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5001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docx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总8页)

第一章导论

1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

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

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

如:

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

重商主义贸易观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

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

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2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

(2)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3)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3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Enterprises):

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关注社会关系,不注重成本)

(2)独立工厂:

仅在一地拥有生产工厂,但产品的销售可能远在本地区之外。

在工厂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点建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机构),则正是厂商更好地接近市场、增加跨地区营收的重要手段。

营业机构通常会被布局在各个市场区域的中心位置。

(一地生产,多地销售)

(3)典型公司:

在总部以外的城市拥有第二家或更多制造工厂的厂商。

典型公司是区位决策研究的核心内容。

厂商的制造工厂必然趋向于分布在其中一些制造成本和经营费用相对较低的地区。

(生产成本控制,多地生产,多地销售)

(4)虚拟厂商:

没有制造工厂的厂商(厂商集团)。

在厂商的企业空间组织之中,研究开发、培训推广等部门的重要性明显上升。

这些部门在布局上与营业机构和制造工厂有很大的不同,分别趋向于向那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究开发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往来便利的地区(培训推广部门)集中。

(没有车间,厂商活动外包,只有管理和研发,倾向劳动力素质高,强调人才重要性)

①虚拟厂商分支的区位决策:

研发中心、代表机构。

分别趋向于向那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究开发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往来便利的地区(培训推广部门)集中。

②虚拟厂商的伙伴——代工方的区位决策。

4厂商的区位决策性质

(1)厂商的区位决策同样是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前提的。

从这一点来看,这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致的。

(2)厂商的区位决策需要在成本最小化和市场最大化之间寻找最佳的均衡点。

表现在空间上,中心地学说是最为典型的。

第三章西方主要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名词解释,简答)

1提出的时间、文章、背景和作者

杜能,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背景:

在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探索合理农业的生产方式。

2杜能的假设前提

①一个国家:

孤立国。

②一个城市:

城市即市场。

③运输费用的假定:

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的质量成正比,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费低于农产品价格。

④价格的假定:

城市中每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是一定的。

3杜能环

含义:

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间配置。

结构:

第一圈:

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

林业。

第三圈:

轮作(不休耕)。

第四圈:

谷、草、休耕轮作。

第五圈:

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

第六圈:

畜牧(距城市51-80(250)公里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

4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命题

运费决定产品的成本,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

  P=V-(E+T)

  其中:

P—利润;V—价格;E—生产费用;T—运费

结论:

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减少,直至为零

5区位地租理论

区位地租:

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区位地租的计算:

由于各地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区位地租只与运费有关:

R=E(P-a)-Efk

  其中:

R—区位地租E—单位面积产量

  P—单位产品的价格a—单位产品的生产费

  f—产品的运费率k—距城市的距离

杜能环图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逆杜能环: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小考点)

1提出时间、文章、背景和作者

AlfredWeber,1909《工业区位论:

区位的纯理论》

背景:

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而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2假定条件

(1)、原材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是既定的

(2)、产品的销售地与规模是既定的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

(4)、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劳动力可无限供给

3布局指向性

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类型。

4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运输指向型产业:

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

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

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断

如果在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等多个点中进行选择,用区位多角形来确定

5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Mi>1或区位重量>2为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Mi=8

Mi<1或区位重量<2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Mi=0.02

Mi=1或区位重量=2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6原料地指向产业的特征(选择)

1)原料指数大于1

2)2)原料在加工过程中虽不会失重,但却会使体积缩小,体形变得更标准,便于运输

3)3)原料易碎、易腐、易爆,而成品却无此问题

4)4)市场区分散,而原料地集中

三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六边形

(1)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相互作用及其空间结构规律性的学说。

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中心地的等级:

不同商品服务范围不同,昂贵的商品服务范围大,提供该职能的中心地也能提供廉价商品,提供职能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反之越低。

(3)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心地的等级来确定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

(4)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次一级中心地移至六边形边的中点上。

(交通最优)

多种商品的中心地系统K=3(市场最优)(六边形六个边的交点)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行政最优)管辖范围内适合新开发区、地形地势特殊的地区

(5)原则: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第四章西方主要发展理论

1.均衡发展论述大推进理论

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战后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工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

大推进的三个理由—三个不可分性不可分性之一:

生产函数不可分不可分性之二:

需求不可分不可分性之三:

储蓄不可分

资金来源:

国内投资:

不降低生活水平—投资—收益的相当部分用于储蓄—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

国外投资:

引进外资—投资—新增收入用于储蓄—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

投资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轻工业部门手段:

计划手段

2.如何使一个落后国家脱贫(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两个恶性循环:

1、收入水平低—储蓄不足—资本缺乏—投资不足—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低

2、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缺少投资诱惑力—投资不足—生产率低—收入水平低

解决办法:

同时、全面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相互利用便利的生产销售条件,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

评述大推进理论及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一)投资重点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产品与发达国家交换。

(二)片面的强调政府计划的左右

3.非均衡发展增长及理论重点掌握

名词解释增长极:

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是指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单位,也称推动型单位。

(论述时候用到)推动型单位和被推动型单位的关系:

1、支配效应2、连锁效应3、推动效应

极化效应—促进增长极形成—扩散效应—带动其他邻近地区发展

(多选、简答)增长极形成的三个条件1、强调创新:

人;企业(区位经济)2、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3、相关条件和环境

增长极的功能:

极化效益,扩散效应1.极化效应的结果是产生了聚集经济效益,并出现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

2扩散效应扩散的原因:

客观原因导致的扩散—经济因素主观原因导致的扩散—政府

评价增长极理论

只注意到增长极对区域的积极影响,忽略了其对区域的消极影响。

3.(多选)下列哪些是非均衡发展理论?

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边缘区)、倒U型学说、梯度推移理论

4.(名词解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弗农以技术差距理论为基础,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提出了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创新阶段:

影响因素是科学和工程技术和集聚经济,区位选择在大城市。

发展阶段:

影响因素是管理和资本,区位由大城市向外扩散到外围城市。

成熟和衰退阶段:

产品市场饱和,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影响因素是廉价的劳动力,区位向落后地区转移。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由汤普森提出,克鲁默和海特发展。

(针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城市的变化)

主要观点:

工业区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存在规律性的演变,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衰老。

年轻时期:

成熟时期:

衰老时期:

梯度推移理论

(二)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1)梯度存在的客观性

(2)高梯度地区是产业创新的发源地。

(三)梯度推移理论的演变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

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理论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5.可持续发展:

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五章区域开发模式及案例

名词解释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在不破坏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求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最大效益的过程。

注意要点:

区域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客体是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

区域开发目标是在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最大效益。

区域开发的方式包括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论述三种开发模式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及案例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适合尚未开发领域)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布戴维尔提出

应用:

优先发展区位条件好,增长潜力大的城市

(二)点轴开发模式(有了一些发展较好的点和轴)

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

对轴的要求:

1、轴线所连接的各极点在经济梯度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或是其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

2、轴线及其沿线地带具有较丰富的自然或社会经济资源,有适合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自然条件与环境容量。

3、轴线本身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和较高的传递效率,其通达程度与所连各点产业的兴衰有较强的相关性。

运用点轴开发模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2、注意各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

3、注意发展轴的选择及经济合理的空间距离

(三)网络开发所需具备的条件:

(要求区域开发程度高)

(1)区域面积较大,资源分布均匀及载体质地相对均一。

(2)交通道路已经或容易形成网状

(3)已有三个或三个上的分散的增长极,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发展轴。

(4)区域增长极和发展轴存在较强的扩散效应,新的增长极和发展轴存在良好的生长与发展条件。

第七章产业结构分类

1.霍夫曼分类法

霍夫曼的分类法:

分为三类

1)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皮革、家具)轻

2)资本资料部类(冶金、金属材料、运输机械、化学)重

3)其他产业。

★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是重工业,但仍属消费资料产业

划分依据:

某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作为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是资本资料产业。

2.名词解释主导产业:

在各个产业中居于主要支配地位的产业,一是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业规模大,产品调出规模业大;二是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产值比重大,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强。

3.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包括经济发展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总体趋势。

4.霍夫曼定律概念第一个研究重工业化规律,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相比,得出霍夫曼比率,

霍夫曼比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率不断下降,即霍夫曼定律。

5.为什么下降到60%-65%之后趋于稳定?

霍夫曼比率是递减下降的,但降到60—65%左右便趋于稳定,说明重工业化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便停滞。

停滞的原因与重工业内部结构有关,工业化后期是靠重工业机械工业的增长率来支持的,其中耐用消费品工业又是一大支柱,一旦耐用消费品普及到一定程度后,机械工业的增长缓慢下来,从而重工业增长也趋于停滞。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1、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

2、生产率上升率的不均等增长

3、国际贸易的促动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观察该弹性系数,生产高收入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占有更大份额。

地区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发展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具有参加国际服务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人们收入提高首先需要的产品)

6.雁行产业发展形态适合于落后国家的发展,日本的赤松提出来立足发展中国的经济,说明国际贸易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方面演变。

产品循环说适合发达国家

三只大雁的特点一进口二国内生产三出口

7.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综合评价?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资源结构是指生产要素结构,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地贡献。

3、区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

定量分析1、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1)比较成本

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L1代表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

生产率的年增长率,L2代表较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B2代表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B21,说明研究区域某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2、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3产业专门化率

4.区位商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级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大于1,则说明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

9.地区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发展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具有参加国际服务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一般而言,在区域发展初期,主导产业的大农业、矿产采集业,手工业为主,进入集聚发展阶段,以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为主,进入成熟期后,以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

10.简答当产业关联度和发挥地区优势有矛盾时,为什么要以优势度指标为主?

(1)关联度高的产业不一定是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

如果各地都争上关联度高的产业,势必造成重复建设。

如汽车业。

(2)主要能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那怕关联度低一点,也有技术的扩散和传递,发挥主导产业带动作用。

3)区内产业关联度低的产业,也可能具有较大区间关联度。

(4)区域范围越小,出现产业断层和缺陷可能性越大,即区内关联度低,但从高层区域看可能是重要的。

所以,产业关联度只可作为主导产业的参考指标。

主导产业与区位发展阶段分析一般而言,在区域发展初期(工业化初期),主导产业的大农业、矿产采集业,手工业为主,进入集聚发展阶段,以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为主,进入成熟期后(工业化后期),以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八章

1.城乡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即城市郊区,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产物。

2.形成理论1、山鹿城次的阶段论

(1)一般农业(大田农作物)向商品性农业(蔬菜、瓜果、花卉、奶牛、禽畜等商品)转掉的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2)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向兼业的农工户、农商户的转化的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3)农民卖掉成出租土地,不再务农的土地商品化阶段。

可见,城乡边缘区是农村要素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形成的。

2、英国科曾的周期性增长理论

3、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

4、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论

3.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的四个阶段(陆大道)1.低水平平衡阶段:

以农为主,生产力低下,封闭、稳定、原始。

如西北、西南的贫困落后地区。

2.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

工业化在优势地区聚集,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的腹地,经济不平衡加剧。

如东、中部的广大地区。

3.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

城市向周边扩散,形成城乡边缘区,从而形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经济结构。

如珠三角、长三角、辽中南地区。

4.区域空间一体化: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本消失,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心和骨架,实现地域结构的均衡一体化,实现高水平稳定平衡。

4.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及如何影响?

1)自然因素:

气候气候中的热量决定了农作物的品种和熟制

土壤不同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肥力不同,产量不同。

地形地形不同,农业类型不同:

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机械化耕作,发展耕作业;

2)经济条件市场市场需求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类型和分布,接近市场可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交通园艺业,乳蓄业等产品需要保鲜要求有方便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市场公路;交通运输的改善可以扩大农业的市场范围

劳动力

科技水平改造不利自然因素,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因素的依赖

政策

5.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那些把在全球流动着的财富吸引住并黏着下来的地方,但黏力的大小是随集群的发展而改变的。

6.新产业区20世20年代后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才成熟,阶段通常以1990年美国迈克尔波特《论国家竞争优势》:

可以看成空间,也可以看成一个形势,高度集聚的特定空间,企业以相互关系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的新的组织形式。

7.对于创新阶段企业在布局阶段应考虑的因素:

决定高技术产业区位的要素:

一是创新源的易达性;

二是劳动力质量;

三是市场因素;

四是集聚因素;

五是风险和资本的可获得性;

六是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优秀的产业集群的特征:

1、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

2、外部范围经济

3、节省交易成本

4、自组织能力导致系统运行秩序的提高

5、创新和学习机制

8.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