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965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古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古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古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古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史.docx

《考古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史.docx

考古学史

《考古学史》

一、课程名称:

考古学史

二、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

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学时:

每周2学时,共18周,课程总计36学时

五、学分:

2学分

六、任课老师:

刘斌

七、课程简介:

分为世界考古学史和中国考古学史两部分讲授,着重讲授重要的考古发现及重要考古思想、方法的演变。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世界考古学史按照考古学萌芽、形成与发展、成熟、转变、发展新时期这样5个主要发展阶段来逐一介绍,在每一章中又以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两条线索来展开。

中国考古学史按照诞生及初步发展、大发展期两大阶段分别介绍,并配以五节专题讲座,力图最简洁全面地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的历史、体会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中的地位、学会用国际视野,思考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问题。

本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2~3次的专题讨论。

本课题共18讲,每讲均为2学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考古学史”课程的内容、意义

一、“考古学史”课程的内容

二、“考古学史”课程的意义

三、关于课程的设想

(一)课程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

第二讲欧美考古学的萌芽(文艺复兴—1840年)

欧洲的古物学

一、古典世界与古物

(一)古代人类对古物的好奇与迷信

(二)古典世界对古物的猜测

二、古物学的兴起

(一)对古典世界古物的收集

(二)对欧洲蛮族古迹的调查与描述

(三)石器与人骨的发现

(四)考古团体与杂志的出现

三、古物学向考古学的过渡

美洲的推测阶段

一、印第安人的起源

二、民族学调查

三、对古迹的实地考察

四、调查与发掘方法的出现

五、总结

第三讲考古学的形成期(1840—1870)

一、考古学形成的标志

(一)三期说的提出

(二)远古石器与人类的确认

二、考古发现

(一)埃及

(二)两河流域

(三)希腊

(四)意大利

(五)欧洲

三、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小结

第四讲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期(1870—1920)

一、考古学研究

(一)旧石器时代分期

(二)中石器时代的确认与新石器时代分期

(三)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

二、各地的考古发现

(一)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的发现

(二)埃及

(三)两河流域

(四)希腊——爱琴海

(五)亚洲

三、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一)发掘方法的科学化

(二)以分期断代为目的的类型学的确立

四、小结

第五讲美洲的分类描述阶段(1840—1920)

一、北美考古

(一)关于土丘建造者的争论

(二)学术团体的创建

(三)早期人类的研究

(四)类型学和文化区的研究

(五)各地的发现及其发掘方法

二、中美洲考古

(一)调查与发掘

(二)文字的译读

(三)综合研究

三、南美洲考古

(一)秘鲁

(二)其他国家的发现与研究

四、小结

第六讲考古学的成熟期(1920—1940)

欧洲考古学的成熟期

一、“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在考古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苏联考古学

(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运用

三、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各地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埃及

(二)两河流域

(三)地中海沿岸

(四)伊朗、印度和中国

(五)欧洲

(六)旧石器时代的研究进展

第七讲考古学的成熟期(1920—1940)

美洲的年代学

一、地层学革命

二、序列排队法

三、类型学与分类研究

四、直接历史法

五、各地考古发掘与研究

第八讲考古学的转变期(1940—1960)

欧洲的转变

一、理论的发展

二、自然科学手段的进步

(一)测定年代

(二)勘测遗存

(三)分析遗存

(四)水下考古

三、各地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早期人类的发现与研究

(二)考古遗迹成为人类共同财富

(三)西亚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研究

美洲的转变

一、发展中的新趋势

(一)最初的不满

(二)研究人工物反映的人类行为

(三)聚落形态研究

(四)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自然科学手段的发展

三、年代学和时空综合研究的继续

(一)各地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的发展

(三)全美范围的综合研究及洲际研究

第九讲考古学发展新时期(1960至今)

新考古学出现时期(1960—1980)

一、美洲新考古学的兴起

(一)进化论的复兴

(二)新考古学的形成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程序与方法

二、欧洲的两种考古学

(一)欧洲的新考古学

(二)考古学界对新考古学的反应

(三)各地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对新考古学的评价

(一)新考古学派新在哪里

(二)新考古学派的研究是否可行

第十讲考古学发展新时期(1980至今)

当代考古学发展新趋势

一、新学派的出现

(一)社会考古学

(二)认知考古学

(三)后过程考古学

(四)新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五)中程理论研究

(六)小结

二、当代考古学实践

(一)田野考古学

(二)考古学研究举例

(三)科技与考古学

三、考古学科体系的建立

第十一讲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背景

一、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

(一)零星发现和研究阶段(北宋以前时期)

(二)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北宋至民国)

二、历史观的变革

(一)国外史学观的传入

(二)中国史学的变化

三、外国人来华考古刺激

(一)日本人在中国大陆的考古活动

(二)日本人在台湾地区的考古活动

(三)西方学者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古活动

(四)其他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

第十二讲中国考古学诞生及初步发展(上)

(1921—1949)

一、地质调查所的考古活动

(一)安特生在华的考古活动

(二)周口店遗址的发掘

二、中研院史语所的考古活动

(一)安阳殷墟遗址发掘

(二)东北地区的考古

(三)山东地区的考古

(四)河南其他地区的考古

第十三讲中国考古学诞生及初步发展(下)

(1921—1949)

一、陕西考古会

(一)、成立、发展概况

(二)人员和经费

(三)考古调查

(四)考古发掘

(五)文物保护工作

(六)评价

二、其他机构的考古工作

(一)桑志华、德日进的活动

(二)美国自然博物馆的活动

(三)日本人的活动

(四)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

(五)南方古物保存所

第十四讲中国考古学的大发展期

(1950至今)

一、超前式发展阶段(1950—1976)

(一)超前式的发展特点

(二)国际交流的重心转移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成熟与转型阶段(1976至今)

(一)国际学术交流全面展开

(二)考古学专业教育更趋成熟

(三)田野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高

(四)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总结与探索

(五)转型期的重要标志

第十五讲中国考古学中遗物分类、编号方法的变化

(专题讲座一)

遗物分类方法的转变及原因

一、20世纪20~50年代——质地分类法

二、60~90年代中期:

功能分类法

三、90年代中期——现在:

遗迹单位分类法

(一)功能分类法

(二)质地分类法

(三)遗迹单位分类法

(四)综合分类法

遗物编号方法的变化及原因

一、1921—1948:

多元的遗物编号方法

(一)西阴村遗址的编号方法

(二)城子崖遗址的编号方法

(三)史语所考古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编号方法

(四)月亮湾遗址的编号方法

(五)安特生的编号方法

(六)贝格曼的编号方法

二、1948——70年代末:

遗物编号方法的统一

(一)遗迹出土的遗物

(二)地层出土的遗物

三、80年代至今:

更为细致的编号和新尝试

(一)遗迹出土的遗物

(二)地层间出土的遗物

(三)水下考古

四、小结

第十六讲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体系的构建过程

(专题讲座二)

一、术语构建的萌芽期(1873—1923)

(一)前一阶段(1873—1900)

(二)后一阶段(1900—1923)

二、术语构建的繁荣期(1923—1937)

(一)借用国外的术语

(二)继承金石学的术语

(三)自创的术语

三、术语构建的继续发展期(1937—1949)

(一)借用国外的术语

(二)自创的术语

四、术语的淘汰

(一)借自国外的术语的淘汰

(二)继承金石学的术语的淘汰

(三)自创的术语的淘汰

五、小结

第十七讲:

中国考古学中的苏联影响

(专题讲座三)

一、中苏考古关系的变化

(一)1917—1949年

(二)1950—1960年代初

(三)1960年代初—1980年代初

(四)1980年代早期——1991年

二、对考古学本身理解的影响

(一)强化了历史学定位

(二)升华了研究目标

(三)改变了研究模式

三、对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的影响

(一)理论方法

(二)技术

四、对考古术语的影响

(一)因苏联考古而引起争议的术语

(二)由苏联考古引入的新术语

五、对考古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专业设置

(二)课程体系

(三)教材编写

六、对文物法规的影响

(一)先考古后施工

(二)基建考古的经费

(三)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

七、评价

第十八讲考古学文化定名及学科定位的探索

(专题讲座四)

中国考古学中考古学文化定名问题的探索

一、20世纪20—40年代:

两种主要命名法的相继确立

(一)首次发现小地名命名法

(二)特征命名法

(三)其他命名方法

二、20世纪50年代:

特征命名法的滥用和命名问题的纠正与探索

(一)特征命名法的滥用

(二)纠正与探索

三、《定名》和《再论》写作的原因和价值

(一)《定名》写作的原因及价值

(二)《再论》写作和未发表的原因推测

四、二十世纪60年代至今:

分歧和共识

五、结语

苏联考古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定位的影响

一、1950年前:

多元化的观点

(一)历史学定位

(二)人类学定位

(三)属于独立学科

二、20世纪50年代:

一元化定位的形成

(一)历史学定位“一统天下”

(二)对其他定位观点的批判

三、一元化定位的原因:

苏联考古的影响

四、小结

建议阅读论著:

1.《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1987年。

2.《外国考古学史》,杨建华,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3.《剑桥插图考古史》,保罗•巴恩主编,郭小凌、王晓秦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6月。

4.《神祇、陵墓与学者:

考古学传奇》,C.W.策拉姆著,三联书店,2012年。

5.《周口店发掘记》,贾兰坡、黄慰文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6.《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陈星灿著,三联出版社,1997年。

7.《考古学与二十世纪学术史》,沈颂金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

8.《中国考古学史》,阎文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李济传》,岱峻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10.《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陈洪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夏鼐日记》,夏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石璋如先生口述历史》,陈存恭等访问、任育德记录,九州出版社,2013年。

13.《扣访远古的村落——石兴邦口述考古》,石兴邦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4.《百年中国考古》,黄建秋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15.UncoveringthePast:

AHistoryofArchaeology,WilliamH.Stiebing,JR.,NewYork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