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76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docx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

今年夏天,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参观、游览的

人就没断过。

最多的时候,1000多辆车在村道上排起了长龙。

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生人的村民一下子缓不过神儿来,

城里人门口的大公园多好啊,为啥跑到这里?

”后来连问带琢磨,终于悟出点门道来:

原来这些城里人是来找感觉的。

啥感觉?

农村的感觉。

在野花和溪水的簇拥下,沿着通往村子的柏油路走,当绕过大片大片“接天莲叶”时,郝堂村的品貌便渐次映入眼帘:

依水的小桥,如盖的大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精心修葺的土坯房,还有新小学、

新礼堂、文化广场、养老中心……整个村庄透着一股不俗的

这里原来和很多凋敝的村庄一样,贫穷、闭塞,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少田地荒芜,

甚至板栗熟了也无人收打,几十年没出过一个像样的大学

把户口重新迁回郝堂,住在村里甚至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梦

想。

从“想逃离”到“不想走”,变化皆源于三年前启动的

让人们看到农村有价值,农民有尊严,农业有前途

以前满脑子想的,都是咋能逃离农村。

”9月中旬,正忙着采收莲蓬的32岁青年周群,抬眼望了望端坐在荷塘中央的白色观音像说,“前几天浙江纺织厂的老板又来电话了,说工资涨到4000块,可我不想再像这浮萍一样漂了群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

他家四世同堂10口人,8

口都在省外打工,只留爷爷奶奶劳守田园。

“在农村看不到希望”的他本打算在平桥区里买房,却又担心找不到稳定的

工作,正犹豫的当口,接到了村委会主任胡静打来的长途电

了“文化协管员”,还成为回乡青年创业合作社社员。

眼见着村里一天一个样,他的父母、妻子、弟弟、弟媳带着孩子陆续回村,平时只有过年才能团聚的大家庭,终于又生活在

起。

胡静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周群一家人的生活。

而平

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承载着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

探路的使命。

而摸索一条农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则摆上了平村!

房子、庭院、道路、水系、田园要体现乡村文明,金融、产业、农民组织要充满活力,突出‘产业、文化、环保、稳定'等农村可持续发展要素。

”在2010年底的村庄建设讨论会上,时任区长、现任区委书记王继军就坚定地认为,

村要可持续发展,政府绝不能大包大揽,不能用钱‘造'出个形象工程。

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发掘农业农村文明的价值,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创造性。

”确定了农民主体地位与尊重

庄文明的建设理念后,有两件事必须要首先落实:

一是选村,二是选人。

最终定下面积20平方公里、总人口2100

多人的郝堂为试点村,就因为这个村特别普通,具有可复制性。

而选人的标准,就是必须能把握“农村”两个字的人。

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豫南民居建造工程师李

开良、天河园林总经理鲍国志等是专家团队中的核心人物。

划与建设经验的孙君说,三年来用心建设郝堂,就是要让人

们看到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

次进村时,看到水系管理有序,大树古树满目,不禁心中

喜,“别小看这些,这些流水和绿荫能折射出村里的内部

关系,

村干部的能力。

”“村干部就像一只老母鸡。

护紧了,

村子没有发展机会;护松了,弄不好又会鸡飞蛋打。

绿十字光,就是因为没有了村规民约,村民对大自然没有了敬畏感。

”难能可贵的是,郝堂村中央是一棵几百年的银杏树,村头和沿河有很多上百年的老柳。

村集体没有负债,也没有经过“跃进式”或“涂脂抹粉般”的建设洗礼。

几个村干部任职都在20年以上,老支书曹纪良有很高的威信,与村主任胡静有血缘关系,胡静有高中学历,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村里整体比较稳定。

寂静了几十年的小村进来了各方面的专家和施工队,一下子就热闹和喧嚣起来。

曹纪良心里直打鼓,他担心各种不确定的风险,然而他更清楚这是

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后生们忙前忙后,

门很高。

在他们看来,乡村建设,不仅是传统民居的保护改造,对公共空间的拓展,还是一种文化与理念的传播,是农耕文明的修复,也是现代文明的融汇。

而“农耕文明的修复体现在郝堂村的建设上,就是“土壤的修复”、“水系的修复”和“精神的修复”。

然而无论是改造、拓展,还是修复,都

需要动土,尤其是百亩荷塘改造,小学复建,广场、礼堂、

涉及自己利益时都认为好,一涉及到自己,哪怕是扒个猪圈,拆个围墙,都会有很大阻力。

”咋让村民思想解放出来?

必须让村民走出去,去看看别村是个啥样子。

在郝堂驻村已经

七年的镇干部孙德华介绍,郝堂先后组织村民到安徽西递

次至少20人,最多时有40多人。

“每次出去,村民或多或

少都会有些启发,有时坐在大巴车上都会热烈讨论发言。

区财政出钱很少。

“一揽子包下来,农民不用管,政府全给

你弄,效果不一定好。

最重要的还是要激发村干部活力和村

万元的两年贷款贴息,旧房改造每平方米补助130元。

用这种方法鼓励村民,切实起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交通、农业、农开的一些项目,基础和公共设施也跟着建起来了。

村庄建设应该是全村人参与,不能单是区干部与村镇干部“一头热”。

为此,郝堂发动村民组长、优秀党员与积极分子,组建了村规民约组、财务审计组、集体经营组、产业计划组、环境保护组、公益事业组、房屋建设组、村庄治安组等八个小组。

把权利与义务分解到各组,村干部只把关就可以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尊重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村庄建设主体地位,从村庄规

划、房屋改造、道路选线、学校选址,再到土地流转,村里

郝堂村党总支还注重加强班子自身和农民党员干部队伍建

设,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重点户、示范户,让他们成为

老党员,也是村小组组长,在郝堂房屋改造中是第一个“吃

螃蟹”的人。

他说开始也犹豫,“不知道路子对不对,怕搞不好,惹村民笑话。

后来有区里、镇里领导动员开导,支书、村主任又带着外出参观学习,渐渐大家就坚定了改建房屋、

建设家乡的信心。

”现在,他的房舍当之无愧地竖起了

2011年6月,在绿十字负责人孙君离开几天后,胡静就急着

因为在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区里就将“还权与村两委”

确定为目标之一,绿十字不能介入村里太多管理,因为作为

目一定不是由绿十字天天来操心,而是村干部天天、时时、

——没拆一栋房,没砍一棵树,没挖一座山,没填一口塘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郝堂村(摄影:

杨宾)任何有历史的村庄形态都带有其特殊的功能密码,村落选址、布局、空间走向与山川地形相附会,村落建筑与自然生态相和谐,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互交融,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空间布局。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郝堂村,在建设

时充分尊重了这一规律。

在“不搞大拆大建,不求速生快

庄原有道路、农田、沟渠一律保持不变,大家做的,就是因

子,就想着拆掉重建,没想过房子还可以修复改造。

而现在改造后的旧房,砖房有清水墙、小布瓦、门楼修饰,就连土坯房、茅草房,稍加改造,竟也焕发出艺术与文化的韵味。

河南为中原之核,是中国的文化之舟,集中国东西南北建筑

与文化于一身。

专家要做的,是准确把握这些元素,并恰如

不是从北京和美国搬来的,更不是看看地形就可以做的。

孙君说,最初的几个月中,他们不停地在做规划,新房子的设计,旧房的保护、改建,生态景观打造、河塘堰坝等环境

的协调,还有产业的调整。

这期间不仅是绿十字,还有村民、

思想意识的过程。

大家的想法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融合,

再碰撞、再融合。

比如说树,施工方有时觉得碍事,但王继军不舍得砍一棵。

农民想设计三层以上楼房,王继军认为农村不应盖咼楼。

还有装地灯,安壁灯,设计假山、喷泉的想法也被否决了,他觉得像公园,太城市化。

而对于绿化树

木,有人建议用城里流行的景观树,他也让尽量用本地柿子、

法是路修得笔直,拐弯要做成直角,要水泥路;河道、堰桥也要修得笔直,搞护坡,种统一的景观树。

但孙君等专家主

张保持自然弯道,保持道路自然的高低起伏,铺“会呼吸”的砂石路;保持原有河的形态,保持原有河道树种,补充增加一些本地树种;堰桥建成弧形,这样符合力学原理,既可当桥,又可洗衣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同时还是一景,年代越久,越有价值。

砂石路虽然透气,利于雨水沉降,但村民还是觉得“水泥路平坦,好走,砂石路车过后扬起好大灰,后面50米都不能走人”。

最后,在村民的坚持下,砂石

路和水泥路一折中,修了柏油路,虽然造价高些,但相对于

第一件事一定要把好关,否则后面的工程就会一塌糊涂

新的生活开始,乡村文明也要从文明的源头开始。

这些源头不是会堂,不是马路,不是村委会,而是从建厕所,建垃圾池开始。

”孙君说,这件事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响应,因为他们知道随处可见的垃圾严重影响到村里的环境、影响到健康、影响到人的心灵。

2011年过了正月十五,郝堂村村两委成员便一个村民组一个村民组开会,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

之后,村里落实了6名专职保洁员,每户又配备了干湿分离两个垃圾桶,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被请出来当卫生评比员,挨家挨户检查,同时对农村污水处理、家用沼气和卫生改厕技术进行大力推

广。

5月12月,村里的垃圾池开始修建,是第一个动土的

工程。

绿十字为了把这件在政府看来很小的事做好,特意选

头难。

第一件事一定要把好关,否则后面的工程就会一塌糊涂。

”孙君说,因为没达到图纸要求,垃圾池一次次地返工,施工队每次看到绿十字的人心里都发毛。

施工队老板是本村人,他说半辈子做活没返过工,这回拆得是晕头转向,大工

和小工也抱怨一片,说“不就是垃圾池吗?

这池子比我们家

砌了两个多星期,费用也从原来的1万多元,增加到3万元。

这可是钱啊!

可只有钱才能让大家对工程质量更加重视。

孙君讲,村里从1949年至1980年建了两次房,1980年到今天,又建了两次,平均15年建一次,就是因为绝大多数施工队做事马虎,质量粗糙,让农民一生赚的钱都用来不停地建房拆房。

垃圾池修好后,不少人竖起大姆指。

这个垃圾池推动了郝堂村的工程质量,此后,无论是在修建道路,整

治水系,还是改造房屋,大家把工程质量放在了第一位。

村里还没有人想建房,绿十字与村干部还要合计如何动员两户农民建房。

可到了当年9月份,只要孙君一进村,就不

停地有村民来找他们,要建房、要修房、要装点庭院。

造了40多户,新建了30多户。

一个溪水绿树环绕、青砖民

居错落有致、楼台亭榭点缀其间的豫南民居群已初具规模。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