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5918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docx

最新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评析doc

对2018年高考理综1卷中部分化学考题的看法2018年高考试卷的化学题比2017年有很大的改进。

但还是有一些在命题或解析时

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就理综1卷中的一些考题有机化学题除外讨论如下。

一、第7题

这个题暗含着如下几个解题时还需要知道或判断出的知识点

1.磷酸亚铁锂LiFePO4作为复盐是不溶于水及碱NaOH溶液的。

磷酸亚铁锂可溶

于强酸。

2.Fe2+离子在HNO3作用下会被氧化成Fe3+离子。

3.Fe3+与PO4

3-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生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FePO4可以被沉淀下来。

4.在水中LiOH是可溶的Li2SO4也可溶而Li2CO3不溶。

对于“Li2CO3不溶于水”的解释要用对角线规则来进行推理。

即Li-Mg间有一定的相似

性两者的硫酸盐皆可溶且碳酸盐都不溶。

但是两者间也有不同点LiOH可溶而Mg(OH)2不溶。

这个题有超纲的嫌疑。

二、第10题

所谓正确的答案“22.4L标准状态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实际上也是一个不那么

严格的说法。

因为“22.4L”是对理想气体而言的。

对实际气体一般应该用范德华方程式来进行计算。

其中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摩尔气体常数数值为0.08206a与b为该气体的范德华常数可

查得。

该选项B的文字中如加上一个“约”字变为“22.4L标准状态氩气含有的质子数约

为18NA”会更严格一些。

同时也不会影响其“正确性”的判断。

三、第26题

第1题

首先“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说法中的“迅速”两个字加的不好。

如何操作才能算是“迅速”了呢只要能隔绝外界空气把水冷得慢了一些了又何妨

其次后一填空的答案“分液或滴液漏斗”中的“或滴液”加得也不对。

在化学实验

中“分液漏斗”与“滴液漏斗”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所谓“滴液漏斗”指的是“即便漏斗口伸入到液面下时也要能观察到液滴滴加的快慢”。

从结构看它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观察到试液滴加过程的“窗口”与医院给病人输液时的要

求相同。

在输液装置中不是必须要加接一个被称为“滴壶”或叫“滴漏”、或叫“墨菲

氏管”的装置吗

也就是说在“滴液漏斗”中部也必须要有一个球形的空腔。

在此处可以观察到试液的滴加

速度如下左图[1]。

而一般的分液漏斗是没有这个球形空腔的见下右图。

在本题所给装置图a中没有画出这个球形空腔。

所以只能把它称为“分液漏斗”或更严

格一些的叫“圆球形分液漏斗”而绝不能称为“滴液漏斗”。

第2题

讨论的是装置C中为什么要充有H2。

且给出的答案为“排除c中空气”。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

恰当。

在这个被密封的C瓶中原本的空气就有限氧气也不多约占1/5。

何况在这里要制备

的Cr2+它本身还就是氧气的“吸收剂”。

在锌粒过量的情况下这点氧气是不会干扰到Cr2+的生成及存在。

也就是说即便不加盐酸不打开K2开关C中没有多少H2生成C中

的Cr3+离子在足量锌粒的作用下最终也都会变成Cr2+离子同时使该瓶C中不会再有O2存在。

应该能看出在这个实验中用制造出H2气的方法来驱赶O2其作用不但不大还有要多做

“无用功”的嫌疑。

因为在这种物理驱赶中很难避免O2气的扩散与H2气的被稀释需要用大量的H2气才能把O2气都赶走。

而用化学方法除O2用反应中生成的Cr2+离子则是“精准”的去发生反应。

这两者相比较哪个除氧的效率要高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其实在C瓶中要加盐酸而产生氢气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使C中气体有足够的压强在

反应结束而需要将其底部含有Cr2+离子的反应产物转移到d瓶时打开K3后就可以通过密

闭的管道不采用倾倒的方法而将其直接不会接触到空气压入到d瓶的醋酸钠溶液

中去以进行下一步的反应。

实际上这个题所问的与3第一问所需要回答的都是同一个问题。

没有必要分为两

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第3问的四项“操作”中标准答案规定的第一个是“冰浴冷却”。

这也不太合适。

严格一些还是“冷却或冰浴结晶”更好一些。

如果不冷却至有结晶析出哪来的过

滤、洗涤与干燥

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是在室温冷却得不到足够量晶体的情况下才要采用冰浴的手段。

之结晶才是这步操作的结果与目的。

第4问标准答案所给的“可能使醋酸亚铬与空气接触”也不够合适。

由于d瓶中有空

气所以“一定会有部分的Cr2+离子会被其中的氧气氧化成Cr3+离子”。

这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而只是一个量大与小的问题。

四、第27题

对其中的第4小题计算的公式及所得的结果为。

由于所给的原子量及计算出来SO2的分子量都是两位有效数字。

按照有效数字的使用规则

最终得到的运算结果不应该是一个有三位有效数字的数值。

这会给人一种有效数字使用

混乱教学不够严谨的感觉。

当然这也表明命题者对有效数字的使用是不太在意的。

如果他想要不出现这样的计算结

果或不引起大家的质疑与争执其实是十分容易做到的。

只要将原题中消耗的碘标准溶液改为10.06mL。

用计算器运算的结果就是0.130048学

生自然要写成0.13。

这样就避免掉有效数字修约是否规范这样的一个科学性问题。

这个题的另一个不够科学的地方是所用掉的碘标准溶液仅为“10.00mL”。

而在分析化学教材中就明白地写着“在滴定分析中一般滴定管一次读数误差为±0.01mL

在一次滴定中需要读数两次。

因此可能会造成的最大误差是±0.02mL。

所以为了使滴

定时因操作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小于±0.1%消耗滴定剂的体积必须大于20mL。

最好使

体积在25mL左右以便有较小相对误差”[2]。

也就是说该题所消耗的滴定剂有些过少会有较大的相对误差。

不但欠科学且脱离了一

般化验室的工作实际。

五、第28题

第2

该题标准答案中关于压强变大的原因叙述中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NO2的二聚反应。

所以要放在最前面来说。

较好的表述为“NO2的二聚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升温会导致这个平衡逆向移动解聚

使体系中的气体分子数增多。

在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总压增大”。

第3题

题干给出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历程加之还有一些表述模糊的地方。

这会给中学教学造

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如介绍完反应历程后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近似地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

这难道是说第一步反应中的N2O5、NO2与NO3的量都不会改变吗其实正是由于有第

二步的反应可逆反应一才能在不断进行当中。

应该看到由于反应三中有NO2生成连反应三对反应一的平衡都一定会有影响。

再如选项B认为反应的中间产物只有NO3。

似乎是由于学生没有注意到NO所以这个选项就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反应三是个“快反应”这就意味着NO刚一出现就会被“马上”反应掉。

在由反应历程推导这个总反应的速度方程时都没有必要考虑慢反应二后的反应三。

这样

NO也不应该被看做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间产物”吧

还有一些教师对选项C的解释为“由于第二步是慢反应、反应速率慢可知NO2与NO3的碰撞仅部分有效”。

这也是不严格的说法。

碰撞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按照分子运动论分子都处于不断运动中相互间会必然发生不断

的碰撞。

但是即便是进行的再快的反应也不是只要分子间一碰撞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只有那些具有足够能量、且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才能通过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

有这样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这样的分子也才是“活化分子”。

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只

有部分的分子间碰撞是“有效碰撞”无论是对反应二还是反应一与反应三。

也无论是快

反应还是慢反应。

也就是说在任何反应中分子间的碰撞都是“部分地有效”。

快慢反应在“碰撞”这一点上的区别是单位时间内快反应中有效碰撞比例要大一些而慢反应中的有效碰撞比例要少

一些。

D选项的“第三步反应活化能高”的原因也不是由于它是一个快反应。

对某一个固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途经后由于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

与原反应相比较一定会加快反应的速率。

但是对不同的两个化学反应就不见得是反应速率与活化能成正比例关系了。

因为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因素可定量地用下式来表示。

也就是说反应速率k

与指前因子A、活化能Ea、及反应温度T这样的三个因素有关。

即便是在相同温度T的条件下反应速率k也不是只受活化能Ea的制约。

还要考虑指前因

子A是否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否会对反应速率有更大的影响。

选项D错在不能对不同的反应仅根据它们反应快慢就来确定其反应活化能的大小。

六、第35题

第2题

解释离子r(Li+)小于r(H-)的原因。

虽然有离子的电子构型相同这样的一个前提。

但是“电子构型”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

念。

如可以说“元素周期表可以根据原子的电子构型特征分为五个区”也可以说“Li+、

Na+、K+离子有相同的电子构型”。

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最为关心的还只是最外层及次外

层电子的排布情况而对电子层数是不关心的。

所以在这里最好还是加上一句“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然后再强调“核电荷数的不

同”。

其实核电荷数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决定离子或原子半径的主要的原因。

有时电子层数

会居于主导地位。

如前面提到的Li+、Na+、K+离子半径就是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如果

用核电荷的增大来解释这个序列那就完全错了。

也就是说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再来比较核电荷数才是一种比较严密的分析问题的

方法。

而只说“电子构型”是反映不出“电子层数相同”这层意思的。

所以要把“电子层

数相同”这句话给补充上去。

对2018年高考理综2卷中第8题的看法

原题为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在4个选项中C无疑是错误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NH3是参加化学反应且被消耗掉的

物质它不是催化剂。

但是选项B与D从逻辑关系看也不应该就被认为是“正确的”。

因为作为选项B的“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有铵盐是雾霾必备成分的意思。

选项

D的“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则有把NH3当作是雾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嫌。

试问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铵态氮肥肯定还没有被大范围使用出现的“伦敦大雾霾”

也是“氮肥”在作祟也是“铵盐”为主要成分的吗

要知道“雾霾”的成因不只是与“燃料燃烧”有关。

如由于气象因素造成的扬尘、建

筑施工所产生的粉尘、各种各样的工业喷涂、钢铁与焦炭的生产。

这些都是造成一定范围内

有雾霾发生的重要原因。

后面这些雾霾的形成就都没有“氮肥”的参与其成分中也就不会有铵盐。

本题给出的只是雾霾的一种成因。

是“燃料燃烧”且空气中同时有NH3时才会造成的一

种不良后果。

不能用这个“燃料燃烧”的模式来概括所有雾霾的成因与成分。

该题最好改为“有些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有些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这样才算严格一些。

这里问的是“分析浓度”还是“平衡浓度”

----对2018年高考理综2卷中第11题的看法

原题为

11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24g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4NA

B100mL1mol²L−

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D密闭容器中2molSO2和1mol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

标准答案为C正确的。

其实其中的C选项也是一个不严格的说法。

即它“忽略”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

别。

作为考题这里还是要再加上一个“约”字表述为“含氢原子数约为2NA”才更严谨一

些。

此外该题需要商榷的最大问题是命题者与大部分考生都认为B选项“100mllmol•

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NA”竟然会是错误的。

由于这个题的一般计算式为c为FeCl3溶液浓度V为该溶液的体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所以判断其对错的核心就在于lmol•L-1FeCl3溶液中Fe3+离子浓度

到底是多少c是等于、还是小于lmol•L-1。

如果不考虑Fe3+离子的水解那么其浓度就仍旧是lmol•L-1。

也就是选项B是正确的。

是考虑到Fe3+离子有水解那么选项B就会是错误的了。

在这个题中到底要不要考虑Fe3+离子的水解即便考虑到Fe3+离子的水解其平衡时的

Fe3+离子又会是多少在这样的溶液中能只考虑Fe3+离子的水解吗

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应该清楚的。

一、实验室中FeCl3溶液的组成

FeCl3溶液是一个配制方法比较特殊的盐溶液。

1.实验室中FeCl3溶液的配制方法在许多化学实验教材或化学手册中都有一些常用化学试液规范化配制方法的介绍。

对lmol

•L-1FeCl3溶液的配置方法就规定为称取270.30gFeCl3•6H2O溶于适量加了20ml浓盐酸

的水中再稀释至1L[1]。

考虑到其中所加原浓盐酸的浓度为l2mol•L-1最终稀释所得的这个溶液实际上是一个由lmol•L-1FeCl3与0.24mol•L-1HCl共同组成的混合溶液。

该溶液的pH为0.62.在用这个标准方法配制的FeCl3溶液中是不必考虑Fe3+离子水解的。

因为在配制时之所

以要加这么多的盐酸就是为了避免由于水解而使溶液颜色变成棕红色甚至于有Fe(OH)3沉淀析出。

如果选项B指的就是用这个方法配制的FeCl3溶液。

那么选项B也应该是“正确”的。

2.不加HCl所配制的FeCl3溶液如果没有按照上述的要求加盐酸而是直接用少量水来溶解FeCl3•6H2O再稀释至所需体积。

这时溶液中Fe3+离子的水解过程就会比较强烈并理论上会导致出现如下的一些

现象。

第一溶液会有很强的酸性。

因为作为一个质子酸Fe3+离子的pK1=2.83也就是K1=1.5³10-3。

当FeCl3的浓度为lmol

L-1时用弱酸溶液中[H+]计算的近似式来计算可解得[H+]=0.038mol•L-1

pH为1.42。

这是一个酸性很强的溶液。

由于其产生的原因是Fe3++H2O=Fe(OH)2++H+。

所以可以认为

溶液中也有[Fe(OH)2+]=0.038mol•L-1。

即此时Fe3+离子的水解度为3.8%。

Fe3+离子的平衡浓度为0.962mol•L-1。

这可能就是命题者认为“选项B错误”的主要原因吧。

第二可能会导致Fe(OH)3的生成。

在这种FeCl3的浓度为lmol•L-1的情况下Fe3+离子虽有强烈的水解但溶液的酸度还是远

低于规范配制方法中所加的盐酸的量。

此时是否会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呢

这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计算。

溶液中[H+]=0.038mol•L-1就是[OH-]=2.6³10-13mol•L-1。

查得Fe(OH)3的溶度积为4³10-38。

由于离子积Qi=[Fe3+][OH-]3=1.0³(2.6³

10-13)3=1.8³10-38-38。

所以在这个液态的平衡体系中不会有Fe(OH)3沉淀生成。

但是如果配制的是0.0010mol•L-1FeCl3溶液情况就不会是这样了。

这时溶液中的[H+]=6.9

³10-4mol•L-1即[OH-]=1.5³10-11mol•L-1。

离子积Qi=[Fe3+][OH-]3=0.0010³(1.5³

10-11)3=3.1³

10-36>Ksp=4³10-38。

这时在该溶液中是会有沉淀物Fe(OH)3出现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加盐酸而直接用水来配制0.0010mol•L-1FeCl3溶液溶液中一定会有Fe(OH)3沉淀生成。

另一方面如果不加盐酸而配制1.0mol•L-1FeCl3溶液由于无法避免某局部Fe3+离子的浓

度过低在FeCl3溶解时Fe3+离子浓度只能是逐渐增大也会有Fe(OH)3出现。

只是在

FeCl3溶解过程结束放置一段时间达平衡后由于溶液的酸度较强这种浑浊能慢慢地消失罢了。

总之在配制FeCl3溶液时如果不加盐酸溶液中就可能会出现沉淀溶液较稀时或

者有显著量的[Fe(OH)2+]与[Fe(OH)2

+]存在而使溶液会呈现出棕红色溶液较浓时。

在该高考题中使用的FeCl3溶液总不至于是这样的、呈红棕色不是黄色的溶液吧。

二、关于浓度的几个概念

即便该考题所指的1.0mol•

L-1FeCl3溶液是在不加HCl情况下所配制出来的。

在一般的

化学问题的讨论中人们也认为其中的Fe3+离子浓度是1.0mol•L-1而Cl-离子浓度是3.0mol

•L-1。

因为这两个浓度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所谓的“分析浓度”。

从分析浓度的角度来看问题选项B是正确的。

而前面计算出来的0.962mol•L-1是只考虑其水解平衡情况下Fe3+离子的“平衡浓度”。

从这一平衡浓度的角度来看选项B是错误的。

问题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两个浓度中哪一个更常用也更重要一些呢

用Fe3+离子浓度进行过较多相关计算的人都会知道无论是在有关溶度积或是能斯特方程

的计算中都不会用到Fe3+离子的“平衡浓度”。

因为在一些Fe3+离子进行的比较完全的

反应中进行有关Fe3+离子浓度的计算时这个浅显的水解平衡导致的“平衡浓度”是没有被考虑必要的。

就像在某浓度Na2CO3溶液中是否会生成CaCO3沉淀的计算中一样完全不必考虑溶液中

HCO3

-离子的浓度到底是多少。

在处理这些质子酸或质子碱的计算问题时都应遵循这样的

思路和方法用到的都是它们的分析浓度。

也就是说所谓的“平衡浓度”只不过有些理论意义而已。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对此都没有

过多地纠缠。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则更是没有多少要涉及的必要。

在高考题中强化“平衡浓度”的概念应被看做是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干扰甚或是“误导”。

三、FeCl3溶液中Fe3+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既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了平衡浓度的概念教师就要注意到这类问题通常都有相当

的难度。

首先是分析者要知道该体系中的平衡种类及数目。

这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大方向要是

错了当然就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这里还是以FeCl3溶液为例。

看看在没有外加盐酸的情况下溶液体系中到底有哪些与

Fe3+离子相关的平衡。

Fe3+离子是一个质子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Fe3+离子的pK1=2.83说明它还是一个较强的

弱酸。

其实Fe3+离子还有pK2=4.59或写为K2=2.6³10-5。

由于它远小于K1还要受第一级水

解产生出[H+]的抑制在一般情况下确实是可以被忽略掉的。

但是除了上述的两个酸碱平衡如果对配合物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话就应该会想到

Fe3+离子是可以与Cl-离子生成FeCl2+、

FeCl2

+、FeCl3、FeCl4-这样一系列配合物的也

就是说溶液中会有四个配合平衡。

且其各级的累积生成常数的对数值可查得为lgk1=1.48、lgβ2=2.13、lgβ3=1.99、lgβ4=0.01即k1=30、β2=135、β3=98、β4=1.02[2]。

应该能够估计到虽然这些常数都不太大但是由于溶液中的Cl-离子浓度是很大3.0mol

•L-1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Fe3+离子会与Cl-离子配合在一起。

在这个体系中不能只考虑

Fe3+离子的水解也不能只用质子平衡来计算各物种的平衡浓度。

即便是只考虑涉及第一级配合的FeCl2+配离子的形成。

根据如下配合反应式计算

Fe3++Cl-=FeCl2+、

起始浓度1.03.00

平衡浓度1.0-x3.0-xx

平衡时。

可解得x=0.9837mol•L-1。

此时[Fe3+]=0.0163mol•

L-1。

如果考虑到溶液中还有FeCl2

+、FeCl3、FeCl4-这些配

离子的存在这个[Fe3+]的值还会更小如何计算这个值笔者还没想出办法。

换句话说在FeCl3溶液中Fe3+离子平衡浓度的定量判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果只是想到Fe3+的水解那就无异于“拣芝麻丢西瓜”是主次不分了。

对2018年高考理综3卷部分化学考题的解析

在2018年理综3卷中有几个知识比较“冷僻”及类似“超纲”而较难于回答的化学考题。

为减轻教师在“解析”这些题时的困难笔者仔细梳理了一番。

现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简述如下

一、第26题

这是一道有关Na2S2O3化学性质的试题。

1.对第1题的解析

这个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要知道H2S2O3的不稳定性。

利用这个性质。

在含有大量S2O3

2-离子与少量SO42-离子的溶液中加足量的HCl后S2O32-离子就会全部转化成不稳定的H2S2O3。

继而发生分解反应H2S2O3=SO2↑+S↓+H2O。

而S2O3

2-离子可从溶液中被全部去除干净。

当溶液中只留下SO4

2-离子后就可以用通常的方法来检验SO42-离子了。

2.对第2题的解析

该滴定实验的过程分为了两个实验步骤

第一个步骤准备被滴定的I2溶液。

“取0.00950mol²L−

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mL

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Cr2O7

2

−+6I−+14H+=3I2+2Cr3++7H2O”。

最终所得溶液

中有大量棕色的I3

−离子及少量绿色的CrCl3所以溶液表现出深褐色。

这一步骤是在制备一个将要被滴定的氧化剂对S2O3

2

−来说I2的溶液。

且其中I2的物质

的量已被精细的确定已知。

第二个步骤是用待测的Na2S2O3溶液来滴定从上一步骤制得的I2溶液。

要注意的是这个滴定的过程又被人为地分为了三个“小节”。

第一个小节是先用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直至其呈“淡黄绿色”其中I2已很少

该反应已接近终点。

此时便要停止滴定。

第二个小节往呈“淡黄绿色”被滴定液中加入数滴淀粉溶液。

在淀粉指示剂作用下溶

液变为很明显的深蓝色。

第三个小节然后再用Na2S2O3滴定至溶液“由蓝色变绿色”绿色是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