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 》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96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路 》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路 》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路 》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路 》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路 》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路 》课程标准.docx

《电路 》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 》课程标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路 》课程标准.docx

电路》课程标准

 

《电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

84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电路课程是自动化类各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理论基础。

既能培养学生用电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对后继课程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2、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注重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的课程资源。

4、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

本课程标准设计包括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电路的组成与特性;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的能力;掌握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分析电路一般问题的方法;本门课程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性教学两大部分。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电路基础教学以《高职高专教育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各章节知识学时分配上既考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电路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讲、演、练相结合。

(一)知识性目标

对知识性目标描述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解决”等目标动词

(二)技能性目标

对技能性目标描述使用了“掌握、会用、知道、完成、制定”等目标动词

(三)情感性目标

对情感目标描述采用了“主动参与、接受、树立”等目标动词。

三、内容标准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一)教学内容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量                                         

1.3 电阻元件                           

1.4 电源元件                         

1.5 电路的工作状态                                 

1.6 基尔霍夫定律                      

1.7 电路中电位分析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

(2)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

(3)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

(4)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

(5)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并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的基本概念及伏安特性,欧姆定律;

(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

(1)电路基本物理量的理解及参考方向的概念;

(2)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的理解;

(3)电位的计算。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一)教学内容                          

2.1   等效电路的概念                     

2.2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2.3  电阻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2.4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5 支路电流法                                       

2.6 网孔电流法                                

2.7   节点电位法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

(2)了解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连接方式及其等效变换;

(3)掌握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4)掌握支路电流法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5)了解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阻的计算,电阻分压分流公式的应用。

(2)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3)用支路电流法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难点:

(1)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应用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

                            

第3章电路的基本定理

(一)教学内容 

3.1 叠加定理

3.2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3.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4替代定理

3.5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最大功率的计算;

(2)掌握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3)了解替代定理的含义

(4)了解受控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简单计算。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用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难点:

(1)应用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2)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一)教学内容                          

 4.1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4.2 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                           

 4.3典型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4.4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电路电路                        

 4.5   功率因素的提高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正弦交流电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三要素的概念;

(2)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与平均值的概念,掌握正弦交流电有效值、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3)理解正弦量的初相与相位差的概念,了解同频率正弦量相位关系;

(4)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掌握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相量、相量图表示及其之间的相互转换;

(5)了解R、L、C元件的相量模型,理解电压与电流相量关系与相量图,掌握感抗、容抗的概念与计算;

(6)掌握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了解多阻抗串联电路;

(7)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素的概念及计算;

(8)了解RLC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及多阻抗并联电路;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正弦量的三要素;

(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3)R、L、C元件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与相量图,感抗、容抗的概念;

(4)应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

(5)正弦交流电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计算;

难点:

(1)正弦量解析式、波形图的相互转换;

(2)RLC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3)提高功率因数的有关计算;

 

第5章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一)教学内容                          

5.1 三相电源及其联结                                 

5.2 三相负载的联结                                   

5.3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5.4  安全用电常识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的特点,了解三相电源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方式,掌握在星形、三角形两种连接方式下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

(2)了解三相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方式,掌握在两种连接方式下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线电流与相电流及中性线电流的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连接的分析方法,理解中性线的作用;

(3)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相对称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分析计算

难点

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6章 互感耦合电路

 

(一)教学内容                          

6.1 互感耦合的概念                                    

6.2 同名端

6.3 互感线圈的串联、并联

6.4互感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互感和互感电压的概念;

(2)理解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及其判断方法和应用;

(3)理解互感线圈的串联和并联方式及互感消去法;

(4)了解理想变压器的概念、作用,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互感线圈顺串与反串的联接方式及等效电感;

(2)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变流、阻抗变换原理。

难点:

(1)同名端的判断;

(2)互感线圈的并联、

                                 

第7章 谐振电路

 

(一)教学内容                          

  7.1 串联谐振电路                                    

  7.2 并联谐振电路                              

7.3 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7.4 谐振电路的应用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 教学要求

(1)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特征,了解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2)了解并联谐振的条件、特征、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3)了解谐振电路的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串联谐振的条件、特征,固有频率的计算。

难点:

串、并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第9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9.1  换路定律                                   

   9.2 一阶电路的响应                         

   9.3   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                   

   9.4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9.5   一阶电路的典型应用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理解换路定律的内容及初始值的计算;

(2)理解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概念,掌握零输入、零状态响应的分析方法;

(3)了解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4)了解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基本结构和表达形式。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换路定律和初始值的确定;

(2)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概念;

(3)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难点:

(1)初始值的确定;

(2)一阶电路三要素法的应用;

(3)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基本结构和表达形式

 

第11章磁路与交流铁心线圈

 

(一)教学内容 

11.1磁路及磁路定律

11.2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及应用

11.3交流铁心线圈及变压器

11.4电磁铁

11.5铁磁性物质的充磁与消磁

本章小结及习题课

 

(二)教学要求   

(1) 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的概念。

(2)了解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磁动势和磁阻的概念。

(3)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

(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实验教学环 节                            

  

序号

主要内容

学时分配

实验一

电工仪表使用

2学时

实验二

直流电阻的测量 

2学时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2学时

实验四

叠加定理验证

2学时

实验五

戴维南定理验证

2学时

实验六

R、L、C两端电压电流相位关系  

2学时

实验七

日光灯电路和功率因数的提高

2学时

实验八

三相交流电路

2学时 

实验九

三相功率测量

2学时

实验十

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2学时

合计

20学时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序号

主要内容

主要教学

方式

学时分配

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讲授

8

2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讲授

10

3

电路的基本定理

讲授

8

4

正弦交流电路

讲授

12

5

   三相电路

讲授

6

6

   互感耦合电路

讲授

6

7

   谐振电路

讲授

4

8

   线性动态电路分析

讲授

6

9

磁路与交流铁心线圈

讲授

4

合计

64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要求等)

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注意电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着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评价建议及标准

评价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是本门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考试不合格,学校要创造一定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3、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作业的形式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质疑的形式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克服一、两次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弊端,遏制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我们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

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

第一部分:

理论课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成绩包括:

课堂提问(口试)、作业成绩、阶段测验(占30%); 期末考试(占70%)

  第二部分:

实验课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配合“中级电工”技能鉴定。

  

(1)理论考试:

闭卷“中级电工”应知内容,占总成绩的30%;

(2)操作考核:

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70%;

 成绩包括:

平时操作情况(规定实验)及实验报告(占20%);实验操作考试:

(占50%)。

  综合总评成绩:

第一部分(占60%)+第二部分(占40%)。

  其次:

实训单独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技能考核成绩(占60%);考勤、实训报告、实训表现(占40%)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采用教材:

王慧玲《电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邱关源《电路》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材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五)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系/部:

教研室:

编制:

校对:

审核:

编制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