寒也。

冬今宜藏不宜泄,故戒人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亟”,数也。

此冬气之应,人法象之以为养藏之道也。

张景岳曰:

阳气藏伏,闭塞成冬也。

坼,裂也。

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

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

亟,数也。

真氏曰:

冬气闭藏不密,温暖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静时纷扰,则动时安能中节?

故周子以主静为本,程子以主敬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