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5992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docx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毕业论文

 

5.2深入家园合作,一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10

 

前 言

儿童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小儿自闭症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儿童的问题行为也较以往明显增多。

研究表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正因为如此,我国1996年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

“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工作。

”200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因此,成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正确应对,将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因此,从儿童的行为问题出发,来研究家长及教师的应对心理,探讨成人应如何发挥在对待儿童问题行为自身的作用?

并设计一份适合教师及家长的正确教育对策,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研究和具体表现

1.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研究

problembehaviors,behaviordisorders,即问题行为。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1.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1928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m)为代表。

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

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

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

1.1.2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如学生中常见的学业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逃学等等。

国内外学者们对“问题行为”的理解与定义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在表述上有的更为具体。

“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主要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另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问题行为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的定义本文不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只在对该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邯郸市某儿园大班为例进行调研)。

1.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儿童的问题行为,或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吸烟、酗酒、撒谎、多动等等。

问题行为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是问题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而不被人们所接受。

三是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BehaviorDisorder),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越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

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出现异常。

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技能的获得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根基。

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大致归入以下三大类:

1、行为不足。

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好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如:

一个6岁的小男孩贝贝基本不和他人交往,不管身边有谁和他说话,都不看一下你的眼神,一个7岁的小女孩宝宝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等。

2、行为过度。

指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

如:

5岁淘淘是一个弱智的小朋友,游戏中经常去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会突然去拧小朋友的手或胳膊,7岁梅梅是一个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小朋友,经常有揪自己的头发、撞头自伤行为等。

3、行为不当。

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产生。

如:

6岁的雷雷会将上手工课用的固体胶放到嘴里吃,5岁的沙沙会在欢庆“六一”联欢会上大哭不止等。

1.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

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

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取整体抽样法从邯郸市某幼儿园六个班中抽取四个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120名(男63名、女57名)。

2.2研究步骤

本文主要采取观察法和问卷法,分两步对幼儿及其家长,老师进行调查。

2.2.1观察法

根据前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征求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将被试班级的幼儿进行编号并制成表格,采用观察法对被试幼儿进行观察,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对幼儿表现出的问题行为的天数和频率进行记录,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招惹、破坏、说谎,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行为,并对一天中多次出现者或连续多天出现者进行着重观察。

观察期结束以后

根据记录结果将被试幼儿分成四个等级:

从不(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20%),偶尔(20%≤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50%),经常(50%≤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80%),总是(80%≤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

对后两个等级的幼儿进行深入研究。

2.2.2问卷法

在幼儿园老师的协助下对“经常”,“总是”级别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观察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探究。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邯郸市某幼儿园幼儿观察结果统计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人数

在总人数所占比例

21

17%

62

52%

27

23%

10

8%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从具体表现上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社会行为问题,如说谎、攻击、咬指甲、注意分散、活动过度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焦虑、口吃、小儿自闭症等。

其中表现说谎行为的占17%,其中表现攻击为的占3%,其中表现咬指甲行为的占11%,其中表现注意分散行为的占19%,其中表现活动过度行为的占6%,其中表现偏食厌食行为的占19%,其中表现抑郁为的占2%,其中表现焦虑行为的占4%,其中表现口吃行为的占7%。

3.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老师的协助下共发放问卷37份,返还有效问卷37份,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以下为问卷所得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与观察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经常”、“总是”级别的幼儿其家长在接受问卷调查中反映的数据和我们观察数据大致吻合,说明这些幼儿中大部分存在问题行为。

表2幼儿在家庭中问题行为的表现状况

级别划分

从来没有

偶尔

经常和总是

数量

比例

4

11%

9

24%

24

65%

表3幼儿园老师的反映情况

级别划分

没有

偶尔

多次反映

数量

比例

8

22%

17

46%

12

32%

2.调查问卷的3-15题主要针对被试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问卷结果如下:

表4幼儿的亲子关系状况

项目

经常能花时间与孩子陪同学习,游戏的家长

经常和孩子一起友好地交流的家长

在孩子犯错时能采用正确教育方式的家长

比例

12%

18%

9%

由表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多数家长很少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能时常陪同孩子游戏、学习只占到12%,结果显示被试家长当孩子犯错时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话将会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

表5家园的合作的交流状况

被试家长与幼儿园联系频率

被试家长对“家园合作”的态度

家、园产生分歧的处理情况

项目比例

很少56%

偶尔23%

时常21%

项目比例

积极配合12%

没时间36%

不了解28%

没必要24%

项目比例

沟通、解决18%

不了了之31%

各行其是51%

从表5所示可以看出被试家长很少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大部分联系是为了了解孩子在园的状况;对于家园合作,只有12%的家长愿意积极配合学校,64%的家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配合,24%的家长对于家园合作仍存在不认可的状态;当家、园在教育上产生分歧时只有少部分家长愿意和幼儿园通过沟通来解决,绝大部分家长面临问题示选择退缩,各行其是;在这种状况下家园合作很那展开,更容易产生家园教育不一致,这对于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由重要的影响。

表6问题家长不良行为调查

项目

自身存在酗酒,说脏话,说谎,暴力等行为的家长

在教育上存在错误教育方式的

比例

89%

87%

结果显示绝大数被试家长或其爱人存在吸烟,酗酒,说脏话,说谎,暴力,专制,等其中一些或某些行为,一部分十分严重已经形成习惯很难改变,更糟的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会节制,甚至一部分家长认识不到自身问题对于幼儿的危害,87%的家长在教育上存在错误的教育方式,出现溺爱孩子,过度保护,支配,干涉孩子日常行为,消极暗示,施加暴力等现象。

家长示幼儿最好的老师,当家长出现问题示一定会对幼儿造成影响,“问题家长”导致“问题儿童”。

表7关于教育者教育一致程度的调查

项目

教育者在对幼儿教育上能达成一致的

教育者在幼儿教育上产生分歧时能通过交流达成一致的

比例

22%

11%

表7结果表明被试家长在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往往很难达成共识,长生分歧之时缺乏合理的方法解决,更由表5可以看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同样存在分歧而得不到解决。

家长,教师都是而又重要的“塑造者’,当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在教育方式和思想上存在分歧时,会使幼儿不知所措,对事物的判断产生混乱,所以在行为表现上也会出现混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问题行为。

4讨论

通过对邯郸市某幼儿园为对象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影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若干原因

4.1异常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于幼儿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的良好保障。

在我的调查中出现问题行为的幼儿大多亲子关系存在异常,或是父母过于溺爱或冷淡,异常的亲子关系是幼儿问题行为的导火索,通过调查报告分析看出被试幼儿中的部分幼儿与其父母存在异常的亲子关系。

总结起来可以分为5种不良亲子关系:

(1)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干涉型家庭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23%。

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

(2)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26%。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

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3)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这种亲子会使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19%。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4)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21%。

这样的孩子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

(5)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11%。

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的几种表现:

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4.2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的教师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导致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致使幼儿无所适从,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行为问题。

4.2.1家园教育不一致的危害

(1)使成人的威信降低,影响家园教育效果,家园教育的不一致,使得孩子对成人抱有怀疑的态度,成人的说法不一,破坏了成人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成人的威信,也影响了教育效果。

(2)影响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家园教育的不一致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如孩子在幼儿园刚刚学会吃饭,回到家后家长却又开始违反,使得孩子在幼儿园掌握的本领得不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而对家人产生更强烈的依赖感。

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注意力与积极性。

(3)容易使孩子行为缺乏自控能力,遇事不明是非。

幼儿的自控能力是从小培养并发展起来的,期间需要成人帮助与支持。

家园教育的不一致,常常是孩子在家在园两个样,在幼儿园时听话,回到家里却为所欲为。

如果成人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就可能导致孩子不能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更谈不上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由于孩子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成人的态度,当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时,孩子就会模糊的认为胜利的一方是对的。

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是非模糊、观念不清的不良后果。

4.2.2家园教育不一致的表现

(1)对于“兴趣班”,“特色班”的家园分歧。

由于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应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心。

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指标及教师、家长难以摆脱“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社会上的“高学历热”交织成了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网。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的代称。

然而,家长的内心又是矛盾的。

当问及一位家长,她正为是否要报幼儿园的珠心算而苦恼。

她说:

“幼儿园发通知下来,这学期珠心算兴趣班开始报名了。

我看许多家长都让孩子去学珠心算,她们都说是为小学做准备。

如果不让孩子去学珠心算,是不是会影响到以后的小学学习呢?

(2)关于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的家园分歧。

面对越来越多的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有厌学的倾向和跟不上学习的现状,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在忧虑和反思:

幼儿教育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是儿童在幼儿时期没有做好知识的储备吗?

其实不然,其原因在于家长的高期望值加剧了对幼儿的“知识灌输”行为。

这对处在幼小衔接关键期的大班孩子来说毫无益处,他们过早地“被”带入知识灌输的编织网中,而他们的人格培养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却往往被忽视。

幼儿园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幼儿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发展培养方面,比如生活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等方面。

家园在知识和能力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衡。

幼儿园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能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合作,但是家长却呼吁幼儿园多教孩子拼音、数学、汉字等知识。

对此,笔者询问了一位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她说:

“班上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在学前学了很多汉字,对于一年级的知识就不是很感兴趣了,有些孩子还会说,怎么这么简单。

但是也有些孩子连基本的字都不认得,读书很吃力,很有挫败感。

但是对于那些乐观、自信的孩子,不管他们有没有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上都能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很快,读书兴趣浓也很浓厚。

”可见对幼儿能力、人格的培养才是最主要的。

4.3问题家长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直接影响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儿童出生以后,不仅是儿童的养育者、监护者,还是儿童的模仿对象,也是儿童依恋的对象,更是儿童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守护者。

可以说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教养方式、性格、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儿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些家长自身便存在言行上的错误行为便会直接导致幼儿相似问题行为的出现。

4.4教育者之间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冲突

幼儿对于事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他们便会以教师和家长为榜样,然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以及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教育冲突会使幼儿不知所措,对事物的判断产生混乱,所以在行为表现上也会出现混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问题行为。

教育孩子,家长一定要有共识,如果不能“双剑合壁”,孩子尽管能够适应,但成长多会有阻力。

年轻的父母夹杂在孩子和老人之间,有时候难于处理老人的意见。

父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祖辈,也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跟祖辈指出对孩子溺爱的不良影响,从而使祖辈也能够比较理智的对孙辈进行教养活动。

如果一方观念和方式与另一方发生冲突,可以先不说对错,先听一方的意见,避免让孩子看到争吵,否则孩子会有这样一个概念,大人们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事后父母爷爷奶奶再来分析商量利害,把意见统一,然后再去教育孩子。

只要这两者协调好,做到有机的结合,取长补断,缩短祖辈与父辈之间的距离,做到以祖辈家长为主,父辈家长为辅,形成强大的合力,给孙辈以全面、有力、完整的家庭教育。

5建议

根据前人一些经典方法和对策,结合本文个案观察研究结果(以邯郸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得出相关教育对策和方法建议:

5.1采用家庭治疗法改善亲子关系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情感温暖理解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反比,过分干涉与幼儿行为问题无显著关系,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正比。

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如孩子遇到困难能鼓励支持,经常与孩子做游戏或出去玩等,可以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而对孩子采取惩罚及拒绝否认如当着别人的面打或训斥孩子,常因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等,会影响孩子行为的正常发展,使行为问题增多。

要改变孩子的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建立健康的教养结构,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趋向健康发展。

5.2深入家园合作,一致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家长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分担一些家长鞭长莫及的问题,并将幼儿在幼儿园的异常举动及时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应以正确态度接受教师反映并关注。

幼儿园要定期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教学活动并要定期为家长开设学习会议,指导正确的教育方式,分析家长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此外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献计献策。

家园合作保持家园教育一致性的若干方式:

(1)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

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应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同样要实施科学的幼儿教育。

目前,因为社会大背景或个人认识经验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迎合家长的需求,而要坚持向他们传递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

如:

请家长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课程设置标准,理解幼儿和小学两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不同特点等,明确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不同目标和方法,了解优质幼儿教育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

(2)加强个别化的教育。

每个幼儿的特点不同,教育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因此,重视个别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合作,实施一致的教育。

教师要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的情况,紧扣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发展目标和家园合作的策略,如家庭成员要统一行动,教师在园加强针对性培养等,从而使家园一致的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家长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为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供具体、有力的支持。

这是家园共育中的核心价值所在。

(3)积极回应家长的要求。

家园合作可以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实际需求时,家长与教师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会更积极,效果就会更显著。

如:

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特别爱看电视,家长制止但效果不大,担心孩子的眼睛会近视,许多家长请老师帮助解决。

教师及时回应,开展了“爱护眼睛”的主题活动,请眼科医生介绍科学用眼知识和护眼措施,指导孩子和家长一起设计和实施护眼情况记录表,对看电视时间、学习时的坐姿、看电视后的护眼措施等情况做好记录,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互相交流好的经验,并评选出“爱眼好宝宝”。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使家长体会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效果,让家长感受到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园合作一致的教育。

5.3教育者规范自身,树立正确的榜样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

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

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

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

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

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幼儿是一张白纸,会呈现什么内容,教育者影响是主要因素,所以在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教育者应当从自身角度去反省自身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否树立了正确榜样,是否对幼儿起到了正确引导作用,是否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环境。

5.4幼儿园老师提高专业素质,预防及矫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教师也要提高专业素质掌握相关知识与教育方法,对待问题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有时,教师可采用宣泄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