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771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docx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

环境监测作业

作业一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包括环境综合质量和环境要素的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环境质量的变化通常采用一组表征环境属性的一组参数来加以描述。

例如:

水环境采用COD/BOD/DO/NH3-N等污染物指标来描述。

3.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现象。

4.优先污染物: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

5.优先监测: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6.排污口控制:

对工业废水排放口、释放污染源的起点进行管控。

7.总量控制:

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8.溶解氧: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9.化学需氧量:

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化剂的量,以以O2的mg/L表示。

10.高锰酸盐指数:

用高锰酸盐作为氧化剂所得到的化学需氧量。

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11.生化需氧量:

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同时亦包括如硫化物、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及氧化所消耗的氧量,但这部分通常占很小比例。

12.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13.总需氧量: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14.光化学氧化剂:

光化学氧化剂是指除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15.总悬浮颗粒物:

(TSP)指漂浮在空气中各种不同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

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颗粒物的总称。

16.半数致死量:

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7.土壤背景值:

又称土壤本底值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18.分贝:

以两功率或两个场量之比的常用对数再乘以10的形式表示该比的单位。

19.声功率级:

声功率级是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以分贝计。

20.声强级:

声强与标准声强之比的对数称作声强的声强级。

21.声压级:

把声压的有效值取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强弱,这种表示声音强弱的数值叫声压级。

22.计权声级:

在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中设计了一种特殊滤波器,叫计权网络。

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级。

23.等效连续声级:

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

24.放射性:

是指一种不稳定的原子核(放射性物质)自发地衰变的现象,通常该过程伴随发出能导致电离的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25.(放射性)活度:

是浓度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专用于放射性物质在介质中的浓度。

26.照射量:

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辐射剂量,即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受照射线的多少,以X线或γ线在空气中全部停留下来所产生的电荷量来表示。

27.吸收剂量:

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质量。

28.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异。

29.系统误差:

由于测定过程中某些经常性的固定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

其特征是具有“单向性”。

30.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也称为偶然误差和不定误差,是由于在测定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偿性的误差。

31.偏差:

是指个别测量值与多次重复测量值之偏离程度。

32.绝对偏差:

是指某一次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异。

33.平均偏差:

是指单项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取绝对值)之和,除以测定次数。

它是代表一组测量值中任意数值的偏差。

所以平均偏差不计正负。

34.标准偏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

35.基体效应:

待测元素含量相同,由于其基体成份不同,测量到的待测元素特征X射线强度是不同的,这就是基体效应。

36.标准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一种或数种已被充分确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作校准仪器或验证测量的方法。

37.环境标准物质:

环境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中的一类。

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标准物质有不同的名称,而且至今仍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38.瞬时水样: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39.混合水样:

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

40.综合水样:

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

41.平均比例混和水样:

在污水流量不稳定时,在不同时间依据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污水混合而成的水样。

42.采样效率:

是在规定的采样条件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43.等速采样:

在烟尘浓度测定时,采样器进气口进气速度与废气流速相等。

44.准确度:

试样的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45.精密度:

是指在确定的条件下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浓度样平行测定多次,求出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其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46.灵敏度:

灵敏度指示器的相对于被测量变化的位移率。

47.空白试验:

指用纯水或其他介质代替试样的测定。

48.工作曲线:

模拟被分析物质的成分,并与样品完全相同的分析处理,然后绘制的校准曲线称为工作曲线。

49.标准曲线:

应用标准溶液制作校准曲线时,如果分析步骤与样品的分析步骤相比有某些省略时,则制作的校准曲线称为标准曲线。

50.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地面覆盖、大气、海洋和近地表状况等。

51.监测断面:

监视和测量的采样点,一个点代表一个断面。

52.控制断面:

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一般设置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53.削减断面:

是指河流受纳污废水后,只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的河段上。

54.对照断面:

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55.色度:

用来评价色质刺激,其值由色度坐标或主波长(或补色波长)和纯度确定。

56.酸度:

酸度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

57.质量控制样品:

是经过能力验证参加者共同验证的样品,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特定

参数的指定值及其不确定度。

作业二

简答题

1.按目的对环境监测分类,简述各类主要内容。

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是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用较长的时间来收集数据进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是对偶然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如海上油船污染事故、工厂生产故障引起的污染事件等;研究性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楚污染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

2.环境监测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环境监测的三个发展阶段:

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环境监测的的特点

(一)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代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

(二)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三)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3.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以有机污染物作为在线监测的主要目标 

二、扩展监控介质范围,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监控

三、运用痕量分析,提高监测分析精度

四、监测分析器小型化,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到普及

五、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得到广泛应用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分为两级:

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六项:

1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2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6国家环境保护仪器标准

5.大气监测布点的一般方法。

一、功能区布点法

二、几何图形布点法:

①网格布点法②同心圆布点法③扇形布点法

6.河流水质监测布点的一般原则。

1)监测垂线的确定

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当水体复杂时,可参考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

1、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深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照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

2、湖(库)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其垂线数根据湖(库)面积、湖内形成环流的水团及入湖(库)河流数等因数酌情确定。

3、受污染影响大的重要湖、库,在污染物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

2)采样点的确定

湖泊、水库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与河流相同,但如果存在温度分层现象,则除了在水面下0.5m处和水底以上0.5m处设采样点外,还要在每个斜温层1/2处设采样点。

3)采样点位置标志物

监测垂线(断面)和采样点确定后,其所在位置岸边应有固定的天然标志物;否则应设置人工标志物,或采样时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使每次采集的样品都取自同一位置,保证其化代表性和可比性。

7.土壤背景值监测布点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调查研究的任务、范围来确定采样单元;

②根据土壤类型布点;

③样点要均匀分布,有适当的密度。

8.土壤污染监测布点的一般方法。

①对角线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的废(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

②梅花形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均匀的地块。

③棋盘式布点法:

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地块。

④蛇形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均匀的地块。

⑤放射状布点法:

适用于大气污染形土壤。

⑥网格布点法:

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

9.如何确定采样的时间和频率。

一、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流经城市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1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1次。

二、潮汐河流在丰、枯、平水期采样,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并分别测定。

三、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3次。

四、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潮、库,每月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

其他湖泊、水库全年采样两次,枯、丰水期各1次。

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五、背景断面每年采样1次。

10.采样布点需要调查那些背景资料。

①哪些类型需要布点;②污染地区怎么布点;③在非污染区的同类区域中怎么设一个或多个对照采样点。

11.缩法采溶液浓集气样对采样管和吸收液有什么要求。

(1)常用吸收管及其选择

根据吸收原理不同,常用吸收管(瓶)有气泡式、冲击式、多孔筛板式

(2)吸收液的选择原则

①与被采集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

②污染物被吸收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测定所需时间要求。

③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

④吸收液毒性小、成本低、易得且尽可能回收利用。

12.固体阻留法采集分子状气样的类型及其原理。

①用固体采样管可以长时间采样,测得大气中日平均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浓度值;溶液吸收法则由于液体在采样过程中会蒸发,采样时间不宜过长;②只要选择合适的固体填充剂,对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物质都有较高的富集效率,而溶液吸收法一般对气溶胶吸收效率要差些;③浓缩在固体填充柱上的待测物质比在吸收液中稳定时间要长,有时可放置几天或几周也不发生变化。

所以,固体阻留法是大气污染监测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富集方法。

13.简述采集飘尘的三种方法。

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法、仪器采样法。

14、简述实现等速采样的三种方法。

(1)普通型采样管法即预测流速法;

(2)平行采样法;

(3)等速管压即压力平衡法。

15、常用采水器的类型及特点。

采集不同深层海水样品的仪器,有表层海水采集器和深层海水采集器两种;前者常用搪瓷桶或其他不与海水起化学作用的桶,后者是一个圆柱桶,桶上有活阀或盖子,可在预定深层的海水用颠倒的方法使活门关闭,以确保所测深度的海水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受影响。

16.土壤采样的一般方法。

1.布点:

按照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品种分布,按土壤肥力高、中、低分别采样。

一般150-300亩(不同地区可根据情况确定)采取一个耕层混合样,每个示范村的主要农作土种至少采集3-4个混合农化土样。

采样点以锯齿型或蛇型分布,要做到尽量均匀和随机。

应用土壤底图确定采样地块和采样点,并在图上标出,确定调查采样路线和方案。

  2.采样部位和深度:

根据耕层厚度,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取样深度0-20厘米。

  3.采样季节和时间:

骨干农化土样采集地点及时间,尽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所代表的土壤区域一致,以便比较土壤养分前后的变化。

土样采集时间也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采集时间一致。

如无法查知第二次土壤普查采集时间的,则统一在秋收后冬播施肥前采集。

  4.采样方法、数量:

农化土样采用多点混合土样采集方法,每个混合农化土样由20个样点组成。

样点分布范围不少于3亩(各地可根据情况确定)。

每个点的取土深度及重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和下层的比例也要相同。

采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至规定的深度。

采样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器具。

样品处理、储存等过程不要接触金属器具和橡胶制品,以防污染。

每个混合样品一般取1kg左右,如果采集样品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

  5.样品编号和档案纪录:

做好采样记录:

土样编号、采样地点及经纬度、土壤名称、采样深度、前茬作物及产量、采样日期、采样人等。

17.水样保存的一般方法及其作用。

(1)冷藏:

冷藏温度一般是2~5摄氏度。

(2)冷冻:

冷冻温度在-20摄氏度。

(3)加入保存剂:

生物抑制剂,氧化剂,还原剂等。

18.样品预处理的意义。

传统样品制备与处理方法操作步骤繁多、处理时间长、溶剂用量大,容易损失样品,产生交大昂误差,有毒溶剂的大量使用对操作人员健康和环境均有影响,因此高效、快速的无溶剂或少溶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19.样品分解的三类方法及其特点。

(1)湿法酸/碱分解;

 

(2)密闭体系燃烧法(氧弹燃烧法);

 (3)烧结(半熔)法。

湿法分解操作手续比较繁杂,且伴随酸雾挥发到大气,对环境保护不利。

另外,对煤而言,由于煤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质,给酸分解带来不便;氧弹燃烧法

优点是样品处理除氧外,不引入其它试剂,减少了引入干扰元素的机会。

缺点是对高灰煤可能分解不完全(不能完全燃烧),可导致分析结果偏低;操作较麻烦,处理样品效率较低;不利于成批分解样品;该法优点是操作方便易行,便于成批处理分解样品,只要正确控制灼烧条件,被测元素可定量转化。

20.设计测定Cr6+和Cr3+的方法。

Cr6+用碘量法反滴定,然后用络合滴定法滴定溶液中的Cr3+,减去六价铬的浓度就是原始溶液中三价铬的浓度。

21、设计测定颗粒物中B(a)P的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

22、设计测定颗粒物中Pb的方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

23.设计测定气样中SO2的方法。

四氯汞盐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空气中的SO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SO2含量成正比。

24.设计测定气样中NOx的方法。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在测定氮氧化物浓度时先用三氧化铬将NO氧化成NO2。

NO2被吸收液吸收后,生成亚硝酸和硝酸,其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定量。

 测定时,先用亚硝酸钠标准溶液配制标准系列,作出标准曲线。

用大气采样器在指定地点采样,然后和标准系列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吸光度,由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所含氮氧化物的量,再折算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

25.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差别。

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仪器)本身固有误差、测量原理或测量方法本身理论的缺陷、实验操作及实验人员本身心理生理条件的制约而带来的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所得测量结果总是偏大或偏小,且误差数值一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通常可以改变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还可以对测量结果考虑修正值.   随机误差又叫偶然误差,即使在完全消除系统误差这种理想情况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测量对象,仍会由于各种偶然的、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干扰而产生测量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对同一测量对象多次重复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误差呈现无规则涨落,既可能为正(测量结果偏大),也可能为负(测量结果偏小),且误差绝对值起伏无规则.但误差的分布服从统计规律,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单峰性,即误差小的多于误差大的;对称性,即正误差与负误差概率相等;有界性,即误差很大的概率几乎为零. 

从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可知,增加测量次数,并按统计理论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26.质量控制图的基本组成和意义。

(1)基本组成

预期值——即图中的中心线;

目标值——图中上、下警告限之间区域;

实测值的可接受范围——图中上、下控制限之间的区域;

辅助线——上、下各一线,在中心线两侧与上、下警告限之间各一半处。

均数控制图

控制样品的浓度和组成,使其尽量与环境样品相似,用同一方法在一定时间内(例如每天分析一次平行样)重复测定,至少累积20个数据(不可将20个重复实验同时进行,或一天分析二次或二次以上),按下列公式计算总均值(μ)、标准偏差(s)(此值不得大于标准分析方法中规定的相应浓度水平的标准偏差值)、平均极差()等。

以测定顺序为横坐标,相应的测定值为纵坐标作图。

同时作有关控制线。

中心线——以总均数估计;

上、下控制限——按值绘制;

上、下警告限——按值绘制;

上、下辅助线——按值绘制。

在绘制控制图时,落在范围内的点数应约占总点数的68%。

若少于50%,则分布不合适,此图不可靠。

若连续7点位于中心线同一例,表示数据失控,此图不适用。

控制图绘制后,应标明绘制控制图的有关内容和条件,如测定项目、分析方法、溶液浓度、温度、操作人员和绘制日期等。

(2)意义

质量控制图在众多现代化工厂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它对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中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进行控制,体现了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点管理的原则。

27.双样图的两个基本形态和意义。

尤登图又称双样品图,它是将两个均匀的实样发给几个不同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对这两个样品进行单次的测定。

中心实验室将每个实验室的两个测定值(XiYi)作为一个点标在X—Y坐标图上,通过x和y的平均值分别在图上作垂直和水平线,将图分成4个象限。

各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点应均匀地分布在这四个象限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实验室系统误差的大小与方向;也可以看出个别实验室测定值的离群情况,从而评价出该实验室测定结果的不可靠程度。

28.大气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是由若干个监测子站、一个监测中心和数据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是一个由监测仪器、数据通信、计算机组成的网络。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所提供的长期的连续的实时数据可用来判断该地区的污染现状、污染趋势,评价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程度,研究污染对人们健康及对其他环境的危害,并为制定空气质量标准,验证污染扩散模式,以及进行污染预报,设计污染源的预警戒控制系统等提供依据。

29.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Hg、Cd、Pb、Zn的原理。

金属与双硫腙反应的条件及显色情况

金属

反应液pH值

常用掩蔽剂

络合物颜色

比色波长(mm)

Hg2+

1~2

EDTA

橙色

485

Cd2+

8~11.5

氰化物、柠檬酸铵、酒石酸钾钠

红色

518

Pb2+

8~10

氰化物

淡红色

510

Zn2+

4~5.5

硫代硫酸钠

紫红色

535

30.微生物膜式BOD监测仪工作原理图。

31.检气管中填充物的组成和功能。

检气管是将用适当试剂浸泡过的多孔颗粒状载体填充于玻璃管中制成,当被测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此管时,被测组分与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根据生成有色化合物的颜色深度或填充柱的变色长度确定被测气体的浓度。

32.测BOD5时为何一般要对水样进行稀释。

在实际测定时,只有某些天然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BOD5小于4mg/L,可以直接培养测定。

对于大部分污水和严重污染的天然水要稀释后培养测定。

稀释的目的是降低水样中有机物的浓度,使整个分解过程在足够溶解氧条件下进行。

稀释程度应使培养水样中消耗的溶解氧大于2mg/L,而剩余溶解氧在1mg/L以上。

稀释法测定BOD5是将经过适当稀释后,使其中含有足够的溶解氧以供微生物5d生化需氧的要求,将此水样分成两份。

一份测定培养前的溶解氧;另一份放入20℃恒温箱内培养5d后测定溶解氧,两者的差为BOD5。

 

作业三

综合题

1.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6%,对其进行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t100.05=2.23,t90.05=2.26,t100.01=3.17,t90.01=3.25)。

2.测得某河流酚含量如下:

0.060、0.104、0.116、0.136、0.146、0.190、0.222、0.394、0.066、0.114,计算,s,sx-,?

(置信度90%),已知t100.1=1.81,t90.1=1.83。

3.环境污染的特点及对环境监测的要求。

环境污染的特点:

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环境污染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它的特点可归纳为:

(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监测的要求是:

代表性、准确性、技术性、可行性。

4.环境监测的四个主要步骤及作用。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