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Y.docx
《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Y.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Y
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
“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
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17、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
二、选择题:
(每题2分)
1、美术也称C、D或F。
A、形体艺术B、影像艺术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E、民间艺术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C、D和F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B设计、C绘画、D手工、E色彩、F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
A.弗兰兹·西泽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C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蔡元培
5、《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B。
A.加登纳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C.里德D.阿恩海姆
6、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A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7、A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D.多层并列式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
A、对话B、讲述C、临摹
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B、设计C、临摹
10、命题画可分为A和C。
A.物体画B.写生画C.情节画D.临摹画
11、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
1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
(B、D)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简答题:
(每题10分)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
如:
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
还有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画报等都能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个性。
并且可以自然的与艺术环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了解艺术并爱上艺术。
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
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
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
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
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5、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
”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
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
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6、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
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
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
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
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主要有:
(1)审美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①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②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③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10、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①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②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③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1、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
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
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有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特别要关注的是:
幼儿美术作品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美术作品要能表达出内心心像、情感、情绪。
幼儿美术作品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幼儿美术作品要能表现出活用绘画材料的特性;幼儿的绘画作品,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令人感觉舒适。
1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
主要从色彩所特有特殊情感和象征意味、色彩有了一种特殊的象征内涵、色彩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影响,简单谈谈自己运用色彩的体会或认识。
四、论述题:
(每题30分)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美国:
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可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文件。
《标准》指出:
“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
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他们学会用各种工具、过程和媒体进行工作。
他们学会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他们的双手和头脑。
他们学会选择,以强化观念的交流。
他们的自然好奇心得以促进,并习得意志力和持恒心的价值。
”
日本:
在当代,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特别避免教师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形式语言,而造成儿童单一表现的情况。
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在美术教育中,透过艺术的教育,结合造型基础教学。
这两者的统合,可能是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正在探索的路线。
3、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智能的定义:
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
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该题有较大的自由度,可围绕学前儿童美术的教学目标、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等简述自己的观点,但需有必要的理论上的支撑。
5、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⑴感觉的层次。
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
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⑵智慧的层次。
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
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⑶表现的层次。
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
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
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
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⑷创造性层次。
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2、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
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方面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涂抹阶段。
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
装饰阶段。
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
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
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绿不喜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
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
再现和表现阶段。
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
例画熊猫有黑和白,画小鸡用黄,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
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3、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举例说明。
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分为:
1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且没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2正侧面同在,渐渐幼儿意识到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3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单一面,例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面但缺乏立体感;4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五、实践题:
(每题15分,共15分)
自己选题,试制定一个中班绘画教学的教案。
五彩豆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各种豆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3、联系已有经验,大胆创作。
活动重点:
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用途
活动难点:
利用豆类的不同颜色,大胆表现豆贴作品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黄豆、绿豆、红豆各一的三瓶豆
请幼儿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
(2)、幼儿打开瓶子,看一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豆。
2、自由探索
(1)、师:
这些豆豆为什么会发出不同声音呢?
(2)、师:
在这些豆豆里,你喜欢哪种呢?
为什么?
(3)、师:
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
现
在,我们就去参观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我们喜欢的豆宝宝能变成什么食品
3、交流讨论
(1)、师:
你们在展览会上看到了什么?
(2)、师:
除了这三种豆豆外,你们还认识哪些豆豆呢?
4、创作表现:
幼儿结伴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结、评价
美术活动《恐龙》(大班级组)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表现物体前后重叠的技法。
2、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恐龙的各种姿态。
二、活动准备:
1、恐龙玩具、蜡笔
2、幼儿美术用书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恐龙玩具,让幼儿观察:
——这是什么?
(恐龙)
——它们看上去像什么样子?
——你们知道恐龙有什么特殊本领?
(二)儿感知重叠关系:
1、恐龙玩具演示前后重叠关系,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重叠关系
——两只恐龙放在一起,为什么看不见后面那只?
2、用不同的方法摆设恐龙的位置。
3、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三)出示范画,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四)教师从中指导。
(五)评析幼儿作品。
实践题:
根据所学内容收集一幅幼儿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
1、要关注五个方面:
(1)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
(2)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
(3)幼儿画要发挥幼儿的个性。
(4)幼儿画要能表现出活用绘画材料的特性。
(5)幼儿的图画作品,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
2、结合幼儿园的实践进行讨论、评价。
3、吹朔纸版画。
材料简单,制作简单,易于掌握。
一、基本概念
美术
⏹美术活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
⏹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于“空间”
⏹美术形象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感知的
⏹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美术教育
⏹原始美术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广泛的社会性和生活化
⏹现代美术教育有着培养技能和素养的双重动能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人们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美术游戏
⏹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
⏹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二、基本构成
学前美术教师
⏹进行相关的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尊重儿童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
⏹帮助幼儿充分想象,打开思路,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多样性
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主体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学龄前儿童在艺术的表现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艺术知识和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
绘画手工欣赏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
三、价值定位
1、为学前儿童提供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工具论者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并注重过程。
2、发展学前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具有的智育功能特点,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直觉思维的形式。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
3、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表现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他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幼儿视觉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幼儿实施美术教学而不是美术游戏得以实现的。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
可使儿童获取正确的视觉和敏捷的手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一切。
审美教育渗透于体、智、德、各育之中,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
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历来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标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一、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国早期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公育)审美教育方面只是因宗教祭祀活动的需要而得到重视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公育”教育方式被家庭教育所取代,美术教育有“艺”“技”之分,教学方式以“师徒”的方式进行
中国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是从20世纪开始:
教会幼稚园设立,幼稚师范学校的设立,教育内容、方法等效法日本,美术教学方法主要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
康有为:
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幼儿教育
蔡元培:
主张设立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
陈鹤琴:
“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
”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相比较而言应是第二位的。
陶行知:
反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真、善、美合一的教育,必需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
中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建国初期,全面采用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中心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