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821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人民版必修2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徽纹、十字架等,以纪念葡萄牙人探索新航路的一次突破”。

上述事件发生在(  )

A.1488年B.1492年

C.1498年D.1522年

解析:

A 根据题干“葡萄牙”“非洲最南端”等信息可知是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A项正确。

2.1565年开始,西班牙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产生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兴起B.新航路开辟

C.黑奴贸易开始D.工业革命发生

解析:

B 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沟通菲律宾马尼拉和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结合题干时间“1565年”及所学可知为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

3.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

“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

……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

”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

解析:

B 迪亚士和达·伽马均是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进行的远航,与材料中“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不符,故A、C两项错误;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横渡茫茫的大西洋,与材料中“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相符,故B项正确;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环球航行,但与材料中“15世纪末”不符,故D项错误。

4.马克思认为:

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农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地位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机器大生产的推动D.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

解析:

D 价格革命使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货币地租,财力和社会地位下降,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上升。

5.14世纪以来,欧洲贸易中心曾数度转移。

如图中的三座城市,按其成为欧洲贸易中心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解析:

D 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故③最早,结合所学知识,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西班牙,故应先②,最后是①,故选D。

6.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都在此设有办事处。

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

这些现象表明(  )

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地中海区域成为贸易中心

解析:

C 题干材料说明欧洲经济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7.电视剧《天下粮田》讲述了乾隆八年一场“金殿验鸟”引出匿灾不报、贪绩婪财的惊天巨案,因病归乡的刘统勋奉命出山执行乾隆的开荒增田的故事。

乾隆年间,为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口,种植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

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应该是(  )

A.水稻、小麦B.玉米、马铃薯

C.红薯、大豆D.葡萄、高粱

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在清朝以前,中国已经是水稻和小麦的主要种植国,不需要引进这两种作物,故A项错误。

马铃薯和玉米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从美洲传播到世界的,清朝引进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

红薯和大豆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国种植,故C项错误。

葡萄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新疆地区,不需要引进,故D项错误。

故选B。

8.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

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年每年平均

黄金

2900千克

5500千克

白银

30700千克

246000千克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解析:

B 材料数据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引发了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冲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

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大量黄金白银流入并不能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故C项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金银主要用于消费,未投入生产领域,故D项错误。

故选B。

9.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

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

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

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

这些变化表明(  )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解析:

A 由材料“17世纪下半期……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商品贸易市场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茶叶市场而非中国的自然经济,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世界市场而非国际劳动分工,故D项错误。

10.17世纪中期,一个国家骄傲地宣称:

“我们在世界各地采蜜。

挪威是我们的森林,莱茵河沿岸和加龙河岸是我们的葡萄园;德意志、西班牙、爱尔兰是我们的羊圈,普鲁士和波兰是我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我们的果园……”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葡萄牙

解析:

B 根据所学,17世纪时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本题选B项。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6世纪、17世纪上半期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英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1.蒙克莱斯钦在《贸易的经济政策》中写道:

“第一个说金钱是战争之本的人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尽管金钱不是唯一的因素,优秀的战士也是绝对必需,然而几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金钱总是主要的。

很多时候,黄金比钢铁更有力量。

”据此判断,蒙氏所说的贸易的经济政策是指(  )

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D.凯恩斯主义

解析:

B 根据题干中的“金钱总是主要的。

很多时候,黄金比钢铁更有力量”可以知道,这是指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注意金钱的积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即鼓励出口和减少进口,故选B。

12.“在英荷战争中,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而另一方面,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损失战舰难以得到补充,逐渐处于劣势。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荷兰造船落后战舰无从发展

B.英国手工业基础雄厚

C.英国获胜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D.荷兰失去了加拿大

解析:

B 荷兰造船业发达,故A项错误;“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而另一方面,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损失战舰难以得到补充,逐渐处于劣势”表明英国的工业基础比荷兰雄厚,故B项正确;英国获胜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是在战胜法国之后,故C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13.下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

按移民、黑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B.⑤②④③

C.②④③①D.①②⑤④

解析:

D 移民是欧洲迁移到美洲,故是①;黑奴是非洲运往美洲,故是②;玉米是美洲运往欧洲、亚洲,故为③⑤;白银是美洲运往欧洲,欧洲流向亚洲,故为③④。

综合分析选择D。

14.美国作家斯塔尔在1907年撰写的《刚果真相》一书中这样写道:

“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

”下列各项,不能归于“残暴罪行”之列的是(  )

A.屠杀土著B.贩卖奴隶

C.殖民战争D.自由贸易

解析:

D 本题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

根据材料“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判断作者描述的残暴罪行是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后提倡并且推行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推行的是不平等贸易,故D错误,符合题意。

15.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

这一“现代意义”主要是指(  )

A.动力的革命B.生产组织的革命

C.城市化开始D.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

B 根据材料“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可知工厂制的正式诞生,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动力的革命”主要指蒸汽机的改良应用,排除A项;水力受自然条件局限,大多建立于河流旁边,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排除C项;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排除D项。

16.下列选项中,能够合理对应标号①和②处的是(  )

A.地理大发现 启蒙运动的扩展

B.市场的扩大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D.殖民扩张与争夺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解析:

B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故A错误。

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故B正确。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和表现,故C错误。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错误。

17.市场内在需求是推动工业革命中技术革新一步步深化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图,方框处应填写的重要发明是(  )

A.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B.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

C.克隆普顿的骡机D.惠特尼的轧棉机

解析:

A 图示反映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包括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

根据所学可知,飞梭发明后织布效率大大提高,造成了全国性的纱荒,有了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后有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故A符合题意。

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克隆普顿的骡机及惠特尼的轧棉机都是在水力纺纱机之后,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18.某校学生根据下表,从不同角度对英国工业革命演进特点进行了探究。

其中认识有误的是(  )

英国工业革命大事年表(进程部分)

时间

事件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

1771年

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

1779年

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2年

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

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14年

史蒂芬孙制成蒸汽机车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A.生产动力:

人力、水力、畜力、蒸汽动力依次发展

B.技术革新领域:

从棉纺织业扩展到交通等部门

C.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从手工工场到大工厂

D.技术进步影响范围:

从一国向多国扩展

解析:

A A项错在“依次”,人力、水力、畜力和蒸汽动力是交叉演进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技术革新领域由棉纺织业扩展到交通等部门,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水力纺纱厂的出现标志着大工厂制的确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体现了技术进步由一国向多国扩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始建于1837年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重达13吨,

1859年重铸。

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

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

与这一观念形成相关的有(  )

①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 ②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 ③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④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解析:

A 依据材料“1859年”“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树立准时的观念,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要求人们建立统一的时间,②正确;材料与民主政治完善无关,③排除;钢铁工业的新发展与题干主旨无关,④排除。

故答案为A项。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下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影响的是(  )

①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②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 ③全世界基本完成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一体化进程 ④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②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的一体化进程,排除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垄断组织,④错误。

故选C。

21.《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

“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

”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

A.工场手工业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C 工场手工业时期,近代科学还处于刚刚显现的阶段,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诸多的发明都是来自熟练技工的技术和经验,科学虽然已经诞生,但二者尚未实现真正结合,故B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空前的进步与成就,故C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但这并不是科学与技术开始结合了,故D项错误。

22.有人这样描述:

大自然的昼夜节律不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节律,人类从此得以征服黑夜,他如同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他”的这项发明应该是(  )

A.火车B.电灯C.电报D.电脑

解析:

B 根据材料“人类从此得以征服黑夜,他如同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并结合所学可知,征服黑夜,即电灯的发明,故选B项;火车的发明,体现的是蒸汽动力革命、交通革命,排除A项;电报发明解决的是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问题,排除C项;电脑的发明与应用普及,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排除D项。

23.《全球通史》写到:

“德国的工业化……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

但是,1871年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以巨人般步伐前进”的表现是(  )

A.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B.德国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解析:

A 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故A正确;一战前,德国没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排除B;19世纪晚期,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是英国,C错误;二战后联邦德国沿着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

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

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

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解析:

B 东印度公司等推动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建立,比如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操纵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要求瓜分世界,二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B正确;托拉斯等垄断组织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东印度公司等在工业革命以后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殖民垄断公司、垄断组织对经济欠发达的欧洲国家也有不利影响,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东印度公司等是政府干预的产物,这种垄断贸易公司有政治特权,托拉斯等垄断组织不是政府干预的产物,排除D。

25.下图是19世纪英国总收入来源示意图,读图可知英国(  )

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②工业革命导致其总收入增长 ③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④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A 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④,①②③均符合图片信息,选择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

现……

——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

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

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

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止的战争。

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

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

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16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哪一方面的“重大变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革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

其具体表现如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5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重大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是“商业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据材料中“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还可得出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16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可以看出是“价格革命”;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贵金属大量涌入西班牙,继而流向整个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第三小问影响,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

(1)变革:

商业革命。

表现:

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转变。

(答出三点即可)(5分)

(2)现象:

欧洲“价格革命”。

表现: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西班牙,继而流向整个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

影响:

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收入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商人、资产阶级大发其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分)

27.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7年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90年

巴本发明活塞

1705年

纽可门蒸汽机发明

1769年

瓦特改进纽可门蒸汽机

1782年

瓦特设计联动式蒸汽机

——据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三》整理

材料二 就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蒸汽机发明所产生的直接推动作用。

(5分)

(2)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指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概括“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主要表现。

(5分)

解析:

(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的发展,蒸汽技术不断的积累,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看出是工业革命的需要和发明者的努力。

蒸汽机最直接的作用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促进工业革命发展。

(2)问,材料二中的更大的变动应该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和世界体系的冲击,关于彻底改变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表现主要结合电气时代到来的表现回答。

答案:

(1)原因:

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早期蒸汽机技术的积累;工业革命动力的需要;发明者的努力。

(3分)

作用:

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发展。

(2分)

(2)变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3分)

表现: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电灯、电话等电器。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