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577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docx

《古诗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阅读.docx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若敦,代人也。

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

敦少有气干,善骑射。

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

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

“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

“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

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

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

乃言于太祖。

异之,授都督。

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谯淹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

太祖令敦率军讨之。

山路艰险,人迹罕至。

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

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

淹乃与开业并其党帛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

敦邀击,破之。

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

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

进爵为公。

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

自江陵平后,巴、湘之地并内属。

陈将侯瑱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

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

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

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粮援既绝,人怀危惧。

敦于是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

敦云:

“湘州是我国家之地。

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

敦勒众而还。

保定五年,卒。

建德初,追赠大将军,谥曰烈。

  (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B.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C.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D.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 石为重量单位,三石弓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

C. 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

D. 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

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降归西魏,助父建功。

B. 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

他箭不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

C. 贺若敦少有气干,智谋过人。

他率军攀木援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

D. 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

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2)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尉佗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注]黄屋:

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薰弦:

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 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 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 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15. 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

”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杜甫《登高》中的“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尽管在吃穿方面比不上别人,但却因内心愉悦而浑然不觉的句子是“____,____”。

10.D

11.C C项,“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不正确,“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重庆、四川一带。

12.B B项,“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不正确,由文中“敦云:

‘湘州是我国家之地。

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

敦勒众而还”可知,并未收复失地。

13. 

(1)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2)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

【参考译文】

贺若敦,是代地人。

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

赐爵为当亭县公。

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善长骑马射箭。

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

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

“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

”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

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

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

“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

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

独孤信告诉了太祖。

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都督。

当时,岷、蜀两地归附不久,民心尚有阻隔。

谯淹占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

太祖命令贺若敦率军讨伐。

山路艰险,人迹罕至。

贺若敦身先士卒,攀住树木爬上悬崖,兼程而行,出乎谯淹的意料。

又派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

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帛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顺流而下,投奔梁王琳。

贺若敦拦截打击,大败贼众。

谯淹又依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救援部队。

贺若敦设下反间计,离间谯淹的党徒,趁着敌人懈怠,再次击败他们。

因功进为公爵。

武成元年,入朝担任军司马。

自从江陵被平定后,巴湘之地都归顺朝廷。

陈国将领侯瑱等率军围逼湘州,阻断粮草后援。

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兵、骑兵共六千人,渡过长江,前去救援。

贺若敦每每设下奇兵伏击陈军,接连战败侯瑱,乘胜径直前进。

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

粮援既已断绝,将士便心怀恐惧。

贺若敦于是另外修建营垒、盖房子,显示准备持久作战。

两年相峙一年多,侯瑱等人无法取胜,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江。

贺若敦说:

“湘州是我国领地,还未一决胜负,所以不能离去。

”侯瑱等把船留在江上,率军离开渡口百里。

贺若敦这才率军而回。

保定五年,贺若敦去世。

建德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为“烈”。

14.B B项,“任嚣力主分裂”不正确,从所给注释来看,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不正确,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

15. 答案示例一:

同意。

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答案示例二:

不同意。

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

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16.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

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

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

“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

”上乃召之。

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

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震因言: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乃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

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将行,震曰:

“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

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上从其言。

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

时徽宗未祔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

震因言:

“《王制》:

“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

’《春秋》书:

‘夏五月乙酉,吉,禘⑤于庄公’,《公羊传》曰:

‘讥始不三年也。

’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⑥,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胡安国:

北宋著名学者。

②祔庙:

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

③明堂:

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

④越绋:

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和社稷的典礼。

⑤禘:

一种祭祀大典。

⑥祠:

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  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  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  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  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

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河南,宋代时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

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5分)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

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

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诗人态度很镇定。

B.三四两句用典,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和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诗人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8、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

”表达了阿房宫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

(2)《离骚》中诗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后悔没有看清道路,犹豫想要退隐的两句是“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        ,       。

(4)《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是“         ,        。

(5)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         ,       。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    。

”的好局面。

13、D

【解析】原文标点为: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出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14、C

【解析】元朝才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

15、C

【解析】“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错,据文章可知,是让新太守到任后,让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替代本郡及属县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

16、

(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

“郭千里侵占强夺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侵夺”“按治”“寝”“新”各1分,句意1分)

(2)景德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请求担任宫观官,不久任礼部贡举,之后生病而去世。

(“谢”“丐”“知”“会”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政和年间应试考中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

胡安国一见到他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椎荐给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

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询问当世的人才,赵鼎说:

“臣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如果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

”皇上于是下令召见朱震。

朱震到了以后,皇上用《易》《春秋》的意旨来问他,朱震都用自己的所学来答对。

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朱震于是上书说:

“荆、襄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余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

(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

万无一失的计策。

”(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

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

“郭千里侵占强夺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虔州(很多)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付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以安抚当地百姓。

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

“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百姓,那么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当的。

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

听凭百姓自己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莫励。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不能参加祭祀庙堂的礼节。

当时徽宗的灵位还没有归祭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

朱震于是上书说:

“《王制》中说:

‘(天子)居丧时三年内不举行祭礼,(期间)只有祭祀天地和社稷可以在服丧期间参加行祭。

’《春秋》上写着:

‘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

‘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

’本朝景德二年,真宗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

(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在今天来实行就不对了。

”景德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请求担任宫观官,不久任礼部贡举,之后生病而去世。

17、B

【解析】B项“直接点明”错,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18、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分)。

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2分)。

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2分)。

 (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19、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3)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4)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5)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6)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

试礼部第一。

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

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

“此必伪徒也。

”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

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

迁宗学谕,轮对,言:

“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

”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

“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

”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

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

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

味道对曰:

“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故圣人设为宗庙,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

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交进机会之说。

味道进议状,以为:

“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

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

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

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

【注】宗学谕:

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

伯有之事:

是指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

子泄:

人名。

边阃,指边关。

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阴阳/仁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作“表字”。

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

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B.礼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执行、科举考试的组织。

C.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D.太学,始创于汉朝,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

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

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

B.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

他人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

C.叶味道敢于直言,见微虑远。

在三京用兵时,朝廷的大臣和边境的将帅支持用兵,但他坚决反对,指出开边拓疆的害处,后来洛师兵败印证了他的看法。

D.叶味道忠心事主,荣宠无比。

生前深谋远虑,善用奏对,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死后皇帝拿出国库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并重用他的后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

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2)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4-15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阳乌:

太阳。

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