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5522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docx

教师招聘考试分析题简答题整理

简单题、分析题整理

教育学

一、第三章P36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前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重视学生优势潜能的挖掘,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品质;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人的发展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的教育。

二、第三章P38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4.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三、第四章P47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

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它们各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但“五育”并举并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当然,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这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

四、第五章P54

学制确立的依据

1.学制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2.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4.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缺点;

6.学制的确立受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的影响。

五、第六章P63

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

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7。

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六、第六章P64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

1对待事业:

重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1.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1。

4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2。

1政治理论修养

2。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5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3。

1语言表达能力

3.2组织管理能力

3.3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3.4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七、第六章P69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

3.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八、第六章P7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

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八、第七章P77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九、第七章P8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坚固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还有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十、第七章P86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取向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十一、第七章P87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均衡性(课程类型、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2.综合性(学科的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

十二、第八章P94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领导性

3.认识的交往性

4.认识的教育性

十三、第八章P94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十四、第八章P96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顺序性=循序渐进)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十五、第八章P98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6。

演示法

2.谈话法7.练习法

3.讨论法8。

参观法

4.实验法9.自学辅导法

5.实习作业法

十六、第九章P12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6。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2.疏导原则7。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8。

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4.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5.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十七、第十章P12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4。

6必考一个)

1.说服教育法5.榜样示范法

2.情感陶冶法6。

品德评价法

3.实践锻炼法

4.自我教育法

十八、第十一章P13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建设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二十、第十一章P141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5.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心理学

第一、第二章P169提高记忆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有效运用记忆术

8.适当过度学习

第二、第二章P174培养学生想象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三、第二章P18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4.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5.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6.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方法

7.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四、第三章P200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五、第四章P215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改)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六、第四章P219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师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第七章P25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第八、第七章P25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策略水平

5.经验的概括程度

6.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第九、第七章P26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第十、第七章P269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第十一、第八章P282品德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法律法规

第一、第一章P315教师如何依法执教

1.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规观念

2.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3.注重培养和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