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6292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区域市场研究文献综述

    一、区域市场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市场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

不同的学者对区域市场概念的解释由于研究角度、目的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

纵观各种定义,可以汇总如下。

    在1994年以前对区域市场的见解主要有四种,张可云(1994)将其表述为:

(1)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在空间上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依据各经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换的普及程度、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特定空间汇集的一种市场形式;

(2)区域市场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全方位开放的交换关系和交易场所的总和;(3)区域市场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以一定的区域单元和行政单元为依托,以区域内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充分利用区内外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区域内生产和流通协作、促进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市场空间组织形式;(4)所谓区域市场,就是指商品交换关系以区域为活动空间的市场。

    曾坤生(1998)等人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汇总,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认为区域市场是相对于总体市场而言的一种市场空间形态,它以区域分工为基础,以其范围具有相对稳定、可靠性和可统计分析性特征的地理空间为依托,以区域内的城市为节点或核心拓展市场域面,联系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且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市场。

但这一定义并没有获得公认,学者们对区域市场的定义依然各执己见。

    陈红儿(1999)对当时十几种有关区域市场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并认为有以下五种:

(1)区域市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市场;

(2)区域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以区域为活动空间的市场;(3)区域市场是以经济区划相对应的市场;(4)区域市场是指在经济学范围内具有分析及统计价值、有一定独立地理范围的开放性市场;(5)区域市场是建立在劳动生产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组织形式。

    虽然对区域市场的定义见解不同,但认为我国区域市场的存在及处于发育和成长过程之中的认识是相同的。

从一般的市场概念来看,比较流行的区域市场概念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一定地域空间范围的商品交换场所。

    二、区域市场的内涵

    马建设(1997)认为区域市场的内涵应为,“根据经济同质性和内聚性而识别的一级综合经济区内人们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

    孙明贵(1996)认为,从区域概念的产生来看,地理学的烙印极为明显。

20世纪30年代,理论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纳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他认为任何产品和劳务必定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称之为市场区。

很显然,克里斯塔纳强调经济纽带对区域的影响,他把区域看成是一种市场区,这一观点为后来区域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最早一种对区域市场概念的探索。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施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创立了以追求最大利润,研究市场的制约作用为特色的市场区位学派。

    崔大树(1996)也认为,“区域”本身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地理特性,并认为区域市场具有“点、线、面三种形式”,点是几何上坐标的概念如区域内的企业、商店或交易场所;线就是集合上线段的概念如交通线、行政区界线等;面就是几何上的范围,以形状和面积度量如城市圈、市场吸引范围等。

区域市场是相关点、线、面组合而成的地理实体。

    而白津夫(1991)认为,区域市场是一个相对概念,依研究者研究的视野而变化。

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市场甚至美国或欧盟市场仅为区域市场,而从中国市场的角度看,长三角或珠三角就是区域市场。

    三、区域市场的成因

    对于区域市场形成的原因,马建设、蒋清海、卢彦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劳动地域分工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

卢彦(1994)认为区域市场的形成是因为地域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性使市场活动的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这种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点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并认为人们从分工和区域差异化所获得的利益是区域市场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在根源。

张可云(1994)和马建设(1997)认为,区域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还必须要求区域开放、区域市场发育及经济体制完善。

    陈红儿(1999)综合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区域市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观点:

(1)内在矛盾说。

认为区域市场与区域分工和区域交换密不可分,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必然产物。

社会化大生产促进区域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导致区域生产的单一化和需求的多样化的双重后果,而单一化和多样化共生关系构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区域交换和区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利益说。

认为无论自然要素还是非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别都只是地域分工及区域市场产生的外在条件。

劳动地域分工及区域市场产生归根到底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长期分化的结果,是由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因此,人们从分工中获得的各种利益,从市场的区域性分化中获得的经济引力,才是地域分工和区域市场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源泉。

(3)综合成因论。

认为区域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主观上能创造出来的。

区域市场发育存在着一定的基础,主要包括:

劳动的地域分工发达、区域开放、地方市场发育良好和体制完善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区域开放的宏观政策;

(2)要有以城市商业中心为主的商品流通网络系统;(3)要在发挥经济区域经济优势和最佳经济效益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4)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邮电通讯条件;(5)要加强规划、协调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四、区域市场的构成

    研究区域市场的构成,对区域市场的布局、配置、规划有着重要意义,理论界对区域市场的构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

    1.从区域市场的空间位置形式角度划分。

曾坤生(1998)认为,区域市场由四个部分构成:

(1)区域内的城市。

是区域市场发育的节点或核心。

(2)区域市场所依托的经济腹地或地理单元。

它直接决定区域市场活动范围和规模。

(3)区域市场的内在通道。

是区域市场内中心市场与一般中心城市和其它经济腹地之间形成的基本联系方式。

(4)区域市场的外部联系。

这包括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也包括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

    2.从区域市场不同层次划分。

认为区域市场由四种类型的市场区构成:

(1)市场区域。

市场区域是我国最高一级市场区划。

它以特超、超级城市为核心,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活动区域。

一般由几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组成。

(2)市场区。

市场区是市场活动区域的子系统,一般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多数为省会城市,其区域范围大体上与省一级行政区划一致。

(3)市场地区。

市场地区是市场区的子系统,它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一般为毗邻的几个县。

(4)基层市场区。

基层市场区是市场地区的子系统,多以小城市和县城为核心,其活动空间是一般与县级行政区划一致。

    3.从生产要素、社会资源配置角度划分。

认为区域市场有四种类型:

(1)对外开放型。

主要指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依托建立对外开放的沿海区域市场。

(2)资源开发型。

主要指以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内地省(自治区)为主形成的初级产品市场。

(3)加工协作型。

在我国,这种类型区域市场主要是聚集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品市场。

(4)综合发展型。

这种区域市场具有多种优势。

在区域市场内拥有农牧业产品、原材料、能源等丰富资源,又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强,区内交换明显。

    五、区域市场的特征

    区域市场拥有一般市场之外的自身特征。

陈红儿(1999)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是从区域市场产生的逻辑角度,其特征表现为:

(1)相互开放是区域市场最本质的特征;

(2)平等交换是区域市场的最基本要求;(3)区域分工和区域市场是相互促进的两种力量;(4)区域比较利益的实现是区域市场的目标和结果。

二是从区域市场与一般市场的比较分析角度,其特征表现为区域性、互补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曾坤生(1998)则对区域市场的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认为区域市场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性。

区域市场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有较稳定的经济活动和一定规模的商品、资本、土地、技术、人力、信息交换关系,而且这种交换主要受经济规律支配。

(2)区域性。

区域市场是有可靠的地理空间作为依托的,其发育过程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带有一定的区域特色。

(3)互补性。

区域市场内各经济活动主体在分工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关系。

(4)层次性。

区域市场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对空间规模、辐射力和引力等因素形成的梯次结构,它是一个相对总体市场的概念,若按空间形态而定义的总体市场一定时,其次级市场都会表现为一定的区域性。

(5)动态性。

从区域市场的变化趋势来看,其空间边界是随着区域经济或区际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表面上会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

(6)开放性。

区域市场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组织形式,而劳动地域分工必然伴随着生产的相对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客观上就必然要求区域之间相互开放。

    六、区域市场的划分

    区域市场划分对了解国际或国家市场分布状况,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营销活动的策划意义重大。

关于如何划分区域市场,卢彦(1991)等学者提出了区域市场划分三原则。

    1.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则。

进行商品生产、交换与市场流通是一切城市的基本功能。

城市对周围地区具有基本的辐射功能和吸纳功能,且由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邻近城市之间的“市场力”也产生了汇集效应,从而形成城市带的共同作用范围,进而构成基本的市场区域。

    2.市场基本功能配套的原则。

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区域,其进行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市场功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即市场的基本功能能够在本区域内实现自我配套。

    3.地理、人文一致性原则。

由于区域市场的基本活动空间是在本区域内,因而,由山脉、河流、气候带等构成的地理一致性,就成为区域市场的基本活动空间。

同样,人文的一致性:

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族特点等也是构成区域市场的基本因素。

    七、区域市场的作用及功能缺陷

    关于区域市场的作用,理论界也给予了探讨。

曾坤生(1998)认为,区域市场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传递信息。

区域市场调节是以区域价格为机制,以获取个别经济利益为动力的一种自动的,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这种调节主要是通过区域市场传递信息实现的。

(2)提供刺激。

由于市场决定商品的价格,决定生产者销售的商品和劳务数量,直接影响生产者的财务盈亏状况,因而它就成为一种外在强制迫使生产者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

(3)促进技术进步。

市场通过技术本身的商品化或市场化的途径促进技术进步。

(4)提高经济效率。

(5)促进经济发展。

(6)调整结构。

区域市场对区域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经济结构具有调整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被认为是最具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

    理论界对区域市场作用的研究有以下三个分析角度:

    1.一种分析认为区域市场的特有功能是:

(1)发展区内、区际贸易提高经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供求互补实现率,保证区域内乃至全国经济顺畅而协调地运转;

(2)沟通区域内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区域内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区域分工;(3)增强区域内的整体协调性,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能力,提高整体效益;(4)协调区域内的利益关系。

    2.另一种分析认为,完善的区域市场:

(1)能引导企业作出正确的区位决策,促使区域内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合理组合;

(2)能促进区域内与区域间分工不断深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3)能加强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与横向经济联系,活跃区域内外的经济竞争与合作,能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过程;(4)还能对深化体制改革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还有的学者从经济效应角度分析区域市场的功能,认为区域市场具有:

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

但在承认区域市场作用的同时,许多学者提出要关注区域市场的局限性,认为区域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

张可云(1994)、马建设(1997)和陈红儿(1999)认为,这些功能缺陷包括区域市场缺陷和区域市场失灵两个方面。

    关于区域市场缺陷,他们认为区域市场缺陷指区域市场本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带来的问题或表现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区域市场存在着反映滞后与不确定性,市场信号总是出现在供求关系之后,而且不可能全真;

(2)区域市场缺乏反映区域长期动态发展的能力,其调节具有短期性;(3)区域生产的分工、集中与联合有可能形成垄断;(4)区域市场本身难免黑市、灰市的流行以及诸如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地方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等“寻租”行为。

    关于区域市场失灵,他们认为是指区域市场对某些问题鞭长莫及。

主要包括:

(1)不能反映区域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2)不能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3)不能自动消除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保证充分就业等区域社会目标。

    八、区域市场的扩张模式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市场是动态的,区域市场动态性的正常表现为区域市场扩张。

卢彦(1994)和陈红儿(1999)认为,区域市场扩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地带——倾斜扩张的空间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在区域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选择几个具有先进技术、雄厚经济实力、良好市场环境的市场区域(地带),从经济开放政策、社会发展目标、市场功能完善等方面给以扶持,使它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常规的扩张,并依靠这些区域(地带)的市场发展,带动其他落后区域(地带)的市场发展。

    2.点——轴扩张的空间模式。

由于区域市场是由其所依托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组成的,因此,区域市场的扩张中,由核心城市及交通沿线的市、镇所组成的点——轴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是最直接的,所以该种扩张方式也就成为区域市场扩张的基本模式。

    3.协调——倾斜式扩张的空间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通过调整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区域市场结构在保持先进的市场技术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各区域间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总体市场得以稳步扩张;

(2)区域倾斜发展。

包括两种基本含义:

一是根据区域自身在国内及国际经济关系上功能特点建立若干主导性的市场。

由于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市场结构,层次也不同,从而形成符合自然生态位的区域市场;二是根据自身的市场优势。

实行有效的自我优势的强化,形成主导市场或市场重心,实现区域市场的结构的合理化成长。

并认为该模式是我国市场扩张的主要选择。

    九、当前我国区域市场存在的市场分割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区域市场愈益成熟,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区域市场发育、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区域市场实际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来引导我国经济和区域市场发展。

    Young(2000)和Poncet(2002,2004)认为我国国内商品市场处于越来越严重的分割状态。

按照Poncet的研究和测算,如果将国内省际贸易壁垒折算成隐含的关税率来看,1987年和1997年的关税分别达到35%和46%,这一水平已达到当前欧盟内部各国之间的关税水平。

在1987年,各省平均商品吸收额的比重构成如下:

外省生产的商品比重为34%,当地生产的商品比重为64%,国外进口商品仅占2%。

1992年,上述三种成分的相应比重分别是27%、68%和5%。

到1997年,外省生产的商品比重更降至20%,而当地生产商品和外国商品的比重则分别上升至72%和8%。

这些数据证实,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省际贸易强度呈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表明市场分割在加剧。

    Naughton(1999)和白重恩等(BaiChong-Enetal.,2003)则认为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已有提高,其中Naughton利用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1987年和1992年各省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流量在这一期间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白重恩等发现1985年~1997年的各省制造业两位数水平上的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国内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已有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2004)近来组织的一项大面积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虽然比起10年前减轻了,但问题仍然很严重。

    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明(2007),在其“区域市场分割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概括了我国区域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具体如下。

    1.产品的保护与封锁。

地方政府利用种种非市场手段保护本地产品在本地市场的地位,防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影响本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其主要办法是:

(1)设法不让对本地有冲击的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2)强令本地消费者消费本地产品;(3)不准本地商业机构经销外地的某些产品,一旦发现则没收并加以罚款;(4)阻止本地稀缺资源流向外地,如近年来各地出现的“资源大战”即是明证;屡禁不止的小煤窑、小棉纺、小水泥、小钢铁也是资源封锁的结果;(5)动用价格杠杆,通过提高外地商品的价格,削弱外地产品在本地市场的竞争力;通过价格补贴,降低本地产品的价格,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陈甬军,1994);(6)用一些超经济手段,如以加强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为名,控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

    2.企业的保护与封锁。

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采取各种干预,一是对优势企业的限制,阻碍其向外地投资,只能在本地发展扩张。

二是对本地国有企业采取父爱式的关怀,如使用财政杠杆,实施力度很大的减免税或税收返还政策。

三是对劣势企业的保护,制造兼并陷阱,把包袱甩给外来企业,一旦亏损企业有所起色,又对外来的合作方予以刁难排挤。

四是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听之任之。

    3.资本市场方面的保护。

我国的证券市场已从地区性试点发展成为全国性市场,市场的规范性正逐步提高。

但我国证券市场是相对独立的、非统一的市场。

证券交易所归属地方政府和中央证券主管部门双重管理。

不同的证券交易场所有不同的制度、办法和运作规则,是一种封闭式的、地方割据的市场。

    4.在生产资源配置上,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也是地方市场分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国家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站在宏观经济高度,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出发,对整个国家产业布局的规划,以实现全社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各地和各部门都应自觉地贯彻实施。

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利益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地区和部门往往不是从全局利益出发服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而是一味追求自身局部的近期利益,对投资少、见效快、价高利大的项目争着上,盲目布点、盲目投资,以致重复建设、重复引进。

据测算,在1989年我国各地区内工业部门与全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占省市区总数的%,比1981年增长了个百分点。

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势必导致企业规模小型化,技术结构低度化,以及“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发展,从而造成地区比较利益的降低和企业规模效益、技术进步效益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效益的降低,在宏观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生产能力。

    十、区域市场研究发展的趋势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区域市场的理论探讨,关于区域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基本已经达成共识。

对区域市场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步入实际应用阶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区域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关系密切。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区域市场架构下运行的,没有完善的区域市场架构就没有高效运行的区域经济;没有高效发展的区域经济,区域市场的形成、发育和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区域市场和区域经济相辅相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市场的构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

如陆月娟(2001)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李小建(2000)等关于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等等。

    2.区域市场与区域营销。

正是区域市场的合理存在和发展的阶段性状况,导致企业在决定企业经营决策的重大问题如市场营销时就必需基于区域市场来考虑相应策略。

区域营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相关理论基础就是区域市场理论。

    杨雪(2001)就提出区域市场营销活动的空间就是区域市场,并提出了区域市场营销的扩张模式(见表1)。

    

    胡灿东(2000)等也认为一个整体市场总是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被分割成若干区域,不同区域的市场,其市场特点、市场容量和市场进入方式都存在着差异。

处于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受其气候条件、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影响,其购买方式、消费方式都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因此,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区域市场,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和营销策略,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成伟光(2001)认为区域市场的存在是营销行为区域化的必然结果。

环境的差异加上劳动地域分工出现了区域产品,各种类型区域产品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单元,由此带来商品的市场流通,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

区域市场营销理论是对区域市场、市场缺口理论、区际贸易理论以及市场区位论的拓展。

企业在不同区域的营销行为,受区际因素和区际关系的影响使营销策略、营销效果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